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明确光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耐药的主要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光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ERG11、CDR1和CDR2基因表达的mRNA进行相对定量,比较氟康唑耐药株与敏感株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在光滑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剂量依赖性敏感株及敏感株中,ERG1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1.4±96.8、102.9±78.8、51.2±20.7:CDR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1±1.4、1.9±0.7、1.1±0.4;CDR2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7±2.2、3.4±2.4、1.9±0.9.耐药株ERGll基因mRNA表达量高于敏感株(P=0.041);耐药株(P<0.001)和剂量依赖性敏感株(P=0.009)CDR1基因mRNA表达量均高于敏感株;耐药株CDR2基因mRNA表达量高于敏感株(P=0.018).随着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性的降低,ERG11、CDR1及CDR2基因mRNA的表达量均不同程度上升.结论 ERG11、CDR1及CDR2基因mRNA的上调表达与光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的耐药性有关,ERG11、CDR1及CDR2基因上调表达是光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耐药的主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
主动外排系统与白念珠菌耐药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国内白念珠菌的耐药与主动外排系统的关系。方法 通过检测若丹明 6G在敏感株和耐药株中的蓄积动力学 ,以明确白念珠菌的耐药与主动外排系统有关 ;以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法检测主动外排基因cdr1和cdr2的表达水平。结果 所有菌株在能量耗竭时 ,若丹明快速进入细胞内 ,耐药株和敏感株相似 ,在加入葡萄糖提供能量后 ,耐药株外排若丹明明显 ,而敏感株细胞外液中的若丹明含量仍继续下降。RT PCR发现临床分离的耐药株和诱导耐药株主动外排基因cdr1和cdr2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敏感株 ,回复株上述基因表达水平介于两者之间。结论 国内临床分离白念珠菌的耐药性与主动外排系统高表达有关。氟康唑具有诱导主动外排基因cdr高表达的作用 ,主动外排基因cdr的高表达可使菌株获得多重耐药性 ,但该诱导效应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3.
CaMDR1是与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多药耐药有关的基因,属于易化载体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能介导白念珠菌对苯菌灵、氟康唑等药物的耐受。本文就白念珠菌多药耐药基因CaMDR1所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及该基因转录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白念珠菌CDR1/CDR2和MDR1基因高表达对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以白念珠菌CDR1/CDR2和MDR1基因高表达株及其亲本株为研究对象,测定过氧化氢(H2O2)对菌株生长的影响。以H2O2建立氧化应激模型,比较各菌株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ΔΨm)、氧化应激相关基因(CAP1和GRP2)和ROS清除相关基因(SOD2和SOD5)转录水平的差异。结果各菌株均在5mmol/L H2O2作用时出现100%生长抑制;H2O2能升高细胞内ROS和降低ΔΨm(P0.05),其中高表达株中两者的变化幅度较亲本株低(P0.05);同时高表达株中CAP1和GRP2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上调以及SOD2和SOD5基因的下调也较亲本株少(P0.05)。结论 CDR1/CDR2和MDR1基因高表达能够降低白念珠菌的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其对氧化应激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法尼醇促进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死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使用药物浓度梯度法构建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耐药、敏感白念珠菌中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比色法检测法尼醇对氟康唑耐药、敏感白念珠菌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比较2组菌株在细胞凋亡、坏死及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上的差异。结果:成功构建了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菌株,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中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表达较敏感株明显增加(P0.05)。与氟康唑敏感白念珠菌相比,法尼醇介导耐药白念珠菌细胞内活性氧类(ROS)积聚增多,并显著促进耐药白念珠菌发生坏死。结论 :MDR1基因在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中高表达;法尼醇可介导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细胞内ROS积聚增多,并促进耐药菌株发生坏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并对比白色念珠菌与非白色念珠菌的临床分布、药敏情况。方法分析411株念珠菌的来源、科室分布,对比白色念珠菌与非白色念珠菌的药敏结果、危险因素等。结果 411株念珠菌的标本以痰液最多;ICU分离率最高;呼吸系统疾病最多;年龄≥65岁及侵袭性操作、药物使用,分别为感染白色念珠菌与非白色念珠菌的独立危险因素;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最敏感;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敏感性高于非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低于非白色念珠菌。结论加强对念珠菌耐药性的监测有助于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白假丝酵母菌临床菌株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以及氟康唑耐药与白假丝酵母菌CAP1基因相关性。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了245株白假丝酵母菌临床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白假丝酵母菌CAP1基因mRNA(CAP1-mRNA)及其表达产物Cap1p。采用氟康唑浓度递增(4~64 μg/mL)的YPD培养液连续培养法了解氟康唑诱导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性的作用,qRT-PCR和流式细胞术确定CAP1基因与氟康唑耐药性形成的关系。结果 134株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敏感(MIC≤8 μg/mL)、36株剂量依赖敏感(16~32 μg/mL)、75株耐药(≥64 μg/mL),耐药率为30.6%(75/245)。氟康唑耐药白假丝酵母菌株CAP1-mRNA和Cap1p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氟康唑敏感菌株(P<0.05)。氟康唑能诱导氟康唑敏感菌株产生耐药性(MIC≥64 μg/mL),其CAP1-mRNA和Cap1p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P<0.05)。结论 白假丝酵母菌临床菌株对氟康唑有较高的耐药率。氟康唑能诱导氟康唑敏感白假丝酵母菌株产生耐药性。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性与CAP1基因表达上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念珠菌感染的菌种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善书 《山东医药》2009,49(34):99-100
目的分析念珠菌属感染的菌种及耐药性。方法对321株念珠菌采用显色培养法及ATBTM FUN-GUS3真菌药敏试验板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检出白色念珠菌192株,非白色念珠菌120株(主要为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念珠菌主要来自痰液标本,其余依次为尿液、粪便、分泌物、血液及其他标本。白色念珠菌对各种抗真菌药物耐药率较低;非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耐药率较低,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率达100%,对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亦高于50%。结论临床真菌感染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非白色念珠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不同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性存在差异,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低于非白色念珠菌。  相似文献   

9.
杨翃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3):1887-1888
机会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正逐年增多,尤其好发于免疫缺陷、糖尿病及血液病患者。白色念珠菌仍是引起机会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近年发现,由非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机会性真菌感染也正逐年增加,成为继白色念珠菌后的第二大机会性病原菌,而其中最常见的是光滑念珠菌[1]。可能是频繁无选择性使用抗真菌药物,从而使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不断增加所致[2]。伊曲康唑注射液系第二代三唑类高效广谱抗真菌药,其抗菌谱广,组织器官内药物浓度较高,且毒副反应小。现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ICU病房1例光滑念珠菌感染患者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某院2010~2012年白色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0~2012年临床分离的610株白色念珠菌行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药敏检测。结果 2010年分离124株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0.8%、10.5%、11.3%、10.5%,2011年分离192株白色念珠菌的耐药率分别为1.6%、20.3%、24.5%、22.4%,2012年分离294株白色念珠菌的耐药率分别为4.8%、43.2%、53.4%、54.1%。结论白色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法尼醇促进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药物浓度梯度法构建氟康唑耐药的白念珠菌株,经鉴定后设为氟康唑耐药组;氟康唑敏感的白念珠菌株作为对照组。在2组中加入终浓度为200μmol/L的法尼醇,孵育24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比色法检测加入法尼醇后氟康唑耐药与敏感白念珠菌的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检测并比较2组菌株的胱天蛋白酶3(caspase 3)的活化程度、菌株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及细胞内活性氧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进而比较不同组菌株在细胞凋亡、细胞内氧化还原及氧化应激水平上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加入法尼醇后,氟康唑耐药的白念珠菌株增殖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7)。氟康唑耐药组白念珠菌内的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下降,细胞内ROS含量及胱天蛋白酶3活性上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1、P=0.023、P=0.036)。结论:法尼醇通过减少耐药菌株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增加胞内ROS含量,增强胱天蛋白酶3活性,使耐药白念珠菌抗氧化能力下降并促使真菌发生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白色念珠菌临床耐药情况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但目前有些白色念珠菌耐药机制还不清楚,并且新的耐药菌株不断出现,白色念珠菌耐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类几丁质酶3蛋白1在申克孢子丝菌刺激后的表达和作用研究。方法 通过测定巨噬细胞与申克孢子丝菌共孵育时杀菌率,使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不同时间点巨噬细胞的类几丁质酶3蛋白1 mRNA表达水平,同时体外实验检测类几丁质酶3蛋白1对申克孢子丝菌的抑菌作用,同时采用空白对照和白念珠菌阳性对照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 巨噬细胞可吞噬杀灭申克孢子丝菌分生孢子,也可吞噬阳性对照白念珠菌酵母相细胞。巨噬细胞类几丁质酶3蛋白1 mRNA表达水平在申克孢子丝菌组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作用于阳性对照的白念珠菌组的巨噬细胞类几丁质酶3蛋白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体外实验显示类几丁质酶3蛋白1 对申克孢子丝菌分生孢子的无明显抑制作用,对白念珠菌繁殖却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 申克孢子丝菌未能诱导巨噬细胞表达类几丁质酶3蛋白1 抑制其增殖从而逃逸清除,而白念珠菌感染可上调巨噬细胞类几丁质酶3蛋白1 表达从而抑制其增殖减轻感染,这可能是申克孢子丝菌特有的致病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首先建立的白念珠菌(白念)的生物形态分型法-型别由5个数字组成的编码表示。175株临床分离的白念被分为85个型,以编码00002为最常见(占7.4%),分辨指数为0.982。并分析了型别与临床的关系,初步表明菌落条纹与毒力可能有一定关系。该法具有简单、经济、重复性好和分辨率高等优点,适于病原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部分序列的比较,探讨两相细胞在DNA水平的差异。方法分别抽提7株来自同一亲本且对氟康唑敏感性不同的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基因组DNA,根据ERG11基因编码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对ERG11基因第948位点至第1254位点307bp的碱基序列进行PCR扩增,以PCR产物直接测序比较两相在该片段碱基序列上的差异。结果7株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在该片段的碱基序列无差异。结论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ERG11基因的第948位点至第1254位点序列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