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农村社区的慢性病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病已经对全世界人群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根据对 1998年全球疾病负担的估计 ,4 3%归结为慢性病所致 ,而中国已经达到了 6 0 %。慢性病是中国人群的主要死因 ,慢性病的死亡占总死亡的 82 .4 % 〔1〕。因此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应向慢性病防治做战略重点转移。1 农村慢性病防治必须以健康教育为重要手段1.1 慢性病是生活行为方式病 慢性病又称“富裕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肿瘤等 ,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主要包括吸烟、酗酒、静坐生活方式、高脂、高盐饮食、超重和肥胖等。预防慢性…  相似文献   

2.
上海浦东新区心脑血管病报病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病是中国人群最主要的死因 ,而心脑血管疾病占慢性病死亡的 4 0 .8% 〔1〕。心脑血管病一些主要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或干预的 ,这已经为发达国家的社区人群干预试验所证实 〔2 ,3〕。为了解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动态趋势和评价社区干预的效果 ,必须正确、全面报告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浦东新区从 1997年 6月起在全区开展了心脑血管病报病工作 ,现将工作开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提出几点意见 ,以供探讨。1 报病病种1.1 急性心肌梗死报病 急性心肌梗死 :2 8天以内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发作。冠心病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 2 8天后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 1949年的 Framingham心脏研究为起点〔1〕 ,美国等发达国家运用政治、经济、教育的力量共同致力于高血压的综合防治 ,因而冠心病及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 ,从 70年代始其下降幅度即已超过 5 0 % 〔2〕。近 2 0年来 ,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简称慢性病 )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3〕。在借鉴国际上慢性病防治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 ,我国也开展了一些慢性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现将近年来我国慢性病防治的重要内容——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的工作进展作一综述。1 我…  相似文献   

4.
无锡市城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工作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掌握无锡市居民死因谱及动态变化 ,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自1980年在市郊区范围内对居民死因〔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简称慢性病 )的死亡〕进行报告统计。 1986年根据市卫生局要求 ,为研究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及其危险因素 ,加强对慢性病的发现和控制 ,评价其流行特点 ,评估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利用市区医疗机构和卫生防病三级网络 ,开展慢性非传染性“四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 )发病报告工作 ,2 0 0 2年又增加了糖尿病发病监测。通过监测 ,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现报告如下 :1 建立…  相似文献   

5.
随州市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随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行为和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培训医务人员逐户调查、检查、复查确诊后登记;对死亡和慢性病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居民死因顺位依次为心血管疾病、肿瘤、损伤与中毒、慢性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车祸、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和先畸;高血压患病率为14.66%、慢阻肺2.21%、冠心病1.62%、糖尿病1.29%、脑卒中0.80%、恶瘤0.34%;性别间高血压女性高于男性(P0.005),慢阻肺男性高于女性(P0.005),肿瘤女性高于男性(P0.05),冠心病和糖尿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0.10);各种慢性病均随着年龄的高移发病率明显上升;主要危险因素中超重、吸烟和饮酒均为男性高于女性(P0.005),肥胖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使民众改变不良生活和行为方式是降低慢性病发病和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大连市高血压患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 1991年抽样调查 ,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 11.88%。高血压是脑卒中、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防治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关键〔1〕。大连市于 2 0 0 0年开始慢性病综合防治的社区诊断工作。现对大连市全人群高血压患病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病社区人群干预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心血管病不仅是工业化国家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而且也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尽管如此,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呈上升趋势〔1〕。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主要心血管病都是由遗传和环境不良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并已知一些肯定的危险因...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疾病谱和死因构成正在发生改变,当前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正日益严重地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目前,慢性病是世界上最首要的死亡原因,由慢性病造成的死亡约占所有死亡的60%。所有慢性病死亡的80%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1]。心脑血管病成为我国首位死因,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山古镇社区人群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据调查 ,我国 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由 195 9年的 5 .11%上升到1991年的 11.88%。估计目前高血压患者已超过 1亿 ,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1〕。大量研究证实 ,高血压是脑卒中、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更是脑卒中的主要病因 ,故防治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关键 〔2〕。为此 ,我们在 1998年完成了古镇社区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调查对象 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 ,共抽取古镇社区年龄 2 0岁上居民6 92 0人 ,占本社区居民的 10 .81% ,抽样人群年龄构成基本可反映本社区的人口年龄构成 ,…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1974年后,心脑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在人口死因构成中占了主要地位,由次要位置上升至前三位.进入80年代后北京市心脑血管疾病已占人口死因构成的半数以上.因而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减少发病、残废和死亡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在目前已知的冠心病、脑卒中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主要内容,并能取得预期效果.为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施,我们在北京朝阳区44个单位,8万余名职工中建立了心血管防治网,培训干部,举办学习班及专题讲座统一规划,经11年观察,不仅取得了满意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主要慢病死亡分析与相关危险因素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居民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等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状况,探讨针对人们行为和生活方式等主要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为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06年我国部分城市居民的死因资料。结果我国城市居民前三位死因顺位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三种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居民死亡总人数的62.01%,心脑血管疾病死因在男女两性人群中的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等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预防保健意识,改善居民的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降低危险因素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大同市居民住院病例五种慢性病构成及变化趋势。方法连续收集大同市18所医院2001—2008年住院病例资料68.6万人份,统一按照ICD-10规则要求编码归类,重点对五种慢性病构成、变化趋势、住院死亡病例构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COPD(慢阻肺)占总住院病例的15.99%,五种慢性病死亡病例占住院死亡病例的30.00%。男性冠心病、糖尿病、COPD,女性冠心病仍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女性糖尿病、COPD,男性脑卒中无显著上升或下降趋势;女性高血压、脑卒中,男性高血压呈显著性缓慢下降趋势。结论五种慢性病已经成为大同市居民主要疾病和主要死因;慢性病预防控制措施有效,但尚需加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中国居民2018年脑卒中归因于吸烟的死亡情况,为进一步采取控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和2018年死因监测数据,计算2013年吸烟流行率和吸烟量、戒烟年数等吸烟暴露水平以及2018年我国脑卒中死亡情况,使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7)的最新吸烟归因疾病负担的测算方法,计算我国吸烟导致脑卒中的人群归因分值(PAF),以及吸烟导致的脑卒中死亡情况。应用SAS 9.4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中国30岁及以上人群总体现在吸烟率为28.4%,其中男性为53.4%,女性为2.7%。30岁及以上人群戒烟率为5.8%,其中男性为10.9%,女性为0.6%。农村吸烟率(29.2%)和戒烟率(5.9%)均高于城市(分别为26.8%、5.7%)。脑卒中死亡率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并且男性各年龄组死亡率均高于女性。2018年中国30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吸烟的脑卒中死亡人数为39.0万人,其中男性死亡人数为34.4万人,远高于女性死亡人数(4.6万人)。30岁及以上人群的PAF为21.8%,男性为34.1%,高于女性(5.9%)。吸烟归因脑卒中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各年龄组的PAF均高于女性。结论我国男性人群吸烟率远高于女性。吸烟导致脑卒中的死亡水平较高,亟须采取更加严格的控烟措施,降低脑卒中等疾病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4.
海宁市意外伤害死亡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外伤害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也是世界各国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我国每年有 70万人死于意外伤害 ,占死亡总数的 11% ,居全死因的第四位〔2〕。而在劳动力人群中 ,其造成的危害则居首位〔3〕。为了解我市意外伤害死亡特征和变化趋势 ,本文对海宁市 1999~ 2 0 0 1年意外死亡资料进行分析 ,在此同时 ,结合 70 ,80年代死因调查资料进行比较 ,以探索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趋势 ,为开展伤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 1)资料 :来源于海宁市全死因登记报告。1999~ 2 0 0 1年全市意外伤害死亡病例 ;70 …  相似文献   

15.
社区高血压患者随访管理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血压病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所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伤残的主要原因。为控制慢性病的发生.降低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998年以来在哈尔滨市慢病防治示范社区内开展了高血压综合防治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流行病学资料证实,我国近10年来人群心血管疾病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人群的重要死因〔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紊乱、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泸州市成年人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现状,确定优先干预重点人群及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的卫生政策、干预策略和慢性病综合防控效果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2015-2016年对10 260名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进行调查。结果泸州市脑卒中、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现患率分别为2.0%、3.4%、2.9%、25.3%和8.8%。成年人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27.6%、9.5%和35.3%。吸烟率、饮酒率、缺乏身体活动率分别为29.7%、27.9%和60.8%。结论泸州市成年人主要慢性病患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率都在较高水平,应结合正在开展的健康城市创建、全民预防保健等工作,打造健康支持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活动以及加强健康管理促使居民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率从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疾病谱和死因构成正在发生改变,当前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正日益严重地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和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1慢性病的流行现状近40年我国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率、发病率、患病率持续上升。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位于世界第二位,胃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死亡率居世界首位。1996年全国死因统计城市人群主要慢性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癌、心脏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的60.31%,农村达44.53%[1…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表明,脑卒中是全球导致居民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也是中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脑卒中具有病后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按其性质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有研究表明,约85%的脑卒中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3〕,但不同亚型的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原因和机理可能并不完全相同〔4〕。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海安县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水平,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0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调查≥18岁且本地居住≥6个月居民500人。使用统一调查表通过入户方式进行问卷和体格测量调查。结果患病率前5位的为高血压(22.36%)、糖尿病(6.19%)、冠心病(3.11%)、慢阻肺(2.06%)、脑卒中(1.74%),标化率分别为21.64%、6.00%、3.11%、2.06%、1.74%。BMI指数超重占35.50%,肥胖占11.70%。吸烟率为21.5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职业性体力活动、腰围等是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慢性病已成为海安县的主要疾病,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持续存在将导致慢病的高发,迫切需要大力开展以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为重点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