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肥大细胞与神经肽 P物质广泛存在于人类皮肤中,参与皮肤的正常生理和免疫炎症反应过程,研究结果证明神经肽 P物质的活性与肥大细胞的生物学作用密切相关.皮肤中肥大细胞与神经肽 P物质的相互作用贯穿于皮肤免疫反应和瘙痒炎症作用的整个过程,与许多皮肤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白癜风、银屑病、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二者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条件,有利于揭示许多皮肤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应用神经肽 P物质及神经肽 P物质受体拮抗剂阻断其对肥大细胞的作用,有望成为治疗皮肤性疾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神经肽P物质可以促进人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定量分析在此过程中神经肽P物质浓度因素的作用,探讨增生性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与肥大细胞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条件。方法:实验于2005-01/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将取自于西南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烧伤患者的增生性瘢痕活体组织块切下后立即处理(患者或监护人同意),修剪成0.5mm×0.5mm×0.5mm~1mm×1mm×1mm大小,将组织块放入0.5mL含10-6,5×10-6,10-5,5×10-5,10-4mol/L神经肽P物质的DMEM液中,以0mol/L神经肽P物质为对照组。组织块作用30min后提取上清液,为样品组胺;提取上清液后的组织块分别加入去离子水0.5mL,加热煮沸(破坏细胞,释出组胺)20min,摇匀后离心(1500g,10min),吸出上清液,为剩余组胺。荧光法测定作用后上清液中肥大细胞的组胺释放率[组胺释放率=样品组胺/(样品组胺 剩余组胺)×100%]。结果:神经肽P物质10-6,5×10-6,10-5,5×10-5,10-4mol/L组组胺释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9.78±3.56)%,(54.56±1.90)%,(57.12±1.49)%,(60.49±1.41)%,(63.16±2.61)%,(43.96±3.18)%,P<0.01],且神经肽P物质浓度越高,组胺释放率越高(P<0.01或0.05)。结论:在增生性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以剂量依赖方式刺激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当神经肽P物质达到10-6mol/L时即有肥大细胞组胺的显著释放,随神经肽P物质浓度提高,组胺释放率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神经肽P物质可以促进入增生性瘢痕中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定量分析在此过程中神经肽P物质浓度因素的作用,探讨增生性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与肥大细胞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条件。 方法:实验于2005-01/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将取自于西南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烧伤患者的增生性瘢痕活体组织块切下后立即处理(患者或监护人同意),修剪成0.5mm&;#215;0.5mm&;#215;0.5mm^-1 mm&;#215;1mm&;#215;1mm大小,将组织块放入0.5mL含10^-6,5&;#215;10^-6.10^-5&;#215;10^-5,10^-4mol/L神经肽P物质的DMEM液中,以0mol/L神经肽P物质为对照组。组织块作用30min后提取上清液,为样品组胺;提取上清液后的组织块分别加入去离子水0.5mL,加热煮沸(破坏细胞,释出组胺)20min,摇匀后离心(1500g,10min),吸出上清液,为剩余组胺。荧光法测定作用后上清液中肥大细胞的组胺释放率f组胺释放率=样品组胺/(样品组胺+剩余组胺)&;#215;100%]。 结果:神经肽P物质10^-6,5&;#215;10^-6,10^-6,5&;#215;10^-6,l0^-4mol/L组组胺释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9.78&;#177;3.56)%,(54.56&;#177;1.90)%。(57.12&;#177;1.49)%,(60.49&;#177;1.41)%,(63.16&;#177;2.61)%,(43.96&;#177;3.18)%,P〈0.011,且神经肽P物质浓度越高,组胺释放率越高(P〈0.01或0.05)。 结论:在增生性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以剂量依赖方式刺激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当神经肽P物质达到10μmol/L时即有肥大细胞组胺的显著释放,随神经肽P物质浓度提高,组胺释放率升高。  相似文献   

4.
胎儿皮肤神经肽P物质和肥大细胞与无瘢痕愈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胎儿、正常成人皮肤及瘢痕中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阳性细胞的形态、分布和数量差异,探讨P物质表达和肥大细胞数量与无瘢痕愈合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01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科和重庆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进行。收集胎龄为16~33周因车祸等原因引产的32例胎儿皮肤(家属知情同意)、26例整形手术中切除的正常成人皮肤以及18例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患者均知情同意),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检测神经肽P物质的表达,P物质阳性细胞观察和计数采用分等级的方法。以细胞浆着色程度(浅、中、深)来判定。甲苯胺蓝染色的方法检测肥大细胞,在高倍镜下(×400倍)随机计数5个视野中阳性细胞数,取其平均值,为肥大细胞数。结果: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孕早期胎儿皮肤表皮由1~3层细胞组成,真皮层细胞数量较多,胶原成分少、排列整齐,随着胎龄的增加,表皮细胞层数逐渐增加,出现角质层,逐渐分化为典型的五层细胞。②胎儿皮肤P物质的表达:孕22周以前胎儿皮肤中无P物质的表达,孕22周以后可见表皮细胞的下3层表达较多、且染色强度基本一致,随着胎龄的增加,至孕33周后的胎儿皮肤,P物质表达部位和阳性强度无明显变化。在正常成人皮肤中P物质表达于除角质层外的表皮全层,正常成人皮肤中的P物质染色强于胎儿皮肤;在瘢痕中P物质大量表达于表皮层、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及小血管周围,染色强。28周孕前胎儿皮肤、28周孕后胎儿皮肤、正常成人皮肤P物质的表达明显少于瘢痕组织(P<0.005)。③胎儿皮肤肥大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胎儿皮肤中未见典型的肥大细胞。正常皮肤肥大细胞计数少于瘢痕组织[(3.60±2.56),(8.41±4.06)个/视野,P<0.01]。结论:①胎儿发育早期(22周以前)皮肤中不表达P物质可能是早期胎儿皮肤无瘢痕愈合的原因之一。②瘢痕的形成同时与皮肤中的过多聚集并持续存在的肥大细胞和过多释放的P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5.
2.痒刺激感觉受体位于皮肤浅表皮神经部位,痒的介质发生器直接作用于邻近表皮-真皮联接处C纤维游离末梢,P物质是从这种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是伤害性信息神经传入的兴奋性递质,对传递的第一级突触起易化作用。含P物质的感觉性神经末梢具有双向传导功能,向中枢传递受刺激信息起递质作用;在局部释放P物质及其他肽类物质起调节作用,参与疼痛和瘙痒的启动过程。P物质促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其效应已先后在大鼠、小鼠及人皮肤肥大细胞上得到证实。3.应用硅凝胶膜这类接触性贴敷材料就起到一种类似皮肤角质层样的作用,通过减少…  相似文献   

6.
神经肽泛指存在于神经组织并参与神经系统功能作用的内源性活性物质,扮演着神经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多重角色,具有包括调节痛觉等在内的多种生理功能。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以往研究显示具有痛觉调制作用的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肽Y等神经肽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神经肽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逐渐引起关注。现阶段又发现内皮素-1、黑皮质素、血管紧张素Ⅱ、神经降压素、神经内分泌调节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等神经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密切相关,并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篇就近年来新发现的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神经肽P物质与增生性瘢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丛林  李世荣 《中国临床康复》2002,6(4):476-477,529
具有多方面生理学效应的神经肽P物质,不仅在痛觉传导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在伤口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中也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就神经肽P物质的一般特性及增生性瘢痕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肥大细胞染色技术在皮肤及瘢痕组织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肥大细胞是机体组织中一种重要的细胞成分,含有丰富的酶系和多种活性物质,参与免疫调节、肿瘤发生、血管生长等生理病理过程,而且在机体器官纤维化,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观察其质和量方面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1~ 2],因此肥大细胞染色对于临床诊断与科研均有重要价值。常规 HE染色不能区别肥大细胞,需用特殊染色方法显示。我们应用 6种特殊染色方法,观察皮肤与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变化,并通过对比观察与探讨,摸索出更简便,更实用的方法,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外科手术切除增生性瘢痕组织 54例,正常皮肤组…  相似文献   

9.
增生性瘢痕与肥大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增生性瘢痕(Hyperlrophic Scar,HS)是皮肤创伤后组织异常修复形成的常见病理疾患,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成纤维细胞(Fibmblast,FB)增殖、活化及与之相关的细胞因子等方面。近年许多研究发现肥大细胞与多种纤维化疾病密切相关,并揭示了肥大细胞及其递质作用于增生性瘢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具有多方面生理学效应的神经肽P物质,不仅在痛觉传导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在伤口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中也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就神经肽P物质的一般特性及与增生性瘢痕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华盛顿大学外科系的研究人员发现 ,创伤修复过程中神经纤维细胞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能通过生长因子相互作用。皮肤损伤后 ,真皮和表皮中的感觉神经能再生 ,由于感觉神经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所环绕 ,它们可能通过分泌合成神经多肽来调节其周围的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神经生长因子 ,促进创面修复。研究人员首先证明了皮肤损伤后神经纤维细胞能产生神经肽 P物质 ,然后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证明了神经肽 P物质能刺激人类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神经生长因子 RNA的表达 ,并且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出在体外培养的培养液中含有神经生长因子 ,而这些…  相似文献   

12.
Wnt信号通路对骨代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由机械负荷介导的Wnt信号通路抑制剂以及与周围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的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肽(神经肽物质P和神经肽Y)都可以通过Wnt信号通路影响骨代谢。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就Wnt信号通路在周围神经损伤后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肥大细胞瘤可在人类和动物,诸如猫、马、牛、猪、雪貂身上自然发生[1-3]。研究发现某些化学物或放射辐射可导致小鼠发生肥大细胞瘤[4,5]。研究发现,肥大细胞瘤与遗传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高致病能力的菌株,它在炎症启动及调节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6]。肥大细胞是一种可以清除细菌炎症细胞之一。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粘膜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该菌被根除后,肥大细胞密度明显降低[7]。目前,关于蒙古沙土鼠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肥大细胞瘤病例,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4.
Fas/FasL的相互作用是介导哺乳动物细胞凋亡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不仅参与胸腺选择、免疫赦免、协调平衡免疫反应等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而且与一些肿瘤的发生发展、移植耐受和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产生以及感染、炎症等许多病理生理反应密切相关,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就Fas/FasL在机体免疫反应尤其是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气道上皮细胞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中燕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0):3485-3487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气道在环境激发因子的作用下,气道上皮细胞是首先受累的细胞,气道上皮损伤与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重塑等密切相关,气道上皮细胞可合成和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1-2].气道上皮细胞已成为哮喘发病机制及治疗靶标的研究热点,本文就气道上皮细胞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慢性变态反应性气道炎性疾病,其基本的病理改变为嗜酸性粒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这些炎性细胞聚集、激活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氧由基,引发了脂质过氧化作用,加重了炎症反应成组织损伤。支气管哮喘是儿童常见的变应性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特异性体质的内在因素和过敏原等外在因素,涉及到自主神经系统、免疫、内分泌、感染和个体精神因素等不同的差异。患儿接触过敏原后与体内特异性IgE(sIgE)桥联,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炎性递质,从而引起哮喘。  相似文献   

17.
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Scar,HS)是皮肤创伤后组织异常修复形成的常见病理疾患,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增殖、活化及与之相关的细胞因子等方面。近年许多研究发现肥大细胞与多种纤维化疾病密切相关,并揭示了肥大细胞及其递质作用于增生性瘢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及气道重塑等是哮喘的主要病理改变。大量研究表明哮喘患者中存在鞘酯代谢紊乱,鞘氨醇-1-磷酸(Sphingosine-1-Phosphate,S1P)是鞘脂代谢的最终产物,作为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重要介质成为研究重点,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从S1P与哮喘的关系以及在哮喘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估的应用等方面,总结了S1P在哮喘病理改变中发挥的作用,以期探寻哮喘诊治的更多方向。  相似文献   

19.
贾敏  张征  刘建辉  周利霞  冯志山 《临床荟萃》2007,22(16):F0002-F000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引起全身多脏器损害,临床上常出现静脉血栓、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皮肤网状青斑及神经系统改变等表现,许多研究表明SLE的许多临床表现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是一种磷脂依赖性的病理性循环抗凝物质,为IgG、IgM或两者混合型的抗磷脂抗体。  相似文献   

20.
关于肥大细胞的新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对肥大细胞所作的研究可能改变关于肥大细胞的传统认识,不再将其简单地看成通过迅速释放组织胺等代谢性介质启动急性过敏反应的细胞。它除了参与急,慢性炎症反应外,还是细胞因子的一个潜在来源,这些细胞因子与白细胞的细胞因子具有协同抗感染和抗寄生虫作用。在某些IgE依赖性炎症反应中,肥大细胞可能是唯一或主要的启动器,并可影响非肥大细胞依赖机制触发的炎症。对肥大细胞概念的新认识还可能影响到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