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做功和重构的影响。方法 83例缓慢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男40例,女43例,随机分为RVOT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n=42)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41),观察两组QRS波时限、新出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情况、心腔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随访11.47±1.67个月,两组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明显延长(P<0.01),RVA组明显长于RVOT组(P<0.01);两组的左房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径均未见明显变化,RVA组1年后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显著增加(53.53±5.72 mm vs 50.03±6.20 mm,P<0.05),两组1年后LVEF均较术前显著降低(RVOT、RVA比较分别为0.57±0.10 vs 0.62±0.11,0.53±0.08 vs 0.63±0.10,P均<0.01);两组新出现房颤例数亦未见差异。结论 RVOT起搏对心室重构的影响要好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VVI单腔起搏器置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近期影响。方法40例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需置入VVI单腔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组(n=20)和RVA组(n=20)。观察并比较两组置入起搏器后1周的起搏参数;术前及术后1周左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两组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以及心功能无差异(P>0.05),RVOT组左室同步性指标术前与术后无差异(P>0.05),RVA组左室同步性指标较术前升高,且RVA组较RVOT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VVI单腔起搏右室不同部位,RVOT较RVA更接近生理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对心功能的影响,评估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21例,分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照组),以超声心动图(UCG)和心电图评价两组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和QRS波宽度差异。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优于RVA起搏(P<0.05),RVOT起搏QRS波宽度较RVA组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基本可行且较为安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右室心尖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右心室双部位(RV-Bi)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3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和3例起搏器综合征患者接受了RV-Bi起搏治疗。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在RV-Bi起搏、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和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模式下,患者QRS宽度(QRSd)、QRS电轴(QRSa)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RV-Bi起搏与RVOT起搏比较,QR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RVA起搏比较,QRSa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V-Bi起搏的平均QRSd(143ms)最窄,较RVA起搏(177ms)缩短34ms,较RVOT起搏(155ms)缩短12ms。RV-Bi起搏时心功能优于RVA和RVOT起搏。RV-Bi起博时射血分数(50.4%±3.6%)、每搏量[(65±14)ml]和心输出量[(5.77±0.69)L/min]均较术前射血分数(38.5%±6.2%)、每搏量[(50±18)ml]、心输出量[(4.16±0.55)L/min]及RVA起搏射血分数(34.2%±7.4%)、每搏量[(48±15)ml]、心输出量[(4.12±0.51)L/min]和RVOT起搏时射血分数(45.4%±5.6%)、每搏量[(62±16)ml]、心输出量(5.42±0.63 L/min)显著提高(均为P<0.05)。结论 RV-Bi起搏可改善心室的激动顺序和同步性,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和起搏器综合征的治疗,此项技术可作为双室同步起搏技术的替代选择,并具有手术简便和价格低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比较右室双部位 (RV Bi)起搏和双室 (BiV)同步起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并与右室心尖部 (RVA)、右室流出道 (RVOT)、左室基底部 (LVB)起搏相比较 ,明确双部位起搏是否优于单部位起搏。 15例患者中病窦综合征 8例、Ⅲ度房室阻滞 7例。分别行RVA、RVOT、LVB、RV Bi、BiV起搏 (VVI,6 0~ 90次 /分 ) ,测定心输出量 (CO)和心脏指数(CI)、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PCWP)和QRS波时限 (QRSd)。结果 :①与RVA起搏相比 ,RVOT、LVB、RV Bi、BiV起搏CI分别增加了 7.5 %、11.3%、15 .5 %和 17.2 % ,PCWP分别降低了 14.9%、10 .3%、2 1.7%和 2 0 .0 % (P均 <0 .0 1)。②RV Bi、BiV起搏较RVOT、LVB起搏的CO、CI增高而PCWP降低 (P均 <0 .0 5 )。③RV Bi与BiV起搏、RVOT与LVB起搏之间CO、CI和PCWP无显著差异。④RVOT、RV Bi、BiV起搏的QRSd(分别为 12 8± 11,111± 16 ,10 3± 13ms)较RVA起搏 (146± 18ms)时显著缩短 (P≤ 0 .0 0 1) ,而LVB起搏 (142± 15ms)与RVOT、RVA起搏时无显著差异。结论 :RV Bi起搏和BiV同步起搏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果无明显差异 ,但双部位起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部位起搏 ;双部位起搏的QRSd也比单部位起搏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6.
心脏选择性部位起搏的电和机械同步性研究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心脏不同部位起搏时的电及机械同步性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14例患者分别于右室心尖(RVA)、希氏束部位(His)、右室高位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记录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比较不同部位起搏和自身心律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和方向,以评价电同步性;用全数字化超声诊断系统的向量速度显像评价机械同步性。结果心输出量和心脏指数在RVA起搏时较差,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部位起搏时QRS波的宽度:His为(124±5.3)ms,RVOT(144±7.1)ms,RVA(156±8.6)ms,均较自身心律(92±4.5)ms时宽(P〈0.01);而His及RVOT均较RVA起搏时的QRS波时限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向量速度显像检查提示,RVOT起搏相对于RVA起搏有更好的机械同步性。结论RVOT可能较传统的RVA部位起搏好,同时手术操作容易。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于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植入除颤电极的阈值、安全性和疗效的差异。方法按时间先后顺序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共19例,将除颤电极导线放置于RVA(n=11)或RVOT(n=8),采用双相查找的方法进行除颤阈值的测试。术后6个月随访,对导线的相关参数进行测试,对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记录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VA的除颤阈值和RVOT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中位数:15Jvs17.5J,P=0.48);在ICD植入时,两个部位的起搏阻抗、R波振幅、起搏阈值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RVA和RV-OT不恰当识别及治疗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4/11vs1/8,P=0.267)。结论RVOT的除颤和起搏效率与RVA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选患者均分别行RVA和RVOT两个部位起搏测试,最后固定于相应的位置。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起搏参数、起搏QRS波宽度、手术成功率及起搏3个月、1年和2年后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结果 A组99例,B组96例。两组起搏后QRS波宽度明显大于起搏前,B组起搏QRS波时限长于A组(176.46±24.54 ms vs 165.45±22.78 ms,P=0.001)。用于固定RVOT间隔部的曝光时间长于RVA。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相似,R波振幅术后2年内及两组间无差别。术中A组起搏阈值高于B组(0.71±0.30 V vs0.56±0.19 V),术后2年内起搏阈值两组内及组间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阻抗下降,A组的阻抗低于B组并持续整个随访期间。术后2年内超声心动图参数组内及组间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RVOT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位间隔部(HRVS)与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行VVI起搏并愿随访的患者104例,其中HRVS起搏54例,RVA起搏50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半年、1年及3年在同一起搏频率下(60次/分)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输出量和监测脑钠肽(BNP)水平。结果HRVS起搏患者LVEF及BNP水平无明显改变;RVA起搏患者LVEF(术后半年、3年分别为0.60±0.15、0.54±0.16)降低及BNP(术后半年、3年分别为96.51±46.41 ng/L、168.33±49.37 ng/L)水平升高。结论 VVI HRVS起搏优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右室双部位 (RV Bi)起搏与右室心尖部 (RVA)、右室流出道 (RVOT)起搏对急性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对 15例患者 (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8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7例 )。分别行RVA、RVOT、RV Bi起搏 (VVI ,6 0~ 90次 /min) ,测定心排血量 (CO)和心排血指数 (CI)、平均肺动脉压 (mPAP)和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PCWP) ,QRS宽度 (QRSd)和电轴 (QRSa)。结果 :RV Bi起搏较RVOT、RVA起搏CO、CI明显增加 ,均P<0 .0 1;PCWP显著降低 ,为P <0 .0 5~ 0 .0 1;3个不同部位起搏mPAP无明显变化 ;RV Bi起搏较RVOT起搏的QRS波时限平均缩短 17ms,较RVA平均缩短了 35ms ,均P <0 .0 1。结论 :RV Bi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果明显优于RVOT ,RVA等单部位起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通过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比较,评价RVOT起搏在目前植入技术条件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42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平均年龄(63.5±10.4)岁,随机分到RVA组(n=14)和RVOT组(n=28),所有患者均植入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和带有自动起搏阈值测试功能的起搏器.通过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时间及术中电极导线的各项参数评价RVOT起搏的可行性;通过急、慢性期起搏阈值及并发症评价RVOT起搏的稳定性.结果:RVA组和RVOT组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术中电极导线各项参数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VOT组急性期起搏阈值稳定性与RVA组相近(P=0.23);两组术后6个月时起搏阈值分别为(0.55±0.11)V和(0.54±0.09)V(P=0.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中,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亦相近.结论:在目前的起搏技术条件下,RVOT起搏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与传统的RVA起搏相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54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28例)和RVA起搏组(2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36个月,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QRS波群时限(QR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NT-proBNP(N末端B 型利钠肽原)进行随访,并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术前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6个月时,HRVS起搏组QRSd和NT-proBNP明显小于RVA起搏组(147.9±12.1ms比155.2±12.7ms;252.7±95.4ng/ml比313.2±121.4ng/ml,P<0.05),LVEF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36个月时,两组间比较,HRVS起搏组的QRSd、NT-proBNP明显小于RVA起搏组(149.1±13.1ms比158.6±12.9ms;281.9±102.2ng/ml比372.4±136.6ng/ml,P<0.05),并且随起搏时间的延长差别越明显,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52.6±7.0%比48.8±6.7%,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个月时NT-proBNP的变化值(△NT-proBNP)与相应时间的QRSd的变化值(△QRSd)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73,P<0.05)。结论:HRVS起搏对心脏电活动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RVA起搏,并且这种优势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右心腔不同部位起搏的慢性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比较右心耳 (RAA)、右室流出道 (RVOT)与右室心尖部 (RVA)起搏的慢性血流动力学效果 ,评价RVOT起搏的可行性。2 9例患者 ,9例RAA起搏、8例RVOT起搏、12例RVA起搏 ,分别在术前及术后 6 .11± 4 .0 1、5 .38± 2 .92、5 .5 0± 2 .88个月 ,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右心腔不同部位起搏的慢性血流动力学参数 ,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内径缩短分数 (SF)、肺动脉瓣口峰值血流速度 (PV)、二尖瓣口E峰血流速度 (E)、A峰血流速度 (A)及比值 (E/A)。结果 :RAA起搏时 ,LVEF、SF分别下降为 4 .5 6 %± 3.71% ,3.33%± 2 .83% ,P <0 .0 5。RVOT起搏时 ,LVEF、SF、E/A分别下降为 6 .38%± 4 .6 9% ,4 .13%± 2 .75 % ,1.2 9± 0 .5 1,P <0 .0 1。RVA起搏时 ,LVEF、SF、PV、E、E/A分别下降为 1.4 2 %± 5 .32 % ,7.92 %± 3.96 % ,8.5 8± 11.33cm/s,8.17± 9.6 3cm/s,0 .2 7± 0 .2 9,P <0 .0 1或0 .0 5。A则上升为 7.91± 11.2 6cm/s(P <0 .0 5 )。RVOT起搏与RVA起搏相比LVEF、SF明显改善 (P均 <0 .0 5 ) ,且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与右房起搏相比 ,E/A下降 (P <0 .0 5 ) ,其他指标在随访期内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结论 :对于心功能较好的患者 ,右心腔不同部位起搏对慢性血流动力学均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评估RVOT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置入适应证的患者75例。根据术者建议和患者意愿分为RVOT组(40例)和RVA组(35例)。所有房室传导阻滞及病窦综合征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采用双腔起搏双腔感知触发抑制型起搏模式,心房颤动伴长间歇患者采用抑制型心室按需起搏模式。比较2组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RVOT组的QRS波宽度较RVA组缩窄(23.2±28.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RVA组比较,RVOT组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升高,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明显下降(P<0.05,P<0.01)。与术前比较,RVA组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下降,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螺旋电极进行RVOT起搏可行且较为安全。RVOT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RVA。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间隔部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apex,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RVOT间隔部起搏的意义。方法 5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分为RVOT组(n=25)和RVA组(n=25),起搏器置入1个月后通过调整房室间期使心室节律全部为起搏节律或房室结自身下传节律,观察起搏参数,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RVOT组与RVA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两组随访1个月时起搏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OT组和RVA组起搏后的QRS波时限较前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VOT组:(135±8)ms vs.(88±8)ms,P<0.001;RVA组:(154±8)ms vs.(90±6)ms,P<0.001]。RVA组起搏后QRS波时限较RVOT组增宽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起搏后室间机械延迟(interventricularmechanical delay,IVMD)和室间隔-左心室后壁收缩运动延迟时间(septal-to-posteriowall motion delay,SPWMD)较起搏前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VA组起搏后IVMD和SPWMD绝对值较RVOT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MD:(38±7)ms vs.(24±5)ms,P<0.001;SPWMD:(118±21)ms vs.(60±11)ms,P<0.001]。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起搏会造成心室收缩不同步,RVOT起搏对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影响较RVA起搏小,提示RVOT起搏是较为生理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CRT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84例,术中左室起搏电极位置为侧后壁者65例,非侧后壁者19例,根据术中右室起搏电极位置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RVOT)和右心室心尖部(RVA)分为RVOT组(n=34)和RVA组(n=50),比较各组病人治疗前后QRS波时限(QRSd)、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心脏超声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变化。结果RVA组LVEF显著高于RVOT组(P<0.05),NYHA分级、QRSd、LVEDD、LVESD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起搏电极在侧后壁者中,RVA亚组LVEF显著高于RVOT亚组(P<0.05),NYHA分级显著低于RVOT亚组(P<0.05),QRSd、LVEDD、LVESD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非侧后壁者中,RVA亚组与RVOT亚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和RVOT组病人CRT有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T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受双室起搏位置的综合影响,右心室RVA起搏可能较RVOT起搏更具有临床优势,尤其是对于左心室为侧后壁起搏者,将右心室电极置于RVA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病人白介素6的改变。方法双腔起搏器安置术后123例.按起搏部位分为右心室心尖部组(n=66)和右心室流出道组(n=57),比较两组病人血浆白介素6的水平。结果随访时间中位数65d,发现右心室流出道组病人白介素6水平较右心室心尖起搏组低,为(5.0±1.2)ng/L比(5.7±4.8)ng/L。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病人较右室心尖部起搏病人白介素6释放少。提示抗炎、抗栓治疗可能会优化起搏。  相似文献   

18.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定位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引导丝(A组)在RVOT间隔部起搏术中操控主动固定电极中应用效果。结果起搏阈值、导线电极阻抗无显著差异,感知R波振幅B组较A组低(12.32±3.80mVvs9.28±3.34mV,P=0.037);电极定位操作X线曝光时间A组大于B组(23.29±9.23minvs12.85±5.82min,P=0.002),电极固定次数A组大于B组(2.64±1.22次vs1.62±0.77次,P=0.015)。两组RVOT间隔部定位成功率:A组14/20(70%),B组18/20(90%),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RVOT间隔部失败者均固定于低位间隔部。术后3个月内仅A组1例导线脱位。结论RVOT间隔部电极定位双弯曲指引导丝支撑下操作,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电极固定次数,比单弯曲指引导丝方法更加简单化。两种方法均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32.6ms对两组患者进行亚组分组,Ts-SD>32.6ms者为A1亚组与B1亚组,Ts-SD≤32.6ms为A2亚组与B2亚组。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舒张末左室容积(LVEDV)、收缩末左室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采集组织多普勒图像(TDI)进行脱机分析,测量主动脉瓣射血前时间(APET)、肺动脉瓣射血前时间(PPET)、左室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计算室间电机械延迟(IVMD)和Ts-SD。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IVMD均较术前增加;两组Ts-SD与术前比无差异。亚组分析表明术前同步性好的A2、B2亚组术后Ts-SD升高;术前同步性差的A1亚组术后Ts-SD降低。术后6个月两组LVEDV、LVESV及LVEF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组间比较亦无差异。结论RVOT和RVA起搏短期内对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室重构均无影响,术前收缩不同步者可从RVOT起搏中获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评价RVOTS起搏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慢性房颤患者68例,随机分配至RVOTS部起搏组(n=34)和RVA部起搏组(n=34),均采用心室抑制型按需起搏模式(VVI),随访(27±10)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起搏时心电图QRS时限,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RVOTS组起搏心电图的QRS时限较RVA组显著缩短[(146±16) ms vs.(155±13) ms,P<0.05]。随访结束时,RVA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显著降低(0.58±0.10 vs. 0.64±0.12,P<0.05),左房内经(LAD)较术前显著扩大[(47±10) mm vs.(44±10) mm,P<0.05),在RVOTS组虽有类似的变化趋势[LVEF:0.59±0.08 vs. 0.63±0.11;LAD:(47±7) mm vs. (45±7) mm],但均未达统计学差异,随访结束时两组间比较未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随访结束时血浆脑钠尿肽(BN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增高[RVA组:(292±168) ng/L vs. (200±70) ng/L,P<0.01;RVOTS组:(225±88) ng/L vs.(192±69) ng/L,P<0.05],RVA组增高更明显,且较同期RVOT组显著增高(P<0.05);随访结束时,RVA组的平均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显著增高(1.7±0.6 vs. 1.4±0.5,P<0.01) ; RVOTS组有类似的变化趋势(1.5±0.7 vs. 1.3±0.5),但未达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实验后比较差异亦未达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因心衰住院率、脑梗死及因心血管死亡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RVOTS起搏的电和机械同步性比RVA起搏相对较好,其心功能损害及心脏重构也相对较轻,较RVA起搏接近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