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临床特点、救治经验和转归.方法:对6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4~7月份,持续高热伴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或震颤、无力、头痛及颈抵抗是神经系统受损的早期临床症状.主要治疗药物为甘露醇、甲基泼尼松龙、静脉丙种球蛋白,发现肺水肿前兆者及神经系统受累者尽早给予机械通气.结论: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或震颤、无力、头痛是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密切观察手足口病患儿的精神状态是早期判断神经系统受损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检验结果分析及治疗经验体会。方法对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季节、发病年龄、临床表现、检验结果、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大部分为EV71病毒感染,以小于3岁儿童常见,常见临床症状为发热及神经系统受累为主,常有白细胞、血糖、CK-MB增高,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有显著疗效。结论重症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受累以及多器官功能影响为主,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重症手足口病52例治疗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诊治过程中的经验体会,以提高对该病救治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4月~11月收治的5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及转归。结果 52例重症患儿中无并发症者14例,并发支气管肺炎12例,并发脑炎20例,脑脊髓炎2例,神经源性肺水肿1例,肺出血1例,急性迟缓性麻痹2例。52例重症患儿中最终死亡3例,其中1例因脑脊髓炎并发脑疝而死亡,1例因神经源性肺水肿死亡,1例因肺出血死亡。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疾病早期有共同的临床特点,如能在神经系统受累早期识别并处理,能防止患儿向危重症发展,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治疗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3年5月本院儿科病房收治的临床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10例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夏、秋为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分别占42.7%和43.6%;发病年龄以6岁以下患儿为主,占92.7%;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手足口病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惊跳、精神差,分别占94.5%、82.7%及80.9%。实验室检查显示,大部分患儿有白细胞、血糖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治疗后110例患儿,临床治愈107例,好转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重症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受累以及多器官功能影响,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分析重症早期预警护理对手足口病患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48例。参照组患儿给予一般护理措施,实验组患儿给予重症早期预警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儿的病变改善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患儿的口腔愈合时间、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普通型、重症及危重型病例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参照组(27.08%)(P<0.05)。结论对手足口病患儿给予重症早期预警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缩短其临床症状的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病情恢复,提高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硫酸镁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早期(神经系统受累期)患儿的效果及儿茶酚胺等指标的变化,为针对早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儿茶酚胺水平的干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糖≥7.8 mmol/L)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地塞米松抗炎、甘露醇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能量,必要时加用呋塞米利尿、肌苷营养心肌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25%硫酸镁50~60 mg/(kg·d)。两组疗程均为5~7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2 h后采集静脉血检测白细胞(WBC)、血糖(BG)、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水平,记录两组患儿神经系统受累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儿均治愈。治疗72 h后,观察组DA、NSE、BG、WBC、CK-MB水平均降低,对照组仅NSE 水平降低,且观察组NE、DA、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神经系统受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硫酸镁,能降低早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儿茶酚胺水平,减少激素副作用,减少或防止患儿病情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儿童手足口病(HFMD)发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11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6例HFMD患儿中,密切接触史65例;临床表现中发热114例(98%),手足皮疹116例(100%),口腔疱疹98例(85%),臀部皮疹100例(86%),咳嗽96例(83%),腹痛2例(1.7%),呕吐87例(75%),有嗜睡、抽搐等神经症状102例(88%);重症病例给予抗病毒、甘露醇、同时应用丙种球蛋白和甲强龙等治疗。该组116例患儿103例治愈出院,其中8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结论重症儿童手足口病只要早期识别、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尤其将人免疫球蛋白和甲强龙尽早应用于重症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商丘及周边地区小儿手足口病重症早期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传染病分院ICU于2011年0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60例手足口病重症早期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经临床积极治疗,全部患儿最终临床治愈出院。结论加强当地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医务人员早期鉴别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并给予重症监护,临床积极综合治疗,必要时行机械辅助通气,遏制重症患儿向危重症发展,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进展,提高了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改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神经功能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20μg肌肉注射,1次/d,连用14 d为一疗程。对两组患儿的神经系统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神经系统症状的消退、改善时间分别为:易惊(5.8±0.6)d,肢体抖动(4.3±1.1)d,呕吐(2.3±0.4)d,尿潴留(3.1±0.3)d,神经性急性肌无力(7.4±1.8)d,治疗组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7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能够明显改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者进行早期观察以及精心的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6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所有患儿一旦入院后均密切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本组60例患儿治愈56例(93.3%),好转4例(6.7%),无死亡病例。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入院后,早期密切监测患儿病情变化,配合精心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及相关后遗症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患儿预后,促进患儿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38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急救,探讨手足口病重症的抢救与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2010年4月1日至6月30日以来收治的38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急救与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抢救的38例重症患儿,治愈出院33例,转上级医院5例。结论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经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与特点,提醒临床医师及早发现重型病例,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3月至8月收住院2200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209例重症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发病年龄以3岁以下为主,发热发生率为98%,多在48-72h内出现神经系统表现,表现为肢体惊动占77.5%;呕吐占15.8%;精神差占13.8%,嗜睡占6.2%,血糖高占65%,高血压占53.6%。结论 48-72h内发现肢体惊动、精神差、呕吐对早期发现重型病例有提示意义,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脊液检查对重症手足口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PICU收治的79例重症手足病患儿入院后24h内行腰椎穿刺留取脑脊液检查的检验结果,分析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对重症手足口病早期诊断的意义。结果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压力升高者占48.1%(38/79),蛋白升高者占31.6%(25/79),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者占62.0%(49/79)。结合临床,借助脑脊液异常早期诊断重症患者达82.2%(65/79)。结论脑脊液检查阳性率高.及时进行脑脊液检查可以协助早期诊断重症患者,早期治疗,降低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并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总结重症HFMD并神经系统损伤临床特征及结局.结果 对358例重症HFMD并神经系统损伤进行分析,314例(87.7%)表现为惊跳及肢体颤抖,108例(30.2%)精神萎靡或嗜睡,7例(1.9%)昏迷,18例(5%)眼球共济失调或口角抽动,12例(3.4%)抽搐,1例(0.3%)双下肢不能站稳及尿潴留.346例治愈或好转出院,10例死亡,自动出院2例.结论 重症HFMD并神经系统损伤主要症状为频发易惊、惊跳及肢体抖动发作.应高度重视及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中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8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健康体检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儿空腹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异常率分别为AST28.0%、LDH72.8%、CK43.8%、CK-MB38.6%,其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测定血清心肌酶谱能及时了解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害程度,对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is an acute viral illness that primarily affects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and often occurs in clusters or outbreaks. The major causative agents of HFMD are coxsackievirus A16 (CVA16), human enterovirus 71 (HEV71) and coxsackievirus A10 (CVA10), of the genus Enterovirus in the family Picornaviridae. HFMD caused by EV71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and death. Since the late 1990s, several major epidemics of EV71 HFMD have swept through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ssociated with a rapid fulminant course, severe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and a large number of fatalities. Until now, little has been known about the genetics and transmission trends of the fast-mutation virus, and there is no effective and specific antiviral therapy or vaccine for HFMD. It is time to step up efforts to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epidemics and pathogenesis so that we can develop effect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surveillance program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和分析手足口病从普通病例发展到重症病例过程中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 测定20例手足口病患儿普通病例时期和发展到重症病例后,其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水平;以同期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组IgG(8.322±1.487)g/L、IgA(0.584±0.172)g/L、IgM(1.345±0.367)g/L均有显著降低,CD4/CD8(1.18±0.28)亦显著降低,CD8(29.30±4.08)则显著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CD3、CD4无显著变化;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组与普通组比较,则IgA(0.321±0.018)g/L、CD3(50.26±5.32)、CD4(30.25±2.71)、CD4,CD8(0.87±0.15)均显著下降,而CD8(37.42±4.2)显著升高(P<0.05),而IgG、IgM无显著变化.结论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免疫功能变化主要是体液免疫下降,细胞免疫的改变不大,而发展到重症病例,则主要表现为CD3、CD4、CD4/CD8下降,CD8升高等细胞免疫改变;提示细胞免疫的紊乱是导致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轻、重症的鉴别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脑脊液情况。方法对64例重症患儿测定脑脊液,包括脑脊液常规、白细胞数、糖、氯化物及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危重症及重症患儿脑脊液结果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临床症状的监测远较脑脊液检查更具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入选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Ⅰ期和Ⅱ期病例的住院患儿200例,随机分为2组:喜炎平注射液试验组(喜炎平组)100例,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30.2±10.7)mo,给予喜炎平0.2 mL.kg-1.次-1+氯化钠注射液50 mL稀释静滴,bid×3 d;利巴韦林对照组(利巴韦林组)100例,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29.2±9.7)mo,给予利巴韦林7.5 mg.kg-1.次-1+5%葡萄糖注射液50 mL稀释静滴,bid×3 d。观察2组24、48、72 h的体温、口腔疱疹、皮疹情况,治疗过程中观察有无过敏、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喜炎平组治疗72 h前后检测静脉血尿素氮(BUN)、肌酐(Cr)、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结果喜炎平组95例、利巴韦林组94例完成研究,治疗24、48、72 h后2组患儿皮疹减少、口腔疱疹减少例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72 h后喜炎平组体温正常例数明显多于利巴韦林组(P<0.01);喜炎平注射液治疗72 h前后ALT、BUN、Cr无明显变化(P>0.05),AST平均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4),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减少(P<0.01),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1),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2组患儿均未见药物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腹泻、呕吐等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72 h的退热效果好于利巴韦林,用于治疗儿童手足口病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5~9月收治的55例重症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5例均出现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半数以上患儿出现惊跳、肢体抖动、精神差和(或)嗜睡,部分患儿出现惊厥,危重型2例,均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肺功能衰竭、顽固性休克。应用利巴韦林、甘露醇、免疫球蛋白、甲基泼尼松龙等综合治疗,治愈38例,好转15例,2例死亡。结论 3岁以内HFMD患儿在病程的第3~5天易发展成重症,出现持续高热、惊跳、肢体抖动、抽搐、嗜睡多提示病情危重;出现频繁抽搐、昏迷、脑疝、呼吸困难、发绀、血性泡沫痰、休克则认为为危重型病例。重症手足口病起病凶险,须早期发现危重征象,并及早给予相关的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