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多排螺旋CT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例临床可疑小儿气道异物,全部经螺旋CT扫描,将原始图象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图象后处理,获得MPR,SSD,MIP,CTVE等重建图象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均能显示异物及在气管肉的位置,7例位于右侧支气管(5例位于右主支气管,1例位于右上吏气管,1例位于右中间支气管),5例位于左主支气管,8例位于气管。结论:多排螺旋CT图象后处理技术结合轴位图象是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的重要手段,并对指导纤维支气管镜取异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排螺旋CT对诊断小儿支气管内异物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D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小儿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21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支气管异物的小儿均经MDCT容积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小密度投影(MinIP)技术显示。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特征,并将轴位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图像进行对比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发现异物位于气管者4例,右主支气管11例,中间段支气管3例,左主支气管3例。轴位CT诊断小儿支气管异物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3%、90%和91%。结合MPR和MinIP成像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可达到99%、100%和99%。结论 MD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准确判断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相应支气管的关系,并可清晰显示伴随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在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采用64排螺旋CT检查,使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及仿真内窥镜技术(CT virtual endoscopy,CTVB)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2例患儿经CTVB检查显示出Ⅰ~Ⅲ级气管、支气管100%,显示第Ⅳ级支气管50%;MPR显示出Ⅰ~Ⅲ级气管、支气管100%,显示第Ⅳ级支气管55%。CT显示的支气管异物的形态和位置与支气管镜手术结果相符合31例,其中异物位于气管2例,右支气管17例,左支气管8例,气管粗隆区4例,1例不符合。MPR和CTVB发现31例,表现为腔内椭圆形、不规则占位21例,管腔闭塞10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能准确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及阻塞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09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儿,经螺旋CT扫描后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显示(SSD)和最小密度投影(MinP)4种图像后处理成像技术,并根椐诊断行小儿支气管内窥镜异物摘取术。结果:术中取出气管异物27例、右侧支气管异物53例、左侧支气管异物18例、双侧支气管异物1例、气管并左侧支气管异物2例、气管并双侧支气管异物2例;另有3例未见明确异物,1例异物位于Ⅲ级支气管无法取出,1例由于喉头水肿纤维支气管镜无法通过并手术,1例术前突然窒息死亡。螺旋CT4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异物的显示率分别为MPR97.2%、CTVE94.4%、SSD83.2%、MinP70.1%。结论: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轴位像对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迅速、准确,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对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螺旋CT对22例怀疑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病例行胸部CT平扫,图像重建后传送至工作站处理,使用多平面重建(MPR)及仿真内窥镜技术(CTVB)进行分析,全部病例经纤维支气管镜(FOB)或临床证实。结果:22例中,CTVB显示I~III级气管支气管100%,显示第IV级支气管45.5%;MPR显示I~III级气管支气管100%,显示第IV级支气管50.0%;FOB显示I~II级气管支气管100%,显示第III级支气管72.7%。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能准确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及阻塞程度,是一种准确、安全的无创性诊断方法,给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直观的影像学资料,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螺旋CT三维成像在诊断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中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诊断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总结利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处理的25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仿真支气管镜(CTVB)、表面遮盖显示法(SSD)、多平面重建(MPR)等多种重建技术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MPR、CTVB、SSD可清楚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异物所致气管、支气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和外形改变。结论 利用螺旋CT的多种三维重建方式,结合轴位图像能提高诊断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图像质量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6例气道异物患儿行MSCT扫描,CT扫描参数为100kV,40~80mA,层厚5mm,间距5mm,螺距0.396,扫描后进行层厚0.625mm,间隔0.625mm重建,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CTVB)。并与支气管内窥镜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96例气管支气管异物均获得满意的后处理图像,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的诊断准确性为97.9%,异物定位与支气管镜检相符97.9%。其中MPR(包括CPR)及MinIP在显示异物本身和局限性气管、支气管阻塞最好。结论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可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但不能用单一的后处理技术,应该将轴位和多种后处理技术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本病的直接征象是显示异物本身,而局限性支气管阻塞需结合其他征象才能确诊。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成像技术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显示效果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5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行16层螺旋CT扫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MPR)、最小密度投影(MinP)、CT仿真内窥镜(CTVE),明确诊断后即行内窥镜摘取术.结果25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气管3例、右侧支气管13例、左侧支气管9例,内窥镜结果与CT诊断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能直观显示异物的位置、大小、多少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多平面重建和曲面重建,大大提高了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明确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MPR应作为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检查的首选后处理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小儿气道异物中的应用价值和限度.方法 对30例小儿气道异物患儿行螺旋CT薄层扫描,并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仿真内窥镜(VE)等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上述重建技术对小儿气道异物的显示率及限度.结果 MPR、MinIP、VE对段以上气管、支气管显示率100%,能部分显示亚段以下支气管,VR对段以上支气管显示率为95%,MPR能部分显示管外组织.MPR和 MinIP能直接显示异物部位、大小、形状及与支气管黏膜的关系,表现为气管、支气管腔内圆形、椭圆形或"一"字形密度影,有时呈典型的"口含珠"状.VR表现为局部气道的充盈缺损,甚至气道的连续性中断.VE表现为支气管腔内占位,呈"丘状"或不规则形状.MPR能显示肺内并发症.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提高对小儿气道异物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 对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为气管、支气管异物20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原始图像重建采用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支气管镜(CTVB)、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小密度投影(Min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结果共检出异物20例,其中1例位于气管,19例位于支气管。异物中瓜子、花生米碎片18例;小虾及塑料管各1例。全部病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临床证实。后处理图像清晰显示了异物的位置、形态和异物与支气管黏膜的关系等。结论多层螺旋CT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无创性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道异物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39例疑似气道异物患儿行64排CT平扫后利用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资料,影像诊断为气道异物,并回访临床支气管镜下异物探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39例患儿中提供异物吸入史的为36例,37例支气管镜下异物探查取出术结果证实为阳性,准确率达95%,2例误诊,误诊率为5%;其中2例出现阻塞性肺炎,右侧支气管21例,左侧支气管15例,支气管分叉处1例。结论根据患儿有无吸入史,结合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后重建图像,对气道异物诊断、定位及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了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109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儿,经螺旋CT扫描后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显示(SSD)和最小密度投影(MinP)4种图像后处理成像技术,并根椐诊断行小儿支气管内窥镜异物摘取术.结果: 术中取出气管异物27例、右侧支气管异物53例、左侧支气管异物18例、双侧支气管异物1例、气管并左侧支气管异物2例、气管并双侧支气管异物2例;另有3例未见明确异物,1例异物位于Ⅲ级支气管无法取出,1例由于喉头水肿纤维支气管镜无法通过并手术,1例术前突然窒息死亡.螺旋CT 4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异物的显示率分别为MPR 97.2%、CTVE 94.4%、SSD 83.2%、MinP 70.1%.结论: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轴位像对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迅速、准确,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幼儿气管支气管阴性异物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支气管内镜检取异物的16例幼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者的128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128层CT低剂量扫描选用个体化方案(100或120kV; Eft.mAs:30~40mA;CARE D()SE 4D:打开);层厚3mm;螺距:1.4;时间1.33s;常规1mm原始重组,记录每位患儿的平均有效剂量(mGy),将容积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并将CT与内镜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6例低剂量扫描图像均符合诊断要求,128层CT发现异物位于气管5例,气管分叉上方1例,右侧主支气管及分支异物5例,左侧主支气管及分支异物4例,双侧支气管均有异物1例.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幼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中的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100%、94.2%.结论:幼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128层CT低剂量扫描能满足诊断,准确评估异物大小、位置、形态及肺部并发症,能减少不必要的支气管镜检及弥补X线平片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低剂量多层CT及其重建在小儿支气管异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临床怀疑支气管异物患儿,全部采用低剂量进行CT扫描,并结合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法(SSD)和仿真支气管镜(CTVB)等重建图像进行分析,结果与纤支镜对照。结果:发现异物17枚,支气管镜证实并取出18枚,诊断符合率93.3%。结论:低剂量CT扫描不仅能够减少小儿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图像重建的结果对支气管异物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可作为支气管镜检查前的筛查与定位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诊断小儿支气管异物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经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支气管异物的40例患儿资料。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检查,图像后处理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小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技术。结果异物位于气管及气管分叉7例,右侧支气管14例,左侧支气管10例,气管一左主支气管2例;坚果类异物16例,豆类4例,玉米3例,果蔬类4例,骨块5例,其他8例。间接伴随征象:肺气肿3例、肺不张1例、肺炎5例、纵隔气肿1例、皮下气肿1例、气胸1例、胸腔积液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小儿支气管异物无创、准确性较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小儿气道异物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8例小儿气道非金属异物患者的螺旋CT表现。结果 薄层横断位像能提示病变所在部位。MPR像直观显示异物大小、密度及气道管壁形态。SSD,RT3D像立体地显示异物与气道的形态及关系。其他技术可验证上述所见。CT显示完全阻塞11例,部分阻塞7例。病变呈软组织或稍高密度的不规则或圆形腔内病变。并可见肺内炎症、肺气肿、肺不张、纵隔移位及双边影、胸壁双边影等间接征象表现。结论 螺旋CT多种技术方法成像显示小儿气道异物直观准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下呼吸道非金属异物的X线定位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 0例X线诊断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所见相符合的下呼吸道非金属异物患者。均在透视下以不同角度观察呼吸两相时心影、纵隔、肺野透亮度以及横膈的变化情况 ,以此判断异物所在的位置。结果  15 0例患者 ,气管异物 3 8例 ,右侧支气管异物 81例 (包括右主支气管 2 5例 ,右上叶支气管 4例 ,右中叶支气管 5例 ,右下叶及段支气管 47例 ) ,左侧支气管异物 3 1例 (包括左主支气管 13例 ,左上叶支气管 2例 ,左下叶支气管 16例 )。由于存在着解剖上的差异 ,右下叶支气管异物较左侧的多。结论 凡疑有下呼吸道异物的病例 ,均应行X线检查 ,透视应作为常规 ,其具有更高的定位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virtual bronchoscopy is a noninvasive technique that provides an internal view of trachea and major bronchi by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usefulness of virtual bronchoscopy in the evaluation of suspected foreign body aspiration in children.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nty-three children (12 girls, 11 boys) with a mean age of 2.4 years (8 months-14 years) who were admitted to emergency room with a suspicion of foreign body aspiration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Chest radiograms,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and virtual bronchoscopy images were obtained. Then, rigid bronchoscopy was performed within 24 h. RESULTS: CT virtual bronchoscopy and conventional bronchoscopy revealed the location of the foreign body in seven patients. It was in the right main bronchus in four patients, in the right lower lobe bronchus in one patient, and in the left main bronchus in two patients. There was no discordance between two modalities. CT examination revealed hyperaeration of the ipsilateral lung in four patients, hyperaeration of the ipsilateral lung and mediastinal shift in one patient and bronchiectatic changes in one patient. CT detected no additional finding in one patient with a foreign body in the right main bronchus. In 10 of 16 patients without foreign body, CT examination demonstrated atelectasis, infiltration, peribronchial thickening, and paratracheal lymphadenpoathy. CONCLUSION: Helical CT scanning with virtual bronchoscopy should be performed in only selected cases with suspected foreign body aspiration. When the chest radiograph is normal and the clinical diagnosis suggests aspirated foreign body, helical CT and virtual bronchoscopy can be considered in order to avoid needless rigid bronchoscopy.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64排CT气道成像技术对气管支气管异物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气道异物的患者应用GE Light Speed 64排容积CT(VCT)进行容积扫描,将所得的容积数据经0.625 mm重建后传至工作站,运用CT仿真内窥镜(CTVE)、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容积再现技术+透明化处理(VR+Raysum)、最小密度投影(MinP)对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以支气管镜检查为金标准,评估64排CT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后处理方法与支气管镜诊断气管异物形态符合率。结果64排CT扫描结合气道成像技术诊断气道异物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0%,准确率为96%;不同后处理方法(CTVE、MPR、VR+Ray-sum、MinP 4种方法结合)诊断异物形态与支气管镜检查的符合率分别为:98%、87%、82%、42%、100%,不同后处理方法与支气管镜诊断气管异物形态符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0,P<0.05)。结论64排CT气道成像结合不同后处理方法能够提高气道异物诊断的准确性,不同后处理方法联合应用诊断异物形态对指导内窥镜检查或手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