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晶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2):212-212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反复发作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属“痹证”、“顽痹”、“痹”、“历节”等范畴。笔者在临床治疗上有以下几点体会。1病因病机论痹证首见于《内经》,其《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表虚不固,复感外邪乃历节病发生的病因病机。此外,痰浊与瘀血在历节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亦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是疾病过程的病理产物,有时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之一。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深入骨骱,则致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畸形,并使病情逐渐加重,缠绵难愈。总之…  相似文献   

2.
痹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承德 《中医正骨》1999,11(9):47-48
痹病是一类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累及骨、关节、肌肉、皮肤、血管等组织的疾病的总称,是一新兴的学科。其包括范围甚广,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痛风、皮肌炎、动脉炎、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骨质增生以及软组织损伤等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归类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由代谢紊乱、感染或退化性病变等引起。《内经》早就将以上疾病归为一类,属痹病范畴,亦称风湿病。“风湿病”一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汉书·艺文志·五脏六腑十二病方三十卷》注为:“痹,风湿之病”。汉代张仲…  相似文献   

3.
扶正祛邪法是祖国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大法与原则,正邪盛衰又是中医认识人体之所以发病的精典概括。早在一千多年的《内经》中就明确记载,《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似文献   

4.
中医无硬皮病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及病情过程,属"皮痹"、"脉痹"、"痹病"范畴。如果累及内脏器官,则属"心痹"、"肾痹"、"肺痹"等。《内经》有"皮痹"的记载,《素问?痹论》说:"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相似文献   

5.
痹病是指因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淤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则脏腑的气血痹阻,失却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时可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痹病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痹论》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此说至今仍被医家奉为圭臬。今人按病因分为二类,以风寒湿为主者,谓之风寒湿痹;以风湿挟热为主者谓之风湿热痹。至于《内经》中的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等,已不沿用。  相似文献   

6.
100例"心痹病"临床辨病与辨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痹病"属中医古病名."心痹"一词,语出《素问·痹论》,原文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称之为"胸痹心痛".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其病因病机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相似文献   

8.
姜玉宝 《光明中医》2011,26(4):648-650
本文对《内经》营卫不和致痹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结合《内经》的论述,参考其他医家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气血的功用即是营卫,营卫之体即是气血,《内经》强调风寒湿侵犯人体后,同营卫相搏,阻滞气血运行,才能引起痹病的发生;病因病机方面,在对《内经》相关理论继承的基础上,张仲景认为"身体痹不仁"的机理是营卫不和,气血不利,《圣济总录》论述痹病的发生重视营卫气血,朱丹溪论痛风重视气血瘀滞,明清以来的众多医家更是沿袭了由《内经》奠定、汉唐完善、宋金元进一步发挥而形成的学术思想,论痹病之因外邪强调风寒湿三气,内因重视营卫气血失调;治疗方面,古今医家在《内经》影响下,无不重视调和营卫气血。  相似文献   

9.
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临床上倾向于把病证结合理解为以西医诊病与中医治证的结合,并视作病证结合的基本模式,这种认识存在片面性。系统地回顾中医学辨病与辨证论治的历史沿革表明:《内经》时期确立辨病论治原则并产生辨证论治思想的萌芽;东汉张仲景奠定了在辨病论治体系下辨证论治的基础;晋唐时期辨病论治是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宋金元明清时期确立辨证论治的核心地位;近现代医家对辨病与辨证结合论治作出重视审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和《素问·痹论》原文对照,发现《金匮》之奔豚气病与《内经》之心痹病除致病因素有所不同外,其病证、病机几乎如出一辙,从而认为《金匮》之奔豚气病即《内经》之心痹病。  相似文献   

11.
痿病探微     
[目的]"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详细阐发机理,成为后世医家研讨基础,历代医家看法大同小异,均认为以筋肉无力,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表现,易与痹症混淆,吴昆提到"痿痹二病也,《内经》亦有称痹为痿者,故而为一",张子和认为:"四末之疾,动而或痉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痿病包涵现代医学多种疾病(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等),皆影响到神经、肌肉等组织。痹症属风湿类疾病,也有相当一部分影响到神经、肌肉;而归为痿病范畴的重症肌无力从西医角度来讲是以体液免疫为主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样的,一些归为痹症范畴的风湿类疾病与自身免疫失调有关。痿病成因不仅在于情志内伤等,亦与外伤邪气有关,痿症以肺热叶焦、阳明虚、带脉不引、内虚、湿热为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2.
《内经》喘证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将《内经》所载喘证证以虚为钢,进行分类辩证,其中实喘包括肺热喘、肺寒喘、肺胀喘、心痹喘、肺实气逆喘、水气喘及血瘀喘;虚喘包括肺虚喘、肾虚喘及五脏气败喘。文中依据《内经》理论,并联系后世临证,讨论了《内经》中各种喘证的辩证与施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非近世才提出来的,而是源渊于《内经》,创立于《伤寒杂病论》。以《内经》而言,仅从《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病机十九条即可发现,其中虽侧重于“掉眩”、“收引”、“郁”、“肿满”、“瞀”、“鼓栗”等证的辨别,也作了“疮”、“瘘”、“痉”等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以口、眼干燥及关节痛等为基本表现。当属于中医"燥痹"范畴,一般多称其为"燥证"、"顽痹"、"燥毒证"等。中医药辨证治疗干燥综合征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在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疗效显著,显示了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治疗SS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作者认为中医学的特点应是整体观念与辨病辨证论治,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其理由有7:1、辨病辨证论治是《伤寒杂病论》的本意;2、辨病辨证论治源于《内经》;3、辨病与辨证是《诸病源候论》探求病源和归纳证候的方法;4、温病学运用和发展了辨病辨证论治;5、辨病辨证论治是临床实践的需要;6、辨病辨证论治能促进中医对病的认识;7、辨病辨证论治有助于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16.
痹病有多种类型:有按证性质分,按病因分,按病位分,按脏腑分。辨治较为复杂。痹是闭塞不通之意。《素问·痹证》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说明了痹病的病因与风寒湿三气有关。痹病的成因气血营内虚是内在条件,风寒湿热外袭是外在因素,经络气血痹阻是痹病...  相似文献   

17.
仲景在《内经》基础上,首先提出风湿病名,开创了中医论治风湿病之先河。认为正气不足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正气不足主要责之肝、肾两脏亏虚。辨证以虚实为纲,治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用药特征有四:①味少量重,效专力宏;②配伍严谨,制方巧妙;③注重调和营卫,固护胃气,以资生化之源;④与现代药理研究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沈燕君 《四川中医》2000,18(1):9-10
眩晕是一个证,在内科范畴内涉及面广,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但又以眩晕为首发症状。前代诸贤对眩晕的病因及治疗论述颇多,如(内经》云:“诸风掉眩告属于肝”,“说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胜酸眩冒”;《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景岳全书·眩运》又强调“无虚不作眩一。现今教科书把眩晕分为气血亏虚、肝阳上亢、肾精不足和疾浊中用四型,其重心在“虚”字上。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将眩晕证按外感眩晕、内伤眩晕、不内外因导致眩晕三大类进行辨治,观介绍如下。!外虔眩晕外感眩晕为六建邪气度及头目,清房失它引起。…  相似文献   

19.
中风又名卒中,因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扑击、偏枯、痱风等。中风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其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慢性咽炎、梅核气和虚火喉痹三个比较容易混淆的病名进行辨别,阐明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主症、病因、病机及临床实际中给予了论证,纠正了"梅核气就是慢性咽炎"、"虚炎喉痹相当于慢性咽炎"等错误观点,应在临床的辨病中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