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降黄合剂I号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湿热瘀毒型的疗效。方法:将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湿热瘀毒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降黄合剂I号结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西医综合疗法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肝功能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在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消退黄疸、改善肝功能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降黄合剂I号有明显的促进黄疸消退、改善肝功能等作用,是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湿热瘀毒型的有效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2.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是由于正气虚损,湿热疫毒乘虚侵入,郁结阻遏中焦,肝郁气滞、血瘀不通所致,笔者以自拟方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在改善症状、恢复肝功能、清除乙型肝炎病毒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救肝汤系列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救肝汤1、2号共治疗急慢性肝炎100例,并与中西药治疗95例作对照,观察治疗后其对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肝功能,HBV-M的变化以及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HBeAg阴转以及抗肝纤维化方面均有明显优势,结论:救肝汤系列对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具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黄合剂Ⅰ号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湿热瘀毒型的疗效。方法:将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湿热瘀毒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降黄合剂Ⅰ号结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西医综合疗法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肝功能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在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消退黄疸、改善肝功能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降黄合剂Ⅰ号有明显的促进黄疸消退、改善肝功能等作用,是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黄疸湿热瘀毒型的有效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5.
肝胆湿热证客观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胆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肝胆湿热证涉及病种广泛。。J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变,胆结石、淤胆性肝炎、肝癌等疾病。肝胆湿热证,湿热交结,如油入面,病I几复杂,治疗困难,易于反复。因此,探讨其证候的内在规律,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其客观的物质基础,无论对临床诊断还是治疗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c兹将近年对肝胆湿热证客观化研究综述如下。l肝组织形态与肝功能检测异常对肝胆湿热ilf在病理学方面,李氏[‘1对在临床L诊断明确的66例病例肝活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分析,发现湿热型的病理变化有显著的肝细胞…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异常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往往有不同程度升高 ,而其恢复正常则是治疗的目标之一。近年来中医药在护肝降酶方面已有了长足的进展 ,现将辨证降酶的一些思路浅析于下。1 肝胆湿热病毒性肝炎在急性期多是湿热郁蒸所致 ,ALT显著增高 ,治当清热利湿为主。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肝炎,不论急性与慢性发病,由于肝功能损害、谷丙转氨酶从肝细胞内释出,使血清中含量增高多项化验均异常。若在急性期治疗及时、处理得当,其随病瘳消失正常;如失治与迁延反复而异,则难已恢复正常。笔者曾拟用苦寒疏降、甘苦升降、柔肝疏郁等法治疗疗效满意。兹将临床点滴体会简述如下。一、苦寒疏降法急性病毒性肝炎证属湿热内蕴若急性期祛邪不力、病程迁延,湿热稽留之慢肝,常见肝功能异常、食欲减退、脘腹痞满、食后较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黄疽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及舌、脉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278例急性黄疽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标准观察舌象、脉象,并进行辨证分型,同时进行肝功能检测。[结果]热重于湿患者胆红素较湿重于热患者明显增高,淡红舌患者白蛋白较绛舌患者明显增高,腻苔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均较薄苔明显升高,弦脉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较滑脉患者高。[结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及舌、脉与肝功能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毒品对人体细胞免疫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按常规抽血测定吸毒组和正常对照组人员血常规和肝功能及五种病毒性肝炎标记物。结果:吸毒组中性粒细胞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吸毒组肝功能指标AST、ALT显著高于对照组;吸毒组感染各种病毒性肝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吸毒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毒品的毒性作用会导致肝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肝炎胆囊损害与“湿,瘀”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肝炎胆囊损害与“湿、瘀”关系的初探上海市南汇县传染病医院严润民,储峰,杨晓梅(201300)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胆囊损害,湿热毒瘀近十多年来,病毒性肝炎对胆囊的损害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试从病毒性肝炎胆囊损害时血栓素B2(TXB2)、前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法按中医症候分型,将病毒性肝炎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从湿热偏盛、热盛里实、寒湿凝滞、瘀阻血脉、痰湿阻络、肝气郁结、湿热瘀阻、肝郁血滞、肝阴不足等方面辨证施治。结果中医药已经成为治疗病毒性肝炎不可替代的重要疗法。结论肝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临床用药时应根据病情,发挥中医的特长,辩证施治,详审四诊,抓住要点,拟定治疗方案,方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护肝片在急慢性肝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观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阿德福韦等常规护肝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葵花牌护肝片联合阿德福韦治疗。治疗一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肝片属于中药制剂,在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可以降低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损伤,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致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功能受到损害而致。中医认为病毒性肝炎属湿热邪毒蕴结肝胆,使肝胆疏泄失职,胆汁不循常道而行,溢于血脉之中,外溢肌肤而出现面目皮肤黄染,湿热留滞脾胃,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则产生恶心呕吐,腹胀纳呆等症。根据上述...  相似文献   

14.
湿热瘀毒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临床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在治疗上各有侧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上以清内生湿热为主兼清外湿,调肝健脾,清热化湿,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则以清化瘀毒为大法。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激素与肝脏有密切关系,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时可累及肝脏,引起肝功能损害,称之为甲亢性肝病。甲亢又可合并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患者可以出现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的异常。为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现将我院收治的18例甲亢性肝损害、13例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及2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及T3、T4结果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目前已发现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在我国中医与西医病名是不同的。中医没有病毒性肝炎这个病名,中医认为感受湿热所致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湿热困阻脾胃累及肝胆为急性无黄疽性肝炎。气滞血瘀,热伤肝阴为慢性肝炎。湿热痰瘀胶着。郁阻血分。肝胆失泄为瘀胆型肝炎,重型肝炎属“急黄”或“瘟黄”。  相似文献   

17.
曾志涛 《新中医》2021,53(15):12-16
目的:观察茵陈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湿热蕴蒸证的疗效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纳入8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湿热蕴蒸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片治疗,观察组在恩替卡韦片治疗基础上给予茵陈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2组均治疗12周。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湿热蕴蒸证主症评分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为75.6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上述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身目黄染、小便黄赤、口干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3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拷贝数均较治疗前升高,大肠杆菌、肠球菌拷贝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茵陈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湿热蕴蒸证的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症状,调节肠道菌群数量,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8.
鲁凌飞老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三法长春市中医院(130022)张坚石【关键词】鲁凌飞,病毒性肝炎,中医经验鲁凌飞是吉林省名老中医,其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有独特见解,一般常用以下三法治疗.一、健牌清利湿热法:本法适用于病毒性肝炎的初期,即湿热毒邪侵袭阶段。证...  相似文献   

19.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慢性病毒性肝炎可分为慢性普通型和慢性活动型(按1978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标准)。湿热、气滞、血瘀是其三个主要的病理因素。湿热最为主要,几乎贯穿疾病的全过程。湿性粘腻、停滞。故本病具有病程较长、迁延不愈之特点,且易发展成为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有密切关系。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如在免疫学诊断、疫苗制造和使用等。但在治疗方面尚无重大突破,而祖国医学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上可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现就中医的辨证论治谈一些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20.
总结中医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中医认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机多是:湿热、瘀血、痰浊、气郁、正虚、伏邪;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机进行初步探讨,更加深入理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基础,用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