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易与颈椎病、颈肩背部筋膜炎等相混淆,困扰着患者和医生。我科自2002年以来运用“铍针”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43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波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1):49-50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32例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15例采用局部封闭治疗,17例采取后入路切断肩胛上横韧带松解肩胛上神经的手术方法。观察患者术后症状、肌力、肌肉萎缩的恢复情况。结果:治愈16例,显效13例,有效3例。结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诊断明确,要依据不同症状及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封闭配合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接诊的97例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采取封闭配合小针刀疗法,观察其疗效。结果 97例患者中,治愈51例,好转21例,无效27例,其中在治疗中的比重治愈52.5%,好转21.6%,无效27.8%。结论封闭配合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效果较好,临床症状有明显的减轻和改善。  相似文献   

4.
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6例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随机分为针刀观察组48例、针灸对照组48例进行治疗.结果:针刀观察组痊愈37例,占77.1%;显效7例,占14.6%;好转4例,占8.3%,愈显率91.7%;针灸对照组痊愈11例,占22.9%;显效15例,占31.3%,好转17例,占35.4%;无效5例,占10.4%;愈显率54.2%.两组愈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刀组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明显优于针灸组,能快速解除神经卡压,缓解疼痛,具有安全无副作用、见效快、少复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赵峰  张翔  尹辛成 《北京中医药》2005,24(4):239-240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易与颈椎病、颈肩背部筋膜炎等相混淆,困扰着患者和医生.我科自2002年以来运用"铍针"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43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男17例,女26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19岁,平均39.8岁;病程最长达6年,最短1周,平均6年.其中中度33例,重度10例.  相似文献   

6.
正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肩胛上神经在肩胛切迹或冈盂切迹处受到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该病被认为是少见或罕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表现为肩胛部疼痛不适,肩关节主动活动受限,外展外旋无力、上举困难,被动活动不受影响,上肢外展、伸直、前屈抗阻力等均可诱发肩部疼痛或使疼痛加剧。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20例肩周炎患者,采用肩胛上神经阻滞+痛点注射,间隔5天一次,5次为一疗程,观察临床效果.结果:16例治愈,3例功能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5%.结论:肩胛上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疗效迅速确切、疗效显著、安全、无明显付作用,是临床治疗肩周炎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55例,并以同期电针治疗为对照,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特点。结果:小针刀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5%,显著高于电针组81.8%(P〈0.05);小针刀组中,病程6个月以内患者一般1~2次治疗即可痊愈;小针刀组平均恢复时间为9.4±0.4周,患手负重时间11.7±0.4周,均显著低于电针组的10.2±0.9周(P〈0.05)、13.1±1.2周(P〈0.05)。结论:相对电针治疗,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王东胜  冀沛峰 《河南中医》2013,33(7):1138-1139
目的:观察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中药口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肩关节周围炎患者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单纯行肩胛上神经阻滞疗法,治疗组行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中药口服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为72.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胛上神经阻滞结合中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平乐郭氏推按法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60例肩胛上神经卡压患者运用平乐郭氏推按法治疗,分析诊疗方法及疗效。结果:治愈52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4例,治愈率为88.6%,总有效率为93.3%。结论:平乐郭氏推按法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有效率高,无副作用,操作简便,2个疗程无效或出现明显肌肉萎缩者应考虑手术及其它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肩胛上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松解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以肩胛上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松解治疗,对照组行穴位注射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愈率治疗组分别为100.0%、70.0%,对照组分别为86.7%、23.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肩胛上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松解治疗肩周炎比穴位注射治疗疗效确切,并且安全无副作用,可以获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光洪 《中医正骨》2009,21(9):60-60,62
肩胛上神经卡压征是由于肩胛上神经在肩胛上切迹部位受到卡压所致,是导致肩部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但易误诊为肩部其他疾病而漏诊^[1]。我院自1995年6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肩胛上神经卡压征病人12例,现结合临床浅谈诊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彩色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治疗的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小针刀松解治疗,观察组在彩色超声引导下给予小针刀松解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7%,对照组有效率8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1个月后随访,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1个月后随访,两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针刀局部松解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缩短肩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观察高乌甲素行肩胛上神经阻滞和腋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首先用高乌甲素行肩胛上神经阻滞和腋神经阻滞,隔日一次;次日辅助高乌甲素行痛点局部阻滞,然后行康复训练,通过(1)疼痛分级,(2)Rom分级(3)疗效评定,说明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一疗程后,肩部疼痛明显减轻,即疼点等级明显提高,肩关节各方位的Rom等级明显提高。结论高乌甲素行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阻滞,辅以痛点局部阻滞,然后行康复训练,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肩胛上神经阻滞及天宗穴封闭治疗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星状神经节、肩胛上神经阻滞及天宗穴封闭治疗,对上肢疼痛、水肿及掌指关节活动度、皮色、肩部症状进行评定。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肩部疼痛和肿胀明显改善,上肢综合功能评定积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症状积分配对进行t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本方法治疗肩手综合征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6.
肩胛提肌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颈肩痛类疾病.笔者采月针刺配合康复治疗机治疗36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在疼痛门诊中并不少见,但因其常易与颈椎病、冈上肌腱炎、颈肩肌筋膜炎、冈上肌及冈下肌损害等相混淆,易造成误诊误治,影响疗效.笔者采用推拿法治疗本病27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肩胛背神经卡压是引起颈肩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往往被误诊为颈椎病、肩周炎、前斜角肌综合征、斜方肌劳损等。Kevin等 [2 ]报道封闭肩胛背神经治疗颈肩痛有一定疗效。我院自 1997年起 ,治疗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 2 9例中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9例 ,男 9例 ,女 2 0例 ;年龄19~ 5 1岁 ,平均 38岁 ;右侧病变 15例 ,左侧病变 14例 ,双侧 1例 ;病程 4个月~ 7年。治疗前曾诊断为颈椎病 12例 ,肩周炎 7例 ,神经官能症 4例 ,前斜角肌综合征 3例 ,斜方肌劳损 3例。颈椎 X光检查除 5例轻度骨质增生外其他均无异常。1.2…  相似文献   

19.
侯朋兴  裴俊清  邓超群 《河北中医》2011,33(9):1414-1416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属中医学骨痹、痿证、眩晕等范畴,颈椎病临床常表现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以及神经压迫导致的失眠、头痛、头晕等。  相似文献   

20.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肩胛上神经受到压迫,引起以肩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是肩部疼痛的常见病因之一.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笔者通过针刺松解冈上、冈下肌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共选取我院门诊病例57例.病例符合以下标准:①肩部疼痛,有慢性或急性损伤病史;②肩外展、外旋肌力下降;③冈上肌及冈下肌可及压痛点;④上臂交叉试验阳性.将以上病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9.2岁.对照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3岁.两组基本情况相近,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