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引导组织再生术和引导骨再生术广泛用于牙周骨缺损的治疗中,给牙周组织再生开辟了广泛的空间,但二者单独使用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目前的研究多趋向于将骨移植材料和膜材料与多肽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于牙周骨缺损的修复。下面就引导组织再生膜材料、引导骨再生支架材料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以及三者联合应用于牙周骨缺损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骨形态蛋白复合物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修复牙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6只新西兰兔,制备下前牙牙周骨缺损模型,将其分为3组:GTR组(牙周骨缺损处植入胶原膜)、BMP组(牙周骨缺损处植入骨形态蛋白复合物和胶原膜)和OFD组(牙周骨缺损处未植入任何物,对照组)。术后12周分别观察各组缺损处的组织学变化。结果BMP组骨缺损处只见少量的软组织,新生骨组织的量及其成熟程度明显优于GTR组和OFD组,显示骨组织修复良好。结论骨形态蛋白复合物联合GTR技术修复牙周骨缺损,与传统的GTR术和牙周翻瓣术相比,更能有效促进牙周骨组织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引导膜材料结构特点和牙周膜细胞(PDLC)附着生长情况并分析初步应用效果。方法:本实验运用了细胞培养、扫描电镜和动物实验组织学观察等技术。结果:国产的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膜对PDLC无明显毒性或抑制作用,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基本符合牙周引导性组织再生(GTR)引导膜的要求;对牙周骨缺损的愈合有保护和促进的作用,尤其在早期对结合上皮的根向迁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该材料有利于新生牙槽骨、牙骨质的修复再生和新附着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孙娟斌  刘海光  柏宁  梅予锋 《口腔医学》2016,(12):1127-1131
目的观察应用引导组织再生术(GTR)结合植入自体牙本质颗粒治疗牙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2例垂直性骨吸收的牙周骨缺损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后,GTR结合植入骨移植材料,其中,试验组21例患者共21颗牙,用自体牙本质颗粒植入骨缺损区并覆盖胶原膜,对照组的21例患者共21颗牙,用Bio-Oss植入骨缺损区并覆盖胶原膜,术后3、6、12个月回访,临床检查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AL)及X线片检查。结果两组术后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均明显减少,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骨缺损处牙槽骨修复均明显。结论应用自体牙本质颗粒治疗牙周骨缺损与应用Bio-Oss植入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BIOGLAS治疗牙周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于存在牙周骨缺损的牙周炎患者,分别使用四环素糊剂调制的BIOGLAS(PERIOGLAS倍骼生)和羟基磷灰石(HA)两种材料进行牙周骨下缺损的充填治疗。并进行疗效比较,以寻求一种临床上修复牙周骨缺损诱导牙周组织再生的较为理想的材料。方法:选择42例中,晚期牙周炎患者的88个位点,分别经两种方法治疗后一年,评价各种临床指标的改善,包括探诊深度(或牙周袋深度PD),探诊附着水平(或附着丧失AL),出血指数(BI)及X线片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治疗后,各种临床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并且X线片显示BIOGLAS组骨缺损区的骨密度增高显著好于HA组,结论:BIOGLAS是一种修复牙周骨缺损,诱导牙周组织再生的良好生物活性材料,对于中,晚期牙周炎的牙周骨缺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骨形成蛋白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将骨形成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联合应用于牙周引导组织再生(guidedtissueregeneration,GTR)技术中,观察和比较其对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和意义。方法制备狗下颌后牙区人工骨缺损,于清创后分组置入引导膜材料和BMP,以常规翻瓣术为对照;分不同时期取材做组织学观察和评价。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新生组织量多,而以复合BMP组效果最为显著;膜材料在早期有一定抑制结合上皮根向迁移的作用。结论利用外源性BMP的主动生物诱导活性,可望应用于临床促进牙周硬组织成分的新生修复。  相似文献   

7.
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用于牙周骨缺损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36  
目的:应用分离的骨髓干细胞(MSC)进行牙周骨缺损的自体移植动物实验,观察MSC用于牙周再生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狗髂骨的MSC,体外培养,移植前进行MSC的体外钙化实验,以胶原膜为移植载体,将MSC移植到狗下颌后牙的根分叉骨缺损中,覆盖国产聚四氟乙烯膜,30d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分离的MSC在体外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钙化;动物实验结果发现,MSC移植组达到了骨缺损的完全修复,无根面吸收;  相似文献   

8.
牙周引导性组织再生材料的结构及其对牙周膜细胞生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引导材料结构特点和牙周膜细胞(PDLC)附着生长情况并分析初步效果。方法:本实验运用了细胞培养,扫描电镜和动物实验组织学观察等技术,结果:国产的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膜对PDLC无明显毒性或抑制作用,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基本符合牙周引导性组织再生(GTR)引导膜的要求,对牙周骨缺损的愈合有保护和促进作用,尤其在早期对结合上皮的根向迁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该材料有利于新生牙槽骨  相似文献   

9.
消旋聚乳酸对牙周组织再生的组织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国产消旋聚乳酸(PDLIA)膜进行牙周引导组织再生(GTR)的可行性。方法 在犬的下颌第二、三、四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造成两壁牙周骨缺损,以国产PDLLA、聚四氟乙烯、胶原、Vicryl膜进行GTR实验并设空白对照,按观察时间不同分别收集牙周标本作组织学和组织测量学评价。结果 国产PDLLA引起的炎症是非特异性的,材料降解时间在4周左右,与包括Vicryl膜的其他材料一样,PDLLA有阻止牙龈上皮根徙和促进牙周膜、牙骨质、牙槽骨再生作用,术后4周此作用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国产PDLLA膜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对牙周两壁骨缺损产生引导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羟基磷灰石联合胶原膜牙周引导再生术(HA+GTR)与传统牙周翻瓣术植羟基磷灰石(HA)治疗牙周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127颗经牙周基础治疗的牙周骨缺损的患牙,随机分二组HA+GTR(n=67),HA(n=60),术后定期随访,以临床及X线检查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术后牙周袋深度(PD)、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HPD)、附着丧失(AL)、牙龈指数(GI)均有明显减少,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HA+GTR组的PD、HPD、AL值小于H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骨缺损处牙槽骨修复均明显。结论HA+GTR治疗牙周骨缺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吴文蕾  葛久禹  李升  黄晓峰  陈湘华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12):1049-1051,1055
目的:将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胶原膜联合应用于修复牙周缺损的动物实验,探讨其用于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可行性。方法:人工构建4只成年Beagle犬下颌后牙区牙周缺损模型,分别随机采用: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胶原膜、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空白对照治疗,每组8颗牙,12周后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测量新生组织高度。结果:与单纯植入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相比,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胶原膜组获得了更多的新附着,表现为有较多的新生牙槽骨、新生牙周膜和新生牙骨质样组织生长,2组之间新生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与胶原膜联合运用修复牙周牙槽骨缺损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效果优于单纯植入人工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牙槽骨组织工程修复区内早期牙移动时压力侧的牙周改建情况,为组织工程技术在正畸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并扩大拔牙窝,建立双侧牙槽骨的超临界骨缺损,分别以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与颗粒型多孔β磷酸三钙(beta-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支架复合构成的组织工程骨和对照组单纯β-TCP支架进行右侧和左侧骨缺损修复。术后8周,选取6只兔进行植骨区取材,评价2组的成骨效果。对剩余兔进行下颌两侧第二磨牙加力,近中向牵引4周。分别在加力后的第1、2、3、4周各处死6只动物,测量牙移动距离并制作组织学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法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数目。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植骨术后8周,实验组成骨效果优于对照组。牵引4周后,正畸牙在实验组牙槽骨修复区内的移动量大于对照组。牵引第2、3、4周时,实验组移动牙压力侧的破骨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MSCs复合β-TCP支架能够良好地修复牙槽骨缺损,邻牙在组织工程修复区内早期移动时,再生的牙周组织改建活跃,有加速牙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黄崇上  朱慧勇 《口腔医学》2021,41(12):1062-1067
目的 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有辛伐他汀的PCL-Gt/PCL膜修复兔颅骨缺损,观察PCL-Gt/PCL-辛伐他汀膜修复兔骨缺损的作用。方法:制备PCL-Gt/PCL-辛伐他汀膜,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态,检测辛伐他汀缓释量。选取18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制备兔颅骨临界骨缺损模型。空白组缺损区不放置生物膜,阴性对照组缺损区植入PCL-Gt/PCL膜,实验组缺损区植入PCL-Gt/PCL-辛伐他汀膜。分别于术后4、12周处死各组动物,行Micro-CT、HE染色等检测。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提示所获得的PCL-Gt/PCL-辛伐他汀电纺膜呈多层纤维交错结构,不同组织面具有不同的孔径,所载的辛伐他汀能够稳定、缓慢释放长达28天。Micro-CT检测及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新生骨形成及骨缺损愈合情况显著优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组(P<0.05)。结论:实验表明PCL-Gt/PCL-辛伐他汀膜具有明显的促进成骨能力,防止纤维细胞长入缺损区,可加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提高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This study was proposed to analyze histologically the process of repairing bone defects created surgically in the cranial vaults of rabbit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rty adult male rabbits (Oryctolagus cunilicus) received,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bilateral parietal osteotomies by means of a 6-mm-diameter trephine. The bony defec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In group 1 the defect did not receive any treatment; in group 2 the defect was filled with lyophilized bovine bone (Biograft); in group 3 it was filled with bovine bone and covered with a bone matrix membrane (Bioplate); in group 4 it was covered with a bone matrix membrane.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in 3 equal groups at 15, 30, and 60 days. The specimens were subjected to routine laboratory procedures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bone repair. RESULTS: After 60 days, new bone formation in group 2 was not satisfactory when compared to that of group 3. Large amounts of new bone formation in maturation were seen in group 3. In the defects covered with a membrane the results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group 1 (i.e., the cavity was filled with fibrous connective tissue). The implanted bone and membranes were totally resorbed.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S: The use of a membrane served as a barrier against the migration of cells from the adjacent tissue and the bone graft/membrane preserved the cavity space, resulting in an enhanced osteogenic effect.  相似文献   

15.
可吸收性Bio-Gide膜治疗下颌角区局部骨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Bio-Gide膜治疗局部骨缺损的效果 ,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 :在8只成年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下颌角区置备5×5mm2 大小的洞穿性骨缺损 ,一侧为实验侧 ,另一侧为对照侧 ,随机分成2组 (4周 ,8周组 ) ,进行肉眼、x线与组织学观察。结果 :肉眼及x线检查结果显示 :两组动物的对照侧骨缺损均明显存在 ,有的骨缺损内有肌肉长入 ,骨缺损面积增大 ;两组动物的实验侧骨缺损有不同程度修复 ,并测得实验侧骨缺损中央2×2mm2区域的平均骨密度高于对照侧 ,两者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组织学检查实验侧骨缺损骨性修复。结论 :Bio-Gide膜能有效阻挡软组织长入骨缺损区 ,作为骨细胞载体促进骨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拟构建比格犬牙周缺损模型,观察牙周膜干细胞—牙囊干细胞复合细胞膜片修复牙周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分离培养比格犬牙囊干细胞、牙周膜干细胞,制备牙囊干细胞细胞膜片、牙周膜干细胞细胞膜片以及以上2种细胞的复合细胞膜片,将膜片混合支架材料同种异体植入成年雄性健康比格犬牙周缺损模型,对照组只植入支架材料.分别于移植后1周、2周、4周、6周、8周、12周检测探诊深度、牙龈退缩、附着丧失情况.12周后观察分析牙周再生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牙周临床检查及组织学形态学分析显示,3个膜片移植组牙周再生效果较对照组效果明显,其中复合细胞膜片移植组明显高于其余两个单一膜片移植组(P<0.05).结论 牙周膜干细胞—牙囊干细胞复合膜片同种异体移植更有利于修复比格犬牙周缺损.  相似文献   

17.
胶原/纳米磷酸三钙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观察胶原(Collagen,简称Co)/纳米磷酸三钙(Nano-Tricalcium Phosphate,简称N-TCP)复合人工骨的生物相容性,Co/N-TCP植入骨缺损区促进骨创愈合的能力。方法 家兔24只,颅骨制成直径8.0mm圆形穿通型缺损,左侧植入Co/N-TCP复合人工骨作为实验组,右侧植入非纳米Co/TCP人工骨作为对照组;于2,4,8,12周后处死各组动物取材,行肉眼,组织学方法观察。结果 两组材料除早期(2周内)轻微炎性2细胞浸润外,其余各时间点均未见异物巨细胞反应,4-8周骨新生活跃,有骨岛形成,12周时可见骨性连接。结论 Co/N-TCP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引导活性,能促进骨缺损的早期修复,是一种颇有潜力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8.
束为  倪杰  徐艳  陈武 《口腔医学》2010,30(12):744-746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Bio-oss骨代材料和Bio-gide胶原膜行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治疗重度牙周炎的疗效。方法 将46例重度牙周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实验组39颗患牙行Bio-oss、Bio-gide引导性组织再生术,对照组32颗患牙行常规翻瓣术刮治。分别记录术前,术后12个月患牙周牙探诊深度(periodontal probing depth,P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牙松动度(teeth mobility,TM)及牙槽骨高度(alveolar bone height,AH)。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PPD、AL、SBI、TM均明显减少,且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X线根尖片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区有新骨形成,AH增加;对照组未见新骨形成,AH无明显改善。而且实验组骨密度增强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牙周翻瓣术后植入Bio-oss骨代材料,联合应用Bio-gide可吸收胶原膜治疗重度牙周病能明显改善临床指标,且疗效优于单纯翻瓣刮治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生物人工材料(biological artificial material,BAM)骨诱导人工骨用于重度牙周炎治疗的效果和失败原因。方法选择临床重度牙周炎患者45例、患牙67颗,基础治疗后行牙周翻瓣刮治术,骨缺损区植入BAM人工骨。术后2年检查牙周情况,记录牙周指数。结果治疗后2年复查患者37例、患牙51颗,因患牙松动、根面牙骨质变性和病变组织未彻底去尽等原因,拔除失败患牙7颗,其余44颗患牙牙周情况良好,牙周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部分患牙恢复正常咀嚼功能。结论重度牙周炎患牙治疗效果受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