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联合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EMBM)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SMTs)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9年6月103例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行超声微探头检查、证实起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且直径小于2 cm的食管黏膜下隆起患者,均入院行EMBM治疗,回顾性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资料,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整块切除率,随访术后有无复发或转移,总结EMBM的治疗效果。结果 10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98例(95.15%)成功予以EMBM切除,3例(2.91%)行结扎术未予以电切,2例(1.94%)术中改为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整块切除95例(92.23%)。平均手术时间(30.2±10.7)min。2例切除术后创面渗血明显,予以氩离子束凝固术(APC)和电热活检钳成功止血。无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操作相关死亡病例发生。术后病理与术前超声微探头诊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 0.0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0±2.1)d。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复发。结论 EMBM对浅层的食管小SMTs具有较高的整块切除率,无严重并发症,超声微探头联合EMBM治疗食管小SMTs是安全有效且经济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颈部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2例颈部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并接受STER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其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手术及住院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 12例颈部食管黏膜下肿瘤均行STER治疗,男7例,女5例,年龄(58.3±11.6)岁,病灶距门齿(19.41±0.51)cm,切除瘤体直径(16.25±6.44)mm,手术时间为(45.00±6.57)min,整块切除率91.67%(11/12),治愈性切除率100%(12/12)。术中出血1例(8.33%,1/12),无穿孔,术后有8例(66.67%,8/12)出现不同程度发热,有9例(75.00%,9/12)出现咽喉部不适或胸骨后烧灼不适,住院时间为(8.17±1.11)d,术后随访未发现病变残留、复发及食管狭窄。结论 STER治疗颈部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食管黏膜下肿瘤(SMTs)内镜检查及治疗手段,分析食管SM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同时评价食管SMTs内镜下诊治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食管SMTs患者,并同时完善普通胃镜和超声内镜(EUS)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内镜下治疗,所有切除的肿瘤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共98例患者。其中,女55例(56.12%),男43例(43.88%)。肿瘤位于食管上段27例(27.55%),中段28例(28.57%),下段43例(43.88%),56例病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25例行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SE),12例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另3例行电凝电切除术,1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因术中发现肿瘤基底部深转为外科手术,另1例平滑肌瘤因肿瘤体积太大致内镜操作困难,中途转胸腔镜下治疗。1例神经鞘瘤,ESD术后出现气胸、胸腔积液、术后瘘及食管狭窄等并发症,1例胸腔镜下行肿瘤摘除术的平滑肌瘤,术后发生气胸和胸腔积液,另外2例出现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均于术后2或3 d自行好转。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结果证实,最常见的食管SMTs为平滑肌瘤,共90例,占所有病例91.84%。结论食管SMTs以女性多见,好发于中下段食管,病理以平滑肌瘤最为常见;应用EUS技术能够对病变性质及组织学来源进行较准确的评估;内镜下治疗食管SMTs不仅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而且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价值。方法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与消化内镜辅助下行手术。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本组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的完全切除率为97.6%。术中出血发生率为7.5%。40例患者均无食管穿孔、食管狭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1.1±5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0.2±3.1)mL,平均住院时间为(4.6±0.5)d。所有患者在术后1个月时均已完全愈合,随访期内无出血、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结论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内镜套扎术在胃黏膜下肿物(直径≤1 cm)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20年10月-2022年7月接受内镜下治疗的177例胃黏膜下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内镜治疗方式,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n=142)和内镜套扎术组(n=3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病灶完整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和病理等情况。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33.23±8.55) min,明显长于内镜套扎术组的(24.85±5.96) min,术中出血均为ERB-c1级,无ERB-c2级,优于内镜套扎术组,手术费用(24 615.08±5 678.32)元,明显多于内镜套扎术组的(21 319.26±7 235.9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中穿孔率、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中转外科手术、严重感染、迟发性出血和围手术期死亡,无肿瘤复发、转移和死亡。结论 内镜套扎术具有相对安全、高效、出血量少和费用低等优点,但存在难以预判的出血风险。临床需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下切除术与腹腔镜下切除术对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内镜下切除或腹腔镜下切除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内镜下切除术患者60例(以下称内镜下切除组)与腹腔镜下切除术患者30例(以下称腹腔镜下切除组),比较两组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完全切除率、切除病变平均直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结果内镜下切除组完全切除率96.8%(60/62),腹腔镜下切除组完全切除率96.7%(29/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759);腹腔镜下切除组切除病变平均直径[(29.7±5.3)mm]大于内镜下切除组[(14.9±4.3)mm](P=0.013);内镜下切除组平均手术时间[(32.1±6.1)min]少于腹腔镜下切除组[(75.3±9.8)min](P=0.007);内镜下切除组术中出血量[(13.2±5.5)ml]少于腹腔镜下切除组[(28.3±7.6)ml](P=0.009);内镜下切除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1±1.4)d]少于腹腔镜下切除组[(6.9±2.2)d](P=0.007),内镜下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腹腔镜下切除组(13.3%)(χ^2=4.89, P=0.021),内镜下切除组平均住院总费用[(18 745±6 281)元]少于腹腔镜下切除组[(42 961±10 423)]元(P=0.006);术后随访6~12个月,内镜下切除组及腹腔镜下切除组均未发现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内镜下切除术及腹腔镜下切除术均是目前治疗直结肠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且内镜下切除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  相似文献   

7.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黏膜肿瘤患者共62例,其中采用腹腔镜联合内镜切除术的34例为观察组,采用传统开腹胃肠道黏膜下肿瘤切除28例为对照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对比。术后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22.3±20.4)min、术中出血量为(34.7±12.3)m L、住院时间为(7.9±3.4)d;观察组中手术时间为(118.9±18.9)min、术中出血量为(32.9±10.2)m L、住院时间为(8.2±1.3)d,两组间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中,对照组2例出现术后梗阻及,3例切口感染,观察组中表现为3例胃瘫,1例切口感染。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在胃肠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腹腔镜联合内镜技术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可实现准确的病灶定位,降低开腹率,同时可缩短术后住院的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的护理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镜中心来源于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12例患者均行术前胃镜及超声内镜诊断。分析患者一般情况、术中操作情况及患者生命体征、术后并发症、饮食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 12例患者食管7例、胃窦1例、胃贲门1例、胃底1例STER完整切除,切除率100%,另2例顺利完成STER、挖出术及探查术,未见瘤体。平均手术时间(136.5±20.5)min,平均住院天数(6.0±0.5)d。术后无皮下气肿、穿孔及出血。结论 STER治疗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术前评估、准备及术中配合能保证手术安全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肿物挖除术(ESE)和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胃结合部(EGJ)黏膜下肿瘤(SMTs)的疗效,以及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EGJ SMTs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ESE组和STER组,按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为无并发症组和并发症组。观察各组患者切除病变时间、金属夹缝合创面时间、手术时间、肿瘤大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比较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分析有无残留病变和复发情况。收集各组患者年龄、2型糖尿病、慢性肺病、手术时间、肿瘤大小和肿瘤病理性质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ESE组切除病变时间短于STER组,金属夹缝合创面时间长于STE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肿瘤大小患者中,ESE组切除病变时间短于STER组,金属夹缝合创面时间长于STE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2个月复查胃镜,患者手术创面愈合情况良好,未发现残留病变和复发情况。并发症组年龄明显大于无并发症组,手术操作时间长于无并发症组,肿瘤大小明显大于无并发症组,2型糖尿病和慢性肺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2型糖尿病、慢性肺病、手术时间和肿瘤大小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ESE和STER治疗EGJ SMTs安全、有效。年龄、2型糖尿病、慢性肺病、手术时间和肿瘤大小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早期给予针对性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护理要点。[方法]总结19例食管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病人行STER治疗的护理,术前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手术;术后严密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结果]19例病人均手术成功,完整切除率100.0%;术后发生皮下气肿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围术期精心护理是STER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4月该院诊治的135例胃间质瘤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出血、穿孔和感染发生率。根据患者ESD治疗后是否发生出血将患者进一步分为术后出血组(n=12)和术后无出血组(n=123)。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13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6.23±8.79) min,术后进食时间为(3.05±0.98) d,住院时间为(6.11±0.95) d,术后出血发生率为8.89%,术中穿孔发生率为0.74%,术后穿孔发生率为1.48%,术后感染发生率为7.41%。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结论高血压、糖尿病、PLT、血清PCT和CRP水平是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术夹闭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创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东莞东华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诊断为结直肠病变行ESD术的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24处病变。根据ESD术后创面是否行荷包缝合术分为研究组(ESD术后行荷包缝合术夹闭创面,n = 121)和对照组(ESD术后创面不夹闭,n = 103),总结两组患者治疗完成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病灶位于直肠114处(50.89%),左半结肠56处(25.00%),右半结肠36处(16.07%),回盲部18处(8.04%)。研究组手术时间(73.12±12.23)min较对照组的(69.24±11.54)min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85±0.98)d,较对照组的(5.04±1.24)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住院费用为(23 728.85±3 916.89)元,较对照组的(22 820.84±5 051.80)元多,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穿孔、发热和腹痛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术能有效夹闭结直肠ESD术后创面,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出血,降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不增加总体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贲门周围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8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内镜中心采用STER治疗的50例食管贲门周围SM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均完成STER。食管病变33例,贲门周围、胃底病变17例,1例病变为2个瘤体,其他均为单个瘤体。成功切除所有SMT,一次性完整切除率96.0%,手术时间32~115 min,平均(54.0±24.5)min,完整缝合创面所需金属夹4~8枚,平均(5.6±2.1)枚。术后瘤体直径0.8~3.3 cm,平均(1.6±0.4)cm。术后经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为平滑肌瘤40例(80.0%),间质瘤7例(14.0%),食管支气管源性囊肿2例(4.0%),钙化性纤维性肿瘤1例(2.0%),切缘均为阴性。4例术中发生穿孔,3例术中发生皮下气肿,3例术后出现发热,均经保守治疗痊愈。住院时间6~15 d,平均(7.8±3.7)d。结论 STER对食管贲门周围SMT有较高的完整切除率,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较少,住院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For submucosal tumors (SMTs) originating from the muscularis propria (MP) layer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EGJ), 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STER) is now widely used, and it shows promise in overcoming the limitations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Aims: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STER technique for treating SMTs of the EGJ originating from the MP layer. Material and methods: From October 2011 to February 2014, 20 patients were enrolled for STER surgery.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umor location. The esophagocardiac group had a lower complication rate (0/7) compared with the cardiac group (3/6) and the gastrocardiac group (3/7). The mean operation time in the esophagocardiac (83?±?24?min) and cardiac (83?±?55?min)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gastrocardiac group (145?±?44?min) (P?Conclusions: The STER technique appears to be a feasible and safe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for SMTs originating from the MP layer of the EGJ, with satisfying en bloc resection, a short operation time, and low rates of severe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标识对行隧道内镜方法发现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作用。方法将2012年3月-2016年8月于该科室明确诊断病变大小为1.0~2.0 cm的食管黏膜下肿瘤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在距病变3.0 cm处常规行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B组采取先从食管腔内病变处行黏膜下盐水注射,再由下而上成一条直线多点黏膜下注射至距病变3.0 cm处再行STER法,记录两组患者发现瘤体时间。结果 A组平均用时(420.0±25.0)s,B组平均用时(300.0±25.0)s,B组用时更少,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标识法行STER法较传统STER法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注水型电刀行推进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PESD)切除大面积贲门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并分析总结相关技术要点。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镜诊疗中心通过胃镜活检及放大染色内镜检查考虑贲门早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且病变最大径 > 2.0 cm的病例,术中用注水型电刀行PESD治疗,并选取该中心同期该医生以普通黏膜切开刀行贲门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病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的单位面积剥离速度、病变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迟发性出血和穿孔)等。结果 PESD组(n = 32)病变直径2.0~8.0 cm,平均(5.1±2.9)cm;其中1处病变位于前壁,16处位于后壁,3处位于大弯侧,12处位于小弯侧;30处病变为一次性切除,2处病变(贲门大弯侧)为分块切除;剥离时间19~112 min,平均(65.5±48.3)min;术中出血8例(25.0%),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住院3~5 d;ESD组(n = 17)病变直径2.0~6.5 cm,平均(4.2±2.2)cm;2处病变位于前壁,10处位于后壁,5处位于小弯侧;所有病变均为一次性切除;剥离时间26~157 min,平均(91.5±26.5)min;术中出血8例(47.1%),术中穿孔2例(11.8%),均给予金属夹夹闭并内科保守治疗取得成功,无迟发性出血和迟发性穿孔发生,术后住院3~6 d。结论 应用注水型电刀行PESD是一种基于贲门解剖结构的创新术式,与常规ESD相比,可有效提高剥离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内镜手术更安全和快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的圈套器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结直肠息肉及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2月-2016年5月利用改良的圈套器完成ESD切除结直肠息肉、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和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改良的圈套器进行ESD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治疗时间和并发症等,并与HOOK刀完成ESD术进行比较。结果共20例病例24处入选并完成ESD术,其中16例病例共20处病灶均顺利完成改良的圈套器行ESD术(实验组),4例病灶采用传统HOOK刀完成ESD术(对照组)。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病灶整块切除率100.0%(24/24);实验组息肉长径为1.2~4.0 cm,平均长径(2.4±0.9)cm,对照组息肉长径为1.5~3.0 cm,平均长径(2.2±0.6)cm;实验组手术时间为45.0~120.0 min,平均时间(83.3±23.9)min,对照组手术时间45.0~80.0 min,平均时间(66.2±15.4)min,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耗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术后病理:结直肠腺瘤15例(其中3例腺瘤伴局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增生性息肉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NETs 2例共4处病灶,间质瘤1例,两组中除1例来源于固有肌层间质瘤全层切除术以外,无1例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无1例术中、术后转外科治疗。结论改良的单圈套器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ESD术切除巨大结直肠息肉及黏膜下肿瘤,拓展了圈套器在内镜切除术中的使用方法及适应证,但需要更长时间来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切除食管神经鞘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9年7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收治的11例食管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术后并发症和病理特点。结果男患者占54.5%;年龄40~81岁,平均(57.5±12.4)岁;食管神经鞘瘤多位于胸上段(45.5%,5/11)和胸中段(27.3%,3/11);11例(100.0%)病灶的白光内镜分型均为隆起型,表面黏膜光滑、无溃疡。肿瘤直径为0.3~5.0 cm,平均(2.5±1.8) cm;超声内镜(EUS)显示10例(90.9%)起源于固有肌层,11例均为低回声,9例(81.8%)回声均匀;11例EUS下均无血流信号,6例(54.5%)为腔内生长,5例(45.5%)腔内外生长。完整切除率为100.0%(11/11),中位手术时间41 min,11例患者(100.0%)均未出现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为(1.2±0.6) d;平均住院时间为(6.9±2.5) d。所有组织标本中S100均为阳性;中位随访时间为53个月,期间未发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死亡。结论 ESD和STER用于诊断和治疗食管神经鞘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