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阐明经络实质。方法:用是否有经络脉气运行循经感传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结果:经脉与络脉的脉气是组织液气,十二经脉是纵向肌肉之间等器官间隙的液气通道,十五络脉是横向肌肉之间等器官间隙的液气通道。结论:广义的经络是卫气营血的气血通道,狭义的经络是循经感传的卫气通道,实质的经络是液气运行的间隙气道。  相似文献   

2.
《针刺研究》2009,34(3)
本文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和分析综合统一方法进行解剖观察,将十四经脉气道定位于纵向分布肌肉等器官间隙结缔组织,十五络脉气道定位于横向联系肌肉等器官间隙结缔组织,细小络脉气道定位于全身分布肌束等组织间隙的间质,微细孙脉气道定位于全身分布肌纤维等细胞间隙的间质。提出经络脉气是纵横间隙的组织液气,经络气道是纵横间隙的液气通道,经络结构是纵横分布的间隙结构,经络系统是气道相通的调控系统,经络实质是间隙液气的生命物质。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中医研究所谢浩然等人以唯物辩证法为研究思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通过对“人体、尸体、动物材料”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经络穴位解剖观察,对经络的组织结构作了较具体的描述:经络是人体营卫气血运行的通道,其线路包括有卫气的基质带区以及运行营血的脉管;经隧是营卫气血运行通道的经络组织,在其组织间隙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神经、血管、淋巴、体液等多元组织;经络结构是“分肉之间”的筋膜间隙,具有多角、套管、复合、立体形的组织间隙结构;经络系统是“分而有合,合而有分”的整体独立系统。既是营卫气血的运行通道,又是独立的传递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4.
晓倪 《家庭中医药》2000,7(2):18-18
1.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它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脉多循行于深部分肉之间,络脉循行于体表较浅部位;经脉以纵行为主,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相似文献   

5.
中医的人体经络,是在皮肤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之间的筋膜间隙中,其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气、能量物质、神经、血管和淋巴等现代医学已知的几种组织结构共同参与未知的综合功能的调控系统。用这种经络气道筋膜间隙的多种物质,能统一对经络实质认为是神经、体液、能量等一种物质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6.
经穴由间隙物质构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谢浩然 《中国针灸》2003,23(8):463-465
目的:阐明经穴由间隙物质构成。方法: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学说的有关论述,结合现代经络研究的有关成果,进行对照验证研究。结果:在人体皮肤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之间的间隙结构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气、神经、血管和淋巴等多种物质的复合功能。结论:经络穴位是由间隙物质构成的,组织液气是在间隙中运行着的,液气运行循经感传是有规律的,经络实质运行规律是可认识的。  相似文献   

7.
古代经络概念与现代经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古代经络文献的分析,指出古代经脉线主要来源于对经脉病候的观察。经脉线与经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马王堆帛书时代早期脉字的构造和用砭石启脉的古经脉疗法提示这时的脉可能指分肉间隙,其晚期则指分肉一血脉的综合体液通道,《黄帝内经》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分解。联络和运行气血是经脉的两个主要功能,现代经络研究可能面临多个客体。  相似文献   

8.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和络病的概念 ,但关于络脉、络病理论 ,诊络法、异常络脉描述及治络法散见于各篇 ,不利于对《内经》络脉、络病理论的全面、清晰认识 ,本文拟对其进行初步总结和探讨。1 《内经》络脉理论  1 .1 络脉的概念及循行《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的概念。《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 ,伏行于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表明络脉循行较表浅。《灵枢·脉度》则指出了经脉和络脉的关系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即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干 ,…  相似文献   

9.
经络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12,(10):1001-1001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有路径的意思,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存在于内部,贯穿上下,  相似文献   

10.
经络,包括经脉、经别、络脉、奇经八脉、经筋和皮部等内容。经络的命名,是在认识了人体气血运行现象的基础上完成的,每个名称皆有深意。了解经络的命名和含义,对于深入理解经络理论,将会受到启发和裨益。一、脉“脉”,是最早的经络名称。关于脉的含义,《说文解字》释作“血理分斜行体者”。《内经》称“脉者,血之府也”。  相似文献   

11.
黄褐斑是一种慢性、获得性面部色素增加性皮肤病,“血瘀”是黄褐斑形成的主要原因。面部为十二经脉气血汇集之处,面部的荣华离不开气血的滋养及经络的运行通畅。经脉作为经络系统主干在内运行气血津液,络脉作为其分支横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津液,贯通经脉。皮肤血络理论的形成是建立在对皮肤络脉认识基础上,注重皮肤血络、气络、津络相辅相成,认为皮肤气络、津络均依附于皮肤血络,强调皮肤血络是关键枢纽。基于皮肤血络理论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和诊疗思路进行探讨,认为痰瘀凝络是其核心病机;外邪伤络、内伤七情、体质易感是其发病原因;病机本虚标实,本为“气络虚”和“血络虚”,实为“血络痰瘀”;中医药治疗可内调外治,内调应审证求因、通补兼施,外治可经皮给药、直达病所,且注重花-藤-虫-胶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微循环是指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主要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毛细淋巴管,近10年来已应用于经络理论与针灸临床研究,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经络理论与微循环研究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主要包括经脉和络脉二大部分,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别,中医络脉理论与微循环有密切关系。袁氏认为络脉在人体的广泛分布性就类似于  相似文献   

13.
正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位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经络通畅,身体就没有病痛,疏通经络能够达到很好的养生功效。何为经络"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  相似文献   

14.
1.中医经络学说 中医认为,足与脏之间是通过经络相联系,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中10条经脉由足部起始或终结,即从头走足的足三阳经与从足走腹的足三阴经;奇经八脉中的阴维脉,阴跷脉,  相似文献   

15.
经络气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浩然 《针刺研究》2008,33(2):142-144
十四经脉的"经",是纵向间隙的组织结构;十五络脉的"络",是横向间隙的组织结构;经脉与络脉的"脉",是纵横间隙的组织液气;经络气道的"道",是纵横间隙的组织结构;组织液气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经络气道的理论,是有原始、科学和实质依据的基础理论。经络实质是组织液气等调控系统多种物质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6.
循经感传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针灸激发感传,使"气至病所"。循经感传以结缔组织为基础,无论是神经感觉还是气液转化,结缔组织构成的间隙通道都有重要意义。从结缔组织结构分析,经络可能即为筋膜结构及结缔组织本身,也可能是由结缔组织间的排列间隙构成的通道,针灸激发循经感传,经络脉气在通道中通行;从结缔组织功能角度,神经纤维信号传递、微循环物质运输等在循经感传的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物质(五羟色胺、组胺等)及Ca~(2+)作为信号起到了激活经络效应的作用。经络效应虽然以结缔组织为基础产生,更离不开多系统、多物质的参与;经络学说从结构、功能上都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既不独立属于任何系统,也非各系统功能的总和,不应单纯从西医解剖单一系统分析,是神经、血管、淋巴管、体液、筋膜、肌肉及未知元素共同构成的复合功能系统。未来应多角度、多学科交叉综合探究经络实质。  相似文献   

17.
经络学说起源于对“脉”的解剖生理学认识 ,以脉行的路径为经脉 ,以脉行的分支横出的径路为络脉 ,从而逐渐形成了经脉和络脉的概念。对经络学说提出挑战的是来自西方医学的传入 ,即人们在认识神经学说的结构与功能之后 ,来阐释经络沟通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 ,体表与内脏内、外之间特异联络、调控和反应功能。在明末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 ,或是在晚清西方医学科学的东传过程中 ,与经络功能相关的中医词汇如“细筋”“系”等曾作为“nerve”的汉译名词 ,从而在中西医汇通的初创阶段 ,奠定了经络与神经功能活动相关的文字转换基础  相似文献   

18.
略论络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内经》是络病理论之源《内经》提出了络脉的概念并描述了络脉的循行和分布。《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伏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指出了经脉直行于分肉的较深部位,为里,多深不可见,络脉支横于肌腠的浅表部位,属表,多浅而常见。此外,络脉与经脉循行和分布的区别还在于经脉多循行于溪谷大节之间,而络脉多循行于经脉所不到之处,以为联络流通之用。如《灵枢·经脉》云:“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相似文献   

19.
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笔者在对络脉的生理、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后认为,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1 络脉的生理功能人体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有机体,在认识络脉时,也应考虑到它的多层次、多结构和立体交叉的分布特点.《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支而横出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可知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部分.这一部分络脉均起于四肢,从十四经脉分出,呈向心性方向逐渐向内分散.血气在十四经循环过程中,由各经脉溢于所属的络脉之中,将血气渗灌全身,从而发挥了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别络则内源于脏腑,呈离心性方向向外散布,直达腠理及皮肤.正  相似文献   

20.
<正> 四、络脉理论的临床运用《内经》将络脉理论运用于诊断和治疗方面,不仅能够诊治络脉本身的病变,而且还可以诊治脏腑和经脉的病变。 (一)诊络脉法:《灵枢·经脉》说:“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深伏而难见,络脉浅显而易察,所以二者病变的诊察方法亦有所不同。经脉的病变,以诊气口知之;络脉的病变,以察络脉知之。但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连体表,脏腑经脉气血的病变常常可由络脉反映出来,所以察络脉亦可测知脏腑经脉有关方面的病变。具体而论,诊络脉法首先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