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福建省老年医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82例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A组)和195例老年单纯慢性肺心病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比较是易患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比例有显著差别(P〈0.05),临床表现陈旧性心肌梗塞史、完全性左束枝传导阻滞(LBBB)、心界向左或向左下扩大、持续缺血的ST—T改变、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电轴右偏和重度右心衰竭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若有陈旧性心肌梗塞史、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或LBBB、心界向左或左下扩大应考虑合并冠心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采用扩血管药物治疗效果。方法本次共选取80例先天性心脏病与心力衰竭合并发生的患儿作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就常规方案治疗(对照组)与扩血管药物治疗(观察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选取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呕吐、恶心、头痛等不良反应2例,占5%;对照组10例,占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在常规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扩血管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不良事件率,保障患儿生命健康,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炎性细胞的变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中的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5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0例),并设5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非冠心病组),检测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各种白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和中性粒细胞比缈淋巴细胞比例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淋巴细胞比例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CS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中3支血管病变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2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支血管病变组白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比例高于1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支血管病变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非冠心病组,淋巴细胞比例低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炎性细胞的变化在冠心病中有不同的意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升高和淋巴细胞的降低,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急性病变的情况。同时,在评价冠心病炎症情况时,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可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人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的特点。方法 对照分析了132例老年人器质性心脏病组引起的室性早搏及94例老年非心脏病组(对照组)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结果 老年心脏病组室性早搏起源于左室98例,起源于右室34例;对照组起源于左室20例,起源于右室74例。老年人心脏病组室性早搏QRS波振幅〈20mV者占67.4%,时限〉0.12s者占77.3%,有切迹或呈错折波占87.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人心脏病室性早搏多起源于左室,QRS波振幅〈20mV,时限〉0.12s,形态有切迹或错折波。  相似文献   

5.
中药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病人血清IgG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药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病人血清IgG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盲法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2%,对照组为76.3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gG水平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病人有调节体液免疫,提高血清IgG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丹参粉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丹参粉针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丹参粉针。结果两组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丹参粉针可降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粘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周鱼  施德毅  陈永东 《内科》2009,4(4):548-549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治疗甲亢性心脏病合并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甲亢性心脏病合并心衰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美托洛尔,逐渐加至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量;对照组30例:维持常规综合治疗,不服美托洛尔;随访期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心率、血压明显下降,左心室舒张期内径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甲亢性心脏病合并心衰的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8.
老年COPD肺心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COPD肺心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COPD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组42例,缓解组30例,对照组35例,血清TT3、FT3、TT4、FT4和TSH水平,同步抽取外周动脉血作血气分析,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OPD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各组血清TT3,FT3,IT4,FT4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亦低于缓解期患者(P〈0.05),差异有显著性。血清TSH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心功能改善后,血清TT3,FT3,TT4,FT4显著回升,TSH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老年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存在低甲状腺激素综合症,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亦有助于疗效观察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9.
高大龙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0):1337-133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硝酸甘油治疗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衰临床转归和心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选择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及治疗组(40例)。对照组给予吸氧、抗感染、祛痰、平喘、扩血管、利尿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80IU/kg,iH qd,硝酸甘油20mg+5%GS 250ml ivgtt qd,10—25gttg/min,疗程7~10天。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咳痰喘紫绀水肿症状明显减轻,心功能有明显好转(好转率92.5%),对照组好转率67.5%(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并硝酸甘油治疗,可明显减轻临床症状和改善心功能(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
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测定的血清肌酐值和MDRD公式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120例患者分为肾功能不全组[eGFR〈60ml·min^-1·(1.73m^2)^1]和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20例患者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为44%。肾功能不全组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66.04%比32.84%,P〈0.01);心衰发生率显著增多(52.83%比25.37%,P〈0.01);住院期间死亡率显著增高(28.3%比7.46%,P〈0.01);糖尿病发生率高(58.49%比31.34%,P〈0.05)。结论合并肾功能不全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心衰发生率高,多合并糖尿病,住院期间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1.
向征  王敏  曾娟  张燕  宋毅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2007-2009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在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40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合并组)和25例单纯肺心病(单纯组)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并行心脏DSCT冠脉成像检查.结果 经检查后,合并组误诊率22.5%,单纯组误诊率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种危险因素包括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在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组较单纯肺心病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传统诊断方法(临床表现、胸片、心电图、颈动脉彩超等)相比,而无创、相对价廉的DSCT有助于作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蕲蛇酶辅助治疗肺心病难治性心衰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荣  蓝海 《内科》2008,3(3):335-337
目的探讨蕲蛇酶辅助治疗肺心病难治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肺心病难治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蕲蛇酶0.75 U于0.9%氯化钠250ml中静滴,每天1次,15d为一疗程,监测心功能、血氧饱和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15d后收集临床资料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8%(χ^2=4.73,P〈0.05)。治疗前后心功能、血氧饱和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蕲蛇酶能明显改善肺心病难治性心衰患者的心、肺功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无创机械通气(NMV)联合法舒地尔在老年人慢性肺心病伴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呼吸衰竭患者60例,治疗组、常规组各30例。常规组静脉给药:呼吸兴奋剂、酚妥拉明、强心、利尿剂等,同时NMV治疗。治疗组则改用法舒地尔30 mg Q12h降肺动脉压。观察治疗72 h两组临床疗效、肺动脉收缩压力和血浆BNP变化。结果与常规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83.3%)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两组肺动脉收缩压及血浆BNP水平降低,以治疗组改善显著(P〈0.05或P〈0.01)。结论无创通气联合法舒地尔治疗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呼吸衰竭在短期内改善了患者肺通气功能,同时降低了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及血浆BNP水平,改善了患者心功能,快速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浆醛固酮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 选择9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分为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n=3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代偿期组(n=3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失代偿期组(n=30),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组患者的血醛固酮水平、多普勒超声检测肺动脉压力。结果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失代偿组血浆醛固酮浓度为(124.78±27.64)pg/ml,显著高于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79.91±20.76)pg/ml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代偿期组(83.56±28.45)pg/ml,P〈0.05;血浆醛固酮浓度与肺动脉高压呈线性正相关(r=0.514,P〈0.05),与血氧分压呈负相关(r=-0.248,P=0.019)。结论 醛固酮参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58例老年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无创呼吸机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在给予氧疗、抗感染、平喘祛痰等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使用呼吸兴奋剂,而观察组使用双向呼吸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1 d、3 d后的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指标、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清肌钙蛋白(TnI)的变化。观察2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1 d、3 d后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d后NTProBNP、TnI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减低。结论早期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降低NT-ProBNP、TnI水平,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吴进  刘漪  李丽  谢作舟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0):1332-1333
目的研究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液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及其与二氧化碳分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慢性肺心病患者40例,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及二氧化碳分压,(PaC02)、同时对PaC02与D-二聚体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与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患者组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患者组PaC02与D-二聚体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肺心病患者存在血液凝血状态异常,高碳酸血症是参与血液凝血状态异常的因素之一,D-二聚体可用于指导慢性肺心病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由冠心病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口服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HR)明显下降(P〈0.05),QT间期(Q-Tc)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降血脂以及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5 mg/d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30 mg/d进行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TC、LDL-C及HDL-C水平变化,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HDL-C及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和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低于对照组的52%(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30 mg/d对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降脂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15 mg/d,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旨在评价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人选冠心病患者60例(观察组),同期体检者排除器质性心脏病60例(对照组),两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人选者均接受BETHUNE十八导联24h动态心电图(DCG)记录,进行处理后测量计算窦性心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两项指标。结果冠心病患者(观察组)HRT明显消失或减弱,TO明显升高,TO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Ts明显下降,偈大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TO、TS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与年龄有相关性(P〈0.05);观察组TO、TS与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P〉O.05)。结论冠心病患者HRT明显消失或减弱。HRT可能成为评价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预测其危险程度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对糖尿量异常(IGT)或者糖尿病(DM)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进行探究.方法 将该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接收治疗的24例DM合并冠心病患者(A组)、35例IGT合并冠心病患者(B组)以及65例冠心病患者(C组)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结果 A组和B组患者的脂代谢紊乱和糖代谢紊乱不同,A组患者的血脂、血糖水平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单支血管病变比例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2支血管病变比例高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如.05).结论 与冠心病患者相比,DM或者IGT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较为复杂和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