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30例极低体重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评价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选择32例极低体重儿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方法 :通过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靠X片确定和调整正确位置。结果显示成功放置中心静脉导管30例 (93.75 % ) ,导管平均放置时间 (23.6±13.6)天 ,置入导管长度 (12.6±4.7)cm。21例 (70.0% )过渡到胃肠道喂养后选择性拔管 ;3例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提前拔管 ,其中2例证实感染与导管有关 ;6例因插管机械合并症拔管 ,包括2例导管阻塞 ,1例液体外渗 ,3例导管移位。无1例并发血栓栓塞、外周静脉炎、室上性心动过速。表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为提供极低体重儿长期静脉营养的基本途径 ,可以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中心静脉置管 (percutaneouscentralvenouscatheteri zation ,PCVC)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中一种较常用的静脉输液方法。包括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subclaviancentralvenouscatheterization ,SCVC)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centralvenouscatheterization ,PICC)。PCVC在发达国家NICU已成为常规治疗手段 ,我国仅少数NICU使用 ,由于使用外周静脉输液需反复进行静脉穿刺 ,输注高渗液体和刺激性强的液体时易渗出 ,造成局部皮肤坏死 ,且反复穿刺易致外周静脉破坏 ,影响静脉营养的运用 ,甚至影响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体重儿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危重新生儿静脉输液的有效途径,可长时间保持静脉通道开放,解决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因喂养不耐受需长期静脉营养支持,而反复静脉穿刺的困难以及外周静脉输液浓度受限的难题,在危重新生儿的救治中已得到广泛使用。我科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12月对65例极低体重儿施行经外周静脉置入PICC术,并与同期运用外周静脉穿刺治疗的59例极低体重儿进行临床对照观察。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使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在新生儿科多用于危重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为治疗提供有效的静脉通路。但当个别患儿肘部血管不适宜置管而又需长期静脉输液时,我们在充分考证后,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于 2005年6-7月共进行了3例经大隐静脉穿刺置入 PICC导管,全部成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早产儿中应用的价值。方法胎龄(31.0±2.17)周、出生体质量为(1430±200)g早产儿41例经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及时X线检查确定和调整导管的位置。结果经右上肢静脉穿刺30例,左上肢静脉穿刺11例,右肘正中静脉穿刺成功率最高(43.9%)。导管顶端到达位置上腔静脉20例,锁骨下静脉12例,右心房2例,颈静脉4例,腋静脉3例。导管置入长度(12.45±2.34)cm,经右侧上肢置入长度(11.87±1.96)cm,经左侧上肢置入长度(14.05±2.63)cm。导管留置时间(17.95±7.92)d,左右侧上肢留置时间无显著差异。穿刺时日龄(7.39±3.79)d,体质量(1320±180)g,拔管时体质量(1720±320)g。24例计划性拔管,其他原因拔管4例导管感染,2例脱管,2例导管折断,3例静脉炎,6例堵管。治愈37例,4例自动出院。结论应用PICC能安全、有效地用于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提高置管水平,加强导管护理,是减少PICC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CVC)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对43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VLBW和75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的VLBW,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8例VLBW发生1次或1次以上细菌感染,感染率为18.6%(8/43).其中,6例感染病例成功治疗后保留导管,2例治疗后无效拔管.对相关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得出PCVC应用不是细菌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比值比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0.5,0.21~2.72),机械通气时间和静脉输脂肪乳时间(比值比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2.2,1.43~7.96和4.7,2.98~9.86)为细菌感染独立高危因素.因此,认为PCVC作为长期提供静脉营养的基本途径,可以在感染的VLBW继续保留导管,延长PCVC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脐静脉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比较导管组(63例)与非导管组(38例)在院内感染、体重增长情况及住院天数方面的差异。结果:导管组院内感染率(17%)与非导管组感染率(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组体重增长(11.7±2.0 g/kg?d)明显高于非导管组(10.6±2.3 g/kg?d);导管组的住院天数(40±11 d)明显短于非导管组(45±14 d);导管组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与非导管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脐静脉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中,早产儿体重的增长显著优于非导管组,住院天数明显缩短,而且院内感染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CVC)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对43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VLBW和75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的VLBW,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8例VLBW发生1次或1次以上细菌感染,感染率为18.6%(8/43),其中,6例感染病例成功治疗后保留导管,2例治疗后无效拔管,对相关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得PCVC应用不是细菌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比值比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0.5,0.21-2.72),机械通气时间和静脉输脂肪乳时间(比值比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2.2,1.43-7.96和4.7,2.98-9.86),为细菌感染独立高危因素,因此,认为PCVC作为长期提供静脉营养的基本途径,可以在感染的VLBW继续保留导管,延长PCVC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时选择不同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4月至2011年3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回顾性分析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结果共有238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进行PICC,一次穿刺成功227例,成功率95.4%,不同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贵要静脉置管的并发症最少,并发症发生率3.4%,应作为首选,其次为腋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当肘部静脉被破坏时可选择腋静脉或下肢静脉途径。结论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行PICC时,应综合分析各种静脉途径利弊选择最合适的血管,首选贵要静脉。  相似文献   

10.
危重症患儿营养不良发生率居高不下,肠外营养(PN)支持是改善患儿营养状况的主要方式之一,合理的PN途径及其维护是PN实施的基本保障。临床需根据PN配方的浓度、渗透浓度、酸碱度及输注持续时间来选择适宜的静脉途径。静脉途径主要分为外周静脉途径及中心静脉途径两大类,中心静脉途径包括经皮直接穿刺中心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途径和输液港。合理选择PN途径并做好相关置管操作、导管日常维护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