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应用凝胶内差异显示电泳技术和质谱技术研究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泡沫化前后蛋白质组的差异.方法 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作用使其转变为泡沫细胞.分别提取RAW264.7细胞泡沫化前后的细胞总蛋白,用荧光染料Cy3或Cy5进行标记,与Cy2标记的内标等量混合后在同一胶中进行电泳分离,经不同光激发后扫描得到不同样品的蛋白质组图谱.采用DeCyder 6.5软件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分析,筛选出12个差异蛋白质.经质谱鉴定和分析,其中10个蛋白质得到鉴定.结果 RAW264.7细胞泡沫化后,应激蛋白70、二硫键并构酶、细胞质肌动蛋白和一种未命名的蛋白质表达量降低,而葡萄糖调节蛋白、烯醇酶、Enol蛋白、Peroxiredoxin4、Stathmin 1和BID蛋白表达量上升.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巨噬细胞泡沫化前后蛋白质组图谱,并成功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分析,从蛋白质组水平增加了对细胞泡沫化的机制认识,为细胞泡沫化形成动脉粥样斑块的干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Yuan YH  Yang XL  Li W  Zheng XH  Gu R  Yu Y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2):908-911
目的 观察德氮吡格(TNBG)对人肝癌细胞QGY-7701亚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影响脂代谢的分子机制. 方法 分别提取TNBG处理前后人肝癌细胞QGY-7701的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核蛋白进行双向电泳,PDQuest 7.4.0软件分析比对图像,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鉴定差异蛋白质点. 结果 TNBG作用于人肝癌细胞QGY-770172h后,细胞质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有56个,细胞膜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有65个,细胞核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有34个,共计155个.利用MALDI-TOF-MS技术鉴定出其中3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其中包括与脂质合成有关的10个蛋白质点和与脂质降解、转运有关的7个蛋白质点,如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角鲨烯合成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三磷酸腺柠檬酸裂解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长链酯 辅酶A脱氢酶等,这些都是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调控的靶基因.结论 TNBG可能通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途径增加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合成,导致肿瘤细胞内脂滴大量聚积.  相似文献   

3.
吡喹酮处理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鉴定吡喹酮处理前后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质组,比较处理前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探讨吡喹酮抗血吸虫机制。 方法 日本血吸虫合抱成虫分别暴露于吡喹酮(处理组,30 μg/ml)和二甲基亚砜(对照组)中,18 h后收集虫体,提取总蛋白。采用二维-纳喷雾-液相色谱联合串联质谱(2D-nano-LC-MS/MS)鉴定吡喹酮处理组与对照组的蛋白质。数据库查询确定蛋白质的功能,统计分析其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 结果 吡喹酮处理后明显上调的血吸虫成虫蛋白为12个,明显下调4个。上调蛋白中有10个功能明确,分别归属于细胞骨架蛋白家族的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副肌球蛋白、微管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膜联蛋白,应激蛋白家族的热休克蛋白70、热休克蛋白60和硫氧还原蛋白过氧化物酶和信号转导蛋白14-3-3。下调蛋白为参与转录调控的蛋白,即多聚合蛋白和髓磷脂基因表达因子。 结论 吡喹酮处理后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质组具有差异,提示吡喹酮处理后促进或抑制了特定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表达Hsp16.3蛋白与不表达Hsp16.3蛋白的巨噬细胞中蛋白表达的差异,探讨MTB潜伏感染的细胞与正常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方法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表达MTB蛋白Hsp16.3与不表达Hsp16.3蛋白的巨噬细胞U937全细胞蛋白表达图谱进行差异比较和分析,利用质谱技术对其中5个表达明显差异的蛋白质斑点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获得了明确的肽质量指纹图谱,通过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分析,确定6个差异蛋白质(其中1个差异蛋白质斑点分析得到2种蛋白质),分别为热休克蛋白70s、肌动蛋白、延伸因子1、肽基脯氨酸顺反异构酶、泛素结合酶E2和乳酰谷胱甘肽裂解酶.结论 差异蛋白的发现有助于了解MTB特异性蛋白入侵早期导致的巨噬细胞蛋白质组表达的变化,为深入研究巨噬细胞和MTB特异性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可行性,为心肌梗死治疗提供理想的细胞材料。方法:分离大鼠下肢骨获取MSCs进行培养;5-氮胞苷(5-aza)诱导24h后继续培养;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对连接蛋白-43和α横纹肌肌动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一步了解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的表达。结果:MSCs经5-aza诱导后,细胞形态不规则;诱导后3周10μmol/L 5-aza组细胞连接蛋白-43、α横纹肌肌动蛋白表达阳性。RT-PCR显示10μmol/L 5-aza诱导后3周的细胞可表达心肌肌钙蛋白I、α心肌肌动蛋白。结论:MSCs体外经5-aza诱导后可分化为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性弓形虫感染大鼠脊髓蛋白质组的变化与差异表达,为探讨慢性弓形虫感染对脊髓损伤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3只。感染组每鼠腹腔感染纯化的RH株弓形虫速殖子107/ml×2ml,对照组每鼠腹腔注射灭菌生理盐水2ml。大鼠感染弓形虫10周后解剖,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脊髓总蛋白,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后用Image Master图象分析系统分析,从胶中选取分离蛋白质点,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PMF),采用Mascot软件搜索MSDP、SWISS2PROT数据库鉴定蛋白质。结果慢性弓形虫感染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脊髓蛋白斑点数分别检出(268±13)个和(301±15)个,对2张电泳图进行匹配后发现有7个蛋白斑点在2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的含量发生了3倍以上的变化,有差异的7个蛋白斑点经质谱鉴定的数据检索发现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分别为甘油三磷酸脱氢酶(similar to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含缬酪肽蛋白(valosin-containing protein)和类肌动蛋白[cytoplasmic 2(Gamma-actin)]。结论慢性弓形虫感染对大鼠脊髓神经的损伤机制可能与能量代谢受阻和细胞增殖有关。蛋白差异点有可能成为慢性弓形虫感染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5-氮胞苷诱导间质干细胞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离SD大鼠下肢骨,培养获得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经5-氮胞苷(5-aza)定向诱导24h后t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诱导细胞对连接蛋白43和α横纹肌肌动蛋白的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鉴定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MSCs经5-aza诱导后,细胞形态不规则;3周后5-aza 10μm组细胞连接蛋白43、α横纹肌肌动蛋白阳性表达;RT-PCR显示细胞表达心肌肌钙蛋白Ⅰ、α心肌肌动蛋白。提示5-aza可体外诱导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绵羊肝脏和肺脏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差异蛋白质表达谱,为虫体生长、发育调控特异性蛋白筛选奠定基础。方法 提取寄生于绵羊肝脏与肺脏棘球蚴原头节蛋白质样本进行 SDS-PAGE 分析后,利用iTRAQ和液相色谱法以及串联质谱分析(LC-MS/MS)寄生于绵羊肝脏和肺脏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蛋白质表达谱,通过Mascot软件和GO软件分析寄生于绵羊肝脏和肺脏棘球蚴原头节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 本研究共鉴定了1 229个有意义的蛋白质点,通过肝脏与肺脏比较有无差异性(肝脏原头节 VS肺脏原头节)和调节趋势后获得217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在肝脏上调蛋白74个(脂肪酸绑定蛋白、ɑ纤维蛋白原、环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酰基COA合成酶、载脂蛋白A4、磷酸化酶、6-磷酸葡萄糖内脂酶、乙酰辅酶酰基转移酶、还有一些未鉴定的蛋白等);下调蛋白143个(乳酸脱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内质网氧化还原酶、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天冬酰胺酶、铁蛋白、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热休克蛋白90、胶原纤维I,胶原纤维IV、波形蛋白、玻连蛋白、磷脂转运蛋白、磷酸甘油酸激酶)。结论 本研究发现寄生于绵羊肝脏和肺脏棘球蚴原头节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运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比较正常人及早期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寻找RA疾病相关致病蛋白质.方法 选取9例早期活动期RA患者以及9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PBMCs,抽提PBMCs中的蛋白,采用同相pH梯度(IPG)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正常人及RA患者PBMCs总蛋白质.凝胶经考马斯亮蓝染色显色后,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对差异蛋白质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进行鉴定,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验证部分差异蛋白质.结果 获得RA患者及正常人PBMCs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556和579,匹配率分别为89.4%和 88.5%,通过比较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数为23,选取18个点进行质谱鉴定,成功鉴定14个蛋白质,其中a-肌动蛋白、纤维蛋白素原a-链、载脂蛋白A-I(ApoA-I)等9个蛋白质点在RA中表达上调,硫氧还蛋白-2、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6个蛋白质点在RA中表达下调,这些差异蛋白质的功能涉及物质代谢、抗氧化、信号传导、能量产生及细胞骨架.并用RT-PCR方法验证差异蛋白质ApoA-I.其结果与上述蛋白质差异表达结果相符.结论 在RA患者PBMCs中存在着差异表达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质可能是RA发病的内在因素.其RT-PCR结果与蛋白质差异表达相符,证明蛋白质组研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发现,心脏衰老过程中的细胞生物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氧化应激水平升高、错误折叠蛋白和变性失活蛋白增多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1]。活性氧聚集会进一步导致线粒体DNA变异,同时细胞内三羧酸循环作用减弱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加速心脏衰老。自噬可将细胞内受损、变性或衰老的蛋白质以及受损的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进行消化降解,其降解产物可供细胞循环利用于新的蛋白与细胞合成及分解后的能量供给。因此自噬被认为是细胞内衰老变性蛋白最为重要的清除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