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了解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为更好地预防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全国7个省的8 746名中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匿名自填问卷调查,分析家庭因素与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结果 在调查的8种健康危险行为中,59.87%的中学生存在至少1种,35.33%的中学生存在至少2种;男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72.83%)高于女生(47.11%),高中生(62.87%)高于初中生(56.96%)(x2值分别为602.019,31.739,P值均<0.01).男生的健康危险行为与居住地为农村(OR=1.70,95%CI=1.42~2.04)、独生子女(0R=0.78,95%CI=0.66~0.92)、父亲大专以上学历(OR=0.68,95%CI=0.50~0.93)、与父亲关系不融洽(OR=1.85,95%CI=1.43~2.40)、与母亲关系不融洽(OR=1.50,95%CI=1.07~2.10)、父亲管教不严(OR=1.74,95%CI=1.24~2.46)有关;女生健康危险行为和与父亲关系不融洽(OR=1.56,95%CI=1.24~ 1.95)、与母亲关系不融洽(OR=1.92,95%CI=1.44~2.56)、父亲管教不严(OR=1.65,95%CI=1.24~2.19)以及家庭生活氛围不融洽(OR=2.68,95%CI=1.72~4.18)有关.结论 打架、吸烟、饮酒、不良情绪等健康危险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亲子关系、父母管教、家庭氛围等过程性变量相较家庭结构变量对中学生行为影响更为明显.在预防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农村中学生内隐攻击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提供教育依据.方法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方便抽取的河南省农村地区11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女生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父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因子上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母亲严厉惩罚因子上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表明,内隐攻击性与父亲严厉惩罚、父亲拒绝否认以及母亲严厉惩罚3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农村中学生内隐攻击性存在性别差异,而不存在年级差异.不同性别农村中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受父母亲教养方式不同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男性犯罪青少年人格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教育改造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家庭环境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18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211名普通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犯罪青少年的神经质、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中学生(P<0.001),犯罪青少年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各维度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存在多项相关关系(r=-0.136~-0.417,0.149~0.374),家庭娱乐性对外倾性有正向预测作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亲密度对神经质有负向预测作用,矛盾性、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对神经质有正向预测作用,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矛盾性、母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对精神质有正向预测作用(P均<0.05或<0.01)。结论 犯罪青少年具有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人格特征,其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具有特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与父母性知识沟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上海市青少年与父母沟通性相关问题的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发挥父母在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信息。方法对上海市徐汇区3067名中学生采用自填式问卷进行匿名调查。结果分别约60%和30%的青少年难以与父亲和母亲讨论性相关话题,约70%的青少年从未问过父亲性相关问题或父亲从未主动谈过性的话题。约45%的青少年报告从未问过母亲性相关问题或母亲从未主动谈过性的话题。在亲子沟通的具体内容上,以青春期发育和异性交往为主。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与父母的沟通更困难。母亲与子女的沟通多于父亲。同性别亲子间的沟通较多。父母文化程度越高,与青少年关系越融洽,家庭氛围越好,亲子进行沟通的可能性越高。结论青少年与父母对性相关问题的沟通较少。应加强对青少年和父母的教育,注重提高父母的沟通能力和性教育意识。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相关性.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使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调查江苏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305名。结果女生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高于男生,而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因子分均为男生高于女生(P〈0.05或〈0.01)。男生生理健康子量表分高于女生(P〈0.01),心理健康子量表分、社会健康子量表分及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男、女生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与其家庭养育方式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小学生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及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提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和自行设计的家庭环境调查表,对沈阳市2所普通小学一~六年级小学生1 060名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75%,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13.35%)高于女生(7.99%),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等有关;男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有关,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亲子关系等有关.结论儿童行为问题受家庭环境影响,其中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父母身心健康状态与儿童品行问题的关系,为儿童品行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亚临床症状量表和Conners儿童行为问题量表中的品行问题因子对辽宁、河南、山东、广东、江苏、四川、内蒙古等省(区)18个城镇1 405个完整家庭进行测试.结果 (1)父母在评价儿童品行问题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品行问题显著高于女生;(2)父母职业、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对儿童品行问题无显著影响;(3)除父母正向情绪与儿童品行问题显著负相关外,其他所有亚临床症状均与儿童品行问题显著正相关(r=-0.11~0.47);(4)在控制是否独生子女、年龄和性别等变量后,父母行为问题、父亲社会适应问题、母亲躯体症状对女生品行问题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090 ~0.265);父母行为问题、父亲社会适应问题、母亲的自我问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对男生品行问题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102~0.222).结论 父母行为问题、父亲社会适应问题、母亲躯体症状和自我问题能够显著预测儿童品行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青少年忽视度状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嘉兴市和芜湖市7所中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中国城市中学生忽视评价量表等。共发放调查问卷6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347份,有效率为94.7%。结果 2296名研究对象曾受到过忽视,总忽视率为36.17%。总忽视度评分为50.41±9.70,其中男生(51.77±9.95)明显高于女生(49.07±9.26)、芜湖市(50.80±9.33)高于嘉兴市(49.80±10.21)、非独生子女(51.28±9.36)明显高于独生子女(49.65±9.93)及高年级评分较低年级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芜湖市中学生在身体、情感、教育、安全、医疗5个层面上的忽视度评分高于嘉兴市;男生和非独生子女在身体、情感、教育、安全、医疗及社会6个层面的忽视度评分分别高于女生和独生子女,不同年级在6个层面上的忽视度评分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中学生总忽视度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拒绝否认、年级、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性别、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文化程度、父亲偏爱被试、成绩、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家庭年收入有关联。结论中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现象,父母采取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忽视的发生,而父亲惩罚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会增加青少年忽视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张贤  范翠英  魏华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7):1076-1078
探讨初中生道德脱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网上过激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上网过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道德脱离问卷(MDS)、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问卷(SAID),对武汉市某初中随机抽取的44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初中生的道德脱离水平和网上过激行为均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初二得分均高于初一(P值均<0.05);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与网上过激行为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与道德脱离均显著正相关(P值均<0.05),父亲温暖、母亲温暖与道德脱离呈负相关(P值均<0.05);道德脱离与网上过激行为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道德脱离在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拒绝、母亲拒绝与网上过激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分别为27.01%,19.35%,12.86%.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网上过激行为的影响是通过道德脱离的部分中介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谢其利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7):1019-1021
探讨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为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年基线数据,对537名离异家庭初中生自我报告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心理健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的初中生父子关系高于随母亲的初中生(t=5.47,P<0.01),母子关系低于随母亲的初中生(t=-7.02,P<0.01);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均可以正向预测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B父子=0.23,B母子=0.24,B师生=0.27,P值均<0.01);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的交互作用呈现补偿模式,低亲子关系情况下师生关系对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t父子=3.16,t母子=2.13,P值均<0.05).结论 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是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子,师生关系可以补偿亲子关系对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