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汇编儿童大骨节病掌骨与腕骨基本X线征像,用以提高大骨节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8个单位保存的儿童大骨节病掌骨与腕骨改变的X线片,采用扫描仪扫描,Photoshop软件进行分类处理。结果获得了儿童大骨节病掌骨与腕骨包括囊变、假性囊肿、干骺端不整伴硬化、干骺端增宽伴硬化、干骺端凹陷、干骺端凹陷伴硬化、骨竖刺形成、骨端凹陷、骨端骨性关节面缺损、骨端切角征、骨端骨刺、骨端烟头征、骨骺变形、锥形骨骺、一字型骨骺、骨骺碎裂、八字形骨骺、骨骺的延迟(骨骺溶解、骨骺缺失)、腕骨的局部硬化等5种类型,19种基本X线征像。结论填补了儿童大骨节病X线影像学改变的空白,为正确诊断大骨节病提供了详实的影像学参照。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补硒对大骨节病儿童指骨干骺端与骨端X线病变修复作用的5年试验研究,结果为补硒对大骨节病干骺端病变有一定促进修复的作用,对于骨端病变,硒的修复作用不明显,干骺端病变用硒治愈或愈后仍可发生骨端的病变。由于目前大骨节病有自然下降及硒含量自然上升的趋势,作者认为决策补硒时,应在人群体内硒水平低且大骨节病仍有新发的病区中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山西省儿童大骨节病的病情现状及消长趋势,评估防治效果,为调整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08年度国家大骨节病防治项目技术方案》的要求,2009年在全省选取4个县12个历史重病区村作为调查点,对7~12岁儿童进行临床检查及右手X线拍片检查,X线片观察部位为掌指骨及腕关节。并收集调查点种植结构与主食构成及近3年防治措施落实等情况。结果共调查7~12岁儿童1 200人,临床未检出阳性病例,X线检出10例干骺端阳性病例,检出率为0.83%,骨端未检出阳性病例。结论山西省儿童大骨节病病情稳定在基本控制范围内,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是大骨节病持续控制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一、大骨节病手足骨X线征象 (一)掌指骨: 1、干骺端 (1)骨骺等径期前,在干骺端先期钙化带部位出现小凹陷或钙化带中断,同时伴有局部骨小梁结构紊乱。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陕西省1970~1990年8个地市的29个县176个村队之大骨节病区14382例儿童手指骨变化与年龄的关系,发现病区儿童手指骨X线患病率及患者骨端病灶性改变,随年龄增长在增高;干骺端病灶性改变随患者年龄增长在下降,治愈增多。观察7年的1184例患儿手片,看出大骨节病可以自然修复和痊愈,修复率为68.17%,痊愈率为45.45%,同时显示大骨节病骨端型改变在儿童时期不会首先发病,单独骨端型改变是干骺端病变治愈结果。由此推断致病因子的作用为一次性打击作用,病灶的反复则为二次作用引起。故,依靠干骺端改变判定药物疗效和论述病因,应科学谨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山西省儿童及成人大骨节病的病情现状及消长趋势,评估防治效果,为调整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按照<2007年度国家大骨节病防治项目技术方案>的要求,在山西省选取2个大骨节病历史重病区村作为儿童大骨节病病情调查点,对全部7~12岁儿童进行临床检查及右手X线拍片检查,X线片观察部位为掌指骨及腕关节;在山西省13个大骨节病病区县,选取50个村作为成人大骨节病病情调查点,对16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进行大骨节病病情调查.大骨节病诊断按<大骨节病诊断标准>(GB 16003-1995)执行.成人大骨节病临床检查结果按病情进行分度和按年龄进行分组,计算检出率.结果 儿童大骨节病共调查181人,临床未检出阳性病例.X线检出2例干骺端阳性病例,检出率为1.10%;骨端未检出阳性病例.成人大骨节病共调查13 871人,临床检出病例数801名,检出率为5.77%.患者主要分布在51岁以上人群中,大骨节病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占总检出人数的70.66%(566/801);51岁以上各年龄段Ⅱ度、Ⅲ度检出率,占所有Ⅱ度、Ⅲ度检出率的71.78%(206/287).结论 山西省儿童大骨节病病情稳定在基本控制范围内,成人大骨节病检出率较高,成人大骨节病救治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骨节病病情动态,为大骨节病的防治及科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甘肃省抽取华亭县历史上大骨节病重病区的8个村,依据《大骨节病诊断标准》(GB16003-1995)监测7~13岁在校学生临床及右手X线病情,18岁及以上居民户临床。结果18岁及以上居民户病情调查1 646人,查出Ⅰ度以上病人189人,Ⅰ度以上检出率11.48%;7~13岁在校学生临床检查753人,临床未检出大骨节病人,X线检查439人,检出X线异常改变11例,X线检出率2.51%。结论华亭县大骨节病病情处于稳定状态,X线检出率,干骺端检出率、骨端检出率均在国家标准之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甘肃省大骨节病病情现状和消长趋势。方法选取7个县(区)作为监测点,对7~16岁儿童进行临床检查并对7~12岁儿童及13~16岁临床诊断Ⅰ度及以上病人进行右手X线拍片检查,统计临床Ⅰ度以上检出人数、检出率,X线检出人数、检出率,临床诊断Ⅰ度及以上病人与X线符合情况;收集监测点综合防控措施落实资料。结果临床检查3 019人,检出Ⅰ度及以上病人24例,检出率为0.80%;X线拍片1 977人,检出23例,检出率为1.16%,干骺端检出率0.71%,骨端检出率0.46%,无三联征检出;临床诊断Ⅰ度及以上病人与X线检查符合率为37.50%;近3年在监测点实施供应硒碘盐,受益人口40 380人;监测病区村无搬迁及易地育人,没有实施换粮。结论甘肃省儿童大骨节病病情处于基本控制后的平稳低发态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掌握山东省大骨节病病情动态变化,给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全国大骨节病监测方案,收集自1996年以来至2010年的病情监测数据,分析我省7~12岁儿童大骨节病临床与X线检出率变化。结果 15年来临床检查7~12岁儿童3358人次,未发现Ⅰ度及以上患儿;手腕部X线摄片3091人次,检出阳性病例41人次,平均检出率1.33%,其中干骺端29例,骨端12例。结论山东省大骨节病病情持续在基本控制标准以内,但多数监测年份仍有X线阳性病例检出,且以干骺端为主,因此应继续加强病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50例大骨节病儿童新发病例的诊断与转归研究。结果表明发病年龄在7~9岁组有24例(48.00%),明显高于1~3岁组的15例(30.00%)与4~6岁组的11例(22.00%)。新发病例的发病部位以掌指骨干骺端部位为主,50例中有47例,占94.00%;远期追踪观察47例干骺端部位新发病例有39例完全恢复正常,最终演变为Ⅰ°或Ⅱ°大骨节病人者2例,占4.26%。骨端部位新发者2例,其中1例演变为大骨节病人。作者认为在本病病因研究中选择新发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是最佳选择,并提出了4条诊断大骨节病新发病例的要点。  相似文献   

11.
全国永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组,根据大骨节病流行病学和X线病理基础研究将病区按其活跃、程度严重程度综合划定为四种类型其具体规定是: 1.活跃重病区X线阳性征检出率70%以上,干骺端改变检出率高于50%。2.相对活跃重病区X线阳性征检出率70%以下,干骺端改变检出率低于50%。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成人大骨节病的主要诊断指标,为进一步制定成人大骨节病诊断标准、大骨节病流行病学的防治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分析了陕西省大骨节病病区16岁以上与16岁以下大骨节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结果(1)16岁以下组及16岁以上组临床指征阳性率比较的单因素分析显示,21项指标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其中仅有3项指标(指末弯、干骺端与骨骺X线征)是16岁以下组高于16岁以上组,其余18项均为16岁以上组高于16岁以下组;(2)16岁以下组及16岁以上组大骨节病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16岁以下组检出大骨节病指末弯、X线干骺端、骨骺征象的概率显著高于16岁以上组,而关节痛、指粗、腕障碍、肘障碍和骨端五项临床指征的概率则显著低于16岁以上组。结论16岁以下年龄组,指末弯、骨骺、干骺端的X线征象等指征较为特异,而在16岁以上年龄段,关节痛、腕障碍、肘障碍、指粗、骨端等五项指征较为特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陕西省大骨节病病情动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历年陕西省大骨节病病情监测结果和病情分布特征,2007年在陕西省选择病情较重的10市36县(区)80个村,按照全国大骨节病监测方案,对病区7~13岁儿童进行临床和X线检查。结果临床共检查7~13岁在校学生4 340人,检出5例I度病人,Ⅱ、Ⅲ度未检出,I度以上检出率0.12%。X线拍片检查7~13岁在校学生4 340人,检出阳性病人18例,X线检出率0.41%;干骺端检出12例,干骺端检出率0.28%,其中干骺端"++"与"+++"各1例;骨端检出8例,骨端检出率0.18%。结论陕西省大骨节病呈稳定下降之势,但应继续开展病情监测,加强健康教育,完善防治措施,杜绝新发,治疗现患。  相似文献   

14.
兴海县唐乃亥乡上、下鹿圈村是青海省大骨节病历史重病区,1989年被定为大骨节病病区,1995年纳入国家监测点。为了解兴海县唐乃亥乡上、下鹿圈村大骨节病患病情况,2009年3-4月按照《全国大骨节病监测方案》的要求,作者对青海省兴海县国家级大骨节病监测点(唐乃亥乡的上、下鹿圈村)的7~ 12岁在校学生进行了大骨节病病情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监测对象和监测指标:对上、下鹿圈村所有7~ 12岁在校儿童进行大骨节病临床检查和右手X线拍片检查,统计Ⅰ度以上临床检出率、X线检出率、干骺端检出率、骨端检出率、三联症检出率。同时采集发样进行发硒测定。  相似文献   

15.
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点黑龙江富裕14年监测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自1990年至今已14年。通过总结了解黑龙江省14年来(1990-2003年)大骨节病病情及其动态变化情况,以便为全省大骨节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信息,并指导防病工作。方法根据1990年3月卫生部地病司承德会议关于开展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工作制订监测方案要求,选黑龙江省历史重病区富裕县为监测点,每年3—4月对100名7-12岁儿童拍右手X线片,按照GB16003—1995大骨节病诊断标准(1995年前诊断标准与该标准相同),对确诊病例统计干骺端、骨端和X线检出率。1990—1999年为定点监测,2000年后改为动点监测。结果富裕点区X线检出率至1997年已降到10%以下,至2000年下降到5%以下。干骺端检出率至1993年已降到5%以下。骨端检出率1996年已降到10%以下。其干骺端和骨端改变均很轻微。结论大骨节病病情已经得到基本控制。建议各地专业防治人员经常深入病区,特别是偏僻死角病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情监测,发现病情,因地制宜采取防治措施,及时防止病情复燃,巩固大骨节病基本控制成果。  相似文献   

16.
大骨节病临床症状,体征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文分析了大骨节病临床症状的检出率及分布规律,探讨和评价诊断本病意义和关节损害的特点,方法 选择大骨节病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中2913例非病区与病区健康,大骨节病病例的34个临床症状体征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1)掌指骨X线异常病变是早期患者的主要表现,并仍存在于大骨节病不同程度的病例中;(2)下蹲障碍和指粗是大骨节病I度,Ⅱ度,Ⅲ度病例与早期患者的显著不同体征;(3)关节损害的特点是从四肢到脊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大骨节病活跃重病区157例儿童手指骨骨端病变发生、发展及转归做了连续5年的X线追踪观察(4次/年),认为骨端可以直接发病,指出骨端的哪些改变可以修复,哪些不能修复及骨端粗大变形的形成原因和预防办法,强调了X线观察骨端对防治效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东夏村与前郭县周家村成人大骨节病患病情况并探讨成人大骨节病患者手部X线影像学的特征性改变。方法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东夏村与前郭县周家村两个大骨节病历史病区筛选成人大骨节病病人,对大骨节病患病情况及其手部X线片各种改变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在调查的241名成人中,共检出大骨节病患者40人,总患病率为16.6%;其中,Ⅰ度患者35人占87.5%,Ⅱ度患者5人占22.5%;其手部异常X线改变征象的检出率分别为骨棘(骨嵴、骨刺)14.2%(17/40)、粗隆增生与骨赘13.3%(16/40)、关节面缺损或破坏4.2%(5/40)、基底增宽22.5%(27/40)、掌骨头膨大(镰状影)21.7%(26/40)和腕骨拥挤与变形24.2%(29/40)。结论在检出的40例大骨节病患者中,Ⅰ度患者比例较高;腕骨拥挤与变形、基底增宽、掌骨头膨大是成人大骨节病患者手部检出率相对较高的X线征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肱骨短小症患者的体征和X线征;方法依据临床检查和X光拍片,分析确认该病的临床体征和X线病变特征;结果该病的突出特征是肱骨短小,上臂与前臂长度不成比例,两者比值在0.45-0.65之间,远小于两个对照组(F=352.34,P0.001);多数患者身材矮小,个别患者身高基本正常;患者肘弯明显;走路姿势呈蹒跚步态;体格发育较差;心血管系统正常,智力发育正常;该病患无论临床检查还是X线检查,其手指骨没有病变或极其轻微,这是与大骨节病的主要区别;患者X线改变明显,主要集中在肱骨上,主要表现为骨端粗大变形,骨发育不良,长管状骨的骨端呈现为"干骺连续征",这具有鉴别诊断的意义;结论本病属于骨软骨发育不良类疾病,与目前已知的骨病有明显不同,目前,课题组正在做遗传基因分析,或为一新发现的特殊骨病,但尚需排除是大骨节病的一个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人大骨节病患者手部X线影像学的特征性改变。方法在黑龙江、吉林和四川省大骨节病历史病区筛选成人大骨节病病人,对其手部X线片各种改变征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调查的1645名成人中,共检出大骨节病患者299人,其手部异常X线改变征像的检出率分别为假性囊肿17.73%(53/299)、骨棘(骨嵴、骨刺)56.52%(169/299)、粗隆增生与骨赘19.06%(57/299)、游离骨块11.37%(34/299)、关节面缺损或破坏14.38%(43/299)、基底增宽与纺锤样改变57.86%(173/299)、喇叭口状改变4.68%(14/299)、塌陷修复相12.04%(36/299)、掌骨头膨大(半脱位与镰状影)47.49%(142/299)和腕骨拥挤与变形46.49%(139/299)。结论基底增宽是成人大骨节病患者手部检出率最高的X线征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