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沛虬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病久治不愈所致的危重病证,属中医学癃闭、溺毒等病范畴,预后较差,治疗困难。张沛虬主任医师系国家级名老中医,临证60余年,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简介如下:1 治病求本 补肾扶正张老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其成因多由慢性肾炎失治、误治所致。肾病患者肾气本虚,或病程缠绵,久病致虚,及至慢性肾功能衰竭,其虚损的程度当然更为严重,由于脾肾衰败,致气化无权,水液运行失常,湿浊淤毒壅塞三焦而酿成本病。因此,脾肾衰败乃是发病之本,而脾肾衰败所致的水毒潴留、湿浊蕴结、肾络瘀阻是本病之标,所…  相似文献   

2.
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为虚、浊、瘀、毒、衰五个方面,虚证以 脾肾气(阳) 虚和肝肾阴虚为主;浊是由于脾肾阳虚痰饮、水湿内停,湿浊内蕴;瘀是因虚致瘀,瘀阻肾络, 贯穿疾病始终;毒是指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停滞日久,胶着不去,在肾形成微型癥积,浊毒内聚, 毒损肾络,出现浊毒证;衰是湿浊羁留,肾功能衰败。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而以肾气衰败为本,湿浊血瘀、 瘀毒为标,即虚、浊、瘀、毒、衰相互夹杂为其病机。治疗原则以补脾肾为本,以祛湿降浊、活血祛瘀、解毒 排毒为标,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复杂,临证要紧抓病机,结合整体与局部,内外兼治,才能收到良好 效果。  相似文献   

3.
郑平东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病因引起的肾脏损害和进行性恶化的结果,是多种慢性肾病的后期阶段,表现为毒素潴留、代谢紊乱的综合证候.属中医"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郑平东老师在多年临床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关键是脾肾衰败、湿浊潴留.其病情复杂,虚实寒热错杂,病位非常广泛,晚期五脏六腑均可受累.由于脾肾衰败、气化失司、湿浊内阻中焦或动风、入血或浊毒凌心射肺均可引起种种危重症.临床宜掌握本病的变化过程和转归,初起多为脾肾气(阳)虚,久之阳损及阴,进而肾病及肝、凌心射肺,终则五脏俱损阴阳两绝.  相似文献   

4.
<正>"溺毒"作为一个病证名的概念,首见于清·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其谓:"溺毒……头痛而晕,视力朦胧,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呼吸带有溺臭,间或猝发癫痫状,舌苔起腐,间有黑点。"何氏此"溺毒"证之描述,与现代医学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所表现的症状极为相似,其中"溺臭"尤类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时出现的呼吸带有氨味的描述[1]。其基本病机为脾肾衰败,二便失司,湿浊毒邪不得由尿液排出,滞留于体内而产生的一种病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功能衰竭常用排毒解毒法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中医归属“肾劳”、“癃闭”、“关格”、“肾风”、“溺毒”等范畴,乃脾肾衰败、湿浊瘀血等“毒”邪内阻的本虚标实之证,故本病的治疗可从泄浊解毒入手,开启治疗肾衰之新思路.现将笔者临床上常用的排毒解毒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晚期转归,为进行性恶化的不可逆病变。其病因为各种肾病迁延日久不愈严重损伤肾功能,病机为脾肾两虚,湿浊毒瘀内蕴,气血阴阳衰败。笔者针对其本虚标实的特点,一方面用中药内服温补脾肾以治其本,一方面利用中药灌肠达到通腑泻浊以治标的功效。现将治疗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琪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琪研究员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 ,理论造诣深厚 ,临床经验丰富 ,擅治内科、妇科等疾病 ,笔者有幸从师随诊 ,获益匪浅。现将张琪老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的经验总结如下 :CRF系多种肾脏病之晚期 ,正虚邪实贯穿于CRF的始终 ,正虚主要指脾肾两虚 ,邪实主要与湿毒内蕴 ,血络瘀阻有关。脾虚运化失司 ,水湿内停 ,肾虚气化不利 ,浊不得泄 ,升清降浊之功能紊乱 ,湿浊内蕴 ,日久化为浊毒 ,湿浊毒邪内蕴日久致血络瘀阻为患。其病势缠绵 ,证侯多变 ,难以速愈。因此 ,临床要明辨虚实轻重缓急 ,抓主要矛盾以恰当施治。1 肾功不全代偿期 :临床上…  相似文献   

8.
论慢性肾衰"毒"的来源与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恩超  王钢 《国医论坛》2006,21(5):10-12
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可以多种多样.本病可归属中医"肾劳"范畴,其某些阶段与"癃闭"、"关格"、"肾风"、"溺毒"等相类似 ,乃脾肾衰败、湿浊瘀血内阻的本虚标实之证.笔者认为就其病因及病机而言,离不开毒邪 ,而肾之生理功用正在于藏泄有度、排泄浊毒,肾衰时其泄毒之用减退乃至废用,故本病的治疗可从泄浊解毒入手,俾开启治疗肾衰之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可以多种多样。中医将本病归属于“肾劳”、“癃闭”、“关格”、“肾风”、“溺毒”等范畴。为脾肾衰败,湿、热、浊、痰、风、瘀等“毒”邪内阻的本虚标实证,故本病的治疗离不开泄浊解毒,笔者现将临床常用有效的治疗肾衰解毒药对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可由水肿、淋证、尿血等多种病证发展而来。慢性肾衰的病程冗长,病机错综复杂.既有正气的耗损,又有实邪蕴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正虚以脾肾气、阳虚,邪实以湿浊毒瘀为主。脾肾虚衰,浊邪壅滞三焦,浊邪尿毒不能排出体外,继而并生变证。  相似文献   

11.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彦 《江苏中医药》2007,39(5):12-13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可归属于中医学“虚劳”、“关格”等病证范畴。其演变、形成经过实际就是正气渐损、邪毒渐盛,正邪相争、邪盛正虚,以及邪毒内盛、正气衰竭的病理过程。其病位在肾.但常波及肺、脾胃。脾肾衰败,瘀血、湿浊内蕴是其基本病理。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其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代谢废物潴留,内环境失衡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可以多种多样。中医与“肾劳”、“癃闭”、“关格”、“肾风”、“溺毒”等相类似,乃脾肾衰败,湿浊瘀血内阻的本虚标实之证。笔者认为就其病因及病机而言,离不开毒邪,临床治疗常从排毒解毒法[1]入手,取得较好疗效,本文拟从其特征与分类,阐述慢性肾衰之毒。内科病证之毒,尤其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毒,笔者认为是指病程日久,肾元虚衰,邪气至盛且蕴蓄不解之谓。与外感六淫不正之气、传染性之疫毒、外科之火…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功能衰竭证治浅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文鹏  刘建 《河北中医》2003,25(4):282-283
慢性肾功能衰竭 (ChronicRenalFailure,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病终末期的共同表现 ,以血中氮质潴留、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严重贫血及顽固性消化道症状为特征。中医学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乃肾病日久失治 ,脾肾处于衰败后期 ,正气将亡之际 ,体内水湿弥漫三焦 ,湿浊毒邪不能从肾脏排泄 ,影响人体气化之本 ,生化之源 ,致气血不能互荣 ,阳气不得畅展 ,冲气不摄而夹浊气上逆 ,造成虚实夹杂上下痞隔的“关格”证。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是一种“虚实对垒”现象。虚、瘀、湿、逆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四大病证。从慢性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4.
痛风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与肝脾肾功能障碍、气化失司、湿浊瘀毒内生密切相关,且贯穿痛风病的始终。本病常由外因诱发,湿浊留注四肢、痹阻关节而发病,随着病程变化演变为不同的证候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证候可见湿热浊毒证、寒湿浊毒证,并以湿热浊毒证多见;随着病情的发展,间歇期表现为痰浊阻滞证、脾虚湿阻证,进一步进展则表现为久痹正虚、气阴亏虚,或湿浊阻碍气血运行、湿热瘀阻;日久则痰浊阻滞、血脉瘀阻出现痰瘀互结而变生痛风结节;病久迁延不愈损伤肝脾肾,终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肾元衰竭,为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的主要证候类型。但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并非表现单一证候,特别是中后期常为几个证型兼夹的多重证候,同时由于邪正、阴阳的盛衰不同,证候之间常又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5.
中医对蛋白尿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慧  云鹰 《河南中医》2008,28(9):17-19
蛋白尿的产生不外乎本虚标实,邪实正虚,且两者相互影响。本虚责自肾脾肺,标实多见湿、浊、风、毒、瘀。肾虚封藏失司,固摄无权,精微下流;脾虚不能升清降浊,清气不升反而下泄,加之湿邪、外感风邪、毒邪、瘀血等,导致瘀阻肾络,精气不能畅流,壅而外溢,精微下泄而成蛋白尿。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肾病综合征,属于中医“水气病”范畴,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本虚而标实。本虚指肺、脾、肾三脏损。肺气不足,宣肃失司,小道不利;脾弱气虚,水湿失运,湿浊内蕴;肾虚不固,封藏失职,精微外泄,是由水湿泛溢肌肤,周身浮肿,蛋白下泄而肾病,故治疗重在脾肾。临床辨证分为肾虚湿滞,脾肾阳虚,肾阴亏虚三类,且常互为因果。患儿正气本虚,简易感受外邪,使病情反复。表邪未解时,必须宣肺祛风行水消肿,祛邪治标为先,而病久缠绵,或失治累及肾本,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功能不全属于中医“肾劳”范畴,基本病机为肾元亏虚,脾肾衰败,秽浊之邪排泄障碍,留于体内为患。其中浊邪含义较广,本病中主要包括湿、热、瘀、毒等[1]。泄浊,即通过各种治疗方法使浊阴从下窍而出。孙伟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主任,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泄浊理论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随诊学习,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肾性骨病是由脏腑内伤导致的骨病,是中医学面临的新问题.肾性骨病病位在骨,其本在肾,兼有筋、肉损伤,与肝脾关系密切.其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主,标实则多见水湿、瘀血、浊毒为患.在治疗上尝试分别主证、次证,肝肾阴虚者给予补益肝肾、滋阴养血,脾肾阳虚者给予温肾助阳、健脾益气,再依据水湿、瘀血、浊毒等次证辅以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排毒泻浊等治法,以达到标本兼顾、补虚而不恋邪、邪去正安的目的,收到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功能不全是以脾肾两虚为本,夹杂湿浊血瘀等实邪内蕴,为本虚标实之证。补益脾肾为本,兼泄浊化瘀,配合保留灌肠、结肠透析、熏蒸药浴、中药热熨、隔药灸等外治法,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安然  杨洪涛 《河南中医》2016,(4):578-580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司,津液代谢异常,致使水湿浊毒内聚,不能从水道排出,脾肾阴阳衰惫,湿浊毒邪浸淫肌肤则致皮肤瘙痒。治疗宜发汗散邪,调和营卫,治当小发其汗,桂枝麻黄各半汤由麻黄汤与桂枝汤各取三分之一合并而成,旨在使桂枝汤调和营卫而不留邪,麻黄汤解表发汗而不伤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