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临床价值。方法记录3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PAF者(A组)窦性心律时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定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内径(LAD),与40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者(B组)比较。统计Pd≥40ms、Pax≥120ms以及Pd≥40ms+Pmax≥120ms阳性例数,计算PAF的灵敏性、特异性。结果Pmax:A组(125.84±17.7)ms显著高于B组(109.4±13.1)ms(P〈0.05);Pd:A组(47.7±13.1)ms显著高于B组(31.4±11.6)ms(P〈0.05);Pmin、In、LAD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max、Pd、LAD是PAF的预测因子;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d是PAF的独立预测因子。Pmax≥120ms预测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2.5%;Pd≥40ms预测的敏感性为81.3%,特异性为85%;Pmax〉100ms+Pd≥40ms的敏感性为78.1%,特异性为87.5%。结论Pd是原发性高血压伴PAF的独立预测因子,与Pmax联合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P波离散度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d)的变化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临床价值.方法 观察85例PAF患者(观察组)和85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记录两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及P波离散度(Pwd).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记录两组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Pmax两组分别为(131.2±7.2)t/ms和(94.0±6.2)t/ms,Pwd两组分别为(53.3±7.4)t/ms和(25.7±7.8)t/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大P波间期与左LAD和LVEF呈正相关(P<0.05).结论 Pwd、Pmax和LAD是交叉预测PAF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房颤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 51例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患者被随机分为坎地沙坦治疗组(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慢性心力衰竭基本治疗两组相同,治疗组加用坎地沙坦2~4mg/d,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分别测量Pmax和Pmin,计算出Pd(Pd=Pmax-Pmin)。结果治疗前两组Pmax和P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个月治疗组的Pmax、Pd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没有差异(P〉0.05)。治疗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坎地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明显降低Pmax、Pd,减少房颤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4.
王延林  狄欣欣  高敏 《中国医药》2013,8(7):881-883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左心房大小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记录160例PAF患者(PAF组)的Pd及Pmax,超声心动图仪测量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AD),并与160例非PAF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AF组的Pd[(47±9)ms比(33±4)ms]增大、Pmax[(123±14) ms比(104±11)ms]明显延长,LAD [(4.2±0.6)cm比(3.5±0.4)cm]明显增大(P<0.05).Pd、Pmax与LAD在不同病因PAF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d及Pmax与LAD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26、0.558,P<0.05).Pmax≥110 ms时,预测PAF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1.9%、73.8%和75.7%;Pd≥40 ms时,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1.3%、82.5%和82.3%;当联合Pmax≥110 ms且Pd≥40 ms时,敏感性为74.4%,特异性为91.3%,阳性预测值为89.5%.以LAD≥4.0 cm为左心房扩大诊断标准,则其预测PAF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8.1%、65.6%和66.5%.结论 Pd、Pmax与PAF患者左心房大小显著相关,均可作为预测PAF的体表心电图指标,联合应用可提高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在高血压并发心房颤动患者中作为无创性预测的价值。方法选取伴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无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观察组Pmax、Pd和LAD值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10.4、27.6和9.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min、LVEF值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仅Pd是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P波离散度对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P波离散度对心房颤动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选择阵发性心房颤动者76例,另选无阵发性心房颤动者76例,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通过心电图测出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及P波离散度(Pd),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房颤动组Pmax为(118.55±12.19)ms,Pd为(41.46±11.71)ms。对照组Pmax为(101.41±9.12)ms,Pd为(35.51±9.80)ms。两组Pmax和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波离散度是预测心房颤动的一个体表心电图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对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房颤发作情况的影响。方法将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降压药物治疗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LAD、LVEDD、LVEF、房颤发作情况。结果至随访结束,在长期应用胺碘酮的患者中,对照组房颤复发17例,占81.0%,治疗组房颤复发22例,占95.7%,两组之间没有差别(χ2=1.122,P〉0.05)。未长期应用胺碘酮的患者,对照组、治疗组在7~12个月时房颤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t=2.823,P〈0.01;t=2.655,P〈0.05),两组之间没有差异(t=0.594,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组的LAD、LVEDD均降低、LVEF增加(t=2.421~3.814,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的LAD、LVEDD、LVEF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029~3.644,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和坎地沙坦均可减少阵发性房颤并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复发,降低LAD、LVEDD,升高LVEF,两者之间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P波离散度(Pdisp)、P波最大时限(Pmax)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与58例对照组患者的P波离散度(Pdisp)、P波最大时限(Pmax),两组有可比性,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两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01);且以Pdisp≥40ms为标准时,预测房颤的敏感性为83.9%,特异性为81.2%,准确性为82.5%;以Pmax≥110ms为标准,预测房颤的敏感性为83.9%,特异性为70.3%,准确性为83.4%。结论心电图Pmax和Pdisp是一种预报房颤的新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9.
研究稳心颗粒对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将115例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合并PAF患者作为房颤组,随机分为两组:A组56例为常规治疗组,B组5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同时以54例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不伴PAF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房颤组及无房颤组以及A、B组间治疗前后Pmax及Pd的变化。结果房颤组Pmax及Pd均高于非房颤组(均P〈0.01),治疗前A、B两组Pmax及P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B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Pmax及Pd较治疗前均明显缩短,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合并PAF者较无PAF者Pmax及Pd增大,步长稳心颗粒治疗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合并PAF可缩短Pmax及Pd,减少房颤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P波离散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发心房颤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科室2009年6月~2011年6月原发性高血压伴或不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并根据有无阵发性心房颤动分为两组,测量两组的Pmax、Pmin、Pd,并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并测量比较两组患者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左房内径。结果 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Pd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预测因子;两组患者舒张末期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是原发性高血压病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P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心电描记术对高血压患者左房扩大与P波离散度(Pd)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10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15例健康正常人,将其分为高血压组及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及二维超声心动图计算出Pd值及左房面积,比较两组间Pd值与左房面积差异性,并对高血压组左房面积与P波离散度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P波离散度、左房面积均有所增大(P〈0.05),且高血压组左房面积与P波离散度相关性良好。结论:高血压患者易出现左房扩大,P波离散度增加.且两者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与左房内径的关系。方法将163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有无合并房颤分为A、B两组:A组为合并房颤组,共45例;B组为不合并房颤组,共118例,分别做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房内径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左房内径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发作与左房内径大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QTc是否与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第1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功能正常患者242例,将纳入患者按疾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98例)和未复发组(144例),收集术前心电图和其他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随访(17±9)个月,98例患者(40.0%)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QTc明显延长[(429±26) ms比(419 ±23) ms](P=0.004).复发组的左心房前后径较未复发组明显增大[(41±6)mm比(38±5)mm](P=0.003).QTc与心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162,P=0.011).长QTc组(n=53)的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率明显较正常QTc组(n=165)和短QTC组(n=24)高(P =0.001、P=0.069);左心房直径<38.3 mm组与左心房直径≥38.3 mm组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率比较,左心房增大与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相关(P=0.0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QTc和左心房前后径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QTc:风险比=2.361,95%置信区间:1.353 ~4.121,P=0.003;左心房前后径:风险比=1.795,95%置信区间:1.041 ~3.094,P=0.035).长QT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的风险比为2.361(95%置信区间:1.353 ~4.121,P=0.003).与左心房前后径单独预测术后复发相比,左心房前后径和QTc联合能更好地预测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结论 QT延长是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罗华 《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9):17-18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 (Pd)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 3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的患者 ,观察其P波离散度 ,P波最大时限 (Pmax)。选 80例单纯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作对照分析。 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的Pd、Pmax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1)。 结论 P波离散度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房颤的一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