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与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选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或门诊IPF患者25例(IPF组),另选非IPF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23例作对照(非IPF组),两组患者行24 h食管pH值监测,分析胃食管反流特点及其临床特征.结果 胃食管反流阳性IPF组16例,非IPF组8例.IPF组DeMeester评分高于非IP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8±21.5)分比(15.7±14.0)分;P<0.05].IPF组长反流(反流时间持续>5 min)次数[(3.8±4.1)次]、反流指数(1.8±1.7)高于非IPF组[(2.1±2.1)次;1.3±1.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F胃食管反流阳性者合计反流时间百分比(pH <4.0)[(9.2±5.1)%]、直立位反流时间百分比[(8.5±5.2)%]、仰卧位反流时间百分比[(10.8±10.7)%]、反流次数[(54.2±22.7)次]、长反流次数[(6.3±4.2)次]、最长反流时间[(14.5±15.3) nin]、反流指数(2.5±1.7)和DeMeester评分[(34.9±20.3)分]明显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eMeester评分与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呈正相关(r=0.667,P<0.01).IPF患者胃食管反流阳性者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烧心7例,反流6例,多于胃食管反流阴性者(烧心2例,反流1例).结论 IPF患者胃食管反流阳性率高,但往往缺少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在不具备胃酸监测条件的医院,GerdQ可用于评价IPF患者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对诊断和鉴别支气管哮喘及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价值及其与24h食管pH测定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0例及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6例,分别测定FeNO、白细胞分类计数及百分比、24h食管pH测定中pH〈4的时间百分比,pH〈4的总次数,pH〈4大于5min以上的次数及DeMeester评分,分别比较三组FeNO水平的差异及与上述测定指标的关系。结果FeNO、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在三组组间存在总体差异,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哮喘组和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比胃食管反流病组FeNO、EOS、EOS%均显著增高(P〈0.05—0.01);哮喘组比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FeNO显著增高(P〈0.05),而EOS、EOS%无明显差异;哮喘组FeNO水平与EOS和EOS%有显著相关性(P〈0.05);但胃食管反流病(GERD)组及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FeNO水平与EOS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胃食管反流病组和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FeNO水平与pH〈4的时间百分比、pH〈4的总次数、pH〈4发作大于5min的次数及DeMeester评分值均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P均〈0.01);哮喘组FeNO水平与24h食管pH监测结果没有相关性。结论FeNO是一项检测气道炎症的敏感指标,尤其能反映嗜酸性粒细胞气道炎症;在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吸入酸性胃内容物可能以双重作用影响FeNO的变化,提示在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FeNO的增加可能部分反映了胃酸反流的严重程度;FeNO对于哮喘和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同时为鉴别哮喘和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与胃食管反流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含餐8h食管pH监测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意义,并以常规24hpH监测为标准验证其灵敏度及特异度。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06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221例患者进行食管测压和pH监测。首先由系统计算24h DeMeester积分,≥14.72分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入选患者晚餐开始共计8h的监测数据,同样计算DeMeester积分,相同的标准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及积分的相关性。结果221例患者经常规24hpH监测诊断胃食管反流病124例,正常97例,含餐8hpH监测方法诊断胃食管反流病120例,正常101例。含餐8h的灵敏度为93.5%,特异度95.9%,经Kappa及Mc-nemar检验2种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部分结果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2种检测方式DeMeester积分的相关系数为0.929。结论含餐8小时监测法和24hpH监测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有望用于GERD特别是内镜阴性GERD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改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nti-reflux mucosectomy, ARMS)治疗伴中度食管裂孔疝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rGER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7年6月—2020年6月,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30例合并3~5 cm食管裂孔疝的rGER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3周黏膜切除组(n=15)和3/4周黏膜切除组(n=15), 分别进行相应黏膜切除范围的改良ARMS。比较手术前后胃食管反流症状、胃镜检查食管炎情况、24 h食管pH监测结果、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静息压力, 并分析两种不同黏膜切除范围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3周黏膜切除组患者术后6个月较术前的胃食管反流病评分(9.53±0.36比11.93±0.57, t=6.874, P<0.001)、酸暴露时间(19.81%±1.72%比31.45%±2.78%, t=8.020, P<0.001)、DeMeester评分(4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反流症状贲门松弛对胃食管酸反流及食管动力的影响.方法:对25例内镜下贲门松弛且无明显反流症状患者及10例内镜检查正常的无症状健康志愿者均进行24 h食管pH监测及食管测压检查.结果:内镜下贲门松弛组24 h食管pH监测各项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 其中以pH<4总时间及DeMeester评分差异更明显(38.44±50.89min vs 10.60±7.75 min, 11.98±14.84 vs 5.06±3.19, 均P<0.05). 贲门松弛组病理性酸反流发生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vs 0%, P<0.05). 两组食管测压各项指标包括LES静息压、LES长度、食管远近端蠕动波幅、食管体部传导速度、湿咽成功率等较对照组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贲门松弛易于发生酸反流, 部分贲门松驰且酸反流患者无相关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情况,我们对84例慢阻肺患者进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以及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发现慢阻肺患者存在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其严重程度与临床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国产24h食管pH监测导管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数据一致性。[方法]对1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同时采用国产24h食管pH监测导管与进口同类产品进行食管pH监测,比较2种导管的总反流时间、直立反流时间、平躺反流时间、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和DeMeester评分。[结果]国产、进口2种导管均能顺利采集数据,并下载分析。2种导管在总反流时间、直立反流时间、平躺反流时间、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次数和DeMeester评分等数据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一致性良好。试验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2种导管采集的数据具有一致性,国产导管有代替进口产品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食管吻合术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对食管中段癌术后患者胃食管反流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并行食管癌切除术31例食管中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即接受胃食管吻合术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15例(观察组),接受胃食管吻合术16例(对照组),术后2周待患者恢复正常的胃肠道功能后采用pH动态监测仪对其进行24 h pH监测,术后1、3、6、12个月依据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GerdQ)对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进行评分,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情况。 结果2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且术后均未发生有吻合口瘘及胸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24 h酸反流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最长酸反流时间和pH值<4的总时间短于对照组,DeMeeste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Gerd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食管吻合术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对食管癌切术后的胃食管反流病情起到更为理想的控制效果,为食管中段癌患者术中吻合术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有胃食管反流病的胡桃夹食管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食管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并比较2002—200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36例胡桃夹食管患者[其中伴胃食管反流病者11例(GERD组);不伴胃食管反流病者25例(non-GERD组)]的临床资料及食管动力学特点。结果临床症状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食管动力学检查上,两组LES松弛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LES压力、食管中下段蠕动波幅、时限及传导性蠕动比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DeMeester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压力测定及24 h动态pH监测是诊断胡桃夹食管及其是否伴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24 h pH阻抗监测技术分析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患者的反流特点,探讨GERC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慢性咳嗽患者116例,根据24 h pH阻抗监测结果和抗反流治疗结果将符合GERC诊断标准患者定为GERC组,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H阻抗联合监测结果。结果根据24 h pH阻抗监测结果和抗反流治疗结果符合GERC诊断标准的患者共有96例,其中28例患者合并弱酸反流异常,12例患者合并弱碱反流异常。GERC组24 h食管pH监测的6项参数及De Meest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GERC组24 h食管阻抗监测近端反流次数,气体反流、液体反流及混合反流次数,酸反流、弱酸反流、弱碱反流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GERC患者总反流次数、总弱酸反流次数与总弱碱反流次数与SAP呈正相关(P0.05)。结论 GERC患者存在反流物理性质和酸碱性方面的反流异常,直立位反流较卧位明显。GERC患者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发病机制,以低位反流为主,但57.93%的反流物可至食管近端。24 h食管pH阻抗监测是诊断GERC的可靠方法,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促胃肠动力药莫沙必利改善中国汉族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和食管运动障碍的作用尚缺乏系统观察。目的:观察莫沙必利对中国汉族人群中GERD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交叉对照研究设计,选取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GERD患者23例行胃食管反流症状评估、食管测压以及24h食管D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对比研究莫沙必利和安慰剂各1周交叉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对食管运动功能和胃食管反流事件的影响。结果:与安慰剂治疗相比,莫沙必利治疗可降低胃食管反流总症状积分,加快食管体部蠕动波传导速度,增加湿咽成功率,减少食管下端pH〈4总反流次数和长时间(≥5min)反流次数,降低pH〈4总时间百分比和DeMeester计分,降低食管下端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沙必利治疗1周可有效改善本组中国汉族GERD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症状,部分改善食管运动障碍以及酸反流和胆汁反流.是治疗GERD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效食管动力(IEM)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作用,以及体质量对食管酸暴露及食管动力的影响。方法77例GERD典型症状患者全部行食管高分辨率压力测定(HRM)和24 h食管动态pH监测,分析IEM及正常食管动力患者酸暴露情况。结果 77例典型GERD症状患者中病理性酸暴露者38例(49%),在病理性酸暴露组中IEM 9例(24%),正常酸暴露组中IEM 5例(13%)。IEM组LES压力低于食管动力正常组(15.15±3.60 vs 22.15±6.73,P0.01);IEM组总pH4时间(百分比)较正常食管动力组高[(14.78±3.8)%vs(4.30±2.68)%,P0.01];IEM组患者BMI值较高。结论 IEM在GERD中较常见,其食管动力障碍中绝大多数为IEM,IEM与食管远端酸暴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酸敏感离子通道3(ASIC3)在胃食管反流大鼠食管黏膜及背根神经节(DRG)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G组)和对照组(S组)。实验组采用限制幽门及结扎胃底方法建立GERD大鼠模型。于造模后15 d处死两组大鼠,通过HE染色对大鼠食管黏膜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食管黏膜及DRG中ASIC3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结果HE染色显示G组大鼠食管黏膜慢性炎症改变,S组大鼠食管黏膜无异常;Western blotting显示G组大鼠DRG中ASIC3蛋白表达高于S组(6.75±0.74 vs 5.07±0.72)(P0.05),食管黏膜中ASIC3蛋白表达高于S组(8.04±0.67 vs 7.31±0.740)(P0.05);RT-PCR同样显示,G组大鼠DRG中ASIC3 mRNA表达高于S组(0.00030±0.00003 vs 0.00013±0.00002)(P0.05),食管黏膜中ASIC3 mRNA表达高于S组(0.01073±0.00231 vs 0.00088±0.0007)(P0.05)。结论 ASIC3在DRG及食管黏膜上表达上调可能是导致GERD食管内脏高敏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应用食管气囊扩张法建立胃食管反流病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方法建立胃食管反流病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对10只新西兰兔实施食管气囊扩张术,气囊中部定位于胃食管交界处,压力为10Psi(1Psi=6.89kPa),维持10min,扩张2次,每次间隔3min,以建立胃食管反流病动物模型。实验动物在扩张前1周及扩张后1周行食管测压及食管下段pH值检测,对扩张前后的食管压力及胃食管反流进行比较。对气囊扩张后实验兔的食管进行病理检查并与正常食管进行比较。结果气囊扩张前后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分别为(11.2±1.56)mmHg与(7.89±2.99)mmH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P=0.006)。扩张前后的反流率分别为(1.07±0.93)%与(9.36±7.7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P=0.015)。病理结果示扩张后食管有明显的病理改变。术后6只动物出现明显的反流,造模的成功率为60%。结论食管气囊扩张法是一种新的、简单可靠和微创的建立胃食管反流病动物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六味安消对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食道动力及胃食管反流的影响,并与莫沙必利比较疗效.[方法]选取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NERD患者52例,行胃食管反流症状评估、食管测压及24 h pH监测,随机分成试验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给予药物治疗(试验组六味安消,对照组莫沙必利)4周后,对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食管动力学及胃食管反流的改变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症状总积分、食管蠕动功能、pH<4反流次数、反流>5 min次数、总计pH<4的百分比、DeMeester评分自身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六味安消能有效缓解NERD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症状,改善食管蠕动功能及减少酸反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镜下胃食管阀瓣(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 GEFV)分级与基于里昂共识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证据等级、平均夜间基线阻抗(mean nocturnal baseline impedance, MNBI)、反流后吞咽诱发的蠕动波指数(post-reflux swallow-induced peristaltic wave index, PSPWI)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且完成胃镜、24 h食管pH-阻抗监测及食管高分辨测压(high-resolution manometry, HRM)的421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胃镜下GEFV分级与基于里昂共识的GERD证据等级、食管pH-阻抗监测常规指标,即总反流次数、pH<4时间百分比[AET4(%)]、DeMeester评分及新参数(MNBI及PSPWI)的关系。结果异常GEFV(GEFVⅢ+Ⅳ级)占所有患者的29.5%,在确定性GERD证据组比例最高(49.6%)。GEFV异常组的男性比例、糜烂性食管炎比例、AET4(%)、总反流次数显著高于GEFV正常组,而MNBI、PSPWI显著降低(P<0.05)。男性、BMI、AET4(%)、DeMeester评分、总反流次数与GEFV分级呈显著正相关,MNBI、PSPWI与GEFV分级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基于里昂共识的确定性GERD证据的患者中GEFV异常比例最高,GEFV异常提示糜烂性食管炎发生率升高、更重的反流负荷、MNBI及PSPWI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镜阀瓣(Hill)分级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检查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诊断为GERD且完成食管高分辨测压(HRM)、24 h pH-阻抗监测及胃镜检查的患者527例。分析胃镜阀瓣Hill分级与患者年龄、性别、BMI、HRM、24 h pH-阻抗监测及反流性食管炎洛杉矶(Los Angeles,LA)分级的关系。结果胃镜阀瓣Hill分级与GERD患者年龄、性别(男)、BMI呈正相关(P<0.05);Hill分级与远端收缩构成(distal contractile integral,DCI)、食管下括约肌平均静息压(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LESP)呈负相关(P<0.05);Hill分级与DeMeester评分、AET4、直立酸反流评分、仰卧位酸反流评分、仰卧位混合反流评分呈正相关(P<0.05)。Hill分级与反流性食管炎LA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胃镜阀瓣Hill分级在预测GERD患者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食管动力受损程度及有无病理性酸反流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确定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症状评分能否反映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由24 h食管动态pH监测显示的酸暴露情况,进一步验证GerdQ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08年11月至2010年3月因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门诊GERD病例134例,均完成胃镜检查、24 h食管动态pH监测和GerdQ量表.根据...  相似文献   

19.
背景:胃食管反流是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夜间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外表现中起重要作用。目的:研究伴IPF的GERD患者夜间食管酸暴露的特点。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08年1月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16例IPF-GERD患者、32例GERD患者和16例健康志愿者(非GERD)。各组患者行24 h食管pH监测,对夜间8 h内(10pm-6am)的酸暴露程度,包括pH4的时间百分比、酸清除时间、反流次数、长反流(5 min)次数、最长反流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4例(87.5%)IPF-GERD患者存在夜间酸暴露,其程度高于非GERD组(P0.05),而与GERD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IPF-GERD组患者前半夜pH4的时间百分比显著高于后半夜(12.2%±3.9%对1.1%±0.5%,P0.05),GERD组两者无明显差异(10.8%±2.7%对5.1%±1.8%,P0.05)。结论:大部分IPF-GERD患者存在夜间酸暴露,其主要发生于前半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