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牙中期FR-Ⅲ型矫治器矫治上颌骨发育不足型Ⅲ类错(牙合)患者骨骼、牙齿参数变化.方法选择15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替牙中期使用FR-Ⅲ型矫治器,治疗前、结束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并对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通过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下颌向后向下旋转,前牙可建立正常覆盖覆(牙合)关系.结论替牙中晚期,FR-Ⅲ型矫治器是治疗上颌骨发育不足型Ⅲ类错(牙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替牙中期FR-Ⅲ型矫治器矫治上颌骨发育不足型Ⅲ类错He患者骨骼、牙齿参数变化。方法 选择15例安氏Ⅲ类错He患者,在替牙中期使用FR-Ⅲ型矫治器,治疗前、结束后均拍摄头颅侧位片,并对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通过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下颌向后向下旋转,前牙可建立正常覆盖覆He关系。结论 替牙中晚期,FR-Ⅲ型矫治器是治疗上颌骨发育不足型Ⅲ类错He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Ⅲ类错牙合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 选取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4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病例采用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对照组病例采用传统FRⅢ型矫治器矫治,对两组病例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片上的舌骨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后舌骨的位置,与其治疗前比较,H-FH、H-S、H-Ptm、Ar-H-Me增大(P<0.01),H-MP、H-RGn减小(P<0.01);与传统FRⅢ型矫治器矫治后的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舌骨位置比较,HFH HFH、H-S、H-Ptm增大(P<0.05),Ar-H-Me角度增大(P<0.01),H-MP、H-RGn减小(P<0.05)。结论 经改良型FRⅢ型矫治器矫治后的儿童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舌骨位置,与其治疗前相比,位置更靠后、下,下颌骨与舌骨位置发生了顺时针旋转;比传统FRⅢ型矫治器矫治后下颌骨与舌骨位置发生顺时针旋转的角度更大,下颌在发生后下位移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了舌骨位置的后上移位,对儿童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舌骨位置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与快速扩弓矫治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颅颌面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30例8~13岁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使用前方牵引器与扩弓器治疗,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定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开始后6~12个月,治疗组Ⅲ类错牙合矫正,上颌骨前方生长明显增加,下颌骨向前方生长被抑制。上切牙牙轴唇倾,下切牙牙轴舌倾。结论:在替牙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与扩弓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能刺激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的前方发育,可有效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5.
两种方法治疗乳牙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前方牵引和FRⅢ功能矫治器矫治乳牙骨性反(牙合)的疗效.方法 广州市儿童医院口腔科治疗的骨性乳牙反(牙合)患者57例,年龄3~7岁,平均5.3岁,随机分为2组,前方牵引组29例,FRⅢ组28例.对照组为正常乳牙(牙合)儿童, 30人.患者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以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价疗效.结果 前方牵引组和FRⅢ组均可矫正乳牙骨性反(牙合).FRⅢ组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上下颌骨无明显变化.前牵引组上前牙唇倾,上颌骨A点前移2.98 mm,上颌骨长度增加2.78 mm.结论 在乳牙骨性反(牙合)的治疗中,FRⅢ功能矫治器主要通过移动牙齿消除反(牙合),无骨性作用,而前牵引除有牙齿移动外,还可以促进上颌骨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与快速扩弓矫治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颅颌面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30例8~13岁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治疗组使用前方牵引器与扩弓器治疗,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定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开始后6~12个月,治疗组Ⅲ类错(牙合)矫正,上颌骨前方生长明显增加,下颌骨向前方生长被抑制.上切牙牙轴唇倾,下切牙牙轴舌倾.结论在替牙期联合应用前方牵引器与扩弓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能刺激上颌骨前移,抑制下颌骨的前方发育,可有效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替牙期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用功能分析法对 2 3例替牙期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治疗前同时拍摄的息止牙合位及正中牙合位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重叠分析 ,根据下颌及下切牙变化量 ,辅助诊断替牙期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并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 ,采用不同的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 :替牙期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 ,息止牙合位及正中牙合位X线头颅侧位片重叠分析 :SN -L1L1’后下交角明显减小(P <0 .0 5 ) ,DGn’与DGn长度差与正常参考值相比差异明显 (P <0 .0 5 )。结论 :功能分析法有助于诊断替牙期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 ;下颌联冠式斜面导板 ,上颌舌簧牙合垫矫治器 ,上颌“2× 4”固定矫治器 ,FR -3型功能调节器治疗各种替牙期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讨FrankelⅢ矫正器在临床中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选择18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戴用FrankelⅢ型功能调节器6~12月.观察口腔发育状况.结果治疗的患者取得满意的疗效.代表上下牙齿、颌骨位置关系的SNA、SNB、ANB等数值有明显改变.结论 Frankel Ⅲ型矫治器能刺激上颌基骨的生长,刺激髁状突软骨的重建,改善生长发育期儿童的咬合功能.  相似文献   

9.
陈旭  李博晟  张京剧 《口腔医学》2021,41(3):231-236
目的对上颌骨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患者,在恒牙列期矫治过程中,上颌骨植入种植体进行颌间牵引,探讨其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在恒牙早期进行的正畸矫治中,应用上颌骨种植支抗+Ⅲ类颌间牵引,纠正Ⅲ类错[牙合],分析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指标变化,探讨牵引对上下颌骨及牙列的影响。结果治疗后患者的Ⅲ类错[牙合]得到明显改善,前牙均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X线头影测量分析显示SNA角增加1.58°,ANB角减小1.62°,面中份长度Co-A距离增加3.07 mm,[牙合]平面逆时针旋转6.06°,Wits值增加7.51 mm;治疗期间,前后面高均有显著增加,前后面高比和下颌平面角保持稳定。结论对于上颌骨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青少年患者,利用种植支抗结合固定矫治器进行颌间牵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骨性错[牙合]。尽管患者已在恒牙列期,对上颌骨的前方牵引力仍可促进患者上颌骨发育,同时远移下牙弓,促进[牙合]平面逆时针旋转,纠正患者的咬合关系,改善患者面型。相比传统的前方牵引,结合骨性支抗的Ⅲ类牵引对患者的垂直骨面型影响较小。但对于上前牙暴露不足的患者,在矫治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上下前牙的暴露量,注意避免重力牵引使下前牙过长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进军 《口腔医学》2013,(2):140-141
目的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矫治骨性Ⅲ错。方法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对替牙期16例,恒牙早期4例的骨性Ⅲ类错进行矫治。结果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具有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的作用。患者矫治前后的侧貌得到明显改善,并且建立了基本正常的前牙覆、覆盖关系。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对矫治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应用Pendulum矫治器辅助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上颌轻度发育不足且牙列拥挤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0±1.2岁),先使用前方牵引6个月促上颌骨发育,再使用Pendulum矫治器治疗6个月推磨牙向后,提供间隙供牙列排齐以及获得磨牙中性关系,最后用全口固定矫治器完成治疗。对Pendulum治疗前后以及患者整个正畸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使用Pendulum矫治器治疗后,上切牙轻度前倾前移,U1-SIN平均增大1.98°,PTV-U1平均前移1.01mm;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倾斜远中移动,U6-SIN平均减小6.21°,PTV-U6平均后移3.88mm。与正畸前后相关数据比较,Pendulum矫治器对前牙移动以及骨性影响不大。结论Pendulum矫治器能有效辅助上颌发育不足且牙列拥挤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颏兜Ⅲ类牵引与功能矫治器Activator矫治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采用颏兜口外牵引联合功能性矫治器矫治38例前牙反牙合病例。结果:有效地抑制了下颌骨的前伸及发育、上颌骨与牙弓的发育均有改善、磨牙牙合关系基本达到安氏Ⅰ类关系。凹面型得到改善。结论:颏兜与Activator联合使用能够有效地纠正早期牙列反牙合,疗效显著,稳定。但下颌牙列舌倾及高角患者不宜使用Activator。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颏兜Ⅲ类牵引与功能矫治器Activator矫治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采用颏兜口外牵引联合功能性矫治器矫治38例前牙反(牙合)病例.结果有效地抑制了下颌骨的前伸及发育、上颌骨与牙弓的发育均有改善、磨牙(牙合)关系基本达到安氏Ⅰ类关系.凹面型得到改善.结论颏兜与Activator联合使用能够有效地纠正早期牙列反(牙合),疗效显著,稳定.但下颌牙列舌倾及高角患者不宜使用Activator.  相似文献   

14.
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在骨性Ⅲ类错矫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矫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12例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患者 ,比较矫治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头影测量的结果。结果 患者矫治前后的侧貌得到改善 ,并建立了正常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和后牙中性关系。治疗前后的SNA角、ANB角、1-SN角、MP -SN角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 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有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的效果 ,从而调整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 ,使骨性Ⅲ类错牙合得到矫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前方牵引矫治器对不同年龄段上颌后缩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疗效.方法 24例上颌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成小龄组(5~8岁)和大龄组(9~12岁),采用面罩式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用Winceph 8.0 X线头影测量软件测量分析.结果 前方牵引对两组患者均产生良好的矫治效果:上颌骨前移,下颌骨后下旋,反牙合解除,侧貌明显改善;小龄组患者在更短的治疗时间内获得更多的骨骼改变而牙齿代偿改变较小.结论 前方牵引对生长高峰期患者有效,在生长发育早期使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侯斐盈 《口腔医学》2004,24(5):311-312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T4K矫治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前牙深覆盖伴前牙拥挤,采用T4K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 T4K矫治器可以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矢状关系不调,而且可以改善前牙突度及轴倾度。结论 T4K矫治器可用于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T4K矫治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前牙深覆盖伴前牙拥挤,采用T4K矫治器进行矫治。结果 T4K矫治器可以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矢状关系不调,而且可以改善前牙突度及轴倾度。结论 T4K矫治器可用于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Activator联合头帽颏兜矫治儿童前牙反(牙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颏兜Ⅲ类牵引与功能矫治器Activator矫治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采用颏兜口外牵引联合功能性矫治器矫治38例前牙反[牙合]病例。结果:有效地抑制了下颌骨的前伸及发育、上颌骨与牙弓的发育均有改善、磨牙胎关系基本达到安氏Ⅰ类关系。凹面型得到改善。结论:颏兜与Activator联合使用能够有效地纠正早期牙列反牙台,疗效显著,稳定。但下颌牙列舌倾及高角患者不宜使用Activator。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矫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12例安氏Ⅲ类骨性错牙合的患者,比较矫治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头影测量的结果.结果患者矫治前后的侧貌得到改善,并建立了正常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和后牙中性关系.治疗前后的SNA角、 ANB角、 1-SN角、 MP-SN角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有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的效果,从而调整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使骨性Ⅲ类错牙合得到矫治.  相似文献   

20.
上颌前牵引可以早期矫正部分上颌发育不足产生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改善上颌骨的发育不足。本 文介绍了前牵引矫治后颌骨、牙槽骨、软组织的改变;扩弓、年龄、矫治器设计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及矫治后的复发与保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