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温病条辨卷四·治病法论》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一直被后世遵为温病三焦治法之总则,用药之准绳。如何具体解释这一法则?多数医家认为:“治上焦如羽”是说治疗上焦温病用药质地宜轻,如桑叶、菊花、银花、竹叶等品,用量要小,代表方如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治下焦如权”是指治疗下焦肝肾阴  相似文献   

2.
四、以“温热”、“湿温”为例来讨论温病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前已述明“温热”及“湿温”是本书的两大纲,故作者以“温热”、“湿温”为例来讨论温病证治的基本内容。我们知道温病以三焦立论,在临床经过中是按三焦(上焦→中焦→下焦)传变(但不一定都传变),在传变过程巾可以发生“转化”,这些均于前面已加讨论而再重申者,乃引以为例,说明作者是根据此原则来探讨温病证治的。“温热”和“湿温”,各可分为病在上焦,病在中焦和病在下焦;上、中、下焦各有一定的临床表现——主证,从现代医学观点来分析温病各个阶段的主证,基本上  相似文献   

3.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以创立三焦辨证作为温病之辨证纲领而蜚声医林,观先生所著《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两书,其辨证体系不独为温病而设,对内伤杂病之辨治亦颇具指导意义,兹就两书中从三焦论治血证之心法作一探讨。1 血证分三焦治(?)不治血《温病条辨·卷四·治血论》谓:“至于治之之法,上焦之血,责之肺气,或心气;中焦之血,责之胃气,或脾气;下焦之血,责之肝气、肾气、八脉之气”,此明确指出了血证产生的病机皆是上焦、中焦、下焦所属脏腑的气机功能失调,故治血证之关键,必须按三焦不同部  相似文献   

4.
<正> “治上不犯中,治表不犯里”,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根据喻嘉言、叶天士温病学说加以发挥提出来的。他在三焦辨证中曾说“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恒,治下焦如权”。因此,“治上不犯中,治表不犯里”,即是从“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而立法的。由于吴氏对温病多从《內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病温虚甚死”之说,故认为温病多属伏气,其病温者,精气先虚,施治应护其虚。吴氏又本《內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创上焦温病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法。观吴氏银翘散立方之意,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可去实之能,这是吴氏以温病立  相似文献   

5.
明末袁班《证治心传》中“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和“温热瘟疫辨”篇蕴含丰富的温病学术思想。袁氏认为温病病因为人体感受天地戾气,温病异于瘟疫;感邪途径为目(口)鼻吸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传变有逆传、顺传之候,久延失治则转入营分;宜大剂使用攻下方法治疗,并应时时注意舌脉变化。这种关于四时温病病因特点以及治法和用药的学术思想,是四时温病学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6.
确立温病治法主要依据以下四个方面:1.根据病因温热邪气有风热、暑热、燥热、湿热、疫疠、温毒六种,因此,发病初起的临床就不同,治法当异。如风热在卫,当疏风泄热法;燥热在卫,当疏表润燥法等。此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2.根据不同病机四时温病的致病因素不同,但其病机的转变不外乎“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范围,病程阶段不同,治法必异。吴鞠通提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轻必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大法。其含义  相似文献   

7.
《素问*咳论》说:“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历代医家多崇之,然诸家立论太繁,难得其要领。自明代张景岳以外感、内伤立论起,则纲目分明。然而,诸家率以辛温治外感咳嗽,误人多矣。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对温病咳嗽的辨治独出心裁,纵辨三焦,横辨燥湿,确能补前人之未逮,启后人之思路。 笔者兹以《温病条辨》[1](简称《条辨》)、《吴鞠通医案》[2](简称《医案》)医论医案为依据,对其温病咳嗽辨治经纬观探析如下。 1 辨治经纬观内涵 1.1 纵辨三焦《条辨》上焦篇论及咳嗽计9条(第3、4、6、28、29、52、55、56条及“补秋燥论”之第2条);中焦篇论及咳嗽计3条(第17、23、67条),下焦篇论及咳嗽计7条(第31、35、41、47、48、70、78条),可见在温病的上、中、下三焦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皆可出现咳嗽。咳嗽是温病的症状之一,而处于不同病理阶段的咳嗽必然带有其所处阶段的病理特点,因此纵辨三焦是温病咳嗽辨治的关键。 1.1.1 上焦咳嗽,其治在肺:吴氏认为:“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1]当然,此等温病未必皆咳,而“咳者,加杏仁利肺气”[1]则已。可见吴氏治上焦咳嗽,力主辛凉,确补前人之未备。向来诸家以辛温统治伤寒温病咳嗽,不知寒为阴邪,太阳为腑属阳,阴邪伤人之阳,自当辛温;而温为阳邪,太阴为脏属阴,阳邪伤人之阴,则当辛凉,诚有以也。虽然辛凉宣上之法已定,但病有轻重,咳有微甚,不可不辨。如“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1]。此较银翘散病轻而咳重。  相似文献   

8.
徐航 《中医学报》2021,36(4):728-731
郁病的病因为情志内伤,与肝、脾、心三脏关系密切,同肺、肾也有关联,核心病机为气机郁滞。郁病早期多从下焦开始,同肝肾相关,后期累及中焦脾胃,迁延不愈终损及上焦之心肺,有其普遍的传变规律。郁病在早、中、晚期病位不同,病机各异,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亦不相同。根据病程进展,结合三焦生理特点,提出下焦宜疏,肝肾同治;中焦宜调,疏肝健脾;上焦宜补,三焦同治。同时,郁病传变中因气机不畅也会导致气滞血瘀、气停痰聚、气郁化火伤津扰神等兼证出现,当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9.
张祥生老师治疗外感热病以温病学说三焦辨证为主进行分析,注重辨别病势、病位,以"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为原则,治疗常用辛凉疏卫法、疏调升降法、宣畅三焦法等,虚实分明,用药恰当,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温病是由各种温热病邪引起的多种急性热性疾病。其特点为热象偏重,传变较速,易于出现心营症状。而温邪传至心营则标志疾病发展进入急迫险恶重症阶段,如不及早救治,顷刻将有痉、厥、闭、脱之变。本文仅就学习温病及临床实践的体会,将温病顺传心营,逆传心包,温热酿痰蒙闭心营,热  相似文献   

11.
吴鞠通《温病条辨》苦辛配伍法为治疗湿热类温病确立了一大法则。邪在上焦,以轻苦微辛法清泻热邪、轻开肺气,以三仁汤、银翘马勃散、宣痹汤治之。邪在中焦,多用苦辛寒法泻热燥湿、调畅气机,以黄芩滑石汤治之;苦辛温法燥湿温中、宣开中焦,加减正气散、加减小柴胡汤治之;苦辛通法通络开窍、清热利湿,以宣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治之;苦辛淡法清热宣气、淡渗利湿。邪在下焦,多用苦辛淡法宣湿清热、淡渗利湿,以宣清导浊汤、茵陈白芷汤治之;苦辛温法温阳散寒、下气除满,以术附汤、温脾汤治之;苦辛寒法辛开苦降、调气行血,以加减泻心汤治之。湿热在上、中焦多用轻苦微辛法,湿热在中、下焦或弥漫三焦均可用苦辛淡法分消上下,以杏仁石膏汤治之。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位在三焦和肺络,疫疠(湿)由口鼻入,上焦先受,瘀浊内生,困阻肺络,疫邪传变迅速,可及中焦脾胃、下焦肝肾,蕴结三焦.因此结合焦络理论"通三焦、补肾水、开玄络"的核心思想,认为三焦不通、肺络痹阻为新冠肺炎主要病机,治则治法大抵以通利三焦、解毒通络为主,以祛湿为要.若邪犯上焦,则宣肺解毒;次入中焦,则化湿透...  相似文献   

13.
《温病条辨》滋养胃阴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温病条辨》滋养胃阴学术思想的探讨,强调胃阴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其充足与否,对温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影响,据此提出治疗三焦疾病“滋阴不厌频繁”,具体有“治上焦病,培土以生金”、“治中焦病,养胃以固中土”、“治下焦病,滋后天以养先天等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上焦药用辛凉轻清,不用苦寒犯中涉下;中焦当分温热湿热,分用苦泄和苦燥;下焦温病虚多少实,慎用苦寒三个方面,系统地阐发和评述了吴氏有关苦寒药治疗温病的宜忌问题;并以温病学派中不同流派的医家如吴又可、恽铁樵等应用苦寒药的理论和经验以及现代研究资料为依据,探讨了苦寒药在温病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5.
温病学问答     
问: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温病学中有何重要意义? 答: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都是经过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辨证方法。它为温病的辨证施治提供了客观依据,是指导温病临床的基本法则。其重要作用是: ①概括温病的病机及传变规律。人体感受温热病邪后,致使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及有关脏腑的实质受损害。临床反映出由卫至气而营及血,或从上焦传中焦到下焦,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从外向内、由上及下的传变规律。把握这一病  相似文献   

16.
动态思维是温病辨治的特色之一,古人云“走马治温病”。温邪致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液。温病袭人无一刻静止,时刻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其致病因素的特异性、病理演变的规律性、临床表现的特殊性,以及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的特点无不突出“动”与“变”。只有充分认识温病的动态变化规律,才能抢占先机,药在病先,使邪无可传之机。所谓用药如用兵者,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7.
宣畅气机既是温病的治疗方法,又是温病的治疗目的.本文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分别探讨宣畅气机法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清热养阴不忘宣畅气机""在卫应宣郁疏透,清气应疏卫调气,凉营仍要透热转气,凉血散血不忘疏利气机".三焦辨证中更是要将宣畅气机寓于"通利三焦"治疗中,"上焦开宣肺气""中焦升降中枢""下焦通阳化气".泄热存阴虽为温病的治疗大法,宣郁透热,通利三焦的作用亦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外感病包括伤寒和温病,伤寒以六经为辨证纲领,温病以卫气营血为辨证纲领,实质上两者是可以统一的,可以把它综合以指导临床实践。笔者前三讲已述,太阳病与上焦卫分证,气分症与少阳、阳明、太阳病,肝肾与下焦营分血分症,试图把外感病辨证纲领统一起来,使之更加完整,不必有伤寒温病之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清代名医章楠所著《医门棒喝》中的温病学思想,分析其辨治温病的思维,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研读《医门棒喝》及有关章氏温病证治思想的文章,从伤寒与温病的区分,温病、瘟疫的辨别,温病的分类以及章氏重视三才一贯思想等方面,分析总结章氏的温病思想及辨治特色。[结果]章氏对温病方论见解独特,认为伤寒与温病在邪入部位、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各不相同。温病不能混为瘟疫,若误将一切风温、湿温、暑温等列作瘟疫,易成病轻药重之害。章氏将温病分为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瘟疫五类,并详细论述。章氏认为天、地、人三者气脉相通,人与万物同禀阴阳五行之气生,三才一贯思想与温病证治思想关系密切。[结论]章氏阐张仲景之旨,辨温病、伤寒混同之误;纠吴鞠通之偏,析温病、瘟疫殽杂之愚;辨伏气病理,探温病源流,将温病分列五类;重视三才一贯思想。章氏对温病证治思想救正有道,其执着探索医理和勤于临证总结的精神堪为后世典范。  相似文献   

20.
清代医家吴鞠通,继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又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它以三焦为纲,将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并将卫气营血的分证贯穿其中,着重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