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使用一个血红蛋白平衡模型来推断,输注不同保存时间红细胞的极低出生体重(VLBW)婴儿的输血后血红蛋白水平。设计和方法对于出生第一个月接受了输血的早产 VLBW婴儿作回顾性调查,分析其所输保存血液的红细胞残存情况。测定输注红细胞后1天和2天的血红蛋白含量,并与预  相似文献   

2.
背景给予极低出生体重(VLBW)婴儿输注红细胞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这些婴儿经常需要多次、小容量的红细胞输血,因此有暴露于多个献血者的可能。最佳治疗计划是提供专用红细胞单位以减少供者暴露,避免红细胞浪费。研究设计和方法本研究是一个针对极低出生体重婴儿红细胞输血的回顾性单中心研究。研究对象是2000年1月到2002年12月31日间,出生体重在401~1250g,  相似文献   

3.
虽然在超低出生体重(VLBW)的婴儿中贫血常见。但是缺乏被广泛公认接受的红细胞输血指针。1994年,对德国的391家医疗机构的儿科进行了关于VLBW婴儿输血策略的问卷调查。收回调查表208份。有51家儿科报告他们未收治VLBW婴儿。因此调查结果是来自这157家完成的问卷调查表。其中54%医院每年收治30例以下VLBW婴儿,52%VBW婴儿被每年收治小于50例VLBW的婴儿的儿科接收。VLBW婴儿中总的输血率范围为0~100%(平均65%)。输血率高低随儿科规模增大而降低,这表明输血指针少变化。输血指征的变化基本上并不取决于婴儿产后的天数和呼吸支持的需要。34%的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红细胞输血效果的影响因素,提高输血效果。方法通过临床输血管理系统,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输血前后基本信息及血液信息,以红细胞输注前后血红蛋白变化为因变量,其他调查指标为自变量,应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计算红细胞输血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89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共输注红细胞409次,影响红细胞输血效果的因素包括患者输血前脉搏、身高、体重、单次红细胞输血量、红细胞保存天数。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应尽量选择保存天数较短的红细胞输注,对处于血型转型期的患者,应根据具体血清学格局制定个体化的输血策略输注红细胞。  相似文献   

5.
婴儿输血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随着输血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各种血液成分的生化、生理作用以及输血的各种不良反应有了深入了解,输血疗法在儿科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婴儿各器官系统发育尚不成熟,使得婴儿输血具有许多独特性.婴儿的血红蛋白(Hb)水平正常情况下有生理性改变;新生婴儿的血容量随出生体重及年龄而变化.因此,婴儿输血必须慎重,输血量需要精确计算.如果没有认识到婴儿输血的独特性,而采用成人输血的基本原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下面简要介绍婴儿血象特点、红细胞输注技术及婴儿输血的特殊指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早产儿输血后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和白细胞(WBC)抗体的产生。方法 在早产儿中作一次随机双盲试验,一组输注保存前除去白细胞的RBCs,并在保存的42天内输注以减少供者的暴露(n=18);另一组输注未除去白细胞的新鲜RBCs,并在采集所需多名供者血液后7天内输注以保证供血的新鲜(n=17)。以未输血出生体重相当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结果 在出生的前6个月内连续采集的血样中未检测出RBC抗体。同样,没有发现确定的WBC抗体,虽然在两例婴儿血清中检测出短暂微弱的反应。组间这些早产儿RBC和WBC抗体产生没有差异。所有输血早产儿的11%产生血小板抗体;输注少  相似文献   

7.
红细胞输注已广泛应用于创伤救治、外科手术、输血治疗以及战伤急救等多个方面,但依然存在血液资源紧缺、储存期短、输前需交叉配型、可能经血传播病原体等问题。血红蛋白氧载体(hemoglobin-based oxygen carriers,HBOCs)是一类由无基质血红蛋白通过化学修饰等方法制备的可溶性纳米级具有携释氧功能的氧载体,能代替红细胞为体内各器官、组织输送氧气,且具有无血型和病毒传播风险、储存长,即时可用的特点,也称为红细胞代用品。本文旨在综述HBOCs研究的进展,同时探讨其在除替代红细胞输血治疗以外,针对其他如器官保存、脑缺血、肿瘤等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背景及目的极低出生体重婴儿是输血较多的患者之一。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引入严格的输血指征后是否能降低这些婴儿在出生的最初4周内的红细胞输注需求。材料及方法本次研究是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婴儿被分为遵照儿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北京协和医院非手术科室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高于输血指南推荐阈值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2013年1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期间行红细胞输注的患者随机抽样1000例, 筛选出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值≥ 70 g/L的非手术科室患者的资料, 对其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在非手术科室红细胞输注患者中所占比例、输血前与贫血相关的症状及体征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住院期间接受红细胞输注的非手术科室患者270例, 红细胞输注前平均血红蛋白(63.7±11.5)g/L, 其中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 70 g/L者74例(27.4%), 包括血红蛋白≥ 70 g/L且 < 80 g/L者60例(22.2%), 血红蛋白≥ 80 g/L且 < 90 g/L者10例(3.7%)和血红蛋白≥ 90 g/L者4例(1.5%)。74例患者中, 59例(79.7%)在病程记录中描述了与输血相关的症状、体征及红细胞输注临床决策, 未描述的15例(20.3%)均为原发病较重、合并症多、可能伴有多系统受累和临床状况不稳定、对血红蛋白下降耐受较差的患者。  结论  北京协和医院非手术科室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阈值基本符合国际输血指南和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所推荐范围。结合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高于指南推荐阈值患者的具体病情, 其输血具有临床合理性, 但在今后的临床记录中应对临床输血决策进一步给予详细的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内科患儿及新生儿输注红细胞血红蛋白(Hb)危急值,用于临床输血危急值管理。方法分别收集本院的白血病、肿瘤、组织细胞病、骨髓移植前后患者,以及来自儿童重症病房、急诊内科、其他内科(共计657例)及新生儿内科(共计45例)等内科患儿,启动输注红细胞的Hb阈值,进行统计分析,据此分别制定全院内科患儿及新生儿输注红细胞危急值。结果 8个内科组输注红细胞平均Hb为(76.39±8.53)g/L(n=657例),新生儿组输注红细胞的平均Hb为(101.30±40.1)g/L(n=45例)。经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将儿童内科输注红细胞Hb危急值定为75 g/L,新生儿输注红细胞Hb危急值定为100 g/L,将该危急值发布到全院各科室执行。发布前后患儿人均输注红细胞下降0.2 U,新生儿人均输注红细胞下降0.1 U。结论通过制定红细胞输注危急值,并在全院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患儿红细胞输注量,节约血液资源,提高患儿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1.
背景 体重极低的新生儿常规需要输注新鲜红细胞,实践中,一般是每天将一单位红细胞平均分成几份,供几名婴儿输注。最近,为限制这样的婴儿暴露于供血者的数量,采取了保存大体积红细胞单位供单个婴儿长期输血的方式。研究设计和方  相似文献   

12.
血液处理过程中的红细胞溶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输注的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发生溶血已有报道,这对于需要输血的病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游离血红蛋白将裂解成二聚体与结合珠蛋白结合,进而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清除,一旦超出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将会发生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是指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并引起血浆颜色改变。红细胞异常溶血由许多因素引起,包括在血液处理过程中操作不当、保存条件不当、细菌性溶血、抗体激活补体的溶血、红细胞膜的缺陷及献血者异常等。溶血的程度常用红细胞比容校正后的整个血红蛋白中游离血红蛋白的百分率来表示。北美尚未建立可被接受的溶血范围,但是1%溶血标准目前用于评估血液贮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而欧洲委员会将标准定为0.8%。本文强调要对全血制备红细胞的全程进行充分的监控,从而减少溶血的发生。仔细评估血液制备过程将降低因溶血而废弃的红细胞量。  相似文献   

13.
血液肿瘤患者红细胞输注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者红细胞输注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本院154例血液肿瘤患者无效输注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年龄、性别、输血前血红蛋白(Hb)浓度、输血次数及原发疾病的关系.结果 无效输注与患者性别和输血前Hb浓度无关,与输血次数和原发疾病有关.结论 血液肿瘤患者的无效输注与其输血次数及原发疾病...  相似文献   

14.
由于输血所致肝炎及AIDS等血源性疾病的感染和传播,血液贮存期短并需特殊设施和血源紧张等原因,寻找安全有效的血液替代品已成为目前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脂质体包封血红蛋白(LEII)是以血红蛋白为基础的新型血液替代品。通过换血模型证实LEH可有效地扩充血容量并向组织供氧。新一代LEH可长期冻干保存,并可有效地复苏致死性出血性休克的动物,显示了比单纯的血容量扩充剂更好的复苏特性。但巨噬细胞吞噬LEH后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在输注红细胞或血小板后发生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输注红细胞或血小板后发生细菌感染的56例创伤患者(感染组)与输血后未发生感染的140例创伤患者(未感染组),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创伤患者输血后感染与输注保存14天以上的红细胞密切相关[OR1.038(95%CI:1.01~1.07),P=0.036],而与输注红细胞的数量或血小板的数量无关。结论输注保存时间超过14天的红细胞是创伤患者输血后感染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β地中海贫血(TM)患者输注红细胞的疗效及红细胞保存时间对TM输血效果的影响。方法将采集后6-8 h完成白细胞过滤、血细胞比容(Hct)45%-47%、常规检测合格的血液52(人)份(400 m L/份),各自等分成2份1 U的少白红细胞(少白RBC)备用;给按研究标准纳入的52名TM患者分别输注采自同一献血者储存至d3(新鲜血)和d17(陈旧血)的少白RBC各1 U(200 m L/U),并在输血前、输血后24 h和输血后d14分别做血细胞分析。结果本组52例TM中,除10例脱落外,有42例完成研究,其血清铁蛋白(SF)为125 1.00-7406.07(中位值343 4.6)ng/m L,其中重度铁过载28例,肝大16例,脾大38例。5次检测Hb(g/L)依次为80.9+16.1、100.7+14.5、83.4+12.8、100.9+12.2和82.1+12.6。TM患者输新鲜血和陈旧血后每10 kg体重Hb(g/L)分别提升33.0+8.5和29.4+10.0(P0.05),输血后d14 Hb(g/L)分别下降30.4+14.3和32.1+11.6(P0.05)。新鲜血输注后Hb降低量与SF和重度铁过载呈正相关关系;陈旧血输注后Hb降低量与肝大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铁超载、肝脏增大影响TM患者输血的效果。保存时间短的红细胞(新鲜血)提升Hb的幅度大于保存时间长的红细胞(陈旧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能使机体解毒的血液吸收法的发展,人们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旨在利用炭吸收剂来改善输注用血的生物化学和形态学指标,以及预防输注后并发症。已得到肯定的是,长期保存的供血经炭吸收剂柱的灌注能使血液的酸硷平衡和电解质平衡正常化,还能改善血液的流变学性质和红细胞的形态。检验50份血液样品。这些血样曾于荣获列宁勋章的中央血液和输血科学研究所的76酸性枸橼酸钠-葡萄糖保存液中,在4℃下保存了7-12天。血液吸收前先将上述血样在37℃下保温30-40分钟。血液灌注以10-20ml/分的速度经过充满含氮的炭吸收剂柱来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新生儿非免疫因素贫血治疗中精准定量制备输注去白洗涤红细胞的方法。方法将9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共43例,实验组共53例。记录两组患儿输血前后血红蛋白浓度及输注后实际血红蛋白浓度/预期血红蛋白浓度和极差等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对照组输注前后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120. 95±5. 75 g/L和164. 75±11. 94 g/L、实际/预期为113. 26±34. 12%、输注后极差为62 g/L;实验组输注前后血红蛋白分别为121. 27±5. 61 g/L和160. 61±2. 99 g/L、实际/预期为101. 63±8. 21%、输注后极差为9 g/L。实验组输血后血红蛋白和实际/预期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精确定量制备去白洗涤红细胞可降低血液制备及输注过程中的误差,更精确的提高血红蛋白浓度至预期值,保证输注的血红蛋白总量,达到临床精准输血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抚顺市RhD阴性红细胞输注情况,提高临床RhD阴性红细胞输注水平。方法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临床输注RhD阴性血液的合理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RhD阴性红细胞合理性输血占72、4%,不合理输血占27、6%。不合理性输注的主要原因为输血指征过宽和冰冻红细胞解冻后未输注导致报废率较高。结论临床医生对RhD阴性患者血液输注存在盲点和误区,应加强相关知识学习。  相似文献   

20.
血液处理过程中的红细胞溶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输注的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发生溶血已有报道,这对于需要输血的病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游离血红蛋白将裂解成二聚体与结合珠蛋白结合,进而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清除,一旦超出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将会发生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是指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并引起血浆颜色改变。红细胞异常溶血由许多因素引起,包括在血液处理过程中操作不当、保存条件不当、细菌性溶血、抗体激活补体的溶血、红细胞膜的缺陷及献血者异常等。溶血的程度常用红细胞比容校正后的整个血红蛋白中游离血红蛋白的百分率来表示。北美尚未建立可被接受的溶血范围,但是1%溶血标准目前用于评估血液贮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而欧洲委员会将标准定为0.8%。本文强调要对全血制备红细胞的全程进行充分的监控,从而减少溶血的发生。仔细评估血液制备过程将降低因溶血而废弃的红细胞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