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自我接纳程度、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攻击性问卷、自我接纳问卷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新乡3所院校随机抽取的98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和攻击总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7.17,4.21,2.05,3.63,P值均<0.05);独生子女身体攻击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39,P<0.05);受过处分的大学生间接攻击得分高于未受过处分的大学生(t=2.60,P<0.01);不同留守经历大学生间接攻击、敌意和攻击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39,4.61,3.37,P值均<0.01);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大学生身体攻击、愤怒和攻击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70,3.94,3.37,P值均<0.01).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攻击行为总分与自我接纳呈正相关,与实际家庭亲密度及实际家庭适应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09,-0.07,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接纳、性别、是否受过处分、留守经历和期望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总分有一定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自我接纳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相关.学校应针对性开展关于自我接纳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大学生保持合理的自我接纳水平,同时家庭成员应培养良好的亲密度与适应性,达到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了解青少年学业拖延现状及其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为改善青少年学业拖延行为和维护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安徽和江苏5所重点或普通中学的737名在校中学生进行学业拖延和时间管理倾向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时间价值感(t=-2.29,P<0.05)、时间监控感(t=-3.12,P<0.01)得分低于女生,学业拖延得分男生高于女生(t=1.88,P=0.06);学业拖延在不同年级(F=21.24,P<0.01)、不同学业成绩(F=46.08,P<0.01)学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业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间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2-0.59,P值均<0.01),时间效能感(β=-0.44,t=-11.80,P<0.01)、时间监控感(β=-0.18,t=-5.49,P<0.01)及时间价值感(β=-0.12,t=-3.46,P<0.01)对学业拖延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中学生学业拖延状况与时间管理倾向呈统计学相关,改变时间管理有助于学生学业拖延现象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探讨父母心理控制、行为控制与中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蚌埠市初高中在校学生1 046名,使用父母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量表及攻击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女生愤怒得分高于男生,男生攻击总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6.28,2.56,P值均<0.01);两两比较显示,初二学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初三、高一和高二的学生(P值均<0.05).男、女生在父母控制总分、父亲行为和心理控制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2,4.07,3.01,P值均<0.05);父母控制存在年级差异,两两比较显示,初中生父母控制水平高于高中生(P值均<0.05).父母控制与男女中学生的攻击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6,0.29),其中父母的心理控制与男生的攻击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0.23),父母的行为控制和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女生的攻击性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9,0.13,0.29,0.35)(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OR=0.50,95%CI=0.21~0.79)和母亲(OR=0.32,95%CI=0.02~ 0.62)的心理控制对男生的攻击行为具有预测性;对于女生而言,母亲的心理控制(OR=0.55,95%CI=0.23~0.87)和父母控制(OR=0.17,95%CI=0.01~0.33)可以预测女生的攻击行为(P值均<0.05).结论 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不容忽视,对父母控制进行有效干预可以预防和控制中学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4.
王亚  王宏  李建桥  刘琴  曹型厚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655-1658
探索重庆某库区县中学生生活满意度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关系,为提高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应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MSLSS-Chinese Version)和《中学生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MLERQ)对重庆某库区县3所乡镇中学共2 24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女生生活满意度的家庭维度得分(4.77±0.91)高于男生(4.66±0.99)(t=-2.765,P<0.05);高一学生的居住环境维度得分(4.05±0.58)高于初一学生(3.95±0.76)(t=-3.534,P<0.05);独生子女的朋友维度、居住环境维度得分(4.25±0.82,3.90±0.86)低于非独生子女(4.36±0.59,4.02±0.65)(t值分别为-2.071,-2.183,P值均<0.05);住校生的自我维度得分(4.39±0.78)低于非住校生(4.50±0.93),而居住环境维度得分(4.04±0.64)高于非住校生(3.91±0.75)(t值分别为-2.693,3.948,P值均<0.05).男生生活应激事件的恋爱与性维度得分(0.67±0.67)高于女生(0.50±0.60)(t=6.133,P<0.05),其余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女生(P值均<0.05);初一年级学生各维度得分均低于高一年级,除家庭维度外,其余各维度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独生子女的同伴维度得分(0.99±0.82)低于非独生子女(1.15±0.81)(t=-2.914,P<0.05);住校生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住校生(P值均<0.05).父母文化程度在生活满意度、生活应激事件部分维度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生活满意度的家庭、朋友、自我维度与应激性生活事件各维度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99~-0.301,P值均<0.01).家庭应激对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负向影响作用(B=-0.145,t =-5.739,P<0.01).结论 减少家庭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提升学生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可以提高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留守青少年厌学、自悯与问题行为的现状,并探讨自悯在厌学与问题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为缓解或减少留守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2所普通中学的1 285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留守青少年895名;采用厌学量表、自悯量表以及问题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男生的自悯与外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女生,而女生的内化问题行为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2.13,1.98,-2.05,P值均<0.05);留守青少年的厌学、内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而非留守青少年的自悯得分高于留守青少年(t值分别为2.01,2.08,-1.99,P值均<0.05);独生子女的外化问题行为高于非独生子女(t=1.95,P<0.05);初中生的外化问题行为得分高于高中生,而高中生的内化问题行为高于初中生(t值分别为2.03,2.02,P值均<0.05)。厌学与问题行为呈正相关,自悯与问题行为呈负相关,厌学与自悯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49,-0.46,P值均<0.01)。  结论  厌学与留守青少年问题行为存在正相关,应重视留守青少年自悯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许秀芬  杨青松  周云  王燕  陈巍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2):1794-1797
了解贵州省留守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现况及其与自尊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青少年校园暴力量表和自尊量表为工具,对从遵义、毕节随机分层抽取的9所中学的1 602名留守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男生的肢体暴力、欺负以及工具暴力卷入程度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3.69,-4.53,-5.78,P值均<0.01),而压力营造、言语侵犯卷入程度低于女生(t值分别为3.24,4.32,P值均<0.01);独生子女的肢体暴力、欺负、工具暴力以及言语侵犯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t值分别为-2.75,-2.73,-2.53,-3.27,P值均<0.05),网络暴力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19,P<0.05);是否单亲仅在网络暴力维度上对留守青少年有影响(t=2.29,P<0.05);住校学生的肢体暴力、欺负、工具暴力以及言语侵犯卷入度显著高于非住校学生(t值分别为14.92,16.75,17.36,4.46,P值均<0.01),压力营造维度得分显著低于非住校学生(t=-2.35,P<0.05);高中生的肢体暴力、欺负、工具暴力和言语侵犯卷入度显著高于初中生(t值分别为-17.10,-19.03,-19.87,-4.44,P值均<0.01),压力营造卷入度低于初中生(t=3.51,P<0.01).回归分析显示,自尊可以显著负向预测留守青少年的心理暴力(β=-0.22,P<0.01).结论 留守青少年的校园暴力水平在性别、是否独生、是否单亲、是否住校以及学段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自尊水平可以预测心理暴力的卷入程度.  相似文献   

7.
探讨济南市高职院校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与疾病行为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为完善高职院校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12月,抽取济南市4所高职院校1157名大学生进行电子健康素养和疾病行为调查.结果 高职院校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得分为(29.92±8.36)分,疾病行为得分为(52.82±18.04)分;疾病行为得分男生低于女生,城镇高于农村,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未担任学生干部者低于担任者,父亲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下者低于高中及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82,2.29,-3.85,-3.99,-4.89,P值均<0.05).电子健康素养得分男生低于女生,城镇高于农村,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未担任学生干部者低于担任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6,2.87,-3.32,-2.91,P值均<0.05).电子健康素养总分及各维度与疾病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呈正相关(r=0.09~0.27,P值均<0.01),电子健康素养正向预测疾病行为(β=0.15,P<0.01).结论 电子健康素养是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疾病行为的重要因素,应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电子健康素养的培养,改善其疾病行为.  相似文献   

8.
王世景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8):1244-1247
了解广西玉林壮族农村留守初中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留守初中生健康干预提供工作支持.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整群抽取广西玉林地区4所乡村中学1 422名壮族初中学生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 农村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留守男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的分别占11.5%,20.5%,43.6%,24.4%;评价优秀和良好的比例均低于非留守学生,一般和较差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学生,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男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46,P<0.05);女生留守与非留守评价等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1,P<0.05).乡村留守初中男生健康生活方式各维度的得分均低于非留守男生,并且在营养行为、人际关系、身体运动和健康责任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3,2.45,2.26,2.41,P值均<0.05).壮族留守女生健康生活方式各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女生,在自我实现和身体运动维度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251,2.146,P值均<0.05).乡村学生对学校教育总体评价均在3分以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因素对留守壮族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程度较大,依次为监护方式(β=0.398)、家庭月人均收入(β=0.264)、母亲学历层次(β=0.204)等;学校因素对乡村留守初中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次之,依次为健康教育活动(β=0.449)、校园健康文化( β=0.365)、健康教育制度(β=0.307)等.结论 广西玉林地区乡村壮族留守初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不容乐观,尤其在健康危险行为方面较为凸显,学校和家庭方面影响较为显著.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干预.  相似文献   

9.
王牮  周娟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7):1052-1054
探讨武汉市大一年级女生摄食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特征,为学校心理卫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武汉地区3所大学大一女生中的74名摄食障碍患者和79名健康学生进行比较.结果 摄食障碍组的学生在亲密度、情感表达和独立性上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305,2.815,4.138,P值均<0.01),而在矛盾性和控制性方面则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888,-2.872,P值均<0.01).摄食障碍组在父母亲教养方式中,均出现了情感温暖和理解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931,3.577,P值均<0.01),过分干涉和拒绝与否认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08,-4.110,-3.059,-2.217,P值均<0.01).结论 摄食障碍患者有着明显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了解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关系,为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新乡市某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抽取399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独生子女女生的攻击行为总分及口头攻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女生(P<0.05).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及身体攻击、口头攻击与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身体攻击和口头攻击与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呈显著负相关,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总分、身体攻击、口头攻击及自我发泄均与矛盾性呈正相关(P值均<0.05).组织性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父亲控制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30,0.216,P值均<0.01).结论 家庭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能降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父亲控制、母亲控制、矛盾性能增加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