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抗肿瘤药物的耐药限制了肿瘤化疗的疗效,也是新药开发的一个障碍。肿瘤对药物的耐药机理不尽相同,这可能由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差异所致,同时肿瘤微环境、血液供应、血管生成和乏氧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细胞和分子水平,耐药可能表现为药物吸收减少或排泄加快、细胞凋亡减少、细胞增殖降低、信号通路交联及DNA损伤修复增加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2007年诊治的4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G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42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完全切除术和不完全切除术。结论(1)螺旋CT扫描是CST最有意义的捡查方法之一,在螺旋CT扫描的基础上,术前可对肿瘤进行内镜下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术前诊断阳性率;(2)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3)应用合理规范的外科手术,辅以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将是今后治疗GST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小肠间质肿瘤钡餐造影与CT扫描对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价钡餐造影和CT扫描诊断小肠间质肿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肿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良性间质肿瘤4例,恶性间质肿瘤7例。以空肠最多见(6/11)。钡餐造影主要表现为黏膜变平。环状皱襞消失或破坏。肠腔偏侧性狭窄,出现钡斑或窦道样改变,腔内充盈缺损,CT检查均确诊为小肠肿瘤,主要征象为腔外不规则肿块,肿块内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结论 小肠间质肿瘤并非罕见,对临床疑为此症者应首选胃肠钡剂造影。CT是明确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技术。并可为手术治疗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20世纪90年代以前报道的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经再次免疫组化证实80%以上为间质瘤。目前认为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的卡哈尔细胞(intestinal cell of cajal,ICC),该细胞是胃肠道中唯一表达原癌基因C—KIT(CD117)的细胞。在消化道间叶肿瘤中,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传统上被诊断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瘤。近年的研究发现该肿瘤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肌壁内Cajal间质细胞的间质性肿瘤。由于小肠间质瘤发病率低,文献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5  
目的:探讨钡餐造影和CT对胃肠间质肿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均行胃肠钡餐造影检查,其中11列行CT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3例中发病部位位于空肠者6例;良性间质肿瘤5例,恶性间质肿瘤8例;4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钡餐造影表现为黏膜皱襞变平或破坏12/(12/13)例,肠腔偏侧性狭窄7(7/13)例,肿块内出现钡斑或窦道样改变4(4/13)例,CT表现为腔外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10(10/11)例,肿块内出现明显的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6(6/11)例,增强扫描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强化。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定位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沿小肠长轴发展的偏侧性肠腔狭窄、伴有多发性溃疡或(和)不规则腔外肿块内有多处低密度征象对定性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标本的低场MR征象与病理基础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MR征象的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搜集24个手术切除肝细胞癌标本作MR扫描,并进行MR征象与病理对照。结果:(1)肝细胞癌肿瘤实质的MR信号3种配对的病理基础。(2)肿瘤实质内不同形态异常MR信号的配对及其病理基础。(3)肿瘤边缘部3种MR形态的病理基础。结论:(1)肝细胞癌不同组织学类型含不同数量及不同种类的大小分子可能是造成T1WI上肿瘤实质信号多样化的原因之一。(2)间质水肿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分析新辅助化疗(NAC)后MRI上乳腺肿瘤的不同退缩模式,探讨不同退缩模式对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8月-2019年5月经术前穿刺活检及NAC后手术病理证实为单侧乳腺癌,且NAC前及NAC 8周期结束后手术前一周内均进行了MRI检查的50例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侧乳腺癌平扫及增强扫描。由2位医生分别阅片,分析肿瘤的退缩模式,将其分为3型:向心性退缩;碎片样退缩;混合型退缩。根据NAC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pCR)组和非pCR组。记录NAC前经穿刺活检病理检测的肿瘤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和细胞增殖核抗原 Ki-67的表达情况,并将乳腺癌分为Lunim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型四种分子分型。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pCR组及非pCR组各项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Kappa检验评价2位医师对肿瘤退缩模式分类评价的一致性,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肿瘤强化模式及退缩模式在4种分子分型乳腺癌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并且比较NAC前肿瘤的不同强化模式在NAC后退缩模式中是否存在差异,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NAC后经手术病理证实,pCR组16例,N-pCR组34例。pCR与非pCR组间,年龄、绝经状态、病灶最大径、治疗前淋巴结是否转移、T分期、分子分型、肿瘤内ER、PR和Ki-67的表达状态、MRI上肿瘤强化方式及NAC前BPE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异常(P均>0.05);HER2状态和退缩模式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医师对化疗后肿瘤退缩模式定性评估的一致性为中等(Kappa值为0.719)。不同分子分型间肿瘤退缩模式及NAC前肿瘤强化方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向心性退缩组、碎片样退缩组及混合型退缩组NAC前MRI上肿瘤强化方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NAC后肿瘤退缩模式及HER2状态是影响疗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乳腺肿瘤NAC后在MRI上的退缩模式及术前HER2表达状态可作为评估NAC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HER2受体阳性的乳腺肿瘤NAC的疗效更佳,pCR患者NAC后肿瘤表现为向心性退缩的概率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8例GIST患者的诊疗情况。结果 18例均经术后病理确诊,肿瘤位于胃12例,小肠4例,结肠2例。16例完整切除,2例姑息切除,CD117阳性率96.2%,CD34阳性率75.6%。结论 GIST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多变,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及应用分子靶向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乙酰半胱氨酸在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治疗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5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联合药物组和单独治疗组,每组各40例,单独治疗组肺炎患者采用乙酰半胱氨酸雾化治疗,联合药物组肺炎患者在单独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两组肺炎患者总体治疗效果、肺功能改善(FEVC、FEV1、FEV1/FVC(%))、呼吸困难缓解、症状消除时间(咳嗽消除、肺部啰音消除、体温恢复、X线检查)、炎性因子水平改善(降钙素原、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改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联合药物组肺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单独治疗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联合药物组与单独治疗组肺炎患者治疗前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氧分压、炎性因子指标相比无显著差异,组间数据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各项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氧分压、炎性因子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药物组肺炎患者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单独治疗组,组间数...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最常发生于胃(60%),以往常被误诊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CT在GIST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回顾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旨在探讨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常与退变的软骨有不同的MR毛细管透过性(K^trans)及间质内交换的容积。我们假设葡萄糖胺硫酸盐治疗可以改善骨关节炎中异常新生血管的形成。将16例髌软骨退变病人随机分成葡萄糖胺治疗组及对照组,行2次1.5T动态增强MR检查(治疗开始时和治疗6个月后)。使用疼痛直观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评分。采用二室药物动力学模型。对疼痛改善百分比[(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前]进行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葡萄糖胺组,  相似文献   

13.
微循环在肿瘤生长,转移的发现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放射治疗时,其疗效决定于局部氧密度,而它受血流所控制;在化疗和免疫治疗时,血流对输送药物起重要作用;在加温治疗时,肿瘤内温度的分布和肿瘤间质内微环境受局部血流灌注影响。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药物选择性调节肿瘤血流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放疗、化疗和加温治疗对肿瘤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K )的影像及病理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K)患者的CT和 MRI资料。结果:4例患者的主要CT和 MRI表现:肾实质内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可突入肾盂内,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病理检查:肿瘤均由上皮和间质成分共同构成,上皮细胞呈立方状、柱状和鞋钉样,可见明确的胃肠道上皮细胞分化;间质成分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可见特征性的呈束状分布的平滑肌组织。结论: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的主要表现为肾实质内囊实性肿块,其影像表现无明显特征性,与其它肾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网膜、肠系膜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网膜,肠系膜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对8例网膜,肠系膜间质瘤作了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而且所有肿瘤均获得随访资料。结果表明,肿瘤为单发结节,体积大,组织学上主要由具有哮酸性胞浆及核两端存在细胞浆空泡的梭形细胞构成,部分肿瘤可见上皮样细胞等平滑肌分化证据,免疫表型特特为:8例(100%)肿瘤C-kit均性,7例(87.5%)CD34阳性,6例(75%)SMA呈局灶性或散在阳性,2例恶性间质瘤p53,PCNA表面阳性,良性病例中1例PCNA低水平表达,结果提示,网膜,肠系膜间质瘤有其独立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C-kit,CD34标记物对网膜,肠系膜间质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Hippo信号通路是以激酶级联反应为核心的进化保守的信号通路,在调控哺乳动物的器官大小、组织稳态、组织再生、伤口愈合和肿瘤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Hippo信号通路受到细胞密度变化、外部机械压力和(或)其他内在和外在信号的刺激,使核心复合物控制转录共激活因子Yes相关蛋白(YAP)和转录共激活因子 PDZ 结合基序蛋白移位到细胞核内,从而调控各种生物学效应。另外,YAP作为Hippo信号通路的主要效应分子,在许多肿瘤中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包括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肿瘤转移和耐药等。Hippo信号通路对肿瘤细胞辐射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YAP对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和辐射抗性的影响上。笔者就调控Hippo信号通路的分子类型、Hippo信号通路对肿瘤的调控作用及其对肿瘤细胞辐射效应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肿瘤治疗及放射增敏剂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分子特异性探针的构建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研究是一门崭新且具有巨大临床应用前景的课题,是21世纪持续发展新影像学的特征,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确认为是应用非侵袭方法在分子或(和)基因水平定量研究活体内疾病过程的极其重要领域。广义上,分子影像学是一门活体内在细胞或(和)分子水平对生物过程进行描述与测量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一改传统影像学基于解剖结构改变诊断疾病的模式,直接研究活体内对疾病的产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基因或分子及传导途径的成像方法,使影像学超过了原有的解剖和病理学范畴,将影像学诊断引入分子或(和)基因水平。如功能MRI(functional MRI,fMRI)能确定肿瘤的亚临床病灶,更能直接显示代谢及分子活动状态,使信息核糖核酸(mRNA)成像,然后绘出蛋白质分布的MR图像。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生长因子/离散因子受体(c-Met)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 c-Met 的小分子抑制剂已进入临床应用,并取得有限成功。研究表明 c-Met 异常表达水平及表达状态与分子靶向治疗反应、治疗效果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准确评价 c-Met 异常表达水平和表达状态显得尤为重要。c-Met 靶向分子成像可以在体、实时对 c-Met 异常表达水平及状态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对于指导肿瘤治疗、判断肿瘤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 c-Met 靶向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并对不同分子成像探针成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不同分子探针功能进行评价,以期有益于 c-Met 靶向分子探针的研发及 c-Met 靶向分子成像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手术切除、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分析术前MS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图像,5例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结果:15例中,胃间质瘤9例,肠道间质瘤5例,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外生长为主。良性4例,3例直径小于5cm,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均匀强化。恶性9例,密度不均,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1例出现肝转移,1例出现脾转移。交界性2例,直径分别为3.6cm和4.3cm。结论:MSCT及其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显示病变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对GIST的定位、定性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概括实体性肿瘤的基本组成,肿瘤血管生成,讨论由于肿瘤组成和异常血管所致的分子运输屏障及这些屏障对影像学和影像导向治疗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