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Chevron截骨与Scarf截骨治疗外翻 (hallux valgus,HV)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检索有关Chevron截骨与 Scarf 截骨治疗外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发表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3月。对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 软件对其外翻角 (HVA)、术后跖间角(IMA)、跖骨远端关节角 (DMAA)、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AOFAS)及术后并发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457只患足,其中Chevron组236只患足,Scarf 组221只患足。Meta分析结果显示:Chevron组 HVA 优于 Scarf 组[MD=-1.18,95%CI(-2.25,-0.10),P=0.03],但两组术后IMA[MD=-0.12,95%CI(-0.54,0.30),P=0.57]、DMAA[MD=0.78,95%CI(-0.72,2.29),P=0.31]、AOFAS[MD=-1.27,95%CI(-5.24,2.70),P=0.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6,95%CI(0.28,1.54),P=0.34]。结论Chevron截骨术与Scarf截骨术治疗外翻在 IMA、DMAA、AOFAS 评分和术后并发症方面疗效相当,而在矫正HVA方面,Chevron截骨术优于Scarf截骨术,而且Chevron截骨术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经皮截骨闭合穿针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治疗方法 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2月-2009年7月,收治197例中、重度拇外翻患者.年龄17~76岁,平均46.5岁.女168例,男29例,双足182例,单足15例.拇外翻根据Mann的分类方法 :中度152例291足,重度45例88足.根据术前双足的负重位及非负重位X线正、侧位摄片检查,采用小切口微创技术经皮截骨闭合穿针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8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9.5个月-5.2年.术后185例足拇外翻畸形完全矫正、无复发,患足无明显疼痛,第1跖趾关节活动范围正常,X线片检查第1跖骨截骨端均获临床愈合,截骨端临床愈合时间为5-7周,平均6周.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拇趾评分系统:优163例,良18例,可4例,优良率97.8%.结论 经皮截骨闭合穿针治疗中、重度拇外翻具有损伤小、痛苦少、矫正彻底且不易复发的优点;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是治疗中、重度拇外翻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全脊椎截骨联合椎板V形截骨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疗效,并对矫形效果和手术适应证进行分析。方法手术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22例,全部为男性,平均手术年龄29.3岁。2例患者术前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全部患者行后路弧顶全脊椎楔形截骨、联合多节段椎板关节突V形截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应用SEP和唤醒试验双向监测。影像学测量脊柱后凸角(CA)、骶骨倾斜角(SEA)、大体像测量颏眉角(CBVA)评价矫形效果。结果术后平均后凸角由术前的76.6°(66°~105°)矫正至29.6°,平均矫正率66.2%,骶骨倾斜角由术前平均17.5°(-5.9°~23.1°)矫正至33.4°,颏眉角由术前平均35.6°(28°~47.1°)矫正至7.4°。19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9个月(4~54个月),植骨融合良好,矫正丢失率平均2.3%。术后2例患者出现暂时神经功能障碍,1个月后完全恢复。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完全恢复。结论全脊椎截骨联合椎板V形截骨能够有效恢复躯干矢状面平衡,是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后凸角度大于70°,特别是弧顶合并楔形变或压缩骨折的重度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后路经椎弓根顶椎截骨凸侧悬臂梁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09年6月经椎弓根顶椎截骨凸侧悬臂梁技术治疗的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8例,平均年龄17岁(13~25岁).入组病例均为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术中经椎弓根顶椎截骨技术截骨,并保留凹侧结构不完全离断作为门轴,在凸侧采用悬臂梁技术压棒矫正侧后凸畸形.通过术前术后X线片对矫形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254min (220-42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280ml (850~3200ml),平均随访28个月(18-40个月),术前主弯侧凸Cobb's角86.0°±16.5° (78°~135°),后凸角82.0°±13.6° (78°~110°),术前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1.51±0.32cm;术后侧凸Cobb's角矫正至26.8°±15.0° (矫正率69%);后凸Cobb's角25.1°±10.5° (矫正率70%);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0.50±0.16cm.所有手术顺利安全实施,无截瘫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坚固融合,没有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顶椎截骨凸侧悬臂梁压棒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采用骨盆内外侧联合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OA)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 自2007年11月至2011年2月采用骨盆内外侧联合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方法治疗了29例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其中男5例6髋,女24例25髋;平均年龄24.9岁(16~38岁).术前、术后拍摄骨盆正位、双髋侧位及外展位像,测量髋臼的CE角(中心边缘角)和AC角(臼顶倾斜角),记录髋关节旋转中心及Shenton氏线的变化、骨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并进行随访,行髋关节Harris评分并进行评价.结果 平均随访1.75年(0.42-3.70年).除1例以外所有患者截骨术后股骨头覆盖均得到改善:CE角由术前的2.1° (-38°~18°)矫正为32.7° (-37°~54°),AC角由术前的24.2° (9°~42°)矫正为4.7° (42°~-21°);髋臼旋转中心内移率为55% (17/31),Shenton氏线不连续率由74.2%降为29.0%.30髋症状减轻、骨关节炎得到控制,1髋疼痛加重;Harris评分由术前82.9分(66~97分)改善为96.2分(62~100分).无截骨块不愈合病例.结论 骨盆内外侧联合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术能够有效地治疗髋臼发育不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ernese截骨联合骨软骨成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4月,应用Bernese截骨联合骨软骨成形术治疗DDH患者9例,女6例,男3例;年龄16~38岁,平均23.5岁.术前髋部疼痛3-21个月,平均7.6个月.1例有髋部手术史.术前LCE角为-12°~15°,平均2.5°,外展位头臼关系基本正常.术前水平投照位摄片测量α角55°~71°,平均61.3°,撞击试验阳性5例.Tonnis分期0期2髋,I期6髋,II期1髋.采用改良Smith-Petersen入路,联合应用Bernese截骨和股骨头颈部骨软骨成形术.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8-45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髋部疼痛消失或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截骨处骨愈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65.3分提高至术后91.8分.术后LCE角为21°~41°,平均28.2°.α角32°~41°,平均37.6°,撞击试验阳性1例.关节活动度和Tonnis分期较术前无明显改变.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例,髋臼后柱断裂1例,无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年轻的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股骨头颈部畸形的患者,Bernese截骨联合骨软骨成形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该术式可联合矫正髋臼和股骨头颈部的畸形,未增加股骨头坏死和股骨颈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Smith-Peterson和髂腹股沟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早期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短期临床结果.方法 自2007年8月至2011年6月采用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19例患者22髋,其中男4例4髋,女15例18髋,平均年龄26岁(14~39岁).术前、术后拍摄骨盆正位、患髋关节正侧位及患髋关节CT三维重建,测量髋臼的CE角(中心边缘角),AC角(髋臼臼顶倾斜角),Sharp's角,并给予患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股骨头的覆盖均得到明显改善,CE角由术前平均11.0° (-7°~22°)增加至平均24.4° (16°~38°),AC角由术前平均20.6° (7°~36°)减小至平均12.4° (4°~22°),Sharp's角由术前平均49.1° (43°~59°)减小至平均40.9° (24°~50°),患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86.0分(80~92分)改善为平均96.9分(94~99分).平均随访1.7年(0.5-4年),19例患者(22髋)髋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结论 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能明显改善髋臼覆盖股骨头的情况,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carf截骨术对第1跖骨在冠状面上产生的旋转作用。方法 2016年1~12月,行Scarf截骨术治疗的踇外翻25例(26足)。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负重正位X线片上第1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的值。并在术中测量跖骨旋转的角度(metatarsal rotation angle,MRA),将MRA旋后定义为正值。结果 IMA:术前(14.9±2.8)°,术后(2.4±2.5)°,(P0.01);HVA:术前(33.9±7.7)°,术后(7.3±5.0)°,(P0.01);MRA:术中(7.5±3.3)°。MRA和术前、术后的IMA、HVA没有相关性,和手术后IMA、HVA的纠正的角度也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Scarf截骨术主要造成跖骨远端骨块一定程度的旋后,这个内在的改变可能对矫正踇外翻第1跖骨的旋前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I度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后稳定型假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共43例(49膝)II膝外翻畸形的患者,均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手术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所有患者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植入。于术前和术后1、3、6、12、24个月摄膝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股胫角(FTA)改变,测定膝关节活动度(ROM)和进行HSS评分,评估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43例(49膝)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46个月,平均28.4个月。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未见明显松动和下沉迹象。FTA由16.9°(14°~20°)恢复至5.4°(3°~8°),术前关节活动度平均90.3°(80°~95°),末次随访时平均115.5°(105°~125°)。术前HSS评分平均41.2(36~4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88.6(84~95)分。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后稳定型假体治疗II度膝外翻畸形,通过截骨、良好的软组织平衡及调节聚乙烯垫片的厚度,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能够纠正膝关节外翻畸形,显著地改善患者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跟骨Z形截骨术治疗扁平足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瑞金医院采用跟骨Z形截骨治疗的柔软性扁平足患者资料,分别测量及分析其术前、术后后足外翻角、距舟覆盖角、侧位第一跖距角、距骨倾斜角等角度变化,采用美国足踝医师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AH)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18例均获12~28个月随访,平均17.6个月。后足外翻角:术前(12.9±5.5)°,术后(2.0±2.8)°,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距舟覆盖角:术前(24.4±11.0)°,术后(11.3±8.8)°,P=0.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侧位片第一跖距角:术前(17.1±6.4)°,术后(3.3±3.6)°,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距骨倾斜角:术前(32.4±5.7)°,术后(23.0±3.7)°,P=0.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OFAS评分:术前(58.2±17.5)分,术后(95.0±4.4)分,P=0.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跟骨Z形截骨是治疗扁平足的有效方式,可改善患者症状、恢复足的正常排列,但此手术开展较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结合Tomofix内固定治疗膝内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及短期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8月,采用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open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OWHTO)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膝内翻9例10个膝关节.术前、术后、术后2个月、6个月行X线片检查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胫骨股骨角、Insall-Salvati指数、并行Lysholm功能评分.结果患者术后随访2-10个月,平均6.2个月.胫股角从术前185.8°±2.5°降至 174.4°±2.7°,术前与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Insall-Salvati指数、Lysholm评分无明显差异,患者术后3-4周基本恢复负重行走,术后6个月截骨处均一期愈合,无感染、骨不愈合、膝关节不稳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终末随访无膝内翻复发,术后疼痛及行走功能改善显著.结论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内固定操作较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对关节正常解剖影响较小,可作为治疗膝内翻畸形和单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应用髋臼周围截骨的方法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前50例患者手术操作体会,为进一步提高手术技术和治疗水平提供有益参考.方法 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50例成人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男性5例5髋;女性45例45髋;年龄平均24.6岁(17~43岁之间).平均Wiberg外侧CE角3.2° (-16°~13°),平均前CE角5.4° (-10°~12°)平均臼顶倾斜角18.6° (18°~46°),存在骨关节炎程度按T.nnis分期,0~I期37髋,II期8髋,III期5髋.手术采用S-P入路:(1)双切口入路(20髋);(2)改良S-P入路(30髋).结果 术后X线片显示,除2例患者术后旋转不理想外,其余48例患者Wiberg外侧CE角平均25.2° (23°~32°之间),前CE角平均26.4° (24°~37°之间),AC角平均6.3° (0°~8°之间).在前20髋患者中,3髋CT显示截骨线进入髋关节,4髋后柱完全截断.双切口患者有1例术后9d出现切口感染(2个切口都感染,但互相不通),经重新手术清创加负压吸引,2周后痊愈,另有3髋远端切口延迟愈合,经引流换药后愈合.改良S-P入路病例没有出现切口感染.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牵拉伤共14例,双切口8髋,改良S-P入路6髋.没有股神经或坐骨神经、股动静脉损伤发生.结论 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学习曲线,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成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都会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严重内翻畸形的股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的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6例股骨近端严重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的FD患者。颈干角35°-100°,平均78°,股骨相对长度较对侧短缩2.0~9.5cm,平均4.2cm。26例均行股骨近端畸形顶点附近外翻截骨,股骨头、颈及截骨断端打压式植骨,嵌插复位DHS或DCS钢板固定。结果术后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10.5年,平均4.8年。22例内固定可靠,1例DHS内固定物股骨头螺纹钉术后1年切割出股骨头2mm,疼痛,经取出内固定物后治愈。股骨力线均基本矫正,截骨面达骨性愈合,髋内翻畸形的颈干角矫正为95°~130°,平均119°,股骨相对长度矫正后较术前延长2.5~8.6cm,平均3.7cm,术前肢体短缩基本纠正。术后17例患者步态正常;2例扶单拐行走,5例不扶拐轻度跛行。术后19例疼痛消失,4例疼痛明显减轻。所有患者无感染、再骨折和畸形进展。结论股骨近端FD严重髋内翻伴肢体短缩畸形行股骨近端畸形顶点附近外翻截骨,股骨头、颈及截骨断端打压式植骨,嵌插复位DHS或DCS钢板固定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股骨近端加长的DHS或DCS钢板对FD患者的骨质结构有明显的加强作用,特别是维持股骨近端及颈干角的解剖力线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以避免畸形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三柱截骨矫形术的疗效、神经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2006年1月至2017年9月采用脊柱后路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畸形患者67例,其中男39例,女28例;年龄9~62岁,平均47.6岁。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畸形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和侧后凸畸形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8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和侧后凸畸形10例,脊柱结核后凸与侧后凸畸形22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和侧后凸畸形20例。术前脊柱后凸畸形46例,侧凸畸形14例,侧后凸畸形7例;其中主弯侧凸畸形16例,Cobb’s角平均(75.9±13.5)°;主弯后凸畸形51例,Coob’s角平均(118.6±28.8)°。术前已有脊髓功能损害者24例(35.8%);行经后路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17例,经椎弓根椎体椎间盘截骨术(bone-disc-bone osteotomy,BDBO)13例,全脊椎切除术(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22例,多节段椎体截骨术(posterior multilevel vertebral osteotomy,PMVO)15例,联合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矫形固定植骨融合,唤醒试验监测截骨术中脊髓神经功能。结果术后随访24~98个月,平均32个月,主弯侧凸畸形Cobb’s角(26.1±10.5)°,矫正率65.2%,冠状位垂直轴距(coronal vertical axis,CVA)由术前平均12.1 cm矫至术后4.8 cm,P<0.01;主弯后凸畸形Cobb’s角(32.8±9.1)°,矫正率67.67%,矢状位垂直轴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由术前平均18.9 cm矫至术后6.4 cm,P<0.01;术后末次随访较术后1年主弯侧凸畸形与后凸畸形矫正Cobb’s角丢失平均值分别为2.1°和1.6°。术后并发症共16例20种,发生率23.9%;神经并发症9例(13.45%),其中2例不全性截瘫行手术探查后大部恢复,余7例非手术治疗神经功能恢复正常。24例术前已有脊髓神经根损害者术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功能分级较术前平均提高2个级别。结论后路三柱截骨矫形术是治疗严重僵硬性脊柱畸形最有效的方法,可达显著的脊柱三维矫形效果,但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截骨矫形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是影响疗效最严重的问题。针对这些因素采取严密的术前设计、个体化截骨方式、规范的手术操作和脊髓神经根的保护,维持正常有效循环血容量和早期发现与处理脊髓神经等并发症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价使用锁定钢板固定的股骨远端内侧髁上闭合楔形不全截骨技术治疗膝外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共26例膝外翻患者(37膝)接受了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楔形不全截骨术,并用 Tomofix 股骨远端内侧锁定钢板固定。患者平均年龄25.6(18~37)岁。膝关节外侧单间室骨关节炎均为Ahlback I期。结果平均随访23.6(13~31)个月。股胫角术前160.2(152~167)°,术后175.6(171~178)°,平均改善14.4(6~22)°;远端股骨外侧角术前股骨角术前68.4(60~74)°,术后82.3(77~84)°,平均改善13.9(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91.7(77~98)分改善至术后平均97.8(84~100)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7膝中有2膝出现延迟愈合,均与骨性合页断裂移位有关。1例因出现术后血肿再次手术,2例对术后下肢力线过矫不满,无感染和骨折不愈合发生。结论采用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不全截骨技术与锁定钢板固定,可以有效地纠正膝外翻,方法安全可靠,截骨时保留外侧骨性和软组织合页是骨折迅速愈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研究设计回顾性比较研究。目的评估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侧凸角度>90°的重度脊柱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背景对于侧凸角度>90°的重度脊柱畸形的标准手术方式仍存争议,传统术式包括围手术期牵引辅助和分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同一术者采取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40例侧凸角度>90°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资料,侧凸角度平均为111.4°(91~175)°,平均随访31(6~60)个月。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27例,先天性9例,神经肌肉型3例,症状性1例。40例中,25例行多节段Ponte截骨术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另15例则行全脊椎切除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分析影像学结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影像学结果表明,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矫形术可使主弯平均矫正率术后8周达49%,而末次随访时为47%(P<0.001)。总畸形角度(主弯Cobb’s角+最大后凸角)术前平均为160°,而术后8周和末次随访时,平均矫正率分别为50%和48%(P<0.001)。有7例(18%)术中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MEP)消失,而4例(10%)术后出现暂时性脊髓神经损伤。1例术后并发伤口感染。另1例术后2年随访时发现内植物断裂,予以观察随访。结论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有效治疗角度>90°的重度脊柱侧凸,其可避免前路手术或围手术期牵引,达到理想的矫形效果,且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后路全脊椎截骨(posteriorvertebralcolumnresection,PVCR)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采取后路顶椎区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3~61岁,平均27.5岁。术前后凸Cobb’s角平均116°(85~175)°,侧凸Cobb’s角平均16°(0~40)°。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12(210~47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89(800~4500)ml,随访时间平均43.5(6~72)个月,术后脊柱后凸Cobb’s角平均43.6°(10~98)°,矫正率为62.4%;术后侧凸Cobb’s角平均5.2°(0~12)°,矫正率为67.5%。16例(42.1%)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13.2%),包括完全性脊髓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非神经系统并发症早期9例(23.7%),包括胸腔积液2例,硬膜损伤2例,螺钉拔出3例,伤口表浅感染1例,胃肠道功能障碍1例;中期并发症2例(5.3%),包括内固定棒断裂1例,后凸加重1例。结论 PVCR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但其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后路和前路联合治疗重型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手术器械的设计和临床应用(附1200例报告),改良脊柱截骨治疗重度驼背畸形32例随访观察,急性颈髓损伤后低钠血症51例临床分析,锚定法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改良Weil截骨术治疗第二跖骨头坏死的疗效及价值。方法在临近跖骨颈的关节软骨背侧与跖骨轴线呈25°~30°在冠状面截骨;根据术前设计,距第一截骨线3—5mm的近侧做第二截骨,两个截骨面顶点相同,位于跖侧,完成楔形截骨;去除楔形骨块,将截骨远端跖骨头轻轻抬起,闭合截骨面用小皮质骨螺钉做可靠内固定;合并垂状趾后行远侧趾间关节融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2个月,平均15个月。切口均I/甲愈合,骨愈合良好,畸形改善,疼痛消失。2例截骨过多,1例出现漂浮趾,1例出现转移性跖骨痛。按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为88.6分,优良率93.1%。结论改良Weil截骨术治疗第二跖骨头坏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成功关键是术前必须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资料,进行细致的手术设计,准备好配套的微型摆锯。  相似文献   

20.
正我院以胫骨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lateral opening 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LOWHTO)治疗1例膝外翻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因"右膝关节疼痛6周余"入院,既往无重大内科病史。查体:右膝关节外翻畸形,右膝无肿胀,右下肢肌肉无萎缩,肤温肤色正常,外侧关节间隙压痛(+),麦氏征(+),前抽屉试验(-),侧方应力试验(+-),双下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