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趋化因子γ-干扰素诱生蛋白10(IP-10)和它的受体CXCR3在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对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判断提供有益的线索。IP-10可以由多种细胞分泌,如T淋巴细胞、NK细胞、内皮细胞和肝实质细胞等。在病毒性肝炎发生的过程中,IP-10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病毒特异性T细胞和NK细胞等效应细胞,趋化它们到肝组织局部发生免疫应答,发挥抗病毒作用。IP-10的分泌同时也会促进病毒性肝炎发展成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血清基线IP-10水平与治疗后病毒DNA载量以及抗原滴度呈负相关关系,对于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免疫应答反应起了一定的预测作用。IP-10在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趋化因子γ-干扰素诱生蛋白10 (IP-10)和它的受体CXCR3在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对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判断提供有益的线索。IP-10可以由多种细胞分泌,如T淋巴细胞、NK细胞、内皮细胞和肝实质细胞等。在病毒性肝炎发生的过程中,IP-10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病毒特异性T细胞和NK细胞等效应细胞,趋化它们到肝组织局部发生免疫应答,发挥抗病毒作用。IP-10的分泌同时也会促进病毒性肝炎发展成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血清基线IP-10水平与治疗后病毒DNA载量以及抗原滴度呈负相关关系,对于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免疫应答反应起了一定的预测作用。IP-10在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PGE1治疗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探讨PGE1治疗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机理和价值.方法本文观察了31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PGE1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及其他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PGE1治疗有效患者血浆内毒素、TNF-α、总胆红素(SB)水平下降,PGE2水平上升.结论应用PGE1治疗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可部分缓解病情和纠正重型肝炎的病理障碍,故可作为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综合治疗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4.
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病毒性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护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等。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尤其近年不断涌现出的新的有效抗病毒药物,临床使用及应用循证医学观点评价治疗效果等因素的影响,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有不少新观点及新进展。2004年3月和2005年12月,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公布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于规范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1乙型病毒性肝炎1.1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有效的抗…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是目前我国最为常见的两种病毒性肝炎类型.患者不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肝脏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还发现部分患者在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伴有脂肪变性.目前认为,病毒和宿主代谢因素是导致肝脂肪变性的重要原因,而脂肪变性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进展和抗病毒疗效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肝脂肪变性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γ干扰素及其诱导蛋白(IP)-10在不同临床阶段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老年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160例该院诊断为慢性HBV感染的老年患者,根据疾病不同时期分为耐受组(免疫耐受期)、活动组(免疫活动期)及重型组(重型HBV)。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及γ干扰素、IP-10水平。结果耐受组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HBV-DNA均低于活动组与重型组(P0.05);活动组均低于重型组(P0.05)。耐受组γ干扰素及IP-10水平均低于活动组与重型组(P0.05);活动组均低于重型组(P0.05)。γ干扰素及IP-10与ALT、AST、TBil、HBV-DNA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γ干扰素及IP-10通过免疫反应参与了慢性HBV感染的病理损伤过程,且与肝组织的损伤存在密切相关性,在探索性研究中可进一步深入以期寻找到更理想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颗粒干预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内毒素血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肝、抗病毒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谷氨酰胺颗粒10 g,3次/d,疗程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内毒素、肝功能的变化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3.3%)优于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肝功能、血清内毒素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谷氨酰胺颗粒治疗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内毒素血症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感染呼吸道病毒特征,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患者血清IP-10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AECOPD患者125例,取咽试子标本,采用多重PCR的方法检查呼吸道病毒等的感染情况,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查患者的肺功能指标,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IP-10水平,比较不同肺功能分级AECOPD患者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情况以及IP-10水平。根据患者感染情况分为A组(仅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B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合并其他病毒感染)、C组(非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D组(未检测到病毒感染),比较4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IP-10水平及其与合胞病毒感染的关系。结果 125例AECOPD患者中67例(53.60%)检出呼吸道病毒感染,共检出病毒69株,主要为流感病毒A(占28.99%),呼吸道合胞病毒(占26.09%)和流感病毒B(占20.29%)。125例患者按肺功能分级,Ⅰ级21例,Ⅱ级42例,Ⅲ级51例,IV级11例。4组患者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血清IP-10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随分级的增加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和血清IP-10水平增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P-10水平与FEV1值呈负相关性(r=-0.626,95%CI:-0.699~-0.539,P<0.01)。4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IL-1β、IL-8、IFN-γ、TNF-α和IP-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A、B、C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D组,B组显著高于A、C组(均P<0.05)。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者经治疗后血清IL-1β、IL-8、IFN-γ、TNF-α、IP-10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 AECOPD患者感染的呼吸道病毒主要为流感病毒A、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流感病毒B,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通过诱导IP-10的表达加重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是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细胞凋亡、脂质过氧化等多种机制.尽管抗病毒治疗是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的根本方法,但针对以上发病机制、恰当应用抗炎保肝药物是促进和辅助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另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戊型病毒性肝炎作为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病情较轻。但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相对病情重和预后差,尤其有肿瘤、免疫功能低下及慢性肝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易发展成为慢性肝炎、肝衰竭和肝硬化失代偿。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改善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键。老年人积极主动接种戊肝疫苗是预防戊型病毒性肝炎最可靠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所致小鼠肺部炎性病变的影响。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正常饲养,IP-10组单纯腹腔注射IP-10,RSV组只感染RSV,IP-10+RSV组腹腔注射IP-10后感染RSV。感染后第5 d,将小鼠处死,取肺脏,称重,计算小鼠肺指数,取左肺做病理分析及间质性肺炎病理评分。结果 1)肺指数:IP-10+RSV组为(1.99±0.25)%,与RSV组(1.51±0.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病理变化:IP-10组与对照组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RSV组可见肺间质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IP-10+RSV组肺间质、支气管、血管处出现严重炎症反应;3)间质性肺炎病理评分:IP-10+RSV组为10.4±0.9,与单纯感染RSV组7.5±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P-10水平增高可加重RSV所致小鼠肺部炎性病变。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及发生肝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在其中的作用已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具有抗肿瘤、抗感染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TNF-α可能参与了慢性肝病的病理发展过程[2].瘦素(Leptin)是由肥胖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质产物,被发现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抗体对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分别报道了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干扰素(IFN)治疗前后都可出现干扰素抗体,但对抗-IFN出现的临床意义尚无定论。本文对3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IFN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外周血抗-IFN,并对其对疗效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以探讨抗-IFN的检测在IFN治疗中的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病例选择及治疗方案 慢性病毒性肝炎共36例,其中乙型肝炎23例,丙型肝炎13例;男24例,女性12例;年龄10~72岁,平均  相似文献   

14.
干扰素是细胞在病毒感染或其他诱导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1].自1986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因其肯定的疗效已被广泛地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15.
对免疫反应介导的肝细胞损伤机制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是细胞在病毒感染或其他诱导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1].自1986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因其肯定的疗效已被广泛地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海林  王磊 《国际消化病杂志》2007,27(4):235-236,254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肝损伤在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一种代偿反应, 以细胞外基质(ECM)过量沉积为病理特征.能够引起慢性肝脏损伤的疾病基本上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病因.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3.5亿,我国约有1.2亿;西方国家以慢性丙型肝炎为主,我国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17.
脂肪肝是指脂质过多沉积于肝细胞的一种病理状态,可由多种因素或疾病引起,常见包括酒精、药物、代谢性疾病和营养障碍等。经济发展带来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促进了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流行,包括酒精性脂肪肝在内的脂肪性肝病(FLD),已经取代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1].  相似文献   

18.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是当前病毒性肝炎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感染面广,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近几年来对丙型肝炎的研究迅速发展,在临床诊断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述丙型肝炎临床过程复杂多样,临床谱广.慢性化倾向是丙型肝炎的重要特色,估计高达85%的感染者在HCV感染后6个月仍不能清除病毒,发展为慢性感染,表现持续或间歇性病毒血症.慢性丙型肝炎是一种隐袭性、进行性的疾病,在最初一、二十年内,临床症状不多,如出现症状,一般属非特异性,可间歇出现,如疲乏易倦,右上腹不适,偶尔有恶心、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和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能够显著延缓疾病进展,降低CHB、CHC相关肝硬化失代偿和肝细胞癌风险,改善远期预后。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利用传统或新型的指标及其模型,可有效地监测抗病毒治疗疗效和疾病进展,可作为指导病毒性肝炎精准诊疗的重要工具。基于生物学标志物指导的诊疗策略有望进一步提升我国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疗效,降低相关病死率,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病毒性肝炎相关病死率下降65%”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肝炎免疫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病毒性肝炎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 ,我国又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 ,对该病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抗病毒治疗是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由于甲型和戊型肝炎的病程有自限性 ,不致形成慢性 ,因此 ,将抗病毒治疗的重点放在易发展为慢性肝炎的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其目的在于抑制病毒的复制 ,最终将病毒清除。目前临床主要使用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等药物进行治疗 ,但效果不能令人满意。针对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治疗正被人们所重视 ,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 ,特别是免疫基因治疗为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天地。本文就目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