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5 毫秒
1.
目的:总结先天性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病人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体会.方法:对10例先天性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总结,术后加强护理.结果:本组7例患儿经过手术治疗和护士精心护理,痊愈出院.3例发生吻合口瘘,其中1例经过充分引流和支持治疗后愈合,2例放弃治疗.结论:早期诊治,完善的术前准备,重视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及营养支持,术后的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12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2例患儿加强术前、术后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存活9例,出现吻合口漏1例,死亡2例。结论:早期诊治,重视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及营养支持,选择恰当术式和精细操作仍然是目前提高先天性食管闭锁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手术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46例,男32例,女14例,低体质量儿(<2 kg)14例。首次住院治疗患儿平均入院日龄为(3.27±3.16)d。5例未手术患儿死亡,2例I型术中放弃治疗,余39例均行I期食管重建术。结果 39例行食管重建术患儿中2例I型术中放弃治疗,4例术后因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其余33例手术患儿术后治愈。术后近期并发症吻合口漏11例,经保守治疗后自愈10例,1例经再次手术吻合后痊愈;静脉营养并发症5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远期并发症吻合口狭窄13例,行食管扩张6例,余随访无临床症状未行治疗,仍随访中。胃食管反流14例经内科治疗好转11例,3例行Nissen手术后好转。结论早诊断、加强围术期管理以及成熟的吻合技术是提高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手术成功率的关键,营养支持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保障,食管闭锁手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可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008年2月~2012年3月我科收治的34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新生儿整个围手术期注意保暖及进行呼吸道、中心静脉置管、胃管等护理。结果:除1例吻合口瘘患儿自动出院外,33例患儿康复出院,平均住院(14.5±3.7)d。结论:围手术期系统、正确的护理是提高新生儿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治疗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对58例先天性肠闭锁新生儿进行手术治疗,并做好围术期护理.结果患儿均被治愈,未发生护理并发症.认为精心的围术期护理可提高先天性肠闭锁患儿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提高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并发症有发生肺炎12例,吻合口瘘5例,吻合口狭窄2例,硬肿症4例,胃食管反流1例,气管软化1例。结论成熟的吻合技术及有效的术后护理是提高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手术成功率的关键;营养支持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保障。有效预防并发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食管闭锁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儿消化道发育畸形,手术是唯一治疗方法,但围术期常并发吸人性肺炎、新生儿硬肿症、吻合口瘘等多种并发症.2000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并手术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30例,经过不断改进术式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使其存活率得到提高.本文总结先天性食管闭锁围术期的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术期细节护理模式在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术期护理,研究组实施围术期细节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手术2 h及手术结束时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术中出血量、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细节护理模式可维持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患儿手术期间的体温水平,促进预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对58例先天性肠闭锁新生儿进行手术治疗,并做好围术期护理。结果患儿均被治愈,未发生护理并发症。认为精心的围术期护理可提高先天性肠闭锁患儿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食管闭锁是一种少见且复杂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多见于低体重早产儿患儿.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方法,结合我院2004年-2008年对15例先天性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进行手术,通过术后细致的病情观察及相关护理,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止血带负压法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在腹泻合并重度脱水患儿输液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33例腹泻合并重度脱水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5例.观察组采用双止血带负压输液法进行静脉穿刺,而对照组采用传统输液法进行静脉穿刺,两组患儿均选择手背静脉作为穿刺部位,观察两组患儿静脉充盈程度.以第一次穿刺即可见回血为穿刺成功的观察指标,分别统计两组患儿静脉充盈度及穿刺成功的例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静脉充盈表浅为38.24%,充盈明显和充盈饱满为61.76%,穿刺成功率为89.71%;而对照组静脉充盈表浅为66.15%,充盈明显和充盈饱满为33.85%,穿刺成功率为66.15%.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10.38、10.81,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结论 双止血带负压法可明显地提高腹泻合并重度脱水患儿静脉充盈程度及穿刺的成功率,为腹泻合并重度脱水患儿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开拓了一种新途径,对腹泻合并重度脱水患儿输液治疗,挽救患儿的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50例需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穿刺针直接穿刺、穿刺针连接5 ml注射器进行穿刺、穿刺针连接2 ml注射器进行穿刺。结果:C组穿刺成功率高于A、B组,均(P<0.05);A、B两组穿刺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穿刺针连接2 ml注射器进行穿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针尖斜面不同朝向穿刺影响胶塞碎屑形成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尖斜面不同朝向穿刺常用药物密封瓶是否有胶塞碎屑的形成 ,以寻找减少胶塞碎屑形成的实用方法。方法 取两批号青霉素密封瓶各 5 92瓶 ,分别用左向法、右向法、上向法及下向法各穿刺 14 8瓶次 ,观察各朝向穿刺胶塞碎屑的形成 ,将其结果以及两批号 4种方法穿刺胶塞碎屑形成的构成比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各批号 4种朝向穿刺胶塞均以左向法穿刺胶塞碎屑形成率最低。两种批号中批号 1胶塞碎屑形成率大于批号 2。结论 相同条件下 4种穿刺方法胶塞碎屑的形成机率均以左向法最低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输液过程中微粒的来源及相关因素和减少输液过程中微粒污染的方法。方法分别采用一次性侧孔针注射器、斜面针注射器,在治疗室及净化操作台上,加药与不加药条件下逐瓶检验微粒数,比较不同情况下微粒数的变化。结果在治疗室环境下穿刺瓶塞可明显增加液体中微粒数(P<0.001),同时加药可导致微粒数剧增。在相同情况下,侧孔针注射器穿刺瓶塞可减少橡胶塞微粒的产生(P<0.05)。结论采用侧孔针注射器溶药、加药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少于斜面针注射器,粉针剂药物本身所含微粒及空气中所含微粒也对液体中微粒数产生重要影响,在日常操作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盐酸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在预防化疗药物外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42例血管细、弹性差、多次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输入化疗药物前先用2%盐酸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磷酸钠5mg(2ml)加7ml生理盐水稀释缓慢静脉推注后,再输入化疗药物;对照组在化疗前静脉注入10ml生理盐水。结果治疗组Ⅰ期、Ⅱ期药物外渗发生率分别为8.5%和0,而对照组分别为26.8%与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5.5%和1.4%,对照组分别为36.6%与9.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管细、弹性差以及多次应用化疗药物的患者,化疗前应用盐酸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缓慢静脉推注,能显著减少化疗药物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同时,应加强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伤口有效引流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伤口有效的引流方法,以提高手术的疗效。方法将8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随机分成自然引流组、夹管2h组、间断夹管组和常规负压引流组等4组,对术后伤口引流量、有无伤口感染或异常渗出、血红蛋白值变化、术后输血量等进行观察,并作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各组引流方法对血红蛋白值变化和输血量无明显影响,但间断夹管组在有效引流的同时引流量最少,且该组中需输血的患者数明显少于其他各组。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伤口采用间断夹管法引流可减少失血量和需输血概率,且不增加感染率,是一种较为理想、值得推广的伤口引流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预设型动脉采血器在动脉采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预设型动脉采血器与一次性注射器采动脉血的效果。方法观察组100例用预设型动脉采血器采动脉血,对照组100例用一次性注射器采动脉血,观察两组标本合格率、采血时患者疼痛程度及采血后穿刺处压迫时间。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标本合格率高、患者疼痛程度轻、穿刺处压迫时间少。结论采集动脉血标本,应用预设型动脉采血器优于一次性注射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试验,找出静脉输液瓶盖消毒加药后有效消毒时限,确定再次消毒时间。方法取210瓶液体作为试验样本,分为7组,30瓶/组,按常规加药消毒,放置。分别在加药后即时及加药后的5,10,15,20,25,30min7个时间段对瓶盖进行采样,送细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结果7个时间段瓶盖细菌污染情况比较X2=3.822,P>0.05,菌种分布情况比较X2=25.3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输液瓶盖消毒加药后在空气、物表细菌学监测结果符合标准要求的治疗室放置30min内其消毒效果仍达国家标准,在此时间段内更换该瓶液体,接瓶前无需重新消毒。  相似文献   

19.
稀释药物时抽吸无菌空气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在同一治疗室内,分别采集密封无菌空瓶中、酒精灯蓝色火焰中和治疗室内空气,将以上三种空气分别注入无菌的10%葡萄糖注射液中,在其滴注的不同时间作细菌培养;又将抽吸的这三种空气分别注入无菌的10%葡萄糖注射液中,再各抽出无菌溶液稀释药物,将稀释药物与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在其滴注的不同时间作细菌培养。结果表明,密封无菌空瓶中、酒精灯蓝色火焰中抽吸的空气所稀释药物无细菌生氏;而治疗室内抽吸的空气稀释药物有细菌生长。提示:稀释药物抽吸空气应在密封无菌空瓶中采集;并在稀释药物过程中将此空气保留在无菌注射器针筒内再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评估模式在肝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便于提高静脉输液质量,增加穿刺成功率,减少静脉炎发生。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收治的肝病静脉输入药物的患者2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按传统模式进行输液,观察组采用静脉输液评估模式进行输液,采用静脉输液量表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静脉输液评估模式提高了输液穿刺成功率,满足了患者治疗需求,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