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两种持针方法 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质量.方法 将2004年1~12月500例门诊输液婴幼儿随机分成两组,各250例.实验组持针方法 为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进针,对照组持针方法 为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进针.从一针穿刺成功率、复针率、液体渗出率等几个方面来比较两种持针方法 对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结果 两组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不同的持针方法 不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是进针角度、速度、固定方法 、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2.
0~ 2岁婴幼儿输液多采用头皮静脉穿刺。由于小儿哭闹、不合作及头皮静脉较细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穿刺成功率。穿刺成功后 ,由于保护不当 ,致使小儿头皮针脱出静脉 ,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笔者通过多年工作经验 ,就小儿头皮针穿刺、固定及输液过程中的保护总结如下。1 穿刺成功技巧1.1 扎实的基本功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作为静脉输液的特殊形式 ,要求护理人员要有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 ,加强基本功训练。1.2 放低输液瓶 ,保证足够的静脉回血 由于多数小儿头皮静脉管腔较细 ,特别是小儿高热、腹泻时 ,由于血液浓缩 ,致使穿刺时回血较…  相似文献   

3.
戴德珍 《当代医学》2008,(9):100-101
目的 探讨两种持针方法 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质量.方法 将2004年1~12月500例门诊输液婴幼儿随机分成两组,各250例.实验组持针方法 为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进针,对照组持针方法 为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进针.从一针穿刺成功率、复针率、液体渗出率等几个方面来比较两种持针方法 对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结果 两组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不同的持针方法 不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是进针角度、速度、固定方法 、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小儿进行头皮针颞浅静脉采血与传统股静脉采血的效果比较,探索一种简便、安全、快捷、有效的静脉采血方法.方法 对180例患儿随机行颞浅静脉和股静脉采血,比较一针穿刺成功率、采血时间、压迫止血时间.结果 颞浅静脉组一针穿刺成功率、采血后平均压迫止血时间均优于股静脉组.结论 小儿头皮针颞浅静脉采血方法一针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是一种有效的静脉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低瓶法配合变换手法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对本院住院患儿1 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改良方法)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每组600例,实验组与对照组均由同一操作者进行.结果 实验组一针成功率93.9%,对照组一针成功率87%,(x=17.098,P=0.002),实验组液体外渗率3.0%,对照组液体外渗率11%(x=29.490,P=0.000);实验组针头脱管率1.0%,对照组针头脱管率8.9%,两者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x =238.570,P<0.01).结论 采用低瓶法配合变换手法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使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一针穿刺完成输液计划明显提高,提高了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和护理人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6.
<正> 在儿科,静脉输液常用于不能口服喂养或伴有液体及电解质紊乱的患儿,同时也作为给药的一种方法。传统的固定方法是在静脉穿刺成功后,用一条胶布固定针头,另一条胶布交叉固定,第三条胶布将塑料胶管弯曲固定。但是,小儿由于不合作,往往在固定时使穿刺失败。1995年6月,我科开始使用美国3M公司生产的胶纸固定头皮针,第二条胶纸不用交叉。此法简单省时,并可以提高小儿穿刺成功率。具体方法:选择静脉,常规消毒皮肤,穿刺成功后,一条胶纸固定针柄,另一条胶纸重叠一部分固定在第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大隐静脉、足背静脉输液用压舌板固定踝关节后再行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200例输液患儿随机分成100例实验组和100例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固定踝关节后再行静脉穿刺,对照组用传统的静脉输液方法先穿刺后固定,观察两组穿刺成功例数、静脉固定时间和漏针次数。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例数和两针或两针以上穿刺成功例数分别为88例、61例和12例、39例;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固定时间分别为(68.9±11.5) s和(90.0±12.5) s;实验组和对照组漏针次数分别为12次和30次。两组比较,实验组一针穿刺成功例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例数多。实验组静脉固定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静脉固定时间短。结论:大隐静脉、足背静脉输液用先固定再行静脉穿刺的方法,较传统的静脉输液方法在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重复穿刺次数方面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我院儿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输液患儿2068例,其中对新生儿至3岁患儿采用的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方法给予分析总结,小儿头皮静脉血管丰富,皮下脂肪较薄,血管清晰表淺,易于固定,且采用合理科学的操作步驟,保证抢救治疗顺利进行,从而减轻患儿痛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结果:624例新生儿至3岁患儿头皮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达95%。结论: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从操作者的心理素质,熟练的技术,及操作环境,血管的选择,同时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及穿刺后的护理至关重要,从而改善护患关系,营造和谐的就诊氛围。  相似文献   

9.
小儿头皮静脉丰富,浅表易见,不易滑动,所以0~2岁婴儿输液多采用头皮静脉穿刺。但由于小儿哭闹,不合作及头皮静脉较细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穿剌成功率,穿刺成功后,由于保护不当,致使小儿头皮针脱出血管外、或其他原因导致输液过程受阻。同时由于血管较细液体容易外渗,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因此在穿刺成功后给予有效的固定也非常重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一种较成功的固定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方法.方法:通过对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观察组使用改良的扩血管消毒液消毒皮肤,对照组使用75%的酒精消毒皮肤,观察两组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扩血管消毒液用于临床静脉穿刺前的皮肤消毒,具有扩张局部浅静脉,血管显示清晰的作用,可以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苏瑜 《大家健康》2016,(4):195-196
目的:通过对比静脉留置针和头皮针在小儿门诊输液室的应用效果,分析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室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小儿患者采取头皮针进行输液,实验组小儿患者采取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对比两组小儿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分析静脉留置针在儿科门诊输液室应用的可行性。结果:实验组小儿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0%,对照组小儿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两组小儿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小儿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0%,总的穿刺成功高达100.0%;对照组小儿患者一次穿刺成功为81.3%,总的穿刺成功率为90.0%;两组小儿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总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门诊输液室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寻对肥胖患儿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较头皮和四肢部位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方法,在穿刺成功率、留针时间、输液并发症方面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58例肥胖患儿按首次来院输液日期单双号分组,单号入院为观察组(32例),双号入院为对照组(26例)。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对照组用静脉留置针在头皮及四肢部位静脉穿刺输液,观察两组静脉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及输液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留针时间较对照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输液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可提高肥胖患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操作技巧,从而提高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2010-04-2012-04在玉溪市峨山县人民医院输液室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资料,总结患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血管选择、持针方法、针头固定技巧以及护理.结果做好充分的穿刺前准备,和头皮静脉的选择,是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基础.结论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业务水平是提高门诊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住院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结果:100例患者中,10例进行耳后静脉穿刺,30例进行额浅静脉穿刺,30例进行颞浅静脉穿刺,30例进行正中静脉穿刺。穿刺成功98例,穿刺成功率为98%。结论: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护理人员掌握了一定的穿刺技巧,穿刺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弹力帽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使用效果。方法:将120例使用头皮静脉留针输液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全部选用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对照组静脉留置针选用常规固定法,实验组静脉留置针选用常规固定法后再加用弹力帽固定,观察两组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发现实验组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果: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加用弹力帽固定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固定法。既减少了患儿重新穿刺的机率,又提高了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应注意的技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凤 《吉林医学》2010,31(18):2953-2954
<正>乡镇医院,面向基层,小儿住院和门诊治疗较多。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也是护理操作的一项基本功,因为小儿心智发育不成熟,多动恐惧不合作,四肢不易固定,因此对3周岁以下的患儿尽量给予头皮静脉输液。1 头皮输液的优点小儿头皮静脉与四肢静脉相比,具有血管丰富、分支多、互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改良小儿头皮针固定在临床穿刺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的100例0-3岁使用小儿头皮针穿刺患儿,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小儿头皮针固定,实验组采取改良小儿头皮针固定。比较两组家长满意度;头皮针固定情况;输液过程中有无因固定不牢引起的重复穿刺;不良反应引起的纠纷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家长满意度更高,P0.05。实验组的家长满意度是(92.81±3.02)分,而对照组的家长满意度是(80.57±2.81)分。实验组患儿头皮针固定情况牢固、输液过程中无因固定不牢引起的重复穿刺,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有8例出现固定不牢固,输液过程有7例因不牢固导致重复穿刺,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引起的纠纷发生率更少,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引起的纠纷发生率有1例,而对照组不良反应引起的纠纷发生率有8例。结论小儿头皮针穿刺患儿实施改良小儿头皮针固定效果确切,可更稳固固定,减少重复穿刺,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罗和香 《求医问药》2014,(16):253-254
目的:对比研究采用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小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头皮静脉穿刺的患儿7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0例)和实验组(330例),采用与皮肤成15~20度角进针,沿静脉平行刺入的穿刺方法为对照组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采用与皮肤成15~20度角进针,刺入皮肤后抬高针头下压针柄刺入的穿刺方法为实验组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实验组330例患儿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的患儿有294例,穿刺失败的患儿有36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9.09%;在对照组380例患儿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的患儿有306例,穿刺失败的患儿有74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0.53%。实验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与皮肤成15~20度角进针,刺入皮肤后抬高针头下压针柄刺入的穿刺方法为小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高,能减轻患儿的痛苦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对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132例门诊输液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两组按常规准备,对照组头皮静脉穿剌时由家属固定患儿,护士按常规操作方法进行头皮静脉穿刺固定输液,输液过程主要由家属看管.观察组由护士双人互动操作,即A护士负责固定患儿头部初步粗略选血管,然后双人确定穿剌的血管,由B护士执行消毒穿刺成功后,A护士立即固定第一块胶布,接着B护士用胶布作"V"形固定好为宜.输液过程采用互动看管法,即在家属看管的同时,护士每隔20分温馨提醒家属注意观察看管.结果 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因看管导致需二次穿刺效果比较以及两组不同看管方法的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护士互动操作不受家属及条件因素影响,同时通过互动看管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有效地减少患儿痛苦,从而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二种进针方式在头皮静脉穿刺中的穿刺成功率。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最佳方法。方法:将门诊输液室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00例和研究组20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研究组采用在拟进血管处的后0.3厘米皮肤处进针,角度5~15度左右,进针后再压平角度挑血管,稍上抬针柄,见回血后平推针梗使针梗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探讨二种进针方式在穿刺中血管穿破情况的比较。结果:研究组在穿刺中成功率较对照组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研究组的进针方式,可有效地减少头皮静脉穿刺中的血管的穿破率,提升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