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防风-乌梅药对治疗荨麻疹的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方法 根据文献报道,结合口服利用度≥ 30%和类药性分析≥ 0.18,在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筛选防风-乌梅药对活性成分及靶点,GeneCards数据库筛选荨麻疹靶点,通过靶点映射确定药对活性成分作用的荨麻疹靶点;借助Cytoscape 3.5.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STRING平台构建靶蛋白互作网络,应用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KEGG通路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中BiNGO和MCODE插件对靶基因进行GO生物过程富集和聚类分析。结果 从防风-乌梅药对中筛选得到槲皮素、山奈酚、汉黄芩素、欧前胡素、升麻素等16个活性成分,作用于IL-6、TNF、SRC、EGFR、IL-8、PTGS2等62个荨麻疹相关靶点,调控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NF-kB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8条信号通路,参与调节炎症反应、肽-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分解代谢等生物过程。结论 充分揭示了防风-乌梅药对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荨麻疹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取“片姜黄-当归”药对挥发油,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对提取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定性分析,并运用网络药理学探讨药对挥发油防治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片姜黄-当归”药对挥发油,并使用L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借助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GeneCards、DAVID等数据库预测有效成分防治KOA的作用靶点及通路,对核心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疾病靶点”可视化网络图。运用AutoDock及Pymol对度值靠前的靶点与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片姜黄-当归”药对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9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莪术酮、异姜黄醇、藁本内酯等;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挥发油作用于KOA的28个潜在靶点,包括CTSK、PTGS1、PTGS2和ESR1等关键靶点;KEGG富集分析预测“片姜黄-当归”药对挥发油主要通过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白介素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KOA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筛选的活性成分与其对应靶蛋白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使用LC-MS结合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初步探明了“片姜黄-当归”药对挥发油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及其干预KOA的潜在靶点与作用机制,为“片姜黄-当归”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生姜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可能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平台筛选生姜主要活性成分,利用UniProt数据库将相应靶点蛋白名称进行转化为基因名,经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网络图;在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TTD数据库中检索“rheumatoid arthritis”,获取RA疾病靶点,制作韦恩图获取生姜药物成分和RA共同靶点,并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有效成分与靶点的潜在结合活性。结果 获取生姜5个成分及55个潜在靶点,RA疾病4 836个相关靶点,生姜与RA共同靶点26个,PPI网络中自由度靠前的3个靶点基因为前列素内环氧化物合成酶2(PTGS2)、转录因子AP-1(JUN)、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分别得到185个结果和59条信号通路。结论 生姜治疗RA具有多成分、多靶点效应,并涉及多条信号通路,这可能通过PTGS2、JUN、CASP3等靶点调控炎症反应、免疫调节作用治疗RA。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金振口服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分子靶点及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金振口服液潜在的入血活性成分与靶点。通过GeneCard数据库检索COVID-19相关的靶点。利用String构建公共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利用Bioconductor数据库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 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药物相似性筛选出141种有效成分。从GeneCard数据库中获得350个与COVID-19直接相关的靶基因,从组分靶点与疾病靶点PPI网络的交叉点获得47个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内脂多糖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主要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细胞因子活性、受体配体活性等有关。活性物质主要作用于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甲型流感等信号通路。结论 金振口服液中的化合物可能通过抗病毒、抗炎对新冠病毒导致的感染、炎症以及肺损伤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暖宫七味丸治疗痛经的作用机制并采用痛经模型大鼠对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 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和网络药理学在线数据库(TCMID)结合文献报道确定暖宫七味丸的活性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在线平台得到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利用DisGeNET数据库和GeneCard数据库确定原发性痛经的相关靶点,手动筛选化合物-疾病的共同靶点,将潜在共同靶点蛋白上传至Biogrid平台,获取药物-疾病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对PPI网络进行网络图优化和拓扑学分析。利用DAVID 6.8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及基因本体论(GO)注释分析。动物实验验证采用缩宫素致痛经大鼠模型观察暖宫七味丸高、中、低剂量(2.0、1.0、0.5 g·kg-1)的镇痛作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观察暖宫七味丸高、低剂量(2.0、0.5 g·kg-1)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测定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前列腺素F2α(PGF2α)水平。通过大鼠离体子宫肌张力实验观察暖宫七味丸水溶液(22.5、11.25 mg·mL-1)对大鼠子宫收缩幅度和收缩频率的影响。结果 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显示,暖宫七味丸治疗痛经的潜在靶点有68个,PPI核心靶点有IL-6、PTGS2、TNF和TP53等。涉及到的通路有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癌症通路和雌激素信号通路等,涉及到的生物功能有炎症反应、一氧化氮的生物调节过程和对激素的反应和对血管的调节功能等。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暖宫七味丸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大鼠的扭体反应次数显著减少(P<0.01、0.001),同时扭体反应的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1、0.001);暖宫七味丸高、低剂量组痛经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过氧化物合成酶2(PTGS2)相关蛋白COX-2表达显著下调(P<0.001)),同时子宫组织中PGF2α水平显著降低(P<0.001)。暖宫七味丸高、低剂量水提液对大鼠子宫收缩幅度和频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01)。结论 暖宫七味丸可以通过下调PTGS2靶点进而调控子宫肌张力起到治疗痛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增液汤中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分、靶点及通路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成分分析平台(BAT-MAN)数据库获取增液汤的作用靶标基因,采用Cytoscape 3.5.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STRING平台构建靶蛋白互作网络,利用BiNGO和MCODE插件对相互作用的靶基因进行GO生物过程富集和聚类分析,借助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对靶点进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 增液汤中23个药效成分作用于268个潜在靶点,聚类分析862个GO生物过程得到物质合成代谢、氧化应激、细胞离子平衡、炎症反应、凝血调节等23个子簇。KEGG信号通路富集主要涉及代谢、神经递质、氨基酸合成、信号转导、心血管和其他等6大类22条信号通路。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增液汤活性成分、靶点及多维药理作用机制,为其临床治疗价值拓展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联合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参赭培气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筛选出参赭培气汤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对应的靶蛋白,通过Uniprot数据库将其转化成相应的基因名称;利用GeneGards数据库和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筛选胃食管反流病的靶基因;通过Venny在线平台获取相关交集基因,利用Cytoscape 3.9.0绘制“参赭培气汤-成分-靶点”可视化网络;结合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9.0软件绘制蛋白互作网络图;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靶点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有效成分与靶蛋白间的结合活性。结果 总共有93个参赭培气汤的有效成分,253个靶基因,4256个疾病相关靶基因,获得141个中药-疾病共同靶基因。通过GO功能分析结果得出4872个生物学过程、735个分子功能、465个细胞组成,KEGG通路分析发现247条信号通路。结论 本研究预测了参赭培气汤通过ACTB、AKT1、IL-6、TP53、CASP3等多靶点及癌症信号通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机制,为深入研究参赭培气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和思路研究葛根,探讨葛根成分-靶点、成分-疾病、基因-通路和基因-疾病的关联性,揭示其主要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机制。方法 针对葛根中的活性成分,根据PubMed、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中获得葛根的化学成分和相关作用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网络;运用UniProt和CTD数据库提取作用靶点的基因名称、信号通路、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基因和靶点数据进行富集分析。结果 共获得刺芒柄花素、葛根素等10个主要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作用于112个靶点,其主要靶点有PTGS2、PTGS1、HSP90AB1等,这些靶点与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436种疾病相关,涵盖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33大类疾病。葛根主要活性成分作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有48个靶点,这些靶点参与肿瘤、高血压等多种生理及病理的生物学过程,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相关靶点,说明葛根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协调作用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结论 葛根具有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等生物活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为接下来的药效试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挖掘中药复方急支糖浆治疗咳嗽的有效成分、关键靶点以及潜在作用通路。方法 分别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Genecards数据库筛选急支糖浆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咳嗽的疾病靶点,两者靶点取交集后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拓扑分析获取关键靶点和成分。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生物学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技术进一步佐证网络药理学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小鼠咳嗽模型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急支糖浆中共筛选出活性成分163种,可干预咳嗽相关靶点154个,GO富集586个,KEGG通路119条。其中,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等可能为急支糖浆治疗咳嗽的关键成分,CXCL8、MAPK8、STAT3、TNF等为潜在靶点,GO富集分析的生物功能涉及到细胞增殖、血管生成、炎症反应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涉及到TNF、PI3K-Akt、FoxO、HIF-1等信号通路。超过90%的分子对接结果均具有一定的结合活性。使用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方法验证了急支糖浆对咳嗽小鼠淋巴细胞分化、炎症因子和部分关键靶点表达的影响。结论 急支糖浆治疗咳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多种活性成分作用于多靶点、多通路产生了调控炎症过程、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细胞增殖、修复受损机体等综合效果,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急支糖浆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通关藤治疗肝细胞癌(HCC)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和ADME平台筛选通关藤活性成分并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化合物的作用靶点;从GEO数据库获得HCC数据芯片GSE147888并筛选表达差异显著基因;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得HCC疾病相关靶点;Venny在线对上述靶点取交集。利用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和PPI网络图;利用R软件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GEPIA数据库对靶基因进行生存分析,筛选在HCC生存率中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并用Proteinatlas数据库分析基因在HCC组织中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将排名前5的靶蛋白与对应药物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共筛选通关藤活性成分50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基因12个。通关藤治疗HCC的重要成分有野黄芩素四甲醚、通关苷元、芥子酸、苦绳苷元、山奈酚等,关键基因有JUN、MMP9、PTGS2等。GO、KEGG分析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主要涉及基因沉默调节、炎症反应调节等过程,主要富集在IL-17、TNF等信号通路。生存分析显示ESR1、MMP1、MMP9、JUN、PPARG在高低风险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SR1和MMP9在正常组织和肝癌组织中差异表达。分子对接结果验证了药物活性成分与靶蛋白可稳定结合。结论 研究体现了中草药通关藤治疗HCC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通关藤在HCC的临床应用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脑缺血(cerebral ischemia,CI)具有高发病率、高致畸率,是全球第二大致死疾病.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益气活血方(YQHX)在临床治疗CI发挥一定疗效,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其作用机制.通过TCMSP和CNKI数据库获取益气活...  相似文献   

12.
王晨  王建  刘万里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1,36(10):2008-2016
目的探究附子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附子泻心汤4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及相应靶点;利用DisGeNet数据库筛选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靶点,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疾病–药物–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得到核心靶点。利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包进行基因功能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得到附子泻心汤87个活性成分,216个作用靶点,得到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靶点639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85个,其中核心靶点包括AKT1、TP53、VEGF、TNF、PTGS2、IL6、JUN、CASP3等。附子泻心汤主要参与脂多糖应答、对细菌起源的分子应答、活性氧化物代谢、氧化应激、金属离子应答、信号通路调节等生物过程,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乙型肝炎等通路发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结论附子泻心汤可通过多靶点、多机制、多途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苍术-玄参药对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分析平台(TCMSP),获得苍术、玄参主要活性成分和相关作用靶点,并借助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苍术-玄参药对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TTD数据库中检索抗2型糖尿病靶点,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分析,构建抗2型糖尿病靶点PPI网络图,利用Cytoscape 3.6.1软件中的Merge功能与活性成分-靶点融合,获得苍术-玄参药对抗2型糖尿病作用靶点。运用DAVID数据库对苍术-玄参药对抗2型糖尿病作用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进一步研究苍术-玄参药对抗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结果获得具有类药性、口服吸收良好的成分27个,苍术-玄参药对抗2型糖尿病作用靶点10个,包括PTGS2、DPP4、PTGS1、NR3C2等。KEGG分析得到与苍术-玄参药对抗2型糖尿病作用有关的通路6条,关键通路包括脂肪细胞脂解调控通路、PPAR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AMPK信号通路等。结论苍术-玄参中的活性物质主要通过作用于PTGS2、DPP4、PTGS1、NR3C2等靶点协同治疗2型糖尿病,为深入剖析苍术-玄参药对复杂体系,阐释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潜在复杂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淡豆豉抗抑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通路,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CNKI、TCMSP、TCMIP检索并筛选淡豆豉抗抑郁潜在活性成分;运用PharmMapper服务器预测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蛋白对应的基因名;运用DrugBank、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检索抗抑郁作用靶基因,并将活性成分靶点相互映射获得淡豆豉活性成分抗抑郁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下载靶蛋白相互作用数据,与获取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淡豆豉–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运用DAVID数据库分析潜在靶点的基因本体(GO)分子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最后利用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对药物有效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预测获得淡豆豉主要活性成分8个,作用靶点396个,与抑郁症交集潜在靶点334个,GO分子功能和KEGG通路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以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小分子量G蛋白(Ras)信号通路、叉头框蛋白(FoxO)信号通路等多个信号通路。将关键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对接,其中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与大豆苷元结合能力较好;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与木犀草素、槲皮素结合能力较好;HSP90-α热休克蛋白(HSP90AA1)与黄豆黄素结合能力较好。结论 淡豆豉以多种活性成分、多个作用靶点和途径发挥其抗抑郁作用,为淡豆豉在临床上用于抑郁症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白仙风汤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可能机制。方法 白仙风汤剂中白芍、甘草、青风藤、威灵仙4味草药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经口服吸收率(OB)、类药性、半衰期条件筛选得到药物有效成分,并进行靶点预测;从OMIM、TTD、PharmGKB和GAD数据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靶点进行检索;使用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对该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得到核心化学成分及核心靶点;对核心靶点基因进行GO通路分析和KEGG生物过程分析。结果 筛选得到白芍有效成分10个,甘草有效成分66个,青风藤有效成分6个,威灵仙有效成分8个,删除共有的有效成分,共有83个有效活性化合物,对这些化合物进行靶点预测,共得到260个药物靶点;对疾病相关靶点进行检索,共得到58个疾病靶点。通过对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节点的拓扑学分析得到槲皮素、β-谷甾醇、豆甾醇、甘草素等19个核心化学成分,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雌激素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等9个核心靶点,对这些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发现药物治疗疾病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调节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催乳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11条通路。结论 白仙风汤剂主要通过VEGF信号通路、调节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催乳素信号通路等多条途径实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表现出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机制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二妙散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检索二妙散的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GeneCards、OMIM数据库检索宫颈HPV感染相关疾病靶点。将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3.8.2软件对PPI进行拓扑分析;将潜在作用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功能(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Tools 1.5.7软件和Pymol软件对核心作用靶点与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及可视化。结果 获得二妙散有效成分28个,作用靶点为221个,筛选出核心靶点5个,包括蛋白激酶B1(Akt1)、肿瘤蛋白p53(TP53)、雌激素受体α(ESR1)、转录因子AP-1(JUN)、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3)。GO富集分析显示,潜在作用靶点与细胞增殖的正向调节、细胞凋亡过程的负调控、转录的正调控、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有关;KEGG富集分析结果包括磷脂酰肌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冬虫夏草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CNKI、PubMed、Drugbank、Stitch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平台检索冬虫夏草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筛选肿瘤相关基因,运用Cytoscape 3.7.2构建冬虫夏草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对关键靶点构建网络互作(PPI)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GO)基因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和Pymol软件对药物有效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共得到冬虫夏草22个化合物,86个抗肿瘤共同靶点,主要包括环加氧酶(PTGS)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G)、胱天蛋白酶3(CASP3)、JUN基因等关键靶点。GO分析与KEGG通路结果显示,冬虫夏草抗肿瘤涉及到多种生物学过程以及PPAR、花生四烯代谢、5-羟色胺信号通路等多种信号通路。将关键化合物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提示冬虫夏草抗肿瘤可能的前5个主要活性成分11,14-二十碳二烯酸、花生四烯酸、黄豆黄素、胆甾醇和豆甾醇与关键靶点PTGS2、PTGS1、PGR、HMGCR和CNR1均能自发结合。结论 初步探讨了冬虫夏草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相关靶点及相关通路,发现冬虫夏草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抗肿瘤,为后期实验验证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中成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用药规律,并基于网络药学方法探究核心药材组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潜在作用机制,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药融云数据库中收录的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成药,对其所含药味、功能主治等信息进行摘录,经过数据筛选、标准化处理,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从中药频次、中药属性、聚类分析、药物关联分析等方面进行数据挖掘,总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用药特点,筛选核心药材组合。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核心药材进行靶点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药材-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核心药材作用机制。结果 药融云数据库共收载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成药114种,除去不同剂型,共计80种,涉及中药材279味,其中用药频次较高的中药有黄芪、丹参、虎杖、当归等15味中药。药性多见于寒、平、微寒、温;药味多属甘、苦、辛味;归于肝、脾、肺、心4经的较多;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占比最高。核心药材组合虎杖-白花蛇舌草-丹参的17个主要活性成分可作用于132个核心靶点,调控包括HIF-1、IL-17、PI3-Akt、TNF、乙型肝炎等信号通路。结论 临床中成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为主,同时兼以活血化瘀、补虚止痛,达到虚实同治的良好效果。核心药材虎杖-白花蛇舌草-丹参通过多个成分干预多个靶点、进而调控多条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的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茵  杨晓敏 《中国药房》2008,19(9):715-717
目的:对活血化淤药进行分类。方法:对33种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常用中药,通过SPSS10.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收录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功效,将之作为能反映分类特征的变量,并将药物名称作为测量的变量,进行分层聚类中的Q型聚类。结果:当分为4类时,第1类应当为活血调经药,第2类为活血止痛消症药,第3类为活血化淤止痛药,第4类为破血逐淤药;当分为5类时,第5类为活血疗伤药;当分为6类时,第3类为活血祛风药,第6类为活血止血药。结论:运用聚类分析法,能较好地将不同类别却有相同功效的药物归类,并根据这一类药物作用趋势的不同分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补肺活血胶囊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恢复期治疗的潜在作用机制,为其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BATMAN-TCM、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数据库获得补肺活血胶囊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COVID-19相关靶点,并采用交集法筛选出与补肺活血胶囊活性组分作用的共同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构建“中药-化合物-靶点”网络,并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和GO功能富集分析,并运用R version 3.6.3软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采用AutoDock Tools 1.5.6、AutoDock vina 1.1.2进行分子对接研究。结果 从补肺活血胶囊中共筛选出潜在活性成分32个,对应靶点203个,核心化合物11个,核心靶点52个;PPI网络分析获得补肺活血胶囊干预COVID-19关键作用靶点25个;GO及KEGG富集分析得出与补肺活血胶囊治疗COVID-19作用相关的生物过程251个(P<0.05),相关信号通路93条(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补肺活血胶囊核心化合物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3CL水解酶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具有较好的亲和。结论 补肺活血胶囊含有的核心化合物可作用于IL6、MAPK8、PTGS2、PTGS1、NCOA2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对COVID-19恢复期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