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患者25例(25眼),其中伴周边部裂孔者7例,黄斑白孔11眼。行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眼内C3F8或硅油填充术,其中12例填充硅油,13例填充C3F8。结果随访3~6个月,20例术后视网膜复位,其中12例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8例视力同术前。3例硅油取出术后和2例C3F8填充术后1个月再视网膜脱离。结论玻璃体手术联合C3F8或硅油填充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复位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剥除内界膜联合气体充填治疗创伤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10月的创伤性黄斑全层裂孔患者11例(11眼),采用23G玻璃体切割设备进行手术,术中行内界膜剥除联合全氟丙烷(C3F8)气体眼内充填,术后切口可免除缝合,并保持面向下的俯卧位1-2周,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视力结果及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黄斑裂孔封闭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行23G玻璃体切割及内界膜剥除术过程顺利,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8眼(72.7%),经OCT证实黄斑裂孔完全闭合者10眼(90.9%),术后未能完全闭合但保持良好贴附者1眼。结论对创伤性黄斑裂孔患者应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设备进行手术,术中剥除内界膜联合玻璃体腔内充填长效气体,能有效封闭黄斑裂孔并提高患者视力,并能减少手术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患者术后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不同治疗方案的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的愈合情况及预后。方法11例中,6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合并视网膜脱离者行玻璃体切除和内界膜剥离、C3F8注气术治疗(ILM剥离组);5例行玻璃体切除和C3F8注气术(非ILM剥离组),其中2例术后予裂孔周围激光治疗。均获3个月以上随访,了解黄斑裂孔愈合及预后情况。结果ILM剥离组6例黄斑裂孔闭合,视力改善;相干光断层成像显示,6例手术眼均0级愈合;非ILM剥离组3例手术眼0级愈合,2例I级愈合。结论ILM剥离可能加速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愈合,提高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激光光凝治疗可提高裂孔闭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MH)行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剥除(ILMP)手术治疗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9例IMH患者,对其进行PPV联合ILMP治疗,观察其术后1、3、6个月治疗效果及不同程度黄斑裂孔患者闭合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视力提高患者46例(77.97%),视力不变10例(16.95%),视力减退3例(0.51%),患者视力恢复至(0.43±0.17),黄斑厚度为(278.17±120.21)μm。裂孔闭合率为Ⅱ期90.00%、Ⅲ期78.57%、Ⅳ期63.63%。结论采用该类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视力,黄斑裂孔闭合率较高,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症状,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5.
李勇亮  李亚楠 《河北医药》2016,(7):1007-1009
目的: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行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的效果及视功能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就诊的特发性黄斑裂孔36例(41眼),均采用微创玻璃体切割和C3F8气体填充,在TA辅助下进行内界膜剥离,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标准对数视力表等对患眼进行检查和随访。结果术后裂孔闭合率达92.7%,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较术前有显著提高(χ2=10.25, P =0.001),视力提高率达91.2%;视物变形、中心暗点等症状也有明显改善(χ2=35.79, P <0.001)。并发症情况:术中4眼出现毛细血管性出血,术后1周内9眼患者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30 mm Hg),9眼出现晶状体后囊下混浊及老年性白内障进展。结论后部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可使特发性黄斑裂孔获得较高的闭合率,视功能亦可得到较好恢复。  相似文献   

6.
影响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黄斑裂孔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分期、病程、裂孔直径与玻璃体切割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例(18眼)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病程、裂孔直径与术后矫正视力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分期与术后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18眼术后3个月,OCT显示14眼裂孔闭合,16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2眼视力同术前。裂孔直径、病程、黄斑裂孔的分期同术后矫正视力负相关。患者病程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r=-0.744,P=0.00;裂孔直径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负相关,r=-0.756,P=0.00;疾病分期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负相关,r=-0.576,P=0.012。结论对Ⅱ期以后的黄斑裂孔患者早期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手术时机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59例(65眼)PDR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术中根据情况采用剥膜、视网膜光凝、气液交换或重水注入、C3F8气体或硅油眼内填充等方法,使网膜得到良好复位.结果 术后随访3~12月,术后矫正视力改善49眼(75.38%),视力不改善或下降16眼(24.62%,包括4眼视力丧失).其中Ⅳ-Ⅴ期视力改善39眼(84.78%),Ⅵ期10眼(52.63%).眼内填充硅油共27眼(41.54%),其中Ⅳ-Ⅴ期11眼(21.74%),Ⅵ期16眼(84.21%).结论 玻璃体切除能有效改善PDR患者视功能,Ⅳ-Ⅴ期患者视力改善明显好于Ⅵ期患者,合理掌握手术时机与适应证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指导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术后体位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临床确诊为IMH、并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50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间接检眼镜、OCT检查。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及观察组。2组均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气液交换,术后均俯卧位。试验组术后每天行OCT检查,如OCT检查提示黄斑闭合,停止俯卧位;对照组气体剩余40%,停止俯卧位。对比分析俯卧位时间及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及3个月2组患眼的BCVA、术后IMH闭合率。结果试验组俯卧位时间为(2.80±0.25)d,观察组为(3.52±0.26)d,试验组较对照组少,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BCVA在基线和术后1、3个月分别是(0.110±0.003),(0.234±0.006),(0.284±0.003);观察组分别是(0.122±0.004),(0.257±0.006),(0.308±0.003),2组BCVA在各时间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黄斑闭合率为100%,对照组为96%,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OCT指导黄斑裂孔术后体位是一种安全可靠量化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玻璃体手术联合与不联合玻璃体腔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注药术后视网膜黄斑区超微结构与视功能变化。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94例(94只眼)。按术毕时是否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将患者分为注药组59例(59只眼)和对照组35例(35只眼)。2组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剥除黄斑前膜及内界膜,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异常中心凹内层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为0.71±0.14、0.62±0.15、0.51±0.16、0.48±0.29、0.36±0.20,注药组和对照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Waldχ2=3428.83,P<0.001;Waldχ2=445.67,P<0.001)。在术后3、6、12个月,2组间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8.31,P=0.00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中、晚期PVR的疗效及减少并发症的处理措施。方法:52例59只眼PDR,其中DR V期24只眼,DRⅥ期35只眼。观察术后视力变化及各种并发症,术后随访5个月至6年。结果:47只眼视力提高,10只眼无变化,2只眼视力下降。病程长增殖严重,黄斑变性视力增进困难。结论:玻璃体切除是治疗中、晚期PDR的效方法,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为控制血糖,术者手术技巧娴熟,尽量处理干净新生血管膜,松解视网膜。减少医源性裂孔的发生,电凝/光凝充分止血,减少组织水肿、缺血。酌情环扎、加垫、气体/硅油填充提高视网膜的解剖复位率。  相似文献   

11.
全层特发性黄斑裂孔严重损害患者的中心视力,Schock-et等用氩激光光凝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后患眼视力得以改善。为了评价氩绿激光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效果,笔者回顾分析了2007年3月至2007年7月记录完整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氩绿激光治疗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全层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14例15只眼,诊断和随访观察方法同文献。男3例,女11例。初诊年龄42~82岁,平均61·7岁。右眼10只,左眼5只。氩绿激光直接光凝黄斑裂孔。其中全层黄斑裂孔不伴晕轮者3只眼,光凝斑骑跨裂孔缘做环形光凝;全层黄斑裂孔伴有晕轮者12只眼,在浅脱离的视网膜与未脱离的视网膜交界处做环形光凝,其中有3只眼待浅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后在裂孔缘补充光凝。激光光凝时间0.1~0.2 s,光斑直径50~100μm,光凝功率根据卢信义(1981)视网膜激光光凝斑分级法确定,1级光凝斑4只眼,2级光凝斑9只眼,4级光凝斑2只眼。光凝斑相互重叠,包围1~3排。随访6~108个月,平均25个月。2结果治疗后视力增进两行以上者1只眼,占6.7%;不变者10只眼,占66.7%;下降者4只眼,占26.6%(表1)。治疗后黄斑裂孔缘消失者14只...  相似文献   

12.
栾洁  安藤文隆 《江苏医药》2004,30(3):202-203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术结合眼内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效果。方法  70例(10 8只眼 )糖尿病黄斑水肿 ,其中 6 0只眼接受了单纯玻璃体切除术 ,4 8只眼除接受玻璃体切除术外同时接受了眼内光凝治疗。对两组的术前、术后平均视力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 两组术后平均视力分别较术前提高 (P <0 0 5 ) ,两组间比较术后视力的改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2月~2018年4月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9例,均采取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统计本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本组眼压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增高(P0.05);本组均未发生眼内炎、视网膜脱离、医源性裂孔,仅1例发生玻璃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56%(1/39)。结论:联合采取微创后部玻璃体切割及内界膜剥除术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予以治疗,可避免影响其眼压,能有效提高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水平,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姜娜  史伟 《中国药业》2021,(2):77-79
目的探讨吲哚青绿染色联合全氟丙烷(C3F8)填充治疗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预后及黄斑区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仅予术后玻璃体腔注射C3F8填充治疗,观察组患者予吲哚青绿染色联合C3F8填充治疗。结果观察组视网膜复位患者数显著多于对照组,视网膜下方浅脱离患者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对数视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眼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后,两组患者眼压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内环和外环的颞侧、鼻侧、上方、下方厚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吲哚青绿染色联合C3F8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可改善预后,提升黄斑区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3G高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全身抗病毒药物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北京华德眼科医院收治的16例(16眼)ARN患者临床资料.视力:光感-指数/眼前9眼,4眼0.03~0.07,3眼0.1~0.3.16例患者来院前均未确诊.玻璃体均灰黄色致密混浊,6眼隐约见视网膜灰白的坏死灶、视网膜片状出血、视网膜血管闭塞,周边部视网膜成筛网状裂孔,1眼上方视网膜缺失、脉络膜暴露,9眼眼底窥不入.6眼牵拉性视网膜脱离,1眼伴有黄斑区裂孔.入院后均常规给予抗病毒及激素治疗.16眼均行微创23G高速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其中15眼联合玻璃体内硅油充填,1眼联合全氟丙烷(C3F8)充填. 结果 术后随访1年,16眼中光感2眼,指数/眼前2眼,8眼视力0.05~0.1,4眼视力0.1~0.5.16眼中有1例虹膜炎症反复发作.联合硅油充填的15眼均不同程度并发白内障,10眼术后6~8个月行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16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玻璃体手术并发症. 结论 23G微切口高速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全身抗病毒及激素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23G微切口手术联合高速玻切行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玻璃体切除可有效预防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并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Ⅴ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前来就诊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Ⅴ期的患者33例(50眼),行玻璃体切除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术中根据玻璃体及视网膜增殖与牵拉情况,有无活动性出血决定是否填充硅油。观察与随访术后视力的恢复,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16例(26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并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17例(24眼)单纯行玻璃体切除及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未给予玻璃体填充硅油;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硅油填充者3眼出现眼压增高,经治疗,眼压于1周后控制并平稳;无硅油填充者6眼再次发生出血,造成玻璃体积血;术后12个月内,无硅油填充者4眼发生视网膜脱离;在视力恢复及患者满意度上,有硅油填充者视力较术前提高者较多,患者满意率也较高。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并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治疗Ⅴ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可降低术后再出血及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复杂视网膜脱落患者使用硅油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硅油填充术治疗复杂视网膜脱落76例患者,共有患眼76只进行研究分析。结果8例全氟丙烷(C3F8)填充术中有4只眼复位,成功率50%,未复位者4只眼,占50%。其中有2例在本院再次手术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获得复位。共计70例玻切硅油填充术后有66例获得解剖学的复位,成功率94.3%,4例未复位者占5.7%;但有6例在取硅油后复发,占8.6%,故总有成功率为85.7%。术后视力进步者38只眼,不变者20只眼,下降者18只眼。术后视力≥0.05者40只眼。结论复杂视网膜脱离选择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是比较普遍的情况,该手术作为该疾病的第一选择具有比较好的效果,硅油填充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18.
刘刚  贾万程 《河北医药》2013,35(5):705-706
目的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玻璃体网膜手术患者共137例137只眼.皆随访12个月以上.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术患者的发病年龄、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黄斑状态、屈光状态、裂孔位置、手术前后视力等情况,用卡方检验对不同年龄、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黄斑状态及屈光状态的患者术后视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根据结果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 玻璃体视网膜术后视力提高115眼(83.9%),视力不变12眼(8.8%),视力下降10眼(7.3%).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及年龄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术前因素与术后视力关联程度从大到小为: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时间、视网膜脱离范围和患者年龄.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术后患者视力恢复与患者的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时间、视网膜脱离范围和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万毅  曾小平  蔡善君 《贵州医药》2007,31(5):407-410
复杂性(Retinal detachment,RD)指常规巩膜扣带手术难以获得成功而必须联合玻璃体手术的RD,包括合并屈光间质混浊、巨大裂孔、后极部裂孔和黄斑裂孔性RD、外伤性RD、牵引性RD、合并脉络膜脱离及合并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RD[1,2],现将2004年10月至2006年3月我院30例33只眼复杂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玻切)联合C3F8或硅油填充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气体与硅油术中玻璃体腔填充用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该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行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患者60例,分为硅油组和气体组,每组30例;其中硅油组患者给予硅油填充玻璃体腔,气体组给予20%全氟丙烷(C3F8)气体填充玻璃体腔;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术后矫正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体组患者术后矫正视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硅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体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硅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体术中玻璃体填充应用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治疗可有效提高术后矫正视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其效果及安全性优于硅油填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