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建根 《新中医》2015,47(4):191-193
目的:观察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0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69例,治疗组采用蓝光照射和内服茵栀黄颗粒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蓝光照射。利用经皮胆红素检测仪检测胆红素的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50例患儿中,轻度黄疸35例,中度黄疸75例,重度黄疸40例。感染因素、围产因素致病理性黄疸均以中度胆红素升高为主。结论: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茵栀黄颗粒+蓝光照射+补液+能量合剂;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补液+能量合剂,观察两组皮肤黄疸及胆红素消退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胆红素下降程度及黄疸消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满意且相对安全,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患儿10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一般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用茵栀黄颗粒,每次1g,3次/d并给予蓝光照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用蓝光照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为84.0%,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与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方法:12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2例,两组均用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加用茵栀黄颗粒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8.39%,对照组79.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加快退黄速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间歇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抽取儿科收治的8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均给予蓝光间歇照射治疗,观察组则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连续5 d,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经皮胆红素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经皮胆红素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间歇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可缩短黄疸消退时间、降低患儿胆红素水平,临床疗效确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郑华南 《新中医》2019,51(8):176-178
简版;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间歇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病理性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蓝光间歇照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小培菲康及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均给予小培菲康和蓝光照射治疗,实验组加用茵栀黄颗粒。结果:总有效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4h、48h、72h后与治疗前比较TCB水平均降低(P<0.05),且实验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72h后两组TBIL、DBIL、ALT、AS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小培菲康及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较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最近接收的新生儿黄疸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茵栀黄口服液加蓝光照射治疗,对两组最终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金素娟 《新中医》2016,48(3):200-202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与护理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治疗。2组均施予相同的病理性黄疸针对性护理。观察比较2组的治愈时间、换血治疗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愈疗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换血治疗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照射与护理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结论: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儿都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d),分3次口服.观察组同时以茵栀黄颗粒口服与蓝光照射治疗.茵栀黄颗粒,1g/次,3次/d.2组均以治疗3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显效率观察组为87.50%,对照组为65.00%,2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25%,观察组为82.50%,2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新生儿黄疸分两组:对照组60例单纯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60例采用常规治疗(蓝光照射、酶诱导剂)加用茵栀黄口服液.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7%和75.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退黄疗效确切,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患儿注射痛苦,而且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2.
吕红仙 《新中医》2015,47(6):183-184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蓝光疗法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黄疸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70例,均给予基础营养支持、抗感染及保温治疗。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腹部按摩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黄疸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29%,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腹部按摩综合疗法,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潘锦艳 《新中医》2021,53(11):159-161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96例。对照组给予光疗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颗粒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退黄时间、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84.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5 d、7 d,2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各时间点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退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3%,对照组为1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显著,能快速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缩短退黄时间,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新生儿黄疸分两组:对照组60例单纯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60例采用常规治疗(蓝光照射、酶诱导剂)加用茵栀黄口服液.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7%和75.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退黄疗效确切,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患儿注射痛苦,而且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护理干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6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明确医护方式;对照组(31例)采用光疗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3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茵栀黄颗粒进行干预;观察2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总有效率、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6. 77%)明显高于对照组(67. 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患儿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方面无明显差异(P 0. 05);治疗第3天以及第5天,观察组患儿血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3. 23%)明显低于对照组(38. 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接受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护理干预,对患儿临床总疗效提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以及安全指数的提升,效果明显,最终为病理性黄疸患儿的快速康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茵栀黄结合蓝光照射治疗湿热郁蒸型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的观测,进一步探究其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把纳入的8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间断蓝光治疗,1周为一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1周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3.18%和77.2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湿热郁蒸型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茵栀黄颗粒结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对策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50例,将给予常规西医与蓝光照射治疗的25例设为参照组;将给予茵栀黄颗粒结合蓝光疗法的25例设置为研究组,对2组患儿各项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与护理后,研究组患儿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 00%,高于参照组的80. 00%,P 0. 05;且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4. 00%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4. 00%,P 0. 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再辅以科学的护理对策,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可有效促进患儿的疾病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联合蓝光照射及联合口服茵栀黄口服液、思密达治疗新生儿黄疽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我科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300例。随机分为2组,光照组为对照组只给予光疗治疗。联合治疗组为实验组除常规给予光照治疗外还给于口服茵栀黄口服液、思密达治疗:茵栀黄口服液给予口服5m12次/天;思密达给予口服1.0g3次,天。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在早产儿率及治疗前的总胆红素水平上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72H后的总胆红素水平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在住院时间上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联合蓝光照射及联合口服茵栀黄口服液、思密达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更佳,可以有效的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新生儿黄疸共171例,随机分为研究组86例和对照组85例。研究组实施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对照组行临床常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血清胆红素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儿增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给予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d),分3次口服。观察组同时以茵栀黄颗粒口服与蓝光照射治疗。茵栀黄颗粒,1g/次,3次/d。2组均以治疗3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显效率观察组为87.50%,对照组为65.00%,2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25%,观察组为82.50%,2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O.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