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文中记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指导思想,倡导无病先防,重在预防。通过养生来预防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定期进行体检,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文中记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指导思想,倡导无病先防,重在预防。通过养生来预防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定期进行体检,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3.
所谓预防,就是指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防治体系,历史渊源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内经》中就有关于治未病的记载,并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重病。”简言之再好的刀伤药,不如不开口,高水平的医师是防病之技。所谓保健,是指保障健康的措施,心脑血管病中老年人患者居多。中老年人冬季的预防保健应注意:(1)冬季具有“寒冷痹阻气血,滞塞经脉,给血液循环造成威胁,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特点;(2)结合…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领域的预防医学理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对疾病的防治有积极作用。现代社会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有增高趋势,并且与多种慢性病相关。本文运用古人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瘥防复几个方面探讨高尿酸血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6.
范建云 《光明中医》2011,(10):2134-2135
"治未病"思想起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素问·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揭示了诸病当预防于早,勿等病成再治。《灵枢·逆顺》"上工治未病","上工"即大医、良医,"未病"指不仅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也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唐志安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136-136
"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论着《黄帝内经》,书中提出的预防医学观点,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经文所谓"圣人",实际上是指高明睿智的医生;所谓"治未病",就是说医生注重的是未病先防,未雨绸缪,把保健、预防、养生、防病放在首位。在中医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中,"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含义。①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医者  相似文献   

8.
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是中医一贯强调的预防思想,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治未病"概念的提出,首见于《黄帝内经》,书中有三处直接提及"治未病"。归纳起来大致有4层意思:一是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相似文献   

10.
<正>"治未病"的概念,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已论及,主要思想是"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内容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趁此之时防范于未然。2000多年来治未病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发展,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治"实际上是"防"的意思。治未病是预防疾病的理念,治未病不治已病只是强调防重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是健康的基石","治未病"不仅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需要持之以恒。"治未病"包含着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丰富内涵,其重点是突出在防病防变防复发的预防上。  相似文献   

12.
浅述《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是我国医学理论体系中一种重要的预防疾病的思想,最早提出于《黄帝内经》。而后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未病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挥。本文阐述了“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含义,还有“治未病”的理论体现。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的治病原则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前人用“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来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医学理念在21世纪的今天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笔者就近年来“治未病”理论及临床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积极地倡导"治未病",我国的传统中医药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思想以预防为核心,对于疾病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中有治。目前,各种疾病的流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医"治未病"理论作为一种经典的中医学理论,其核心思想与疾病防控工作的主要目的相一致,给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许多启示,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减少血液透析并发症,保证透析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在执行常规透析治疗的基础上,将"治未病"理论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种理论体系,运用到血液透析的不同阶段。结果:通过"治未病"理论在血液透析中的运用,减少了并发症,保证了透析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治未病"理论经过两千多年的医学实践,不断得到总结和完善,仍然可以指导和运用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血液透析中,对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降低血液透析各种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理论在多器官纤维化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宗江  刘昆  张新雪  牛建昭 《中医杂志》2005,46(10):727-729
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将这一理论引入中医药防治肝、肾、心、肺等器官纤维化、硬化的研究中,寻找通治多器官纤维化的有效药物,为揭示器官纤维化、硬化的实质及为中医药防治难治性疾病开拓新途径;为中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理论提供实验依据;为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现代化、规范化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脏病(CKD)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对其早期防治意义重大。《内经》中"治未病"的实质包括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及早期诊治。概而言之,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及早期诊治以防止疾病转深转重。强调以"预防为主"。分别从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及早期诊治几个方面来论述《内经》中"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不仅是表明“早诊断,旱治疗”,而且还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旱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等方面。这理论在中医养生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因此要把这一中医特色发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正确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护理健康教育。方法:探讨如何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结果:以中医“治未病”理论引导患者对健康的认识与对疾病的预防,从而达到现代中医护理的预期目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结论: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护理健康教育,可充分发挥中医在预防保健与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中医护理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时间节律防治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按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多角度因时治疗痰病的案例分析,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临床观察发现,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哮喘、月经病等常见病,因时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结论:根据季节、天气,结合脏腑辨证论治及八纲辨证,掌握痰病发生的时间规律,因时治病,对提高临床疗效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