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观察以益气养阴清热化湿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05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00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住院号尾号的奇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益气养阴清热化湿中药应用于治疗组,而相应的对照组采取的是西药常规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益气养阴清热化湿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而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采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2 7例为治疗组 ,并与用西药治疗的 16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5.2 % ,对照组为 56.3 % ,两组疗效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相似文献   

3.
通胃抗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大学 《河北中医》2004,26(5):328-329
目的 观察通胃抗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1 2 0例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60例采用通胃抗萎汤治疗 ,对照组 60例采用猴头健胃灵胶囊治疗。 2组均 6个月为1个疗程 ,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 5 8.3 3 %,总有效率为 90 .0 0 %;对照组显效率为2 5 .0 0 %,总有效率 76.67%,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治疗组治疗后胃脘痛、饱胀、纳差、嘈杂主要临床症状和胃镜病理变化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通胃抗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马雄飞 《陕西中医》2011,32(9):1131-1132
目的:观察清热益气养阴活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予以清热益气养阴活血汤治疗,对照组予以胃复春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病理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清热益气养阴活血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热化湿法联合西药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单纯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自拟清热化湿方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1.4%、对照组67.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5.7%、对照组2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湿法联合西药治疗Hp相关性胃炎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失笑散加味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等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等西药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失笑散加味。治疗时间均为3月,治疗结束后观察其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并设西药治疗30例为对照组。3个月为1个疗程,2组均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0.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11 8,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医化湿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赵玲  黄小正  孙芳侠 《陕西中医》2002,23(7):582-583
目的 :总结应用中医化湿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清热化湿 ,健脾化湿 ,温中化湿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1 0 0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7.67% ,两组疗效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提示 :本方法治疗本病具有较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翔 《河南中医》2016,(3):487-48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腾冲县中医医院老年科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5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7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配合健脾清热化瘀汤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10%,对照组有效率为85.7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位7.8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张海宏 《四川中医》2014,(4):118-119
目的:观察中医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38例中近期治愈15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36例中近期治愈7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72.2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运用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胃镜及病理状态,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任脉、冲脉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02,22(8):9-17
通过史学研究的方法对“任脉”“冲脉”概念的形成及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从而能更准确地理解任脉、冲脉学说正确评价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肝郁证与血糖、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衡先培 《光明中医》2001,16(2):15-17
目的 :初步探讨肝郁证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用记分的方法将就诊的 2型糖尿病患者区分为肝郁证 ( 46例 )与非肝郁证 ( 2 4例 ) ,同时对眼底视网膜、尿蛋白、足拇趾音叉震动觉及空腹血糖作检测 ,在两组间作比较研究 ,并对肝郁证组患者肝郁证积分与空腹血糖作了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 :肝郁证组糖网病、尿蛋白及音叉震动觉异常的发病率都高于非肝郁证组 (但P >0 0 5) ,空腹血糖肝郁证组显著高于非肝郁证组 (P <0 0 0 1 ) ,肝郁证积分与空腹血糖值呈显著正相关 (γ =0 52 3,P <0 0 0 1 ) ,回归方程为 ^Y =4 2 2 4 +0 566x。结论 :肝郁对糠尿病及其并发症有明显影响。提示在临床治疗糖尿病时 ,应注意对肝郁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内经》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是沟通天人之间联系的中介物质。气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生成了天地、万物,也生成了人类。因此自然界的日月运行、季节转换、气象等变化会直接影响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即为"天人相应"。"天人相应"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然观在中医学中的运用,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人们可通过对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参悟来探求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即通过分析天人关系的原理来探析形神关系的内涵,从而调节自身生命活动,而达到"形与神俱","天人合一"的和谐平衡,对于临床与养生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营卫二气运行方式与失眠病机的关系,为营卫运行失调导致的老年患者失眠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研究《灵枢·营卫生会》条文中关于营卫的运行方式及运行规律,分析其与失眠病机的相互关系,针对不同的失眠发病机理,提出合适的治法及选方用药。结果营卫运行失调及其证治可分为三种情况:营卫相随运行阳不敛阴导致失眠气阴两虚,可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亦可以归脾汤补养心脾,或以生脉饮益气养阴;卫气昼行于阳而夜不得入于阴导致失眠昼不精,可以六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或小建中汤健脾益气增加化源,辅以枳壳、厚朴行气通利,薏苡仁、佩兰芳香化湿醒脾;卫气入于阴而不得出于阳导致失眠血热血瘀,可以牡丹皮泻心经之火,除血中伏热;或赤芍泻肝经之火,行血中瘀滞而活血散瘀;或丹参偏入心经,专走血分,祛瘀生新而养血安神;或以紫参偏入肝经,破血通经而通九窍、利二便;或以郁金用治血热血瘀兼肝气郁结者。结论理解营卫运行失和的三种类型,掌握各类药物的使用特点,对于失眠临床辨证用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围绕着“寒邪伤阳”这个主线展开,一般情况下阴进阳退为病进、阳进阴退为病退,有一分发热,则留有一分阳气;在《伤寒论》中发热是正气与寒邪争抗所产生的症状体征。然而寒邪作用不同的病所(六经各具有其生理病理特点)、兼夹不同的病因、结合不同的体质,所产生的发热则各具其特点,从中也可提示疾病各自不同的传变规律。本文对《伤寒论》太阳经发热进行整理研究,从而展示伤寒六经发热与疾病传变转归的关系,以便于外感发热性疾病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7.
青霉素类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菌素之一。青霉素的毒性虽极低,但最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会有死亡的危险。近年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为发挥其优势,达到安全用药之目的,故再将青霉素的过敏反应及防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杜宝英 《河南中医》2005,25(11):12-13
脾胃,人体中焦之脏腑,承上启下,受纳运化,长养全身。然而其诸多功能,无一不与升降有关,故本文试从体现中医特色的整体观念这一角度出发,对其形成内容和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概括,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是中医学对生命最本质的理解。人体是以脏腑系统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唯有各脏腑都运作正常才能神情精彩。因此,正确理解神与脏腑的关系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神与脏腑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哪一脏主神,而是以脏腑为核心,诸脏腑协同作用,为神提供物质基础、调摄、控制等。心-脑-肾为神的调节脏腑,此三脏既有神之源、又有藏神之府、亦有调神之枢;而脾胃又为神的表现提供物质基础。因而在诸脏腑中神又与心、脑、肾、脾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关于护士之间冲突与暴力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主要讨论护士之间为何会有冲突、暴力现象的发生,及如何制止该现象循环发生。方法:通过调查320位临床护士。结果:34%护士有被欺负行为,3%有被正式的抱怨而苦恼,而3%受到言语威胁,结论:我们有权利关爱自己,关爱同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