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研究桃源县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与宿主动物、正常人群进行鼠疫血清学监测,为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漳江镇为监测点,采用笼日法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并对鼠类分离鼠血清、采集正常人群血清,用PHA法分别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捕获鼠类3种,其中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鼠类密度为6.03%,家栖鼠高于野鼠密度(捕获率)(χ^2=184.5,P〈0.005);共梳检蚤13匹,总染蚤率为1.20%,总染蚤指数为0.03;获鼠清396份、采集正常人群血清600份,鼠疫F1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2006-2008年鼠疫血清学监测结果未见阳性材料,表明我县正处于鼠疫静息状态,但鼠疫防控形势不容乐观。需继续加强监测工作,落实和巩固疫情"三报"制度,大力开展鼠疫防治健康教育,发动群众开展以灭鼠、灭蚤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大投入建立健全鼠疫监测应急网络,预防和控制鼠疫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和研究桃源县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与宿主动物、正常人群进行鼠疫血清学监测,为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漳汀镇为监测点,采用笼日法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并对鼠类分离鼠血清、采集正常人群血清,用PHA法分别榆测鼠疫F1抗体.结果 捕获鼠类3种,其中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鼠类密度为6.03%,家柄鼠高于野鼠密度(捕获率)(X2=184.5,P<0.005);共梳检蚤13匹,总染蚤率为1.20%,总染蚤指数为0.03;获鼠清396份、采集正常人群血清600份,鼠疫Fl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2006-2008年鼠疫血清学监测结果未见阳性材料,表明我县正处于鼠疫静息状态,但鼠疫防控形势不容乐观.需继续加强监测工作,落实和巩同疫情"三报"制度,大力开展鼠疫防治健康教育,发动群众开展以灭鼠、灭蚤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大投入建立健全鼠疫监测应急网络,预防和控制鼠疫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海南州兴海县子科滩镇黄清村2009年发生人间肺鼠疫流行,进一步调查该地区动物间疫情,掌握疫情动态,探讨鼠疫控制对策。方法按照《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要求进行旱獭密度、小型鼠数量和种类、体外寄生蚤及洞干蚤调查和鼠疫细菌学、血清学检验,对结果做出结论。结果旱獭平均密度0.07只/公顷,梳检旱獭体蚤111只,获蚤482匹,旱獭体蚤平均指数4.34;共探旱獭洞干250个,带蚤洞干22个,洞干染蚤率8.8%,获蚤29匹,蚤指数1.32;小型鼠调查共布夹3000盘,捕获1种12只,捕获率为0.40%。采集牧犬血清56份、旱獭血清288份、沙狐血清1份,检出旱獭鼠疫F1抗体阳性血清4份,滴度分别为1∶80、1∶160、1∶640、1∶1280,阳性率为1.39%;检出沙狐鼠疫F1抗体阳性血清1份,滴度为1∶40。结论从牧犬、旱獭、狐狸中检出阳性血清来看,近年来该地区动物间鼠疫较为活跃,人间鼠疫疫情传染源来自旱獭动物鼠疫,流行关系为"旱獭-牧犬-人"。  相似文献   

4.
王再山 《河北医药》2014,(6):917-919
目的:分析1992至2011年河北省张北县鼠疫监测资料,提出预防控制对策。方法运用鼠疫流行病学方法,按照医学统计学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主要宿主动物平均密度比较稳定,年际变化不大。长爪沙鼠密度出现两个高峰,1992至1998年呈上升趋势,1998至2001年较稳定,2001至2008年呈下降趋势;达乌尔黄鼠密度在2008年之前逐年上升,2008年后呈下降趋势。鼠体寄生蚤染蚤率和鼠巢染蚤率逐年升高。结论发生动物鼠疫可能性较小,但具有从外部传入的良好条件,应加强监测与毗邻地区联防联控,严防传入性鼠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和掌握郑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分布情况 ,为今后全面开展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鼠夹、鼠笼捕鼠法对全市 12个县市区不同月份、不同环境实施捕鼠 ,对捕获的鼠类现场鉴别后送实验室采血进行鼠疫血清学检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布鼠笼、夹 16 179个 ,捕鼠 5 6 6只 ,鼠密度 3 5 0 % ;主要鼠种为褐家鼠 ,6县鼠密度显著高于 6区 (P <0 0 1) ,全市全年各月鼠密度变化无明显规律性。鼠疫血清学监测 182份 ,间接血凝试验均阴性。结论 说明当前我市鼠疫宿主动物间无鼠疫疫情。  相似文献   

6.
自某地鼠疫疫源地发现以来,先后从五种野鼠及其所携的体蚤获得鼠疫杆菌,并从22种动物中检出鼠疫抗体。为进一步究明主要储存宿主,于1982年对该地六种野鼠进行  相似文献   

7.
云南人间鼠疫渊源极久,其根源多来自家鼠鼠疫,家鼠间有否疫源固着,历来争议颇大。1956年鼠间鼠疫流行终止。1982年再度暴发。因就两次流行和静息期的特点加以探讨,进一步论证云南家鼠鼠疫的性质。一、云南省家鼠鼠疫的历史早在1108年鼠疫就流行于滇西南诏国,1772-1955年间此起彼伏,几遍全省。人间鼠疫流行期间均毫无例外地有家栖鼠类鼠疫发生。二、家鼠鼠疫动物病的三个环节 1.宿主:流行区有啮齿动物6种21属50种,食虫动物4种14属19种。1952-1956年和1982-1986年检出疫鼠12种,见表1。  相似文献   

8.
周燕  李琳 《云南医药》1993,14(3):178-179
1992年10月,沧源县某镇爆发鼠间鼠疫流行,现将流行情况报告如下:沧源县位于临沧地区的西南部,直接与缅甸接壤。位于东经98°52′至99°43′,北纬23°04′至23°31′。年平均气温17.4℃,年降雨量1750毫米。平均海拔1250米,佤族为当地主要民族,占总人口的85.46%。沧源县历史上无鼠疫流行记载。1985年曾在县境内检出鼠及狗血清鼠疫F_1抗体放免阳性。1992年10月,鼠防监测中发现县城及周围地区鼠密度普遍较高,达63.40%。经对23只自死鼠进行鼠疫细菌学培养,检出鼠疫菌多株。证实了该地区正在发生鼠间鼠疫流行。流行病学调查1.人间鼠疫调查;在整个疫区开展了检  相似文献   

9.
<正>青海鼠疫是以喜马拉雅旱獭为主要宿主的甲型传染病。人们通过剥食染疫的旱獭等野生动物、动物体蚤叮咬、家犬刁食病死动物发病后再接触传染给主人等方式传播到人间。因牧区草原地域辽阔,虽然防疫部门每年从事鼠疫监测工作,但动物间鼠疫疫情很难做到准确预测预报。因鼠疫是烈性传染病,是一项长期性的防治工作,不可麻痹松懈。以往鼠疫防治工作主要以宣传教育、鼠疫监测、捕猎人员管  相似文献   

10.
古田西洋村解放前为鼠疫老疫区,解放后曾进行多次查源工作,虽未发现鼠疫菌,但鼠密度较高,鼠害严重。1984年4月至1985年10月,我们在往年鼠疫监测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和鼠种,开展以鼠疫监测为主的血清学调查,同时结合调查了四种鼠传疾病宿主动物及其媒介昆虫。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鼠疫是在历史进程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一种“瘟疫”,它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啮齿类动物是病原菌的天然宿主,鼠蚤是传播媒介。本文从3次鼠疫大流行、鼠疫致病元凶的发现和进化、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鼠疫的诊断和防治以及背后的科学发现进行概述,为我们应对新型传染病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2.
1979年12月在×地某疫点一次鼠间鼠疫暴发流行并采取灭鼠、灭蚤措施之后半个月,在邻近的偏僻地角捕获的二支活齐氏姬鼠体内,分离到两株鼠疫菌,经证实系处理疫点时遗漏的鼠洞。旋即将该洞周围杂草铲尽并把鼠洞用泥土堵塞,连续观察两月之后掘开鼠洞获得两个窝巢。其中有方叶栉眼蚤13匹,棕形额蚤1匹,低地狭臀蚤3匹,分五组进行细菌学培养,结果除棕形额蚤外,从方叶栉眼蚤和低地狭臀蚤中分离到鼠疫菌。在两个月观察期中未见该鼠洞周围有鼠类活动迹象,在鉴定蚤标本时胃内亦未有新鲜血液。说明这两种蚤离开鼠体之后,在洞中能保存鼠疫菌达三个月之久。  相似文献   

13.
<正>鼠疫是危害人群健康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吉林省鼠疫疫源地属于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自然疫源地的一部分,可分为11类不同的地理景观区域[1]。蚤类不但为动物鼠疫的传播起到媒介作用,还可成为鼠疫菌的贮存宿主,在鼠疫自然疫源性的延续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绝大多数人类腺鼠疫的特异传播媒介[2]。所以,研究疫源地蚤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梅河口市流行性出血热宿主动物的种群分布是做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的基础.2004年,在坚持长年进行鼠情监测的同时又开展了多种生境的调查.方法 采用夹夜法.结果 布有效夹1 140只,捕鼠111只,鼠密度9.74%.鼠种隶属2科5种.家栖鼠以褐家鼠为优势种,野栖鼠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结论 流行性出血热具有多宿主特点为今后在宿主动物控制环节上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防制提供防制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这次动物鼠疫流行病学的调查,明确了流行范围和强度及疫点的分布,为今后该地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疫点为中心,间隔500m呈放射样布100m×100m,50m×50m样方若干个,结合搜索自毙鼠,发现一处疫点,立即进行无鼠无蚤处理。结果此次疫情流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流行强度大,44天内共判定129株鼠疫菌;2、流行范围广,呈多点爆发,在市周围共查清疫点14处,形成了对市区紧逼势态。结论对人群构成严重威胁,最近的疫点距市区住户仅60m,大部分疫点分布在人群活动范围之内。加大对广大群众鼠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加强医护人员鼠疫病临床知识的培训是防治鼠疫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于1983年4月当流行性出血热流行高峰时,对沛县出血热的宿主动物作了调查。发现该县室内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密度高达10.83%。野外优势鼠种为黑线仓鼠,密度为4.33%;次为黑线姬鼠,密度为2.83%。同时对各鼠种进行了出血热相关抗原检查,在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两种鼠检到阳性,带毒率分别为11.72%和1.54%。调查结果表明沛县出血热主要宿主动物是褐家鼠。本文还对成鼠和亚成鼠带毒情况作了比较,成鼠带毒率高于亚成鼠,提示在调查褐家鼠带毒率进行疫情预测时,应考虑鼠龄因素。  相似文献   

17.
鼠疫     
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病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18.
长鬃新蚤Neopsylla longisetosa Liet Hsien,1977分布于我国云南、西藏、青海等省(区)。据在云南中甸的调查,其主要宿主为松田鼠(Pitymys irene)及高山姬鼠(Apodemas cheveriri)。在这两种鼠窝中的染带率达100%,窝蚤指数达24.2。1982年12月6日,我们从上述地区挖到的鼠窝中,随机检取幼虫一批在实验室饲养,观察其发育情况。另外,又在孵出成蚤中收集雌雄部分饲养,观察其习性及繁殖情况,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9.
鼠疫、鼠型斑疹伤寒和蚤媒斑疹热型立克次体病是朝鲜半岛历史上对军事行动有重要影响的三种主要蚤媒传染病,该文对这三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蚤媒传染病在朝鲜半岛的流行传播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赵永龄 《云南医药》1990,11(6):363-365
云南的家鼠鼠疫在连续流行184年之后于1956年趋于静止。1982年于间歇25年后又在西部疫区多点暴发,再次酿成大面积流行。在两次流行的间歇期中鼠间鼠疫的微弱流行并未完全停止。鼠疫菌、宿主、媒介的表现也不相同。为给今后的鼠疫监测、防治提供参考,就其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