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征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肺动脉栓塞征患者60例,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增强扫描诊断,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肺叶动脉、肺动脉部分亚段及分支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下显示率为100%,60例患者发现肺叶动脉栓塞89支,左、右肺动脉栓塞或肺动脉主干栓塞共84支,肺段动脉栓塞69支,亚段肺动脉栓塞52支。本组病例中双肺见斑片状实变影、渗出灶8例,伴胸腔少量积液38例,纤维条索影19例。结论螺旋CT检出阳性率达100%,优于国际报道的X线胸片检查,对确诊肺动脉栓塞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洁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4):477-47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20位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血管成像检查。应用准直1.0 mm,螺距1.25进行扫描,将得到的原始数据行层厚1.25 mm、3.0 mm轴面重建,MIP 2 mm、5 mm多视角多平面重组及MPR重组。不同后处理技术的检出栓塞动脉支数进行比较。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及叶、段、亚段动脉显示良好,共累及肺动脉血管232支,以上5种重建方法对肺动脉主干及叶动脉的栓塞,显示检出结果一致。对段及亚段动脉的栓塞MPR优于其它后处理方法(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是肺栓塞安全、敏感性且特异性高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疑为肺栓塞的病人使用GELightSpeed16型多层螺旋CT设备行CT平扫和对比剂增强扫描检查,并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影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肺动脉三维成像。结果 在18例病人中肺动脉分支栓塞者6例,肺段及段以下动脉栓塞者12例,且可见11支亚段肺动脉栓塞,18例病例中单支肺动脉栓塞者4例,2支及多支栓塞者14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SCTA)的直接征像为中心型充盈缺损、偏心型充盈缺损和完全阻塞。结论 16排螺旋CT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快速、有效、无创的诊断方法,可能成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2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包括12例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进行检查,观察对比不同扫描条件和后处理技术对于周围动脉、栓子、深静脉血栓的CT影像学结果。结果延迟90 s时,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的影像学结果差异显著(P0.05);延迟120 s、180 s、240 s时,4层螺旋CT和16层螺旋CT的影像学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和深静脉血栓诊断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其中,16层螺旋CT的最佳延迟扫描时间为120 s和180 s,在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和深静脉血栓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肺动脉栓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新莲  王珍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1):1448-1450
目的研究肺动脉栓塞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探讨与肺动脉栓塞表现相似疾病的鉴别,提高肺动脉栓塞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对21例肺动脉栓塞(1例为瘤栓)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检查,图像采用10mm层厚,10mm层间距,和1.25层厚,0.625mm层间距进行重建,所获的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运用MPR、MIP、VR技术后处理。结果20例中(不包括1例肺动脉肿瘤),双侧肺动脉受累18例,单侧2例,病变累及131支肺动脉及分支。其中发生于左及右肺动脉远端18支,肺叶动脉38支、肺段动脉50支、肺段以下25支,CT显示的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及分支血管内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增强扫描不强化。充盈缺损依形态可分为4种:中心型(25支)、偏心型(61支)、附壁型(25支)、完全闭塞型(20支)。并存间接征象为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增宽,局限性肺内灌注不均匀,肺梗死,胸腔积液及右房、右室增大。结论肺动脉栓塞在CT图像上形态多样,病变范围广泛,双侧发病多于单侧,主肺动脉受累少见。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对本病的诊断有独特的优势,该方法能清晰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应用于老年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对可疑肺动脉栓塞而进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分别采用256层螺旋CT及64排CT肺动脉造影进行诊断,并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图像质量、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平均扫描时间、肺动脉平均CT值及造影剂使用剂量等.结果 两种检查设备对老年肺动脉栓塞的显示率均为100.00%;其中39例患者为多发栓塞,包括双侧多发29例,右侧多发6例,左侧多发4例.两组均获得了满意的影像,256层螺旋CT扫描时间和平均造影剂使用剂量均明显低于64排CT(P<0.05).结论 在肺动脉栓塞的检查中,与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相比较,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没有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能够明显缩短扫描时间,减少患者屏气时间,降低放射剂剂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价值.方法 对15例经MSCT确诊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多发肺动脉栓塞10例,其中双侧多发7例,左侧多发1例,右侧多发2例;单发肺动脉栓塞5例,其中肺动脉干2例,叶动脉1例,段动脉2例.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包括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的充盈缺损、肺动脉段面细小及管腔内不均匀密度减低;间接征象可以有肺内"马赛克征"、楔形影或索条状影、胸腔积液或胸膜肥厚.结论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快速、有效、无创伤的诊断方法,尤其对亚段肺动脉栓塞是一种先进的方法,可以代替肺动脉造影,成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为参照,评价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23例可疑PE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进行检测,并以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为诊断标准,评估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诊断肺动脉栓塞临床价值。结果 23例患者460个有效肺段中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显示128个肺段出现V/Q失衡,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显示124个肺段动脉血管充盈缺损。以NLVPS为参考,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敏感性为0.95(95%CI:0.89-0.98),特异性为0.96(95%CI:0.94-0.98),阳性似然比为26.33(95%CI:14.71-47.12),阴性似然比为0.06(95%CI:0.03-0.11),诊断优势比为475.06(95%CI:179.99-1253.91)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8。结论 320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可作为肺动脉栓塞的无创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MSCT)的临床应用使得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的影像诊断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快速的容积扫描和较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使肺动脉的显示更直观、准确[1].可以清楚显示血栓部位、形态、与血管关系及内腔受损情况,可以鉴别胸肺病变,及评价溶栓和手术效果,所以螺旋CT在老年PE的诊断中非常重要[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39例P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肺血管成像表现,并结合文献探讨MSCT血管成像对PE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经16层螺旋CT确诊的肺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共累及224支肺动脉及其分支,其中肺动脉干1支,左、右肺动脉共9支,叶动脉45支,段动脉78支,亚段动脉及以下动脉分支91支.肺栓塞的CT表现:①直接征象:中心型充盈缺损、偏心型充盈缺损、附壁血栓、完全阻塞型充盈缺损.②间接征象:肺野透过度增高,肺纹理稀疏、细小,肺动脉高压,肺梗死,主、肺动脉增宽,右心室增大,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结论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快捷、无创、安全、可靠的影像诊断方法,对及时诊断和治疗肺动脉栓塞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临床怀疑肺动脉病变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扫描后的图像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技术包括容积重建(VR)、多平面投影(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 60例患者中28例有肺动脉病变,其中4例确诊为大动脉炎累及肺动脉,主要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内附壁的和不规则的充盈缺损,管壁增厚、不光滑;24例确诊为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内附壁的和偏心性的充盈缺损.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无创性诊断肺动脉疾病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和MR肺动脉成像对急性肺动脉栓塞(PE)疾病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临床诊断为急性肺栓塞病接受住院治疗的120例患者进行分组,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的CT组和采用MR肺动脉成像诊断的MR组,每组60例,对两组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检查对PE的显示率均为100%,且两组患者栓子栓塞部位比例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PE的间接征象有马赛克征、心包积液、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肺段梗死、局限性肺纹理稀疏,两组患者具体征象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采用MR肺动脉成像进行诊断较为方便,准确率也高,是一种简便、快捷、无创、有效的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同时扫描肺动脉、下肢深静脉的联合成像检查技术.方法 15例疑为肺动脉栓塞的病人在16层螺旋CT上行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联合成像.CT后处理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结果 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同时存在者8例,单纯肺动脉栓塞者2例,单纯下肢动脉栓塞者1例,二者均正常者4例.不同重建层厚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栓子.肺动脉、下肢静脉增强后的CT值显著高于栓子的CT值.结论 16层螺旋CT联合肺动脉、下肢静脉成像能为肺栓塞的诊断提供新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就多种临床症状评分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价值进行了大量研究;②通过前瞻性大规模临床试验对肺通气/灌注扫描、螺旋CT肺动脉造影/螺旋CT静脉造影等检查手段的诊断价值进行了评价,③制定了一些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流程.  相似文献   

15.
裴光华  曾春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6):1041-104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肺动脉栓塞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CT及肺动脉造影检查,分析16排螺旋CT对肺动脉显影及肺栓塞显示情况,观察肺动脉栓子的类型、分布和数量。结果1.16排螺旋CT共显示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肺叶、段、亚段及以下动脉1787支,肺动脉栓塞429支,栓塞率为24.01%,其中肺叶动脉比例最高,为38.79%,肺动脉干比例最低,为7.50%。在肺动脉栓塞栓子类型方面,Ⅱ型栓子数量最多,为202处,其次为Ⅳ型,共118处,Ⅲ型数量最少,为31处。其直接征象为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包括肺纹理稀疏、肺梗死、westemark征及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及胸膜增厚等。结论 16排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特点,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PE)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成像技术及对栓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2年2月的24例PE患者〔其中包括10例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分别采用4层和16层螺旋CT进行肺动脉和下肢静脉的联合成像检查技术,比较不同的扫描条件及后处理技术对于栓子、周围动脉和静脉的显示能力。结果与4层螺旋CT比较,16层螺旋CT发现22例PE患者,计栓子77处,栓子均显示清晰;DVT 10例,计栓子36处。延迟90s时,两种扫描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120s、180s、240s时,两种扫描方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层及16层螺旋CT联合扫描对肺动脉血栓和深静脉血栓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16层螺旋CT,在对PE和DVT联合扫描中,静脉成像延迟扫描时间以120s~180s最佳,为PE和DVT的治疗提供了有益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肺动脉高压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31例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和螺旋CT资料,其中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18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2例,结缔组织病4例,肝肺综合征2例,纵隔纤维化1例,Takayasu动脉炎1例,房间隔缺损2例,肺淋巴管肌瘤病1例。CT普通扫描结合CT肺动脉造影观察肺窗和纵隔窗以分别显示肺实质、肺血管、肺门及纵隔结构。结果 CT肺动脉造影诊断了96.77%待查肺动脉高压,同时对肺动脉高压原因做了有益的分析。结论 CT普通扫描结合CT肺动脉造影能准确诊断肺动脉高压,为明确病因或倾向性病因诊断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20层CT单容积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血栓栓塞(肺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20层CT单容积扫描模式对75例年龄60岁临床怀疑肺栓塞患者行肺动脉CT成像,采用容积再现技术、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方法分析扫描数据。结果本组7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扫描,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41例诊断为肺栓塞,其中段级肺栓塞12例,余34例除外肺栓塞。全部病例最终诊断均经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及临床溶栓治疗有效所证实。应用320层CT单容积肺动脉成像扫描时间1 s,平均射线剂量为(2.73±0.47)mSv,造影剂总量45 ml。结论 320层CT单容积肺动脉成像诊断肺栓塞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检查手段,其具有低射线损伤、低对比剂用量、成像速度快等优势,尤其适用于临床急重症及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肺动脉栓塞(PAE)在多层螺旋CT(MSCT)强化下扫描及后处理图象中的特征,评价其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35例可疑PAE病人均行MSCT强化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窥镜(VE)后处理。结果35例受检者主干肺动脉至段肺动脉的显示率为100%;对亚段及5级肺动脉的显示率为80.23%。在35例中32例可见到不同部位、不同类型和形态的充盈缺损,并有不同种类的间接征象。3例未见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其中2例各有1种间接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后处理是肺动脉栓塞的快速、有效、安全、简便可行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文生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8):1483-1484
目的对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单发孤立性肺结节患者60例,均给予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对动态扫描增强后CT值改变情况、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与病理学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恶性结节增强扫描后其CT值增高明显,显著高于良性结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选择增强扫描后CT值改变≥20HU诊断为恶性结节,<20 HU诊断为良性结节,对CT增强扫描和病理学诊断在孤立性结节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χ2=1.40,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协助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