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防止浓缩血小板(PC)的细菌污染,需要在第一天或第二天进行检测,这可能缩短血小板的使用效期,除非容许保存期超过5天,5天是目前大多数国家认可的标准。一些国家正在考虑或实施细菌筛检,因为PC细菌污染可引起相当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996~2001年期间,英国血液监测资料显示有38例输血传播的感染,其中21例由细菌引起(17例与血小板制品有关),6例致命。同样,降低免疫并发症(如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危险,以及变异型克雅病传播危险,对尽量使用血小板添加液(PAS)替代血浆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评价延长血小板在血浆或PAS中的保存期,成为当前很多输血机构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低温保存保护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是血液重要的组成成分,选择有效的深低温保护剂保存血小板可有效延长保存期,减少细菌污染,提高血小板的使用效率。本文就血小板深低温保存保护剂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输注是现代医学一个重要治疗手段,但多因血小板的保存期短、不能大量库存而不能保证临床随用随取,多年来输血界一直在寻求延长血小板保存期的方法.PAS-ⅢM保存汇集血小板的研制成功将延长血小板保存期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我们就汇集血小板制备方法的起源与发展、国内外临床应用血小板的现状、PAS-ⅢM延长血小板贮存期的原理、PAS-ⅢM汇集血小板的制备工艺、特点及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引言过去几年中,血小板输注治疗已取得了显著进展。首先,已有两种降低浓缩血小板细菌污染率的方法,即灭活病原体和细菌检测。但两类方法均未被管理机构完全接受。一旦这些技术被常规运用,可能延长的血小板保存期超过目前批准的5天, 以及保存期延长血小板的质量得以维持。就血小板输注指征而言,几项临床试验已证实血小板输注阈值从以前的20000/μL降至10000/μL是安全有效的。进一步  相似文献   

5.
背景及目的 大约每2000单位的血小板有1单位被细菌污染,BacT/ALERT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可以用于筛查细菌污染的浓缩血小板。材料及方法资料收集自1998年5月至2004年5月,这期间检测的血小板数量为36896单位,其中的大部分为4份全血白膜层制备的。在全血采集或单采血小板后的当天,5ml~10ml量的血小板样品无菌转移到BacT/ALERT培养瓶内,以检测需氧菌。在整个血小板保存期内(6.5天)监测样品的细菌生长情况。当出现阳性信号时,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保存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在常温(22℃±2℃)连续振荡下保存,对细菌生长极有利,从而易使血小板遭受细菌污染,并且因为保存期短,不能适应血小板临床需求量的迅速增加[1].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降低血小板的储存温度,进行血小板冷藏保存 [2].血小板冰冻保存可使血小板的保存期延长,但冻存后的血小板存活率明显降低且冰冻保护剂二甲基亚砜(DMSO)对受者具有毒副作用,在洗涤去除DMSO的过程中,血小板易激活、损伤[3].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细菌和真菌在常规保存条件下的浓缩血小板中生长繁殖状况,为血小板细菌污染检测与灭活方法提供依据,在实验室采取血小板中人工污染菌和活菌计数方法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污染后血小板在常规保存条件下(22±2)℃,最长保存期7d内每日含菌量变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在第2、3d表现出迅猛的增殖高峰,第4d以后增殖趋于平缓。白色念珠菌增殖速度较为平缓,但亦呈持续增殖趋势。结论,细菌与真菌均可在常规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中持续生长,保存时间越长,发生输血后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8.
背景新的病原体灭活方法的出现,可延长血小板浓缩物(PCs)的保存期,但尚不知止血功能如何。研究设计及方法作者分析了延长保存期对PCs中血小板的黏附和促凝血功能的影响。用透射电镜研究血小板与表面相互作用的能力。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在超微结构水平上研究血小板表面阴离子磷脂或凝血因子(TF)抗原的暴露。研究6份不同的PC保存0、3、5、7和11天后的血小板。结果保存5天后,作者观察到血小板的黏附功能逐渐减弱:根据整个保存期的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去除采集前10~15 ml血液对预防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效果.方法 将6 113袋机采血小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采集机采血小板3 010袋;实验组机采血小板3 103袋,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去除采集前10~15 ml血液.比较两组的细菌污染阳性率.结果 实验组血小板有3袋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0.97‰,对照组血小板有10袋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95,P<0.05).结论 去除采集前10~15 ml血液具有预防血小板细菌污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80℃保存机采浓缩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血小板的体外保存始终是输血医学的一道难题。浓缩血小板在22℃恒温条件下,用振荡或旋转式保存的最长保存期不超过5天。另外血小板保存严格的温、湿度条件也是细菌繁殖的最适条件,易发生污染而导致严重输注事故的发生。因此,许多血站均采用临床需要时临时制备的方式,向临床提供血小板。然而血小板无论是手工分离还是机器采集,整个程序从预约献血员、体检、两次化验到采集制备,通常需要6~8小时。  相似文献   

11.
背景血液监测证明细菌污染引起的致死性感染比其它污染总和还多。开展对血小板中细菌检测的检测,同时血小板的保存时间可从5天延长到7天,以减少花费。设计和方法作者对所有在检测过程中出现阳性信号的标本,都进行了分析,并考虑到已经证实的培养法的结果和包含菌株的血液成份的培养结果。评估了一些病人的记录,这些病人输入了培养结果变为阳性前的血液成份。结果收集了22057份血小板单位  相似文献   

12.
细菌筛检在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方面的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用血小板细菌筛检及24小时锁定的方法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有效性。用BacT/A-LERT细菌培养仪对保存24小时后(22℃振荡保存)的单采血小板(机器采集的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在无菌条件下抽取5袋样品,并合并成1袋后分别接种于需氧培养液和厌氧培养液中,同时将被抽检的血小板进行锁定。接种后的培养液置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后,如结果为阴性,则该血小板可放行。如出现阳性,对阳性结果进行菌种鉴定,并取留样样品进行复试。结果表明:8017袋单采血小板中,初筛为阳性的16袋(0.2%),复筛确认阳性的4袋(0.05%);进一步菌种分析显示3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袋为耳状葡萄球菌。结论:血小板细菌筛检、24小时锁定作为血小板常规检测项目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于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是有效而且适宜的。  相似文献   

13.
背景如果血小板的体内外变量允许更长的保存,并做细菌筛查,浓缩血小板(PCs)的保存可以延长到超过5天。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PCs在不同的保存溶液中的保存特性,如仅血浆,或血浆混合PAS-Ⅱ,PAS-Ⅲ,PAS-ⅢM,及Composol。研究设计及方法5份白膜制备的过滤去白细胞的PCs保存在1.3L丁酰-3-己基-枸橼酸塑料PVC血袋中。首先,比较含  相似文献   

14.
抑肽酶对保存期血小板具有保护作用。通过对血小板数量、功能和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显示,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数量、功能和超微结构的损害就越大。与此同时,血小板微颗粒数也逐渐增加。而经抑肽酶保护后该变化则较小,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保存期内的机采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可溶性P-选择蛋白含量的改变。收集20份机采血小板样品,分别在保存期第1天(0—24小时)、第2天(24—48小时)、第3天(48—72小时)、第4天(72—96小时)和第5天(96—120小时)检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可溶性P-选择蛋白含量。结果表明:以ADP作为诱导剂,保存期内机采血小板的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明显,与第1天组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第4天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3%;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含量则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与第1天组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机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存在持续活化,且聚集功能下降明显,从第4天开始几乎已完全丧失对ADP的致聚反应,提示机采血小板的体外保存损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保存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小板极其脆弱,在外周血循环中寿命仅为8~10d,离体后易发生变形和破坏,影响输后体内存活率,如何尽量地保护血小板的活力、提高存活率及延长贮存期限,对于血小板输注意义很大。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延长血小板保存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现就血小板保存技术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手工血小板细菌污染的原因,以减少细菌污染手工血小板。方法选择经体检合格的无偿献血者1313例,其中应急献血者663例,自愿无偿献血者650例,将两类人群最初采集的10ml血液分别收集于样品采集袋进行细菌培养;选择体检合格的无偿献血者4224例,采血时弃去和不弃去最初的10ml血液,各制备手工血小板2112袋,每袋血小板均留血样做细菌培养。结果自愿无偿献血者和应急献血者采集的最初10ml血液样本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是0和3.0%,弃去和不弃去采血最初10ml血液后制备的手工血小板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是0.09%和0.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污染率与献血人群和采血最初采集的10ml血液密切相关,加强无偿献血者选择,做好采血前皮肤清洁消毒工作,并去除最初采集的小部分血液能有效地降低手工血小板细菌污染率。  相似文献   

18.
输注浓缩血小板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已十分广泛,但血小板细菌污染问题并未彻底解决;目前由输注污染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导致的菌血症一直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并且时常有死亡病例发生;污染的病原菌包括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两类,现阶段临床上使用多种方法检测被污染的血小板,如培养法、血小板pH值、葡萄糖含量检测及云雾状旋涡观察法、间接标记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对污染的预防侧重于筛选献血者、应用皮肤消毒与无菌采血术、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分离一定量的初采血、深低温保存血小板等;同时,由于血小板资源有限,应用光化学技术对微量污染的浓缩血小板进行消毒处理已成为目前血液消毒领域最为热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一种自主研发的针对细菌16 S r DNA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并评价该方法对浓缩血小板制品中细菌污染检测的效果。方法设计16S r DNA基因保守区引物,构建SYBR Green Real-time PCR反应体系;然后分别将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和绿脓杆菌以初始浓度为1CFU/m L、10 CFU/m L和100 CFU/m L接种到浓缩血小板中,经22℃保存7 d后,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方法进行细菌检测。结果细菌污染后的血小板在常规保存条件下,最长保存期7 d,不同接种浓度的细菌生长情况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所有种类的细菌均在d 1、2表现出迅猛的增殖高峰,d 3以后增殖趋于平缓。结论该Real-time PCR检测体系可定量地检测出血小板的细菌污染的情况,可适用于血小板输注前的快速细菌污染检测。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在保存过程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方法 应用PRP法、BC法及SD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并于常规条件下保存,间隔取样检测保存期内细胞因子如IL-1β、IL-6、IL-8、TNF-α等的含量。结果 浓缩血小板在保存期内随保存时间的延长,细胞因子含量升高,且浓缩血小板中细胞因子含量与其中混杂的白细胞数直接相关。结论 细胞因子在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发生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