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61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钙进行预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进行预防。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肿胀程度、疼痛程度、ET、TXB2、6-Keto-PGF1α水平、凝血功能和DVT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肢体肿胀程度评分和疼痛程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肢体肿胀程度评分和疼痛程度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ET、TXB2和6-Keto-PGF1α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ET和TXB2水平显著升高,6-Keto-PGF1α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ET和TXB2水平低于对照组,6-Keto-PGF1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T、PT和APTT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DVT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可显著降低骨科大手术后患者的肢体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和DVT发生率,且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可能与其可有效降低术后ET、TXB2水平和升高6-Keto-PGF1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小板和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MS住院患者60例为MS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6-酮-前列腺素Flα(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内皮素(ET)、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水平.结果 MS组6-keto-PGF1α为42.03±19.70 pg/ml、TXB2为36.32±13.03 pg/ml,对照组6-keto-PGF1α为53.21±21.62 pg/ml、TXB2为30.33±11.39 pg/ml;MS组ET为122.67±28.19 pg/ml、NOS为52.20±9.68 U/ml,对照组ET为101.88±23.53 pg/ml、NOS为56.61±8.53 U/ml.两组比较P<0.01,P<0.05.结论 MS患者可能存在血小板聚积作用增强、抑制血小板聚积作用减弱,收缩血管作用增强、舒张血管作用减弱等多重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激素替代治疗(HRT)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A、B两组(各60例),分别服利维爱(Tibolone,欧加农制药有限公司)2.5mg和维生素B6 10mg,每天1次,疗程6个周期。另选30例25~45岁健康育龄妇女作为正常对照。监测服药前后患者的血浆6-酮-前列腺素Fla(6-K-PGF1α)、血栓素B2(TXB2)、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水平。结果:绝经后妇女6-K-PGF1α和NO显著降低,而TXB2和ET显著升高。A组服药后6-K-PGF1α和NO显著升高,TXB2和ET显著降低。B组服药前后6-K-PGF1α、TXB2、NO和ET无明显改变。结论:HRT使绝经后妇女的6-K-PGF1α和NO升高,TXB2和ET降低,提示HRT可能改善此类人群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内皮素(ET)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ELISA法测定76例ACS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ET和VCAM-1水平.同时将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10mg/d,n=38)和对照组(常规治疗,n=38),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ET和VCAM-1水平,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CS患者血清ET和VCAM-1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相比,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清ET和VCAM-1水平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血清ET和VCAM-1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ACS患者血清ET和VCAM-1水平升高与ACS的粥样斑块形成密切相关.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可降低ACS患者血清ET和VCAM-1水平,具有一定的抗内皮损伤及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直接支架术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4例ACS病人分为接支架组(70例)和常规支架组(134例).比较两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直接支架组成功69例(成功率98.5%),失败1例.69例患者共置入92个支架,病变分型为A型76例,B型16例.常规支架组134例(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同,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型及B1型病变为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选择直接支架术治疗,操作时间短,且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与常规支架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住2型糖尿病(DM)微血管并发症中的变化,探讨其对微血管并发症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50例2型糖尿病(T2DM)分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25例,无微血管并发症组25例,30例健康查体行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上述指标的含量,并对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T2DM组血浆AT-Ⅱ、ET、TXB2/6-Keto-PGF1α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T2DM中微血管并发症组明显高于无微血管并发症组(P〈0.05)。结论 T2DM组血浆AT-Ⅱ、ET、TXB2/6-Keto-PGF1α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在发生临床血管病变以前已有广泛的内皮功能受损及血浆AT-Ⅱ、ET、TXB2/6-keto-PGF1α与T2DM微血管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激素替代治疗 (HRT)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2 0例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A、B两组 (各 6 0例 ) ,分别服利维爱 (Tibolone ,欧加农制药有限公司 ) 2 .5mg和维生素B610mg,每天 1次 ,疗程 6个周期。另选 30例 2 5~ 4 5岁健康育龄妇女作为正常对照。监测服药前后患者的血浆 6 酮 前列腺素F1α(6 K PGF1α)、血栓素B2 (TXB2 )、一氧化氮 (NO)和内皮素 (ET)水平。结果 :绝经后妇女 6 K PGF1α和NO显著降低 ,而TXB2 和ET显著升高。A组服药后 6 K PGF1α和NO显著升高 ,TXB2 和ET显著降低。B组服药前后 6 K PGF1α、TXB2 、NO和ET无明显改变。结论 :HRT使绝经后妇女的 6 K PGF1α和NO升高 ,TXB2 和ET降低 ,提示HRT可能改善此类人群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a)水平及6-keto-PGF1a/TXB2值在不同季节型气候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冬季型组(11~2月)、夏季型组(6~8月)及过渡季型组(3~5月及9~10月)HDCP患者各25例和同期正常孕妇各20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血浆中TXB2、6-keto-PGF1a水平并计算6-keto-PGF1a/TXB2(P/T)值。结果:①3个季节型妊娠期高血压组、重度子痫前期组TXB2水平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P0.001),且随病情加重而升高(P0.05);血浆6-keto-PGF1a水平及P/T值均低于相应对照组(P0.05,P0.01),且随病情加重而降低。②冬季型对照组6-keto-PGF1a的水平低于夏季型对照组及过渡季节型对照组(P0.001),而血浆TXB2浓度及P/T值则无组间差异。③冬季型及夏季型妊娠期高血压组及重度子痫前期组TXB2水平高于过渡季节型组(P0.01,P0.05),而6-keto-PGF1a水平及P/T值则低于过渡季节型组(P0.001,P0.01)。结论:HDCP患者血管内皮收缩因子TXB2合成、释放增加,血管舒张因子6-keto-PGF1a分泌减少,P/T值失调。季节性气候变化可以影响正常孕妇的6-keto-PGF1a水平,而对HDCP患者的TXB2、6-keto-PGF1a水平影响更大,可加重病情,应做好防护和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铁矿掘进工血管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变化。方法选择某铁矿57名井下掘进工,按累计接触振动(简称接振)时间分为A(≤5000h)、B(5001~10000h)、C(>10000h)3个接振组,另选该铁矿非接振工人19名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每组血浆ET、TXB2、6-keto-PGF1α水平。结果3个接振组的ET均高于对照组(P<0·05),B和C组高于A组(P<0·05);3个接振组的TXB2均高于对照组(P<0·05),B和C组高于A组(P<0·05);B和C组的6-keto-PGF1α低于对照组和A组(P<0·05)。结论铁矿掘进工的血浆ET、TXB2增高,6-keto-PGF1α降低,可能与其接触局部振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舒张因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前列环素(PGI2)]、内皮收缩因子[血栓烷B2(TXB2)和内皮素(ET)-1]与高敏C反应蛋白(ha-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的关系.方法 选取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2例作为高血压组,对照组由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组成.采用放免法测定CGRP、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ET-1及TXB2水平;ELISA法测定sICAM-I水平;激光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结果 高血压组ET-1、TXB2、ha-CRP、sICAM-1水平[分别为(102.23±17.60)ng/L、(102.25±24.61)ng/L、(14.58±2.16)mg/L、(224.89±49.28)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0.81±6.54)ng/L、(76.11.±20.23)ng/L、(2.33±1.21)mg/L、(112.51±22.47)μg/L],高血压组CGRP、6-keto-PGF1α水平[分别为(28.95±9.68)、(54.26±18.96)n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3.12±16.74)、(89.54±21.4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ET-1、TXB2、ha-CRP、sICAM-1水平随着血压分级升高而升高,CGRP、6-keto-PGF1α水平随着血压分级升高而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高血压组hs-CRP、sICAM-1水平与ET-1及TXB2水平呈正相关,与CGRP、6-keto-PGF1α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血浆ET-1、TXB2和血清ha-CRP及sICAM-1水平变化与血压升高有紧密联系,且内皮功能与炎性因子存在相关性,提示它们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选择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检测4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Acs合并糖尿病组)患者,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单纯ACS组)患者,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P选择素水平;研究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冠脉Gensini评分与P选择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ACS合并糖尿病组、单纯ACS组P选择素水平、冠脉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CS合并糖尿病P选择素水平、冠脉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单纯ACS组(P〈0.01)。与冠状动脉1支病变和2支病变组比较,3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患者P选择素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P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AOPP)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Nε羧甲基赖氨酸(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水平,探讨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共55例,其中非ST段抬高ACS(NSTEMI/UA)组29例,ST段抬高ACS(STEMI)组26例,正常对照组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所有入选者的血清AOPP浓度,抗戚蓝蛋白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抗体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AGE水平,并记录4周内所有患者的病情转归情况。结果ACS两组中AOPP和AGE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TEMI组AOPP和AGE水平均高于NSTEMI/UA组(P<0.05、0.01),且STEMI组中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发现AOPP和AGE水平相对高者病情转归及预后差,相对低者病情转归及预后良好。结论AOPP和AGE均与ACS的发生有关,部分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并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病情转归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关海林 《现代保健》2014,(11):69-71
目的:探讨血清N端B型脑钠肽(NT-pro BNP)水平检测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抽选本院ICU收治的153例ACS患者,对其血清NT-pro BNP水平、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评分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检测和评定,并与同期9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86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进行对比研究;同时统计分析153例ACS患者经住院治疗前及治疗第7、15天血清NT-pro BNP水平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和SAP组相比,ACS患者的NT-pro BNP水平、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评分明显升高,LVEF下降(P<0.05);且SAP、UAP、AMI组中NT-pro BNP、Gensini评分呈递增式升高,LVEF递减式下降(P<0.05)。(2)153例ACS患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80例、心衰恶化39例、死亡34例。好转出院组患者在治疗第7天后血清NT-ProBNP显著下降(P<0.05),第7、15天均逐渐降低;而死亡组和心衰恶化组患者治疗后2个时点血清NT-ProBNP与治疗前相比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结论:血清NT-pro BNP有利于ACS的临床诊断及心功能评估,可作为评估 ACS治疗预后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陈德容  何皓  蒋军华 《现代保健》2012,(14):141-142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3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及20例确诊非冠心病患者(正常组)的外周血清IL-18水平,分析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结果:ACS组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正常组(P〈0.01);双支、三支病变组的IL-1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IL-18水平可反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并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依诺肝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抵抗素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6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的ACS患者93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组34例、非ST段心肌梗死(no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组30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组29例,选择同期健康人3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给予依诺肝素皮下注射,收集治疗前后患者血液,经ELISA法测定血清抵抗素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UA组、NSTEMI组、STEMI组血清抵抗素浓度分别为(8.15±1.18)、(15.21±12.03)、(15.08±2.20)μ/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仍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依诺肝素能显著降低ACS患者血清抵抗素浓度,抑制炎症反应,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双向侧流免疫法检测6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及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8例、健康对照组30例血清H-FABP水平,同时测定血清hs-CRP、CK-MB、cTnI水平,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ACS组血清H-FABP、hs-CRP、CK-MB、cTnI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ACS组患者血清H-FABP水平与hs-CRP、CK-MB、cTnI呈正相关(r=0.62、0.58、0.53,P〈0.01);SAP组、UAP组、AMI组各组间血清H-FABP和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中H-FABP阳性率明显高于hs-CRP、CK-MB cTnI(P〈0.01).经治疗病情好转患者血清H-FABP、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H-FABP、hs-CRP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H-FABP、hs-CRP对ACS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变化及可能机制。方法将60例ACS患者随机均分为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30例。同时收集2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的血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前,ACS患者血清hs-CRP和MMP-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发现,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治疗后,2组ACS患者血清hs-CRP和MMP-9水平较治疗前都有降低(P<0.05),但丹红注射液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ACS患者均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ACS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ACS患者的血清hs-CRP和MMP-9水平,抑制冠脉炎症反应,稳定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的表达,探讨NF-κB与冠脉病变及药物疗效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7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为研究组,另外选择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58例为对照组。分别在入院后及治疗1月后采集肘静脉血液标本,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的表达活性,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各组患者性别、年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间无统计学差异,但ACS组糖尿病者的比例及TC、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CS患者hs-CRP、NF-κB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CS组治疗1月后hs-CRP、NF-κB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NF-κB活性水平的监测不仅在ACS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估计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且在ACS扩冠、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疗效评估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60例ACS患者血脂水平,同步检测60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结果:ACS组LDL-C、VLDL-C、TC/HDL、ApoB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ACS组HDL-C、ApoA1均显著低于正常人群(P〈0.01)而TCH、TG水平与正常人群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HDL-C与NHDL-C水平与冠心病ACS事件发生有关,可作为ACS患者诊断、治疗、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