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轴位扫描技术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择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轴位扫描技术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160例作为前瞻组。将相同扫描参数输入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程序,获得扫描剂量数据作为回顾组。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图像重建和图像质量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采用4级评分法。结果 2名放射科医师在图像重建和图像质量评价方面均有良好的一致性。160例患者除8例图像有严重血管错层伪影、2例冠状动脉严重钙化,共显示1449个冠状动脉节段。1~3分以上的1431个节段(98.76%)具有较好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前瞻组与回顾组的平均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7±1.17)mSv vs (22.09±6.72)mSv,P0.01]。结论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轴位扫描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CT大螺距心脑一体化血管成像中使用自动管电压选择技术在优化图像质量及降低辐射剂量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1月首都医学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及头颈动脉一体化CT扫描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自动管电压组50例,固定管电压组50例。比较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辐射剂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结果自动管电压组实际管电流明显高于固定管电压组(P0.01)。自动管电压组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剂量较固定管电压组明显减低[(121.84±37.17)mGy·cm vs(175.93±18.26)mGy·cm,P0.01;(1.29±0.85)mSv vs(1.89±0.58)mSv,P0.01]。2组冠状动脉主观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动管电压组头颈动脉主观评分明显高于固定管电压组[(3.45±0.66)分vs(3.05±0.72)分,P0.05]。2组各部位图像噪声、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管电压组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主干、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椎动脉CT值明显高于固定管电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第三代双源CT大螺距心脑一体化血管成像中使用自动管电压技术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并能提供良好的图像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螺旋扫描(Flash Spiral)高心率冠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准确性及有效射线剂量。方法前瞻性入选心率〉65次/min的连续性患者26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134例,采用Flash Spiral模式扫描,采集图像时间为RR间期20%-30%;B组134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Spiral)扫描。30d内A组有4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CA)检查(A1组),B组中有45例行CCA检查(B1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噪声、对比信噪比(CNR)和有效射线剂量。以CCA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A1、B1两组FlashDSCT显示冠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①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不可诊断节段基于血管节段评价分别为1.52%和1.74%,基于患者评价分别为7.5%和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45,P=0.812)。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均数分别为1.064±0.306和1.084±0.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A组平均图像噪声19±27(21.4±4.5)HU,CNR6.4-25.3(12.1±4.2):B组分别为19±28(20.9±4.3)HU和7.1-28.2(13.8±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心率变异性:A组图像质量评分3分的病例平均心率变异性明显小于B组。④与CCA比较,两组患者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⑤射线剂量:A组平均有效射线剂量显著低于B组[(1.04±0.16)mSv比(7.05±1.05)mSv,P=0.001]。结论高心率患者(心率〉65次/min)采用Flash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在RR间期20%±30%成像,图像质量、准确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接近,而有效射线剂量显著减低。心率变异性对高心率患者FlashSpiral模式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fllash spiral)在房颤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从我院接受大螺距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1077例患者中,选择房颤患者10例,分别采用HP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flash spiral模式)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模式扫描(spiral模式)。Flash spiral模式采集图像时间选择为RR间期的20%-30%成像。结果10例患者均采用flash模式扫描,其中7例患者图像质量好(评分1分),3例患者有轻度伪影,但可评价血管(评分2分)。SpirM扫描中,4例病例右冠状动脉伪影重,为非诊断血管病例,1例回旋支重度伪影。Flash模式扫描有效射线剂量为O.680-1.887mSv,8例患者低于1mSv。Spiral扫描有效射线剂量为14.920-21.306mSv。结论①房颤患者采用大螺距flash spiral模式单个心动周期成像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且图像质量优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模式。②由于RR间期不规则,房颤患者flash spirM扫描时必须在下一个R波前完成扫描,需提前采集数据时间(RR间期的20%-30%采集为最佳)。③房颤患者flash spiral扫描有效射线剂量低于1mSv。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于我院进行诊治的134例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为早期肺癌。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低剂量CT扫描和常规剂量CT扫描,对比分析以上两种扫描方式的肺癌检出率,图像质量、放射剂量等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低剂量扫描组对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为90.3%,常规剂量扫描组对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为91.8%,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两组的图像质量均全部合格,低剂量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3.6±0.7)分,常规剂量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3.7±0.8)分,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的图像噪声大于常规剂量组(P0.05),但并不影响对图像的分析诊断。两组对肺部病灶各种不同征象的诊断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权重CT剂量指数(CTDIw)分别为(1.6±0.4)m Gy和(7.1±1.2)mGy,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为(42±9)mGy·cm,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的(187±15)mGy·cm(P0.01);低剂量组的最大有效辐射剂量为(0.78±0.13)mSv,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的(4.15±0.81)mSv(P0.01)。结论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对早期肺癌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两者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而低剂量CT扫描可明显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 Double-Flash模式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心率≤65 次/min的73例CABG受检者进行CT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CTCA)。将受检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普通模式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35例),B组为Double-Flash模式组(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38例);检查过程中分别记录A、B两组中两种扫描模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对比剂使用量。结果两组CABG血管共151支,平均随访(13.3±9.7)年。普通扫描模式A组82支,图像质量评分为(1.5±0.4)分;Double-Flash扫描模式B组69支,图像质量评分为(1.6±0.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辐射剂量(ED)和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分别为(16.14±3.51)msv和(39.51±6.81)mGy,B组分别为(2.91±0.87)msv和(4.43±0.71)m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对比剂一次性注射量分别为(81±14)ml与(60±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 Double-Flash扫描模式在CABG冠脉造影中,与普通螺旋扫描模式比较,在保证图像质量同时,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使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迭代重建技术(iDose4)在前瞻性心电门控结合体质量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心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成像中降低辐射剂量及控制图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实验猪10只,每只猪均进行以体质量调节管电压管电流为基础的常规剂量(A组)及在此基础上降低管电流[分别降低30%(B组)、50%(C组)、70%(D组)]的256层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脏CT扫描,所有数据均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和iDose4重建,计算猪接受的辐射剂量,测量升主动脉根部及左心室腔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分别对总体图像质量和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5分法评分),3分及以上为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并对两种重建方法处理后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A、B、C、D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3.13±0.63) mSv、(2.26±0.51) mSv、(1.61±0.36) mSv、(1.01±0.23)mSv.随着X线剂量降低,图像噪声增加,信噪比、对比噪声比降低,图像质量下降.各组内比较,iDose4重建的图像噪声均较FBP重建者明显降低,而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A、B、C、D各组内经FBP/iDose4重建后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80±0.42)分/(4.60±0.52)分、(3.60±0.52)分/(4.40±0.52)分、(3.00±0.67)分/(3.80±0.42)分、(2.00±0.67)分/(3.40±0.52)分,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FBP重建,A、B、C、D组近、远端冠状动脉的可诊断率分别为100%、95%、70%、20%和92%、72%、36%、0;经iDose4重建后,A、B、C组近、远端冠状动脉的可诊断率均大于经FBP重建后A组的可诊断率或与其相当(P>0.05),而D组的可诊断率明显低于FBP重建后A组的可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前门控结合体质量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心脏CT成像中,应用iDose4较FBP可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提高图像质量;用iDose4重建可以在现有辐射剂量基础上降低50%的剂量进行扫描而图像质量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双源CT不同扫描模式下患者冠脉图像质量评分及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5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男性3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8.2±9.4)岁,心率<60次/min,心率稳定,BMI为22.5~24.9 kg/m2.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第1个月的第1天和第15天两次行不同扫描模式双源螺旋CT(DSCT):A组为100/sn 100 kV,B组为80/sn 120 kV.研究两组的冠脉图像质量及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A组Ⅰ级图像数量(52%)低于B组(7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图像比A组的图像质量高,但都可以进行诊断.从性别上来看,无论100 kV还是120 kV,高螺距冠脉图像的有效辐射剂量暴露量女性均值高于男性均值,但100 kV的辐射剂量暴露低于120 kV.结论 Flash双源CT(100/sn100kV)在获得满意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减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丁国良  钱萍艳  胡刚锋 《山东医药》2011,51(48):94-95,120,F0003
目的优化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方案,降低患者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方法分析268例心率规律且小于70次/min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病例资料,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患者各134例,观察两者成像质量,比较两者单次扫描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在扫描范围、对比剂种类速率和注射部位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质量评分(3.71±0.52)分,回顾性心电门控组质量评分(3.78±0.36)分,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在CTDIvol分别为(14.02±0.02)、(79.50±10.09)mGy;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38±0.28)、(23.84±4.35)mSv,P均〈0.05。结论在心率规律且小于70次/min的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减轻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剂量扫描联合低剂量对比剂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的应用。方法:60例临床疑似肺栓塞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为试验组,扫描管电压为80kVp,对比剂采用碘海醇(300mg/mL)35mL及30mL0.9%氯化钠溶液。B组为对照组,扫描管电压为120kVp,对比剂采用碘海醇(300mg/mL)70mL及0.9%氯化钠溶液30mL。测量肺动脉主干至双侧亚段肺动脉的CT值,计算平均CT值。以肺动脉主干CT值的标准差代表图像噪声,记录CT实际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对图像质量进行五级评分。结果:A组CDTIvol、DLP、ED分别为(6.21±0.89)mGy,(239.28±1.78)mGy·cm,(3.46±0.87)mSV。B组CDTIvol、DLP、ED分别为(12.07±1.38)mGy,(451.42±2.98)mGy·cm,(6.31±1.06)mSV。两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明显比B组降低46%。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管电压联合低剂量造影剂在CTPA中是完全可行的,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明显降低的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心律患者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窄窗扫描技术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80例心率在80~100次/min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按R- R间期30%~50%进行前瞻性窄窗扫描3个心动周期,对照组按R- R间期30%~80%进行常规扫描3个心动周期,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采用4级评分法评分,辐射剂量值由设备自动计算。结果可评价血管段和优良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总节段、右冠状动脉(RCA)、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前降支(LAD)和旋支(LCX)的质量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RCA和LCX与心律波动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 =0.41、0.47)。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7.63±3.29)和(12.85±2.71)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4,P<0.05)。结论窄窗扫描技术可应用在心律波动不大的高心率患者,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而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率及心率波动对256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50例疑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行256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对直径>1.5 mm的冠状动脉节段进行评分.根据平均心率分为3组:A组,心率<65次/min;B组,65次/min~80次/min;C组,心率≥80次/min.比较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并采用线性回归方程确定需进行干预的心率临界点.结果 在最佳重组时相上,可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占97.9%.冠状动脉总体、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旋支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0.425、0.409、0.413(P均<0.001),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心率波动无明显相关(P>0.05).不同心率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心率<83.1次/min时,可获得优良的图像质量,而为获取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心率应<119.1次/min.心率<65次/min时,舒张期重建的图像质量佳;心率>71次/min时,收缩期重建的图像质量佳.结论 心率波动对256层CT同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但心率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降低心率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CCTA)检查中使用迭代重建(iterative reconstruction,IR)技术后,针对肥胖人群使用低管电压(100kV)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共有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连续性受试者(男性112例)入选本前瞻性研究。受试者年龄43~77岁,平均(56.2±9.5)岁,体质量指数(BMI)范围:30~35 kg/m2。采用飞利浦公司256层螺旋CT扫描(Brilliance iCT,Philips Healthcare),回顾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及心电图相关管电流调节模式联合应用。按扫描方案分为高低管电压组(L组:100kV/800mAs;H组:120kV/800mAs),180例受试者随机分配入组。L组采用迭代重建算法重建图像(Idose4,level 4),H组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 back projection,FBP)重建图像。图像主观评价法:使用4分单盲评法(1=不能诊断,4=图像极好)评价图像质量,并比较两观察者一致性。图像客观评价法:比较两组冠状动脉4大主干(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管腔内的CT值、感兴趣区噪声、信号噪声比及对比噪声比。结果:两组CNR分别为[(31.5±3.2)vs.(30.3±2.5,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价均为好。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电压100kV方案与高电压120kV方案辐射剂量分别为(4.3±0.6)mSv[CTDIvol:(15.7±0.4)mGy]、(7.6±0.4)mSv,[CTDIvol:(26.3±0.3)mGy](P0.001)。结论:在迭代重建技术辅助下,可在CCTA检查中对肥胖受试者(BMI:30~35 kg/m2)使用100kV管电压扫描,所得图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100kV方案较常规120kV方案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双低技术——低千伏(100 kV)技术联合低对比剂浓度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80例患者(体重指数≤26.0 kg/m2),随机分为A、B两组,A组(n=40)采用100kV,270 mg/ml威视派克对比剂及自适应迭代算法重建(ASiR),B组(n=40)采用120 kV,350 mg/ml欧乃派克对比剂及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FBP)。测量主动脉、皮下脂肪和竖脊肌的CT值和SD值,平均SD值计算为图像噪声。测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的CT值和SD值,并计算对比噪声比(CNR)。采用5分法对所有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记录CT剂量指数,并进行有效辐射剂量计算。结果A组患者平均碘用量比B组患者下降22.8%。两组患者LAD、LCX和RCA血管CT值、CNR值、图像噪声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体重指数≤26的患者,低对比剂浓度和低千伏(100 kV)相对于常规扫面能够提供相似的图像质量,并减少对比剂的碘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Flash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flashspril)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30例患者行Flash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CA)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Flash双源CTCA显示冠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统计冠状动脉各段图像质量评分及有效射线剂量。结果①准确性评价:基于节段水平分析,敏感性93.2%,特异性96.8%,阳性预测值86.0%,阴性预测值98.5%。基于血管水平分析,敏感性97.9%,特异性83.8%,阳性预测值88.7%,阴性预测值96.8%。基于患者水平分析,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CTC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结果与CCA高度一致。②图像质量:右冠状动脉不可诊断血管节段占右冠状动脉的3.4%,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为0,回旋支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低于1.0%。③射线剂量:平均有效射线剂量(1.72±0.10)mSv。结论Flash双源CTflashspril模式CTC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高,图像质量好,运动伪影小,有效射线剂量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无肝素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改良加压包扎法止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经股动脉途径行CAG的120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术后采用Angio—seal.装置止血,B组采用改良加压包扎法止血,两组抗血小板治疗相同。比较两组止血时间、止血成功率、开始活动时间、并发症和患者的舒适度。结果:①两组止血的成功率(均为100%),制动时间[A组为(3.6±0.7)h,B组(3.8±0.5)h].舒适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止血时间[A组(2.1±0.8)min.B组(7.5±2.8)min],加压包扎时间[A组0h,B组为(10.2±2.3)h],A组显著短于B组(P〈0.05);③主要并发症:血肿发生率A组(11.7%)显著多于13组(3.3%).P〈0.05。结论:无肝素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改良加压包扎法止血效果好.价格低廉。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男性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126例高龄(≥80岁)男性非透析CKD3~5期患者,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A组[30≤GFR<60ml/(min&#183;1.73m2)]、B组[15≤GFR<30ml/(min&#183;1.73m2)]和C组[GFR<15 ml/(min&#183;1.73m2)]。采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确定冠状动脉钙化的程度,对比各组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变化,分析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因素。结果 C组患者心肌梗死、脑梗死的患病率高于A组和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和A组比较,血磷明显升高[(1.74±0.56) vs (1.52±0.39) vs (1.38±0.42)mmol/L,P<0.01或P<0.05],钙磷乘积增加[(46.32±14.36) vs (40.08±10.21) vs (38.26±13.28),P<0.05];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增加[(438.56±63.22) vs (316.82±77.30) vs (262.50±81.92),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ACS与患者年龄(r=0.2218,P<0.05)、血磷(r=0.2313,P<0.05)和钙磷乘积(r=0.2450,P<0.05)呈正相关,与体质量指数(r=-0.1956,P<0.05)和GFR(r=-0.4462,P<0.01)呈负相关。结论高龄男性CK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率高。年龄、体质量指数、肾功能和钙磷代谢紊乱均与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指导下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应用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术近期预后情况。方法将40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64排螺旋CT指导组。CT指导组在斑块CT值大于200 HU时的钙化病变行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常规治疗组根据临床经验选择药物支架植入术或补救性旋磨术,观察两组患者12个月后的临床预后。结果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vs.9.2%,P=0.739;1.5%vs.0,P=0.249;3.9%vs.2.0%,P=0.382;7.3%vs.5.6%,P=0.547)。两组支架内血栓总的发生率及早、晚期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月造影随访提示支架内及血管段再狭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支架内最小直径及血管段最小直径常规治疗组均较CT指导组有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0.56)mmvs.(2.67±0.62)mm,P=0.032;(2.49±0.50)mm vs.(2.57±0.57)mm,P=0.021)];而支架内管腔晚期丢失及血管段管腔晚期丢失CT指导组均比常规治疗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9±0.07)mm vs.(0.22±0.06)mm,P<0.001;(0.22±0.09)mm vs.(0.25±0.07)mm,P=0.003)]。结论通过无创64排螺旋CT了解钙化病变性质,提前合理分类,术中有效结合旋磨术及药物支架植入术,将有效提高即时手术成功率,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出现,是处理重度钙化病变的较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