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从历代医家的论述、方证分析、临床案例、实验研究等方面对《伤寒论》中明确要求"去滓再煎"的7首方剂进行论述,探讨中药特殊煎煮方法的重要性,提出中药煎煮方法应该"将规范化与特殊化紧密结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马运涛 《天津中医药》2021,38(10):1278-1281
《伤寒论》中“去滓再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剂煎煮方法,对于其内涵的探讨研究须结合原文及临床实际操作,分为“柴胡汤类方”与“泻心汤类方”分别分析。“柴胡汤类方”由于柴胡用量为“半斤”,体积较大,需加大量水方可有效煎煮,去滓再煎意为浓缩药液;“泻心汤类方”去滓再煎目的在于减轻生半夏之毒性,去其毒性,而存其效用。对于张仲景学说的研究要从原文及临床实际出发,不可臆度揣测,方可了解张仲景原意,提高临床使用经方之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半夏泻心汤去滓再煎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进而明确半夏泻心汤特殊煎服方法——去滓再煎的价值。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半夏泻心汤去滓再煎组、普通煎煮方法组干预,测定大鼠空腹血糖(FPG)、血清胰岛素(FINS)及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半夏泻心汤各剂量组大鼠糖脂代谢与模型组比较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降低程度与半夏泻心汤剂量成正比。半夏泻心汤去滓再煎各组与普通煎煮同浓度各组比较,改善血糖、血脂代谢效应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通过辛开苦降共调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异常,其煎煮方法去滓再煎对效应的发挥起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去滓再煎法、不去滓煎法、两次煎法3种煎煮方法对小柴胡汤中9种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Welch Ultimate XB-C_(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柱温26℃,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203,252,280 nm。结果:去滓再煎法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比不去滓煎法、现代两次煎法分别提高了62.41%,49.01%,柴胡皂苷d的含量比其他2种煎法分别提高了59.47%,28.71%,柴胡皂苷b1的含量比其他2种煎法分别提高了41.93%,16.14%。去滓再煎法中人参皂苷Re的含量比不去滓煎法提高了33.96%,比两次煎法提高了0.20%。去滓再煎法中黄芩苷,人参皂苷Rb1,甘草酸单铵盐,甘草苷4种成分的含量略低于两次煎法,高于不去滓煎法。不去滓煎法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是3种煎法中最低的(6-姜辣素除外)。结论:该结果可有效反映不同煎煮方法的质量差异。在3种煎法中,去滓再煎的方法明显提高了柴胡在水煎液中有效成分的溶出,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柴胡汤的临床功效,为张仲景《伤寒论》中对小柴胡汤采用去滓再煎的方法及质量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梁琳  李浩 《中医杂志》2011,52(6):538-539
《伤寒论》方中有7首方后注"去滓再煎",分析"去滓再煎"的理论依据,为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使用粳米的7个方剂的粳米煎煮方法进行整理归纳成3类:水煎米熟去滓;药煎米熟去米;水煎去滓.通过分析不同煎煮方法的独特之处,机制及其原理.发现粳米在每个方剂中的煎煮方法对药效有不同的影响,有特定的临床意义,可见在煎煮方法的异同对中药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应得到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7.
通过归纳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所有要求去滓再煎的方证的异同,结合临床实际认为去滓再煎的目的意义有三。其一调和药性:通过去滓再煎可使药性寒热、阴阳和调,以达和解之功;其二增强药效:去滓再煎可使方中各药物发挥其最大功效,增加临床疗效;其三浓缩药液:减少患者每次服药量、减轻服药痛苦,发挥较强的治疗作用。文章列举四川省名老中医张晓云教授临床运用小柴胡汤开郁结治郁证、和枢机治顽固性失眠的案例过程,说明去滓再煎在临床疗效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毛盛芳  张洁 《中草药》2019,50(15):3654-3659
目的考察去滓再煎法、不去滓煎法、2次煎法3种煎煮方法对半夏泻心汤(BXD)中9种成分黄芩苷、黄芩素、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甘草酸单铵盐、甘草苷、6-姜辣素、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及总黄酮质量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进行9种指标成分测定,Welch Ultimate X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28℃,体积流量0.9 mL/min,检测波长203、252、280、355 nm。采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结果检测的9种成分及总黄酮在BXD3种不同的煎煮法中都能测到。去滓再煎法中黄芩苷、黄芩素、人参皂苷Rb1、甘草酸单铵盐、甘草苷比不去滓煎法分别提高了10.01%、12.88%、29.09%、16.75%、15.02%,比2次煎法分别降低了5.54%、4.15%、14.49%、7.85%、9.18%;人参皂苷Re、6-姜辣素、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比不去滓煎法分别提高了37.90%、3.78%、5.33%、5.99%,比2次煎法分别提高了1.07%、11.57%、3.41%、1.93%;总黄酮比不去滓煎法提高了22.61%,比2次煎法提高了6.54%。结论在3种煎法中,去滓再煎的方法明显提高了各成分在水煎液中的含量,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BXD的临床功效,为张仲景《伤寒论》中对BXD采用去滓再煎的方法及质量评价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浅谈《伤寒论》中方剂的特殊煎煮服用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法、方、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必备环节。《伤寒论》是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医学经典,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迄今中医药学者对《伤寒论》中一整套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的研究,但大多侧重其辨证施治原则和经方证要,忽略了有关药物煎煮和服用方法的论述,而药物煎煮法则又是“药”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若失其中一环,则有失全局之忧。药物煎煮不当,则每有前功尽弃之患,煎煮和用法的正确与否能直接影响方剂的治疗效果。仲景之书,辨证精湛,立法组方皆有真意存乎其间,对方药煎煮服法也寓有深意。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汤剂的先煎与后下、泡服、去滓再煎、煎煮用水及服药后的调护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伤寒论》对方剂的煎煮方法论述非常详细,其中蕴涵着诸多科学的认识且经过后世长期的临床实践检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后人借鉴。学者细心研读,必有心得。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仲景方药煎煮法寓有深意,其中有七首方使用"去滓再煎"法,体现"和法"之意,但后世医家多不遵其原说。临床观察小柴胡汤有较好的退热作用,目前在药效学实验中比较常用脂多糖诱导大鼠发热模型。本实验一方面通过观察小柴胡汤现代煎法与仲景"去滓再煎"对脂多糖致热大鼠模型的影响,证明药液经过浓缩,可减少服用量,从而减轻胃肠的负担,并可提高疗效;另一方面以加强学生基本实践技能为目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临床遣方用药之圭臬,中医学者对其理、法、方、药之特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药物煎煮法方面则不甚详尽,一方之效与不效与药物煎煮法密切相关。故从《伤寒论》五泻心汤所主病机、药物组成与煎煮法的关系切入,探讨"麻沸汤渍之"和"去滓再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再煎"之法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本文通过对<伤寒论杂病论>(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应用"再煎"之法的11首方剂之适应证、方药及煎服法归纳,总结<伤寒论杂病论>中"再煎"之内涵,试图探讨仲景应用"再煎"之法的作用,从而使其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不同煎煮方式对小柴胡汤中黄岑有效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柴胡汤用去滓再煎法与不去滓煎法2种煎煮后的黄岑有效化学成分(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的含量。对照品溶液包括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检测开始前先进行对照品溶液的线性关系考察及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回收率试验。结果: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对照品溶液的标准曲线方程分别为Y=4 345 730.98X-8 888.11(r=0.999 8)、Y=2 478 268.68X911.05(r=0.999 5)、Y=771 988 9.74X2 449.03(r=0.999 9)。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对照品溶液的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与回收率试验的RSD均低于2%,平均回收率均高于95%。供试品溶液A中所测得的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含量分别为(0.364 2±0.027 1)g/L、(10.192 3±0.387 5)g/L、(18.082 2±0.746 5)μg/m L,高于供试品溶液B的(0.282 4±0.047 8)g/L、(8.215 0±0.354 1)g/L、(12.698 2±0.642 9)μg/m L(P0.05)。结论:去滓再煎法较之传统不去滓煎法更利于小柴胡汤中黄岑有效化学成分黄岑苷、黄岑素、汉黄岑素的溶出。  相似文献   

14.
对《伤寒论》特殊溶媒、去渣再煎、药物先后次序等煎煮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旨从煎药方法上探索如何提高方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二种方法煮取茵陈蒿汤的利胆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茵陈蒿汤为临床常用的利胆退黄著名方剂。《伤寒论》茵陈蒿汤(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注明: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1〕。明确指出茵陈先煎,栀子、大黄后下的煎煮方法。但是,目前多以三药同煎〔2〕或三药加味同煎服的方式应用...  相似文献   

16.
对<伤寒论>中去渣再煎、泡服、先煮去上沫、特殊溶媒等煎煮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意在从煎药方法上探索如何提高方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HPLC方法测定采用不同煎煮方法后钩藤中异钩藤碱和钩藤碱含量的变化。方法对钩藤饮片及钩藤最粗粉采用先煎30min,再煎20min和先煎10min,再煎20min的方法来模拟临床汤剂的直接煎煮和后下的方法,采用HPLC方法对煎煮液中异钩藤碱及钩藤碱的含量变化进行测定。结果钩藤最粗粉采用先煎10min,再煎20min的方法异钩藤碱和钩藤碱煎出量最高。结论异钩藤碱和钩藤碱性质不稳定,加热时间过长容易破坏,煎煮时宜后下,而且粉碎有利于其煎出。  相似文献   

18.
论张仲景对有毒中药临床应用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应用有毒中药规律的分析研究 ,阐述了张仲景在确立有毒中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创立配伍、炮制、煎煮、服用等不同的减毒防毒方法 ,应用有毒中药创制一系列有效方剂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小柴胡汤在精神疾病临床上的运用做了介绍,文章指出,临床施用时,要慎察症象,紧扣少阳病之主证,则其效甚佳;然切忌因其"和而效佳"而泛用。文章还就小柴胡汤之煎服方法、"去滓再煎"问题,笔者提出了其家传之经验与认识。  相似文献   

20.
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在煎法上的区别为:小承气汤中大黄、枳实、厚朴三物同煎,大承气汤中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最后纳芒硝.关于大黄后下,目前统一的看法是:大黄后下,煎煮时间不长,有利于泻下;若煎煮时间长,则减弱泻下作用.似乎大、小承气汤煎法上的区别在于大黄煎煮时间的长短.笔者认为,二方煎法的区别不在于此,而在于厚朴、枳实煎煮时间的长短.请看《伤寒论》记载:大承气汤“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小承气汤“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大承气汤中大黄煎煮时间为由五升药液煮至二升所用的时间,小承气汤中大黄煎煮时间为由四升药液煮至一升二合所用的时间,两者相差无几.笔者按《伤寒论》记载进行二方煎煮观察,结论亦是二方中大黄煎煮时间差别不大.这说明,研究大承气汤的泻下效应,更应重视厚朴、枳实的久煎和去滓再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