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李宝珍 《北京中医药》2006,25(2):123-124
口僻,亦称面瘫,俗称"吊线风",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口眼歪斜.其病因主要是由于络脉空虚,感受风邪,风痰阻络所致.一般经过1~2个月治疗可完全恢复正常;若逾期未恢复者,多为久病气滞、痰浊、瘀血闭阴脉络,恢复较慢;若经治6个月以上,仍效果不佳者,往往恢复比较困难,一般多留有口眼歪斜后遗症,但也有极少数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面部抽搐,故本症可归于中医"瘛"范畴.笔者应用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在养血熄风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治疗口僻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刘静生 《河南中医》1998,18(2):43-44
龙胆泻肝汤为主治疗口僻26例小结刘静生河南省开封市第一中医院(475001)指导刘学勤主题词龙胆泻肝汤/治疗应用口眼歪斜/中药疗法口僻,俗称“吊线风”、“面瘫”、“面中风”等病名。笔者现将近来资料较为完整的口僻治案26例小结于后。1临床资料26例中,...  相似文献   

3.
浅谈面瘫的治疗:面瘫系指因风邪中于面部阴阳经脉与痰湿相合变滞经络致筋脉拘紧或筋脉弛缓出现口眼歪斜。又名口僻,俗称吊线风。面瘫辨证,首当辨明邪在气分还是在血分,辨别风邪是挟痰,还是挟寒,或是风热之不同。临床若见口眼歪斜而无面部肿胀或面部肌肉弛缓,为病邪...  相似文献   

4.
面瘫系现代医学所谓的面神经炎,中医临床上一般叫口眼歪斜、口僻、吊线风等。口眼歪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肝阳上亢、风痰上扰等出现半身不遂的中风证,口眼歪斜是其中的一种表现,一种是风中于络,侵袭面部经络,经络之气痹阻塞滞,经筋收缩无力而出现的口眼歪斜,没有半身不遂之偏瘫症候,属中风之轻浅者。本文主要叙述没有半身不遂之偏瘫证候的口眼歪斜。  相似文献   

5.
口眼歪斜,中医又称“口僻”、“吊线风”。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饮食语言不利或伴有偏身麻木,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笔者自90年以来以牵正散加味辨证治疗,配合针刺疗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即面瘫 ,祖国医学称为“口眼歪斜”、“口口呙”、“口僻” ,俗称“吊线风” ,是临床多发病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但以青壮年多见 ,春冬两季发病较高。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多由外因感受风寒 ,内因人体正气不足 ,脉络空虚 ,风邪挟痰乘虚入中面部脉络 ,致使气血闭阻 ,筋脉失养 ,经筋弛缓不收 ,而发生口眼歪斜。因此 ,其形成以虚、风、痰、瘀四者为病理基础 ,正气虚为病之本 ,风、痰、瘀为病之标 ,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2 诊断要点主要症状为突然一侧面肌瘫痪 ,眼睑不能闭合 ,流泪 ,面部表情动作…  相似文献   

7.
口眼斜是中医学至今一直沿用的常用术语。早在《内经》中即有“口喝”,“口僻,急者目不合”等记载。《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中则称为“僻不遂”。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唯词语不甚统一,有“口眼斜”、“口眼僻”、“偏风僻”、“口面偏斜”、“口眼歪斜”等。但其涵义则,即歪;斜,指偏斜。口眼斜是指口眼皆不正的一种颜面病象,临床表现为口角下垂、目不能紧合等。中医学把这一症状作为中风的主证之一。《内经》已有关于“中风”的论述,《金匮要略》之后,中风病名遂相沿成习。汉唐以降,千余年中不论  相似文献   

8.
口眼斜亦称“卒口僻”“僻”、“口”、“嘴风”、“吊线风”等。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等多属此证。笔者从1983年起应用针灸辨证施治该病,现将资料完整者76例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76例中,男49例,女27例。其中最小者3岁,最大者72岁,20—40岁者46例,占60%。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两个月。病  相似文献   

9.
<正>口僻又称面瘫、歪嘴风等,临床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本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针灸结合推拿治疗口僻疗效显著,并且无毒副作用,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一般资料本组共6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36例,女24例;左侧32例,右侧28例;病程1个月以内50例,1~2个月6例,3个月以上4例;属于风寒证型48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口眼歪斜。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名称较多,如“口”、“僻”、“风口”、“吊线风”等等,它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治疗方法多样。笔者近几年按病程长短辨证施治,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比较有完整病案记...  相似文献   

11.
面神经麻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振英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2044-2045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中医古代文献中称之为“口僻”、“吊线风”、“口眼歪斜”,认为本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入面部经脉,造成气血痹阻,经筋纵缓不收而发病。面神经麻痹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出现,以青壮年居多;临床表现为一侧面肌瘫痪、口角歪斜。  相似文献   

12.
穴位针刺加红外线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之分,祖国医学称其为“口眼歪斜”或“口僻”,属“中风”范畴。我们自1981年以来,采用电针加红外线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收到较好效果,现将资料完  相似文献   

13.
面神经炎中医称为口僻,主要症状为口眼歪斜。自宋代《杨氏家藏方》始,传统认为系风痰阻络所致,而用牵正散治疗。据笔者临床观察,该方对部分病例的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自拟“祛风正容汤”治疗本病50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面瘫,又称“口僻”,现代医学称为面神经炎。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夹痰夹瘀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脉,致使经脉痹阻,气血郁滞,筋脉失养,经筋纵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该病的发生是以气虚为本,风痰瘀为标。笔者以此病理基础立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取用针灸配合面瘫宁方,以针药并治的诊疗方案应用于临床,现做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15.
<正> 阳城卫校王应萱老中医,幼承家学,擅长内科,尤其治面瘫有招。笔者有幸侍诊王老左右,亲聆教诲,受益匪浅。兹将王老治疗面瘫经验辑列介绍如次,以飨同道。1.搜风通脉,按证制方面瘫,又称“口眼(口呙)斜”、“口僻”,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临床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本病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患者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歪向健侧,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王老认为,面瘫一症,常见于内科中风病,亦能单独成病。究其因机,有阴虚阳亢所致者,有风痰阻滞所致者,亦可因外伤因素而引起。“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风邪阻滞经络,或挟火,或挟瘀,或挟痰,皆可致气血不达头面,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成面瘫。  相似文献   

16.
面神经炎因风中经络所致。多为经络空虚受风,审证求因,治宜祛风通络,养血和营。方用口僻汤。治疗150例,痊愈132例,显效12所,好转3例,无效3例。指出治疗及时二三星期可开始恢复,1个月可恢复正常,若病久气血虚的或气滞、痰浊瘀血,壅塞脉络,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17.
难治性面瘫,又可谓顽固性面瘫,是指面瘫经过1~3个月的常规治疗,仍未见恢复.一般认为此类患者因其神经损害层面较深、程度较重,或复因患者本身素体较弱,故常规治疗的效果欠佳,临床恢复过程较慢.西医则诊断为“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等,中医归之于“口僻”、“吊线风”等证.对于此类患者,笔者结合自身体会予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瘫,为颅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以青壮年较为多见。中医学称本病为“口眼歪斜”,《灵枢·经筋》叙述本病特征为“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并认为本病是外感风寒侵袭面部经络,以致经气流行失常,气血不和,经筋失于濡养,纵缓不收而发病。一般资料治疗组100例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2岁;右侧78例,左侧22例;病程最长3个月,最短3天。受风寒72例,原因不明28例,多发于春秋季。药物组30例,其一般情况同治疗组。治疗方法治疗组1.电针 取风池、翳风、阳白、地仓、颊车、迎香、合谷、太冲。用G6805-2电…  相似文献   

19.
概述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症的病,俗称吊线风或歪咀风。在古代医籍里即有口眼斜病的记载。《灵枢·经脉篇》说“足阳明之脉……生病……口。”《灵枢·经筋篇》说“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金匮要略》说“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  相似文献   

20.
<正>口僻即面神经炎,俗称面神经麻痹,也有人将其叫作"歪嘴巴""吊线风",在中医学里被称为口眼■斜,也称面瘫。本病是指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变,多由风邪入侵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以突发性的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特点。手太阳小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均上行于头面,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小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经脉功能失调时,可导致口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