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刘开林 《内科》2014,(3):278-280,28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为临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COPD患者148例,根据是否有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分为急性呼衰组52例和非急性呼衰组96例。根据急性呼衰组患者的转归情况,将其分为好转组36例以及死亡组16例。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并研究急性呼吸衰竭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每年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次数多、尿酸水平低、白蛋白水平低、消瘦、发生医院感染、未使用吸入用糖皮质激素、酸碱失衡是COPD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而酸碱值低、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血清钠降低、血清氯低、医院感染、并发肺性脑病、并发心功能衰竭是COPD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急性呼吸衰竭与COPD发作的次数、机体营养状况、电解质酸碱失衡、医院感染的发生、吸入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等多个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探讨脑型血吸虫病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病例资 料, 评估外科手术治疗脑型血吸虫病效果。结果 结果 25例患者接受血吸虫性肉芽肿全切除术, 17例患者因病灶累及功能区或2个以 上脑叶而接受血吸虫性肉芽肿全切除术。术中无患者死亡。术后随访发现, 31例患者完全恢复, 且能正常工作、 生活; 2例肢体轻 度麻木; 3例术后癫痫发作; 2例死于血吸虫性肝硬化; 1例自然死亡。结论 结论 外科手术是一种有效治疗脑型血吸虫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对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保护性免疫的影响。 方法 随机筛选无乙肝病毒感染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实验组)24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26例。分别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接种乙肝疫苗前后血清,用ELISA法检测两组接种前后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2(IL-2)的水平。 结果 接种乙肝疫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抗-HBs平均吸光度(A值)分别为0.134和0.150。接种后,实验组血清抗-Hbs 平均A值为0.217, 转阳率为17%,与接种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抗-Hbs平均A值为1.210, 转阳率为92%,与接种前相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 0.01)。 实验组接种乙肝疫苗前血清IL-2和TNF-α平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接种后两组血清IL-2和TNF-α平均水平均升高,但与接种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水平低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发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在洞庭湖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6-2007年新发现的腹水型和巨脾型晚血病人60例作为病例组;以配对条件选择120例慢性血吸虫病人作为对照组。设计包含晚血危险因素的问卷,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式收集信息。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晚血病人发生的单因素及条件logistic回归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乙肝病史(OR=10.729)、接触疫水方式(OR=3.919)、年均接触疫水天数(OR=5.457)和近10年化疗次数(OR=1.578)4个因素为晚血发生的危险因素;血吸虫病查出次数为晚血发生的保护因素;未发现晚血与年人均收入、文化程度、晚血家族史、血吸虫病检查次数和血清学检查阳性次数5个因素的关联性。结论长期接触疫水、反复感染、未能及时检查诊断和治疗是晚血发生的关键因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可加速晚血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晚期日本血吸虫病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1∶ 1、1∶ 2配对病例 -对照研究。对照组为健康人 ,慢性血吸虫病 慢血 )患者 ,每组调查 2 13例。调查内容包括 :血吸虫病患病史、治疗史、疫水接触史、社会经济状况及营养状况等。检测细胞、体液免疫水平、 5项乙肝血清标志物 HBVMs)和 ABO血型及 B超等。用 SAS软件 ,以 1∶ 1、1∶ 2配对单因素和逐步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血吸虫病检查次数 OR=1.16 8~ 1.311)、首次患血吸虫病距末次治疗间期 OR=1.14 2 )和距本次调查间期 OR =1.0 89)、HBs Ag+ OR=4 .6 83~ 10 .75 9)、HBc Ab+ OR=2 .873)、HBs Ag+ +HBe Ab+ +HBc Ab+ OR=7.6 0 4 )为晚血发病危险因素 ;晚血患者人均住房面积较小、年均收入较低 ;未发现晚血与 ABO血型的关联性。 结论 晚血的发生与血吸虫的反复感染、血吸虫病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及感染间期长有关 ,合并乙肝感染、社会经济状况差及细胞免疫水平降低可增加其发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型血吸虫病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病例资料,评估外科手术治疗脑型血吸虫病效果.结果 25例患者接受血吸虫性肉芽肿全切除术,17例患者因病灶累及功能区或2个以上脑叶而接受血吸虫性肉芽肿全切除术.术中无患者死亡.术后随访发现,31例患者完全恢复,且能正常工作、生活;2例肢体轻度麻木;3例术后癫痫发作;2例死于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自然死亡.结论 外科手术是一种有效治疗脑型血吸虫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ACOS)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2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为COPD组,另外选取同期130例老年ACOS患者为ACOS组,统计两组年龄、性别、过敏史、吸烟史、既往哮喘史、嗜酸性粒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Ig)E、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有无气道高反应性(AHR)等资料,分析诱发ACOS的危险因素及ACOS患者临床特征。结果 ACOS组在急性发作诱因、首发症状、肺部听诊特点中干湿啰音并存、单纯湿啰音比例与COP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OS组主要以咳嗽/咯痰为首发症状,肺部感染为急性发作诱因,干湿啰音并存为肺部听诊主要特点。ACOS组有过敏史、有吸烟史、既往有哮喘史、嗜酸性粒细胞0.5×10~9/L、血清IgE0.9 mg/L、有AHR比例均明显高于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性别、FEV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过敏史、吸烟史、既往有哮喘史、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血清IgE升高及AHR是ACOS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ACOS多发于老年人群,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咯痰,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并存,ACOS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过敏史、吸烟史、既往有哮喘史、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血清IgE升高及AHR是ACO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浆中心钠素(ANP)的浓度。方法对在湘岳医院2002~2003年间住院的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取静脉血2ml,采用放射免疫技术非平衡法,在γ计数器上直接测定血浆ANP的浓度。同时与健康者作对照。结果急性、慢性、巨脾型晚期和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等患者均高于对照组,急性(P<0.01);慢性(P<0.01);巨脾型晚期(P<0.05);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P<0.01)。而急性血吸虫病患者与慢性、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巨脾型晚期与慢性血吸虫病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与急性、慢性与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体感染血吸虫后,血浆中ANP的含量升高,其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曼氏血吸虫病患者细胞免疫反应的发生及演变特点,作者研究了15例成年的和3例儿童曼氏血吸虫病患者,其中感染3个月内的急性血吸虫病患者3例,感染6~12个月的亚急性患者6例,感染4年以上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9例,3组患者的感染度属中度或重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广西桂东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30例,根据是否并发癫痫分为癫痫组21例和非癫痫组209例。采用自制的资料收集表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急性脑卒中并发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癫痫的危险因素。结果 21例癫痫患者病灶位于皮质上者15例,皮质下者6例;癫痫发作时间:早发性癫痫16例,迟发性癫痫5例;癫痫发作类型:大发作13例,单纯局限性运动性发作6例,精神运动性发作及小发作各1例;癫痫发作次数:单次发作15例,反复多次发作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卒中类型、有无发热、有无意识障碍、病灶是否累及皮质及有无低钙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卒中类型〔OR=2.832,95%CI(1.391,5.766)〕、发热〔OR=2.230,95%CI(1.132,4.393)〕、意识障碍〔OR=2.977,95%CI(1.556,5.697)〕及病灶累及皮质〔OR=4.860,95%CI(1.260,10.074)〕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并发癫痫患者多表现为早发性皮质上单次大发作,卒中类型、发热、意识障碍及病灶累及皮质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Ⅱ类人白细胞抗原 (HLA-Ⅱ)基因多态性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的相关性。 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SSP)技术对 46例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 (实验组 )和 43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 (对照组 )HLA-DRB1、DPA1、DQA1和DQB14个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进行分型。对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进行 χ2 检验。 结果 实验组HLA-DRB1*04、DPA1*0103、DQA1*0601和DQB1*020 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HLA-DQA1*0501和DQB1*060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 HLA-DRB1*04、DPA1*0103、DQA1*0601和DQB1*0201等位基因 ,因其与晚期肝脾型日本血吸虫病呈显著的正相关 (P <0.0 5 )而可能是该病的遗传易感基因 ,而HLA-DQA1*0501和DQB1*0601等位基因与对该病存在抵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了因地制宜的综合性防治血吸虫病策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至2008年底,全国有血吸虫病流行的12个省(市、区)中5个已阻断传播,454个流行县(市、区)中有265个已阻断传播,97个已控制传播;全国血吸虫病病例数由防治初期的1 000余万例降至41.3万例。目前,尚未控制传播的92个县(市、区)均分布在湖沼和高原山区,防治工作难度很大。由于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综合性防治策略无法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策略虽可迅速降低血吸虫病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但由于钉螺分布广泛,传染源种类众多,难以控制再感染。应改变传统的生物医学防治模式,坚持以社会措施为主导的综合防治策略,将血吸虫病防治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改变传统的生活、生产习惯,逐步减少血吸虫病感染的机会,以消除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直至控制和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只有这样,血吸虫病防治才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旋毛虫Ts21重组蛋白的免疫诊断价值及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应用旋毛虫Ts21重组蛋白ELISA(Ts21-LISA)与肌幼虫ES抗原ELISA(ES-LISA)对旋毛虫病与其他寄生虫病患者血清及5种旋毛虫(T1、T2、T3、T4和T7)感染小鼠血清进行检测,并观察不同剂量旋毛虫感染小鼠后不同时间的血清抗体水平。将Ts21重组蛋白皮下注射免疫小鼠(20 μg/只,免疫3次,每次间隔10 d),末次免疫后10 d,每只小鼠用300条旋毛虫肌幼虫经口攻击感染,3.5 d和42 d 后剖杀,观察肠道成虫与肌幼虫数并计算减虫率。 结果 Ts21-LISA检测旋毛虫病、并殖吸虫病、囊尾蚴病及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7%(18/19)、15.8%(3/19)、9.1%(1/11)和7.7%(1/13),与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及健康人血清无交叉反应;Ts21重组蛋白与ES抗原ELISA检测旋毛虫病患者血清抗体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χ2=0.358,P>0.05)。Ts21重组蛋白与ES抗原检测T1感染小鼠血清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4,P>0.05),与T2、T3、T4、T7感染小鼠血清的交叉反应率明显低于ES抗原(χ2=17.069,P<0.05)。小鼠感染300条旋毛虫后4 周,应用Ts21-LISA检测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0%(10/10);小鼠感染5条旋毛虫后6周,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0%(10/10)。Ts21重组蛋白免疫小鼠用旋毛虫攻击感染后3.5 d和42 d,肠道成虫与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42.71%和49.8%。 结论 Ts21重组蛋白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血清学检测,但不能忽视与并殖吸虫病、囊尾蚴病及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设计研制安全有效的人脑型疟疫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MAD20 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 (MSP1) 和FC27 株裂殖子表面蛋白2 (MSP2) 基因编码区高度保守碱基设计并合成两对引物,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 技术对5 例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云南省勐腊县勐罕分离株CMH/YN 和云南省盈江县农场CYJ/YN 分离株基因组DNA MSP1 第13- 17 区基因和MSP2 基因进行扩增, 并将扩增产物分别经EcoRI 和KpnI, BamHI 和HindIII 双酶切后, 分子定向克隆M13mp18 和M13mp19 载体, 转染大肠杆菌(E. coli) TG1, 从含X-gal 和IPTG 的LB平板上, 将随机筛选得到的单个无色噬菌斑经E. coli JM 103 扩增, 用碱裂解法抽提重组子复制型DNA (RFDNA ) 后, 再分别经EcoRI 和KpnI, BamHI 和HindIII 双酶切鉴定。结果: 证实重组子为编码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CMH/YN 和CYJ/YN 分离株MSP1 第16- 17 区基因和MSP2 基因分子克隆M13 载体。结论: 首次报道确证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CMH/YN 和CYJ/YN 分离株MSP1 第16- 17 区基因和MSP2 基因分别与MAD20 株MSP1 和FC27 株MSP2 相应基因完全一致。这些发现对研究预防人脑型疟疫苗和建立一种新型脑型疟恶性疟原虫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重症脑梗死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重症脑梗死患者72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肺部感染情况并分析危险因素。结果①共发生肺部感染90例,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2.50%;②不同年龄、有创操作、糖尿病史、气道慢性疾病史、血浆白蛋白水平、广谱抗生素使用情况、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吸烟史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差异;③高龄、有创操作、糖尿病史、气道慢性疾病史、低蛋白血症、应用广谱抗生素、应用糖皮质激素、长期吸烟史是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885、3.611、3.284、2.592、3.705、3.186、2.904、2.862,P值均〈0.05);④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抗生素治疗,患者肺部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胸片征象消失时间为(6.34±0.75)d,肺部哕音消失时间为(4.85±0.65)d。结论老年重症脑梗死发生肺部感染与年龄、有创操作、糖尿病史、气道慢性疾病史、低蛋白血症、应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长期吸烟史密切相关,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抗生素治疗能够取得积极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脱氧寡核苷酸(cytidine-phosphate-guanosine oligodeoxynucleotide,CpG ODN)对疟原虫红前期发育的影响。 方法 通过构建约氏疟原虫BY265株18S rRNA外标准品质粒,与小鼠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内标准品共同组成TaqMan RT-PCR分析模型。用不同剂量(0.05×105 、0.1×105、0.5×105、1×105和2×105个)约氏疟原虫唾液腺子孢子感染BALB/c小鼠,42 h后处死小鼠取其肝脏,制备约氏疟原虫cDNA进行TaqMan RT-PCR反应,以小鼠肝脏虫荷指标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将12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CpG组、CpG对照组和PBS对照组,CpG组和CpG对照组小鼠分别尾静脉注射脱氧寡核苷酸1826(ODN1826)及其对照(ODN1826 control)各30 μg,PBS对照组注射0.01 mol/L PBS溶液 200 μl。24 h后各组每鼠感染100个子孢子,于感染后42 h处死小鼠取肝脏,制备约氏疟原虫cDNA进行TaqMan RT-PCR,定量分析感染疟原虫24 h前CpG ODN预处理小鼠肝脏虫荷的变化。 结果 构建的约氏疟原虫外标准品质粒所插入的BY265株18S rRNA基因与17XNL株18S rRNA基因相似性为98%,它与小鼠GAPDH内标准品共同组成的TaqMan RT-PCR分析模型能够正确反映小鼠肝脏虫荷与唾液腺子孢子感染量的正比关系。感染疟原虫24 h前给予CpG ODN处理,CpG组小鼠肝脏虫荷为CPG对照组的1/5(0.28/1.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TaqMan RT-PCR分析模型适用于红前期疟原虫(肝脏)虫荷指标的研究。CpG ODN能显著抑制红前期疟原虫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慢性肺曲霉菌病的高危因素,并分析COPD罹患不同类型慢性肺曲霉菌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COPD合并慢性肺曲霉菌病患者39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COPD合并肺部感染(非曲霉非肺结核)患者39例为对照组,采集基本信息、既往病...  相似文献   

18.
吡喹酮是目前用于治疗血吸虫病和其他吸虫病的主要药物。近年的实验研究发现,治疗肠道线虫感染的新药三苯双脒具有抗华支睾吸虫、麝猫后睾吸虫和卡氏棘口吸虫(Echinostoma caproni)的作用,特别是对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大鼠,其顿服接近治愈的剂量为300 mg/kg,低于吡喹酮的治愈剂量375~500 mg/kg。抗疟药青蒿琥酯和蒿甲醚不仅已被发展为预防血吸虫病的药物,而且发现它们对多种吸虫有效,特别是对华支睾吸虫,其顿服对大鼠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治愈或高效剂量为75 mg/kg。本文系综述这些药物单用或联合用药治疗大鼠、小鼠、仓鼠或犬的华支睾吸虫及其他吸虫感染的实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