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孔霞  张锐  陈永杰  雷雨 《中国医师杂志》2004,6(10):1420-1420
肝硬化患者因肺动静脉分流、肺血管扩张、门肺分流,常导致动脉低氧血症和酸碱失衡的发生。近年来,肝硬化尤其是肝炎后肝硬化所致的低氧血症已引起关注,其动脉血氧水平被认为是判断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普遍认为酒精性肝硬化的预后较好。本文通过对本院1999-06~2002-10 48例酒精性肝硬化及37例肝炎后肝硬化的血气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引发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与控制感染措施,以降低肺部感染率。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0例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发生肺部感染的35例患者为感染组,余75例为未感染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0例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35例,感染率为31.8%;35例感染患者中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咳嗽、咳痰的阳性率分别为57.1%、51.4%、48.6%;共培养出病原菌1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8.4%,革兰阳性菌占21.1%,真菌占10.5%;肺部感染的发生与年龄、住院时间、肝衰竭、消化道出血、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及合并基础疾病有关(P<0.05),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发现,年龄(OR=5.791,95%CI=1.70419.681)、住院时间(OR=4.335,95%CI=1.34119.681)、住院时间(OR=4.335,95%CI=1.34114.017)、肝衰竭(OR=4.338,95%CI=1.01214.017)、肝衰竭(OR=4.338,95%CI=1.01219.198)、消化道出血(OR=6.909,95%CI=1.64319.198)、消化道出血(OR=6.909,95%CI=1.64329.053)、细菌性腹膜炎(OR=5.593,95%CI=1.18929.053)、细菌性腹膜炎(OR=5.593,95%CI=1.18926.311)、肝性脑病(OR=3.939,95%CI=1.16226.311)、肝性脑病(OR=3.939,95%CI=1.16213.424)、合并基础性疾病(OR=5.259,95%CI=1.60213.424)、合并基础性疾病(OR=5.259,95%CI=1.60217.072)是乙醇性肝硬化患者住院期间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乙醇性肝硬化患者肺部感染率较高,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其危险因素,以预防和控制其发生。  相似文献   

3.
在肝硬化过程中伴胸水称肝性胸水.我院1984年10月~1987年12月间所见肝性胸水19例,占同期肝硬化病人的30.3%,现报告如下: 诊断依据:肝性胸水一般诊断不难,我们认为诊断的主要依据为:1.临床病理确认为肝硬化或慢性肝病者,2.超声、胸透、胸片或胸腔穿刺检查证实确有胸腔积液,3.“OT”试验(-),胸水脱落细胞检查(-),胸水培养(-)4.排除结核、肿瘤等其他原因所致胸水.本组肝性胸水均经胸腔穿刺证实.其中,肝硬化失代偿16例,慢性活动性肝炎3例。  相似文献   

4.
肝肺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肺综合征 (hepatopulmonarysyndrome ,HPS)是指肝功能不全引起肺血管扩张、肺气体交换障碍导致的低氧血症及其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HPS三联征包括 :慢性肝病 ;吸入室内空气条件下肺泡 -动脉氧梯度增加 ;有肺内血管扩张的证据。  一、历史回顾1 884年Fluckiger首次发现 1例患肝硬化的女病人伴有紫绀、杵状指 ,尸体解剖显示有肺血管扩张。之后有学者注意到肝脏损害与低氧血症之间的病理联系。 1 95 6年Rydell等证实 1例死于青年型肝硬化伴呼吸困难、紫绀及杵状指的患者其肺门处有肺动-静脉交通支。 1 95 7年Calabrest发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肝硬化分级相关性.方法 收集肝源性糖尿病患者38例,2型糖尿病患者48例,健康对照者30例,监测血清25-(OH) D3水平,并计算Child-Pugh积分,分析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与病情相关性.结果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25-(OH)D3水平分别是(38.23±12.47),(63.33±13.58),(86.14± 16.2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积分呈负相关(r=-0.363,P<0.05).结论 低水平维生素D或是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钠水平对肝性脑病的影响,以指导治疗.方法 对本院381例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结果 血钠水平越低,肝性脑病的程度越重,Ⅲ-Ⅳ期肝性脑病的血钠水平较Ⅰ-Ⅱ期肝性脑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血钠水平与肝性脑病严重度关系密切,血钠水平越低的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诱发肝性脑病临床特点,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8月医院诊治的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细菌感染诱发肝性脑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设为试验组,选取同期治疗的40例单纯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患者入院均检测血氨、血清白蛋白、肝功能等生化指标,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诱发肝性脑病临床特点。结果试验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肌酐、国际标准化比率及白细胞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不同感染部位的肝性脑病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腹膜炎、呼吸道、尿道及皮肤组织感染患者的3、4级与1、2级肝性脑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诱发肝性脑病后病情更加严重,对肝脏的损害更大,临床治疗时应该引起重视,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黄小琪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1994-1995
目的评价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进行载脂蛋白A1(ApoA1)、B(ApoB)检测的临床价值与意义。方法分别检测45例肝硬化患者、20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ApoA1、ApoB,比较3组受检者的检测结果;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治疗前后ApoA1、B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纯肝硬化患者组及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组较健康体检者组、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组较单纯肝硬化患者组,ApoA1、B均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好转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治疗后ApoA1较治疗前上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B较治疗前虽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oA1、B能够反映受检者肝功能及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并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预后及转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肾前性氮质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肾前性氮质血症患者8例,均给予CBP治疗,方案为日间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结果入选患者诱因包括肾病综合征、急性(或慢性基础急性加重)左心功能衰竭、营养不良性低白蛋白血症、肝硬化失代偿期。经CBP治疗后除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外,其余7例患者肾功能改善,尿量恢复正常。心功能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尿量及肾功能无改善。结论CBP对肾病性低蛋白血症及心源性低灌注所致肾前性氮质血症可能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肝性脑病与活性氧的关系。方法 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血和脑脊液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其中肝硬化并肝性脑病 36例 ,治疗后意识清醒 33例 ,对照组 30例。结果 肝性脑病组血和脑脊液SOD值较治疗后意识清醒期明显降低 ,P <0 .0 5或P <0 .0 1 ,且血和脑脊液SOD值呈正相关系 (r =0 .485 ,P <0 .0 1 ) ;意识清醒期血SOD值较对照组低 (P <0 .0 5) ,而脑脊液SOD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肝硬化并肝性脑病血和脑脊液SOD值明显降低 ,与活性氧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何伟 《医疗保健器具》2014,(12):1603-1604
目的 探索肝穿刺活检对肝硬化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6例疑似肝硬化患者进行B超检查,采取B超定位,组织切割针获取肝脏标本,进行细胞学及病理组织检查.比较病理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的检出率并观察肝穿刺活检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26例疑似患者中,67例确诊为肝硬化患者,其中临床诊断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7例(40.30%),病理诊断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9例(43.28%),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诊断为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1例(46.27%),病理诊断为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2例(47.76%),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诊断为肝硬化患者58例(86.57%),病理诊断为肝硬化患者61例(91.24%),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穿刺活检术术后局部疼痛14例(20.90%),血压一过性下降5例(7.46%),局部过敏3例(4.48%),局部轻度红肿1例(1.49%).结论 肝穿刺活检对肝硬化诊断符合率高,不良反应少,适应性好,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GT灌注成像技术评价华支睾吸虫所致不同程度肝硬化的肝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分别对肝硬化组28例(轻度14例、中度9例、重度5例)和正常组/0例进行肝脏GT灌注扫描,研究其CT灌注参数值的差异性。结果不同程度肝硬化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分数(HAF)、门静脉灌流量(PVP)值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轻度肝硬化与正常肝CT灌注参数值(BV、BF、HAF、PVP)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中、重度肝硬化与正常肝CT灌注参数值(BV、BF、HAF、PVP)间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CT灌注参数值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评价肝硬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周血细胞参数与肝硬化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用美国产雅培CD - 170 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 32 1例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细胞各项参数均显著异常 ,特别是红细胞参数血红蛋白 (Hb)、红细胞计数 (RBC)、红细胞压积 (HCT)、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改变与肝功能损害有很好的相关性。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逐渐加重 ,Hb、RBC、HCT逐渐下降 ,RDW逐渐上升 (P <0 0 1)。结论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细胞参数变化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 ,其外周血细胞参数可间接反映肝硬化患者之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PA和BuChE在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血清前白蛋白 (PA)和丁酰胆碱酯酶 (BuChE)的检测在肝硬化Child -Pugh分级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测定 66例肝硬化患者和 5 0例健康人血清PA含量 ,BuChE活性及肝功能指标 (包括白蛋白 ,总胆红素 ,谷丙转氨酶 ) ,并按Child分级标准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肝硬化组PA含量和BuChE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1) ,按Child分级 ,肝硬化组A级PA含量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B级与A级 ,C级与B级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1) ;BuChE活性A级与对照组 ,B级与A级 ,C级与B级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两项指标均随Child分级而明显降低。结论 血清PA含量和BuChE活性检测对判断肝硬化程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病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肝硬化患者血清新喋呤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新喋呤浓度与肝硬化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2例肝硬化患者及30名健康人血清新喋呤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清新喋呤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肝炎后肝硬化组血清新喋岭水平明显高于非肝炎后肝硬化组(P<0.05);肝硬化合并感染组血清新喋呤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无感染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新喋呤水平表达增高,与其病因及有无合并感染密切相关,观察该指标对肝硬化病因判断及继发感染早期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与肝硬化的临床意义及与影像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肝硬化患者177例,慢性肝炎患者61例,选择同期70例健康体格检查者为对照组。比较GP7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门静脉主干直径在肝硬化患者、慢性肝炎患者及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分类标准,比较肝硬化各亚组GP73水平的差异;分析各组GP73与ALT、AST、ALB、TBIL、PT及门静脉主干直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肝硬化组的GP73 水平较慢性肝炎组与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01)。失代偿期肝硬化组血清GP73水平明显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组(P < 0.001);Child-pugh B级与Child-pugh C级肝硬化组血清GP73水平明显高于Child-pugh A级肝硬化组(P < 0.05)。肝硬化组GP73水平均与血清AST、ALT、TBIl、PT及门静脉主干直径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GP73在肝硬化组表达升高,与肝功能损伤指标密切相关,血清GP73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硬化对病人全血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测定了 5 2名肝硬化病人和 4 4名非肝硬化病人全血中锌 (Zn)、铜 (Cu)、铁 (Fe)、钙 (Ca)、锰 (Mn)和镁 (Mg)含量。结果 :肝硬化病人血锰含量增加 (P <0 .0 1) ,Zn、Fe和Mg含量降低 (P <0 .0 1) ,Cu和Ca含量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 :肝硬化时 ,病人血中金属元素的含量是受到影响的 ,在临床上要注意监测 ,以防止因某些金属元素缺乏和 /或过多而引起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Selected factors in the risks of upper alimentary cance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whether liver cirrhosis, alcoholic beverages, smoked tobaccos, age, occupations, and multiple primary cancers ar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for malignancies of the upper alimentary tract. It utilizes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s of logistic parameters in multivariate analyses of these factors to assess risks of upper alimentary cancers (UAC) among 529 cancer patients, 204 with liver cirrhosis and 325 without liver cirrhosis. All patients are black males, discharged from U.S.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Hospitals from 1969 to 1975 with newly diagnosed and histologically confirmed primary cancers. In comparison with cirrhotics without UAC, cirrhotics with UAC have similar frequencies of liver cirrhosis by type, severity, and histological confirmation but are notably younger and have liver cirrhosis before cancer at a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y and over a significantly longer period. When there is simultaneous adjustment for all six factors, only liver cirrhosis, age, and multiple primaries (mainly at floor of mouth, soft palate, and esophageal sites)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ancer risk at upper alimentary sites where such processes as glycogen storage in some squamous cells, as obtains in the liver, may contribute to further elucidation of the implication of liver cirrhosis as a major pathway in cancer risk at upper alimentary sit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与小肝癌运用MR和CT检测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再生结节共34例、小肝癌共46例,均采用MR和CT检测,且对检测后确诊率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34例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的经MR检查后确诊率为94.12%;经C T检查后确诊率64.71%.46例肝硬化小肝癌患者经MR检查后确诊率为95.65%,经CT检查后确诊率为76.09%.影像学上,MR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病灶组织.结论:MR与CT检测技术应用于再生结节、小肝癌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是前者优势更大,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病灶组织,继而为肝硬化患者的再生结节与小肝癌鉴别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