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43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RV)肠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RV肠炎65例。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先口服消旋卡多曲颗粒0.5 h后,再口服蒙脱石散和妈咪爱;对照组仅口服蒙脱石散和妈咪爱。二组均于空腹状态喂服药物,追踪观察治疗后排便次数、性状和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服用消旋卡多曲颗粒症状大便次数恢复时间为(3.57±1.12)d,大便性状改变(3.48±0.85)d,治疗组72 h总有效率为90.69%,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能较快减少腹泻次数,改变大便性状,缩短腹泻病程。  相似文献   

2.
消旋卡多曲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腹泻临床观察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观察消旋卡多曲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筛选154例急性水样腹泻婴幼儿,随机分成3组,①组给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②组给予必奇+金双歧治疗;③组给予乐度+必奇+金双歧治疗。结果用药前后大便次数及大便性状的评分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改善率、综合疗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旋卡多曲是一有效、安全的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腹泻药物。  相似文献   

3.
抗轮状病毒牛初乳抑制肠道轮状病毒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应用抗轮状病毒免疫牛初乳,对43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进行了治疗,同时对37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给予思密达治疗作了对照,以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与大便排毒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初乳治疗组72小时止泻的总有效率为91%,大便病毒抗原转阴率为89%;而思密达组总有效率为41%,经治疗72小时腹泻仍不止22例,占59%,72小时大便病毒抗原仍阳性为61%。表明抗轮状病毒免疫牛初乳能有效地发挥其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非感染性腹泻乳糖不耐受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新生儿非感染性腹泻时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状况及其与腹泻的关系;评价大便pH 值、尿半乳糖测定对新生儿乳糖酶缺乏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2012 年10 月至2015 年6 月70 例发生非感染性腹泻的住院新生儿为腹泻组,同期选取162 例无腹泻的住院新生儿为无腹泻组.采用试纸法测定两组大便pH 值;半乳糖氧化酶法检测尿半乳糖,以尿半乳糖阳性诊断为乳糖酶缺乏,有乳糖酶缺乏的腹泻诊断为乳糖不耐受.根据尿半乳糖检测结果,将69 例行尿半乳糖测定的腹泻组患儿分为乳糖不耐受组(n=45)和乳糖耐受组(n=24),比较两组新生儿治疗后的情况.腹泻患儿出院后3 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腹泻组与非腹泻组新生儿大便pH 值及尿半乳糖阳性率(65% vs 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糖不耐受和耐受组腹泻患儿大便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糖不耐受患儿大便恢复时间比耐受组患儿长(P结论 新生儿乳糖酶缺乏发生率高,易发生乳糖不耐受性腹泻.大便pH 值测定对判断腹泻患儿乳糖不耐受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5.
尿道结石引起尿道直肠瘘极为罕见,现报告一例。男性患儿,5岁。因腹泻20余天,尿痛、尿少10天入院。20余天前开始腹泻,每天大便5~10次,黄色稀便,有时有粘液。大便常规检查可见少量白细胞和脓细胞。诊断为肠炎,服用新霉素、吡哌酸治疗,大便次数略有减少仍为粘液脓性便。10天前出现排尿时会阴部疼痛,尿量减少。白天小便7~8次,夜间2~3次,每次排尿量多则几十升毫,少仅数滴。大便每天7~10次,水样便。尿常规检查:蛋白微量,白细胞 。诊断为泌尿系感染,使用多种抗菌素,效果  相似文献   

6.
α干扰素治疗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轮状病毒肠炎又称秋季腹泻 ,是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 ,呈散发或小流行 ,易致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轮状病毒亦可侵犯多个脏器 ,可产生神经系统症状。为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研究观察α干扰素治疗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 秋季腹泻患儿 12 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 6 0例 ,予以病毒唑肌肉注射并口服思密达、促菌生片 ;治疗组 6 0例 ,给予α干扰素 ,年龄 <6个月 ,2 5万U d ,>6个月 ,5 0万U d ,肌肉注射 ,3~ 5d。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 80 % ,止泻时间 2 .5 0± 0 .6 5d ;对照组显效率 6 3.3% ,止泻时间3.80± 2 .33d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干扰素通过作用于组织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 ,阻断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从而抑制病毒播散 ,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治疗秋季腹泻时能明显减少大便次数和水分 ,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7.
慢性、难治性腹泻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腹泻指每天大便排出量增加 ,通常与肠道水、电解质转运被破坏而引起大便中水分含量增加有关。小儿胃肠道处理 2 85mL/ (kg·d)液体而排出 5~ 10g/ (kg·2 4h)大便 ,如排大便量超过 10g/ (kg·2 4h)则为腹泻[1,2 ] 。症状持续 2周或以上称为慢性腹泻 ,常与下列因素有关 :1.急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发病机制将腹泻分为渗透性腹泻和分泌性腹泻.近年来报道测定大便渗透间隙(FOG)可鉴别这两种腹泻,但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技术.材料和方法以80例3~24个月的急性水样泻患儿作为观察对象,要求病程少于5天,有轻度以上脱水表现脱水>5%体重)又无其他并发症.血清渗透压一p”(大便铀和钾浓度)]即为大便FOG值.FOG>lmpfor透性腹泻,FOG<l(hllLHllX犯为分泌性腹泻.同时用苏丹皿法检测患儿大便中脂肪量,班氏法检测大使中还原物质,并测大使pH值及细菌培养.结果58例为渗透性腹泻,22例为分泌性腹泻.两组大使白细胞数及渗透…  相似文献   

9.
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细菌病原学的变迁,肠道机会菌感染日趋增多。部份患儿因迁延性腹泻、大便呈粘液血性,而被误诊为菌痢或出血性小肠炎,结果经大便培养证实为枸椽酸杆菌感染。现将我科近2年收治的枸椽酸杆菌肠炎3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45年Gamble等描述1例有持久性水样腹泻、高氯性大便、低氯血症、低钾血症以及代谢性碱中毒的儿童,命名为“伴有腹泻的先天性碱中毒症”。其后国外陆续报导此病有19例之多。 1960年在芬兰首次诊断这种疾病,作者称此病为“先天性失氯性腹泻(简称CCD)”。  相似文献   

11.
轮状病毒肠炎的病原学调查和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轮状病毒肠炎在郑州地区四季流行情况,我们于1983年12月至1984年11月以我院儿科门诊三岁以下腹泻患儿463例之大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并对50例健康儿童作了对照检查。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实验对象、方法与结果全年共送三岁以下腹泻患儿大便标本463份,用 ELISA 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其中检测阳性者为183例,检出率为39.5%,同时对其中100例作了轮状病毒 RNA 电泳分析,二者符合率为75%。(一)轮状病毒肠炎全年各月份检出率比较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益生菌及口服免疫球蛋白对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15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3组患儿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不同的干预治疗方案。对照组予安慰剂治疗,益生菌组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免疫球蛋白组予抗轮状病毒鸡卵黄IgY口服治疗。每日记录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等临床症状,并于治疗后1、3、5、7、9、11?d收集新鲜大便标本,镜检行大便菌群紊乱分度,放射免疫法检测大便SIgA水平,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大便轮状病毒排泄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益生菌治疗组干预用药3 d后菌群失调改善,大便频次减少,继发肠道细菌感染发生率降低(P0.05)。免疫球蛋白组用药1 d后大便S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 d后腹泻频次及大便病毒排泄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球蛋白组病程较对照组显著缩短(4.5±1.0?d vs 5.8±1.7?d,P<0.05)。结论:对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益生菌能缓解菌群紊乱及预防继发感染,但缓解临床症状较慢,且不能缩短病程。口服免疫球蛋白显效快,能快速清除病毒及促进机体SIgA生成,且能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止泻合剂及金双歧片对婴幼儿腹泻的疗效。方法将腹泻患儿中无脱水、无感染症状及经纠正脱水、抗感染治疗后仍存在腹泻的患儿加用止泻合剂(双氢克尿噻片、非那根片、盐酸山莨菪碱片)及金双歧口服治疗。结果57例患儿在治疗后,其中52例7天内大便次数及性状均恢复正常。结论患儿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病程缩短,疗效显著,可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弧菌性肠炎是由弧菌科细菌所引起的一种感染性腹泻,国内曾有零星报道。我院于1997年1~11月共收治腹泻患儿223例,做大便细菌培养阳性67例,其中29例为弧菌科细菌生长,现将29例弧菌性肠炎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21例,女8例;其中<1岁16例,~3岁10例,~7岁2例,~14岁1例。全部病例均为内陆地区农村患儿,否认食可疑海产品史及海水接触史。12 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腹泻,其中发热21例,体温均在38℃左右;恶心、呕吐7例,大便每日≤10次者12例,>10次者17例,…  相似文献   

15.
婴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婴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LI)的临床诊治特点 ,以单纯母乳喂养迁延和慢性腹泻的婴儿为观察对象 ,按照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而诊断为继发性LI 5 4例 ,占观察对象的 2 9.7%。结果表明 :诱发该病的原因常是 2~ 4个月婴儿的肠道感染 ,临床上以轻型腹泻多见 ,大便为水样稀便 ,5 4例经暂停母乳喂养均治愈。提示 :迁延及慢性腹泻的婴儿 ,有继发肠粘膜损伤病史者 ,进食乳类发生腹泻而停用含乳糖食物则腹泻消失是婴儿LI的临床特点。因此 ,对于 2~ 4月龄开始出现慢性迁延腹泻一般情况尚好的婴儿 ,可暂停母乳 1 2~ 2 4h腹泻常减轻或停止 ,有助于临床诊断继发性LI。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国内将生后不久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但不伴呕吐、食欲好、体重增加不受影响,到添加辅食后大便自然恢复正常者称之为“生理性腹泻”,其发病机理尚未阐明。作者近3年来用简易粪便乳糖检测法检查腹泻婴儿粪便987份,粪便乳糖≥++者410份,其中163例的临床表现与“生理性腹泻”酷似,今将临床资料较完整并有随访结果的6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婴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婴儿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LI)的临床诊治特点 ,以单纯母乳喂养迁延和慢性腹泻的婴儿为观察对象 ,按照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而诊断为继发性LI 5 4例 ,占观察对象的 2 9.7%。结果表明 :诱发该病的原因常是 2~ 4个月婴儿的肠道感染 ,临床上以轻型腹泻多见 ,大便为水样稀便 ,5 4例经暂停母乳喂养均治愈。提示 :迁延及慢性腹泻的婴儿 ,有继发肠粘膜损伤病史者 ,进食乳类发生腹泻而停用含乳糖食物则腹泻消失是婴儿LI的临床特点。因此 ,对于 2~ 4月龄开始出现慢性迁延腹泻一般情况尚好的婴儿 ,可暂停母乳 1 2~ 2 4h腹泻常减轻或停止 ,有助于临床诊断继发性LI。  相似文献   

18.
我科新生儿病室于1984~86年共收治新生儿枸橼酸杆菌感染15例,均经细菌学证实。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临床分析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12例,女3例,二者之比为4:1。发病年龄最小者4天,最大者27天,其中4~7天10例,~15天3例;~27天2例。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均急性起病,多数开始表现为发热、神萎、黄疸、拒乳,2~4天后出现腹泻(其中4例发病时即有腹泻),大便呈黄色稀水便或稀糊便。无脓血,无特殊臭味,大便次数,每日6~10次  相似文献   

19.
临床病例讨论第83例——呕吐、腹泻、发热、无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科病历摘要患儿女,11个月。因呕吐、腹泻伴发热9天,无尿5天住院。入院前9天无诱因出现腹泻,大便为黄绿色稀水样,每天3~4次,伴频繁呕吐,非喷射状,量较多,同时发热,体温最高...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新生儿腹泻中轮状病毒性肠炎及继发性乳糖酶缺陷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采用EILASA快速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方法及醋酸铅法,对38例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51例新生儿腹泻,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38例(74.51%),而在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38例中,大便乳糖阳性37例(97.37%).结果提示,在秋冬季节,轮状病毒是新生儿腹泻的首位病原,而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绝大多数有继发性乳糖酶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