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多根牙不同植入深度即刻种植手术后受植区的牙槽骨形态的变化.方法:选取过往即刻种植的病例38例,共44颗牙,根据种植体颈部颈缘高度分为骨下0、1、2、3 mm共4组,均从根间隔以不同的种植体植入深度植入并植骨.调取术后即刻和术后6月的锥形束CT数据,重建受植区的三维影像,测量受植区牙槽骨宽度(5个平面)、植体唇颊侧(4个平面)和舌腭侧骨壁宽度(4个平面),统计学分析多根牙即刻种植后受植区牙槽骨的形态变化.结果:术后即刻与术后6月相比,多根牙受植区牙槽骨宽度减少量5个平面分别为(1.158±0.567)、(0.676±0.390)、(0.391±0.257)、(0.163±0.149)、(0.053±0.083)mm(P<0.01),种植体颊侧骨壁宽度减少量4个平面分别为(0.701±0.382)、(0.436±0.274)、(0.274±0.178)、(0.121±0.115)mm(P<0.01),种植体舌侧骨壁宽度减少量4个平面分别为(0.448±0.308)、(0.233±0.170)、(0.119±0.119)、(0.041±0.056)mm(P<0.01).在相同的测量平面内不同深度的植入骨吸收也有显著性差异,骨下0 mm组和骨下1 mm组骨吸收最多,而骨下2、3 mm组骨吸收较少(P<0.05).结论:多根牙即刻种植时,受植区牙槽骨宽度均减小,骨吸收主要发生在种植体颈部.从种植体颈部到根方,牙槽骨吸收逐渐减少;多根牙即刻种植深度以骨下2 mm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ITIФ6.5 mm平台种植体配对常规颈基台与配对宽颈基台用于单牙缺失修复后的边缘骨吸收量.方法:选择50例单牙缺失患者,缺失牙槽嵴解剖条件满足植入宽颈Ф6.5(种植体平台)ITI种植体手术适应症,均行非潜入式种植手术,术后3~6月制取印模,随机采用宽颈或常规颈基台各25例,常规完成金钯合金烤瓷冠修复,并随访18个月,通过X线检查骨的吸收情况. 结果:全冠修复后,两组植体及修复体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宽颈基台组在修复后3、6、12、18个月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29±0.08)mm、(0.36±0.07)mm、(0.43±0.10)mm、(0.61±0.09)mm,常规颈基台组在修复后3、6、12、18个月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28±0.11)mm、(0.34±0.12)mm、(0.42±0.14)mm、(0.57±0.16) mm.两组骨吸收量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数排列为:宽颈组(0.42 mm)>常规颈组(0.40 mm).结论:在具有垂直平台转换设计的ITIФ6.5宽颈种植体上应用常规颈基台,形成主动水平平台转换后,种植体颈周骨吸收量略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em-Ostetic(骨速刚)修复牙种植体颊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拔除3只犬双侧下颌第二、三、四前磨牙,每侧即刻植入3颗种植体,并在种植体颊侧骨壁制造3 mm×3 mm×2 mm缺损.暴露种植体,由近中向远中依次植入Bio-Oss骨粉、磷酸钙骨水泥、Cem-Ostetic骨浆.种植术后4、8、12周各处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天博(珊瑚转化型羟基磷灰石CHA)和Cerasorb(羟基磷酸三钙β-TCP)两种骨粉单独及分别联合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对骨缺损再生修复效果研究。方法:选用15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全麻下在距下颌骨下缘3mm,下颌角前缘5mm处,用球钻制备大小约15mmx6mmx4mm的缺损,左右侧缺损中各植入A PRP CHA+PRP;B PRPβ-TCP+PRP;C CHA+PRPβ-TCP+PRP;D CHA CHA+PRP;Eβ-TCPβ-TCP+PRP,三组兔子分别饲养4周,8周,12周。并在术后第1周,第3周,第5周分别给予钙黄绿素(10mg/kg),茜素红(30mg/kg),钙黄绿素(10mg/kg)处死后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及骨密度测量,分析结果,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小于0.05为有显著差异性。结果:组织学检查:4周时,PRP组、CHA组及β-TCP组只有极少量的成骨细胞;8周时,少量的新生骨的生成,但仍有大部分的纤维组织包绕;12周时,有部分成熟骨出现;4周时,CHA+PRP组及β-TCP+PRP组开始有成骨细胞及少量未成熟的骨质出现;8周时开始有部分成熟骨出现,成骨细胞核固缩多见;12周时已基本充满成熟骨质。在4、8、12周时,X线上骨缺损区密度百分比分析值PRP组、CHA组及β-TCP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而β-TCP+PRP组及CHA+PRP组的分析值高于上述三组,但该两组间无明显差异。HE染色的骨定量分析,PRP组、CHA组及β-TCP组之间骨再生情况无显著差异,而两混合组的骨再生值高于上述三组,但该两组间的骨再生无显著差异。结论:1.PRP与骨粉联合应用较PRP单独应用对骨缺损再生效果好。2.β-磷酸三钙联合PRP较羟基磷灰石联合PRP应用对骨缺损再生效果无明显差异。3.β-磷酸三钙与PRP联合应用较β-磷酸三钙单独应用对骨缺损再生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王申  张志勇  赖红昌  黄伟  吴轶群 《口腔医学》2011,31(11):650-652,669
目的 对不同植骨材料在上颌窦开窗提升植骨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初期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根据上颌窦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3组:β-磷酸三钙(β-TCP)组;同种异体冻干骨组;β-TCP+同种异体冻干骨组。分别评估各组术后临床情况、修复时移植骨垂直高度保留率、修复时的种植体的稳定系数,并加以比较。结果 3组初期临床效果良好,无失败病例。β-TCP组垂直骨高度保留率(58.82±8.17)%,种植体的稳定系数75.36±3.72。同种异体冻干骨组垂直骨高度保留率(61.81±10.26)%,种植体的稳定系数78.20±3.77。β-TCP+同种异体冻干骨组垂直骨高度保留率(60.56±7.06)%,种植体的稳定系数75.06±4.20。各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3种不同植骨材料在上颌窦开窗植骨同期种植体植入术中均具有良好初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上颌前牙单牙种植区,种植体颈部唇侧裂开性骨缺损或唇侧骨板厚度小于0.5mm时,采取不可吸收性钛膜引导成骨的效果及修复效果的前瞻性研究.材料及方法:2004年6月-2008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中心,18例上颌前牙单牙缺失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19-56岁,平均38.6岁),要求采取种植修复,身体健康,不吸烟.种植体植入后唇侧颈缘出现裂开性骨缺损或唇侧骨板厚度小于0.5mm,采用少量自体碎骨和瑞士盖式Bio-Oss骨粉充填骨缺损后,不可吸收性钛膜覆盖植骨区,并用小膜钉固定钛膜,软组织辫充分缓冲无张力后关闭术区.愈合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取出钛膜,测量种植体唇侧骨板的厚度.二期术后2个月进行种植修复,修复效果的观察,采用Furhauser的改良红色美学指数(Defined pink es-thetic score)观察种植体修复后的软组织美学效果.结果:18例病例中,没有一例出现伤口的裂开以及感染.放射学观察18颗种植体均获得骨结合.种植体植入时,唇侧骨板的厚度(平均0.17mm),种植二期手术,即暴露种植体取出钛膜时,测量唇侧骨板的厚度为1.5mm-3.5mm,平均2.14mm,平均增加1.91mm..13例完成永久修复,并观察1年以上,软组织美学效果,采用Furhauser的红色美学指数,PES最高得分14分,最低得分9分,平均12.15分,龈缘水平线位置平均为1.77mm,牙根区的软组织的凸度平均为1.85mm,此两项得分较高,与植骨及成骨效果有密切关系.结论:在上颌前牙区单牙种植时,采取不可吸收性钛膜引导成骨,解决种植体唇侧颈部骨板裂开性骨缺损及厚度不足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珊瑚羟基磷灰石(CHA)修复种植体周围不同类型骨缺损引导成骨的效果及种植体负重后短期内引导骨的临床变化。方法以植入区有骨缺损(裂隙状、开窗式和水平型)的49例患者(58枚种植体)为实验组,植入种植体同时用CHA生物陶瓷充填缺损,覆盖可吸收性膜。另选择受植区骨量充足的58例患者(90枚种植体)作为对照组,进行标准牙种植手术。观察二期手术时实验组不同类型缺损引导新生骨质情况,影像学评价CHA的密度及种植体周围骨水平的变化,比较组内(不同类型骨缺损之间)和组间(实验组与对照组)负重后24个月种植成功率和种植体存留率。结果至二期手术,骨结合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4.8%和96.7%;负重后6~24个月种植成功率为实验组94.5%,对照组97.7%;实验组种植体存留率达100%,49枚种植体周引导骨量充足,骨引导成功率为89.1%,不同缺损类型之间的骨引导和预后情况:开窗式>裂隙状>水平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CHA的密度逐渐降低,组间和组内种植体周边缘骨吸收量无显著差异。结论 CHA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骨引导再生作用,能有效地修复牙种植术中的小面积骨缺损,并在短期内可获得与正常骨组织种植修复相似的种植成功率、存留率以及边缘骨水平。  相似文献   

8.
上颌前牙区单牙种植钛膜引导成骨的美学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上颌前牙单牙种植采取不可吸收性无孔纯钛膜进行引导骨再生,对成骨效果以及修复后软组织美学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中心,20例上颌前牙单牙缺失种植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19~56岁,平均34.0岁)。种植体植入后唇侧颈缘出现裂开性骨缺损或唇侧骨板厚度小于等于0.5mm,采用少量自体碎骨和Bio-Oss骨粉充填骨缺损后,以钛膜覆盖植骨区,并用小膜钉固定。愈合5~6个月行Ⅱ期手术,取出钛膜,测量种植体唇侧骨板的厚度。Ⅱ期术后2个月进行种植修复。使用PES(pink esthetic score)评分对种植修复体周围软组织进行评价。结果 20例病例中,没有一例出现伤口的裂开及感染。20颗种植体均获得骨结合。种植体植入时,唇侧骨板的厚度平均0.23mm,种植Ⅱ期手术暴露种植体取出钛膜时,测量唇侧骨板的厚度为1.5mm~3.5mm,平均2.33mm,平均增加2.10 mm。PES平均得分为10.05±1.57。结论在上颌前牙区单牙种植时,采取钛膜引导成骨,解决种植体唇侧颈部骨板裂开性骨缺损及厚度不足效果可靠,牙龈软组织的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β-磷酸三钙(β-TCP)人工骨复合自体骨移植于种植术中骨缺损部位,解决种植术区骨量不足的问题。方法 对58例骨量不足患者植入102颗ITI种植体,同期于骨缺损部位植入自体骨与β-磷酸三钙人工骨复合物,表面覆盖可吸收胶原膜。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通过临床检查和X线曲面断层片、数字化牙片,评价种植体承载后周围骨的稳定性。结果 植入骨缺损区的102颗种植体,1颗种植体术后1月唇侧出现瘘管,6个月后种植体松动脱落;3颗种植体承载8个月后出现唇侧骨吸收,2年后种植体松动拔出。其余种植体经过6~36个月术后承载随访观察,种植体稳定,新生骨未见明显骨吸收。结论 β-磷酸三钙人工骨复合自体骨移植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新生骨与种植体能达到骨结合,成骨效果好,新生骨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影像数据测量下颌第二磨牙处下颌神经管位置,分析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术的理论植入范围,为临床上使用该方法解决下颌后牙区种植骨量不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80例下颌第二磨牙缺失且缺牙区垂直骨高度<9 mm的患者CBCT图像,测量该处下颌神经管到颊侧骨皮质、舌侧骨皮质、牙槽嵴顶距离,并模拟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测量种植体颊舌向倾斜的角度范围。结果 下颌第二磨牙处下颌神经管到颊侧骨皮质、舌侧骨皮质、牙槽嵴顶的距离分别是(6.913±1.222)、(2.859±0.891)、(7.991±0.783)mm,下颌神经管到颊侧骨皮质距离明显大于到舌侧骨皮质距离。75%的患者可行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术,模拟植入种植体颊舌向倾斜最小角度为19.360°±7.086°,最大角度为39.462°±6.924°。结论 下颌第二磨牙处下颌神经管明显偏向舌侧,保障了颊侧足够的骨量,多数下颌第二磨牙处无法垂直植入短种植体的患者仍可通过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术植入常规长度种植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Beagle犬下颌骨行自体骨环植骨并同期种植术,通过评估实验前后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改变,为骨环植骨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动物研究依据。方法:选择6只成年健康雄性Beagle犬,拔除双侧下颌第二、第四前磨牙,实验组同期制造拔牙位颊侧骨壁缺损。3月后实验组行自体骨环植骨并同期植入Straumann种植体,对照组常规植入种植体。术后3月,用Osstell动度测量仪测量种植体的稳定性,用游标卡尺直接测量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量。结果:术后3月,骨环植骨成功率为94.4%,种植体成活率为100%;实验组种植体的稳定性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别,比种植初期明显提高;骨环平均垂直吸收量为(1.13±0.33) mm,且颊舌侧高于近远中,实验组种植体平均暴露高度为(0.62±0.25) mm。结论:自体骨环植骨并同期种植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解决牙槽骨量不足的方法,效果肯定,垂直骨吸收量可控制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上颌前牙唇侧骨板重度缺损的重建术中,应用钛网联合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并且同期植入种植体,观察唇侧骨板修复情况以及种植体唇侧颈部新生边缘骨的稳定性.方法:选择20例上颌前牙唇侧骨板重度缺损患者,其中15例为单侧中切牙缺失,5例为双侧中切牙缺失,共25个植入位点.在种植体植入同期进行钛网联合CGF的复合引导骨再生(GBR)技术,埋入式愈合6个月后进行常规二期手术,临时修复3个月后进行永久修复.观察二期手术时骨缺损的修复情况,测量二期手术时、永久修复后3、6、12、18个月种植体唇侧颈部的骨厚度和边缘骨高度.应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非参数多样本检验、Fierdman检验.结果:二期手术时唇侧骨板重建完整,新骨爬行至种植体顶端,唇侧颈部骨厚度平均为(2.69±0.154) mm;修复后3、6、12、18个月,唇侧颈部骨厚度分别为(2.67±0.152) mm、(2.66±0.153) mm、(2.65±0.153) mm和(2.65±0.151) mm,以种植体-基台连接处为基线,唇侧颈部边缘骨高度分别为基线下(0.02±0.048) mm、(0.69±0.085) mm、(0.87±0.019)mm和(0.87±0.013) mm.统计学分析表明,修复后3~12个月,唇侧颈部骨厚度随时间显著减小(P<0.001),以种植体-基台连接处为基线,唇侧颈部边缘骨高度随时间亦显著降低(P<0.001);两者在12个月和18个月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钛网联合CGF的复合GBR技术能有效重建上前牙唇侧重度骨缺损,颈部新生边缘骨厚度和高度在永久修复1年后趋于稳定,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有效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利用植入钻孔时骨收集器收集的骨碎末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以5只家犬双侧下颌骨为实验对象,拔除双侧各3颗前磨牙3月后,行种植术,每侧植入4颗种植钉。种植时人为造成种植体颊侧2mm×2mm大小骨缺损,在同体同侧的4个骨缺损中的3个,分别植入自体骨屑、Bio-Oss骨粉、二者1∶1混合骨末,剩余1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对照。9周后进行各组间比较。结果:植入的自体骨碎屑修复了一定的骨缺损,自体骨混合Bio-Oss组骨缺损恢复最佳。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植入钻孔时收集的自体骨碎屑对于修复种植体周围少量的骨缺损,是完全可行的。当供骨量不足时,自体骨碎末可以混合适当的Bio-Oss颗粒植入,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不同的骨移植材料结合钛膜和胶原膜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8条健康成年杂种犬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3个月后,每侧缺牙区植入4枚钛钉,并于钛钉颊侧制造骨缺损,分别植入自体骨、Bio一oss、1:2的自体骨和Bio-oss混合物、2:1的自体骨和Bio-oss混合物.两侧分别覆盖钛膜和胶原膜.5个月后取材,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学技术观察骨缺损区生成新骨的质量和成骨活性.结果:种植钉无松动脱落.2例钛膜暴露但无脱落,无胶原膜暴露.钛膜下的钛钉顶部被新生骨覆盖,在胶原膜覆盖的钛钉颊侧骨面凹陷,钛膜侧新骨高度大于胶原膜组.X线片可见钛钉与骨结合紧密,钛膜侧植骨区饱满,密度较高.硬组织磨片显示种植钉与植骨材料形成了良好的骨整合,胶原膜组的骨-种植体接触率(BIC)和种植体周围骨面积(BA)均略高于钛膜组,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2:1自体骨和Bio-oss的混合物的BIC和BA均高于1:2比例组,有统计学差异.2:1比例组与1:2比例组植骨材料相比,骨缺损处新生骨成熟度高.饱和苦味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I型胶原和骨钙素,各组未见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自体骨、Bio-oss及自体骨和Bio-oss不同比例的混合物,在修复种植体周围3mm骨缺损时,均可获得满意效果,但自体骨比例大者骨整合程度更好.钛膜下新骨生成量大于胶原膜,但质地和活性无明显区别.讨论:修复种植体周围小的骨缺损(<3mm)时,选用哪种骨移植材料都可以.钛膜虽然容易暴露,但它的帐篷作用好,其下成骨量大,价格便宜,适于国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颊侧骨壁缺损修复中的成骨作用。方法:体外将PRF作用于比格犬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第21天测定钙结节量;4、7、11 d时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9只成年比格犬拔除上颌左右两侧的侧切牙,构建颊侧骨壁缺损的拔牙位点,并随机分为血凝块组、PRF组和组织工程骨组,在手术后即刻、6周及12周时评价各组的颊侧骨高度和拔牙窝的骨密度。结果:PRF在体外实验中能明显促进BMSCs的增殖,提高成骨分化以及钙化能力(P<0.05)。动物实验中,PRF表现出了促进早期伤口愈合的能力。在颊侧骨壁缺损的修复中,组织工程组在6周时骨高度和骨密度分别为(2.63±0.57)mm、(765.19±59.70)HU,较血凝块组[(5.65±2.91)mm、(599.08±53.88)HU]和PRF组[(4.14±1.16)mm、(644.76±65.39)HU]显著增高(P<0.05)。结论:PRF复合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可以在早期有效地修复拔牙窝骨壁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上颌窦内外侧宽度对不植骨的上颌窦内提升成骨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分析48例不植骨的骨凿法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患者,植入种植体52枚,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三个时间点拍摄的锥束状CT进行评估及数据分析,分析新骨生成与上颌窦内外侧径的关系.结果:患者的平均上颌窦宽度为(16.07±4.17)mm,平均剩余骨高度为(6.42±1.17)mm,术中平均提升高度为(4.34±0.93)mm,术后6个月平均新骨生成量为(1.06±0.57)mm,新骨生成与上颌窦宽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在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的术式中,上颌窦内外侧径会影响最终窦内成骨的高度,较小的上颌窦宽度有利新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上颌窦内外侧宽度对不植骨的上颌窦内提升成骨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分析48例不植骨的骨凿法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患者,植入种植体52枚,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三个时间点拍摄的锥束状CT进行评估及数据分析,分析新骨生成与上颌窦内外侧径的关系.结果:患者的平均上颌窦宽度为(16.07±4.17)mm,平均剩余骨高度为(6.42±1.17)mm,术中平均提升高度为(4.34±0.93)mm,术后6个月平均新骨生成量为(1.06±0.57)mm,新骨生成与上颌窦宽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在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的术式中,上颌窦内外侧径会影响最终窦内成骨的高度,较小的上颌窦宽度有利新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BMSCs复合PRP修复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修复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拔除6只Beagle犬双侧下颌8颗前磨牙,术后1个月抽取犬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BMSCs,并向成骨细胞诱导,将BMSCs与PRP、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分别复合形成组织工程化复合物。术后2个月,在实验犬每侧下颌缺牙区分别植入BLB4mm×11mm种植体4颗,同时在每个种植体的近中制造4mm×4mm×5mm大小的骨缺损,分别植入BMSCs-PRP复合凝胶、自体骨、BMSCs-β-TCP复合物以及空白对照,分别于种植术后4、8、12周各处死2只犬,行大体、环境扫描电镜及组织学检查,观察各个时期各组骨缺损区的成骨情况以及新生骨与种植体间骨结合情况。结果:3个实验组在术后4、8、12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组织再生,而空白对照组只有少量骨组织再生。各个时期内扫描电镜观察显示BMSCs-PRP组新生骨与种植体间的骨结合较其他三组多。结论:BMSCs-PRP复合凝胶是一种良好的骨修复材料,具有促进新骨形成及种植体骨结合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生物玻璃/纳米羟基磷灰石(nHA/BG)涂层与Bio-Oss骨粉在种植体骨缺损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方法:选取6只Beagle犬,拔除两侧下颌前磨牙。3个月后预备种植窝,同时颊侧制造裂隙状骨缺损(2.25 mm×3 mm×4 mm)。按照分组植入种植体和骨粉,A组为nHA/BG+Bio-Oss,B组为nHA/BG+血凝块愈合,C组为微米级HA+Bio-Oss。术后2周、处死前2周和3 d分别进行四环素、钙黄绿素和茜素红荧光标记。术后8周和16周处死动物,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测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骨-种植体结合率(BIC)在8周时分别为30%、18%、21%,16周时分别为61%、53%、46%;缺损区新骨面积(RA)在8周时分别为(2.1±0.6)mm3、(1.4±1.0)mm3、(0.6±0.1)mm3,16周时分别为(4.2±0.7)mm3、(2.2±1.2)mm3、(1.2±0.6)mm3。各组8周与16周的BIC和RA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8周时,A、C 2组的BIC和RA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16周时,A、B 2组的RA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种植体周围2.25 mm骨缺损区,nHA/BG涂层能促进种植体-Bio-Oss替代骨-骨的骨结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rhBMP-2及不同载体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在beagle犬下颌骨植入种植体,颊侧形成裂开性骨缺损,置入复合了不同浓度rhBMP-2的珊瑚羟基磷灰石人造骨(CHA)或可吸收胶原海绵(ACS)。种植体植入后2、4、8、12周,获取含种植体骨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2周时,rhBMP-2组可见极少量的新生骨组织。4周时,rhBMP-2/ACS组新骨组织由牙槽骨顶端向缺损区中心方向生长;rhBMP-2/CHA组人造骨颗粒内部和周围出现呈岛状生长的新生骨组织。8周时,rhBMP-2/ACS组的新骨形成大片状结构;rhBMP-2/CHA组人造骨颗粒周围较多骨岛形成。12周时,rhBMP-2组的缺损区内骨量和骨高度进一步增加,与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浓度为0.05 mg/ml和0.2 mg/ml,载体为CHA或ACS促进骨再生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CHA或ACS为载体rhBMP-2能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区内的骨组织再生并与种植体表面较好地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