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PET/CT在卵巢良恶性及交界性肿瘤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至2011年采用手术或者病理学确证的34例卵巢良恶性及交界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4例患者经PET/CT检测证实卵巢良性肿块17例,肿瘤直径为3~22cm;恶性肿瘤15例,肿瘤直径为2~30cm;交界性肿瘤2例,肿瘤直径为4~6cm。PET/CT和常规影像学检查在临床诊断准确性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常规影像学检查相比,PET/CT的临床诊断灵敏度显著性较高(P<0.05),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ET/CT对于妇科卵巢良恶性肿瘤以及交界性肿瘤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我科于1986年开展脑诱发电位辅助诊断与监测工作,认为对后颅窝病变的诊断有其独特价值,可配合临床病史、神经系统检查、CT等检查,有效地提高确诊率。现对40例后颅窝占位病变患者的检查情况,结合有关文献综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及检查方法本组后颅窝占位性病变共4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9岁至56岁。分别为小脑桥脑角病变19例(其中听神经瘤11例、脑膜瘤7例、囊肿1例),小脑肿瘤12例(小脑半球肿囊4例、蚓部肿瘤8例),脑干肿瘤4例,第四脑室囊肿3例,斜坡肿瘤1例,枕大孔区脑膜瘤1例。全部病例经CT手术确诊。  相似文献   

3.
<正> 脑膜瘤是颅内比较多见的肿瘤之一,但位于CPA的脑膜瘤并不多见。CPA内侧为脑干,前方为颞骨岩的后壁,后方是小脑,此外还有第Ⅴ、Ⅵ、Ⅶ、Ⅷ对颅神经通过。手术操作困难,肿瘤难以全切。近年来由于诊断借助CT扫描,手术应用显微  相似文献   

4.
张琳  刘怀军  李瑜 《河北医药》2003,25(4):266-267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我院30例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 angle)肿瘤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结合病理结果,总结CPA肿瘤的鉴别方法。结果 30例患者中,听神经瘤21例(70.0%),表皮祥囊肿3例(10.0%),脑膜瘤1例(3.3%),小脑胶质瘤2例(6.7%),三又神经瘤1例(3.3%),转移瘤1例(3.3%),血管网织细胞瘤1例(3.3%)。结论 在桥小脑角区肿瘤中,以听神经瘤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 (CPA)胆脂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 ,提高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PA胆脂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包括CT及MRI)。结果 肿瘤位于左侧CPA 6例 ,右侧CPA 5例。 9例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 ,8例表现Ⅴ、Ⅶ、Ⅷ颅神经损伤症状 ,4例表现小脑共济失调症状。CT扫描 :肿瘤边界清 ,瘤周水肿不明显。 7例为低密度 ,4例为混杂密度。肿瘤形态不规则 8例 ,类圆形 3例。 11例增强扫描 ,9例增强不明显 ,2例边缘强化。MRI表现 :7例行MRI检查 ,T1WI上 ,6例呈均匀性低信号 ,1例呈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少许高信号改变。T2 WI上 ,5例呈略低于脑脊液的高信号 ,2例肿瘤信号等于脑脊液信号。 6例增强扫描中 ,5例无强化 ,1例边缘强化。结论 CPA胆脂瘤无特征性临床症状 ,易误诊。CT与MRI是诊断本病的有效方法 ,结合临床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CT及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DIA的CT及MRI表现。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72h内接受常规CT与MR检查。结果:26例常规CT检查中,18例结果阳性,8例结果阴性;26例MR检查全部阳性。CT及MRI检查表现为脑白质、胼胝体和脑干的单发或多的发混杂密度或信号病灶。18例患者中,CT仅检出病灶58个,26例患者中,MRI共检出病灶136个。结论:MRI为DAI的临床诊断提供了直接、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对DAI病灶的检出率明显优于CT,MRI对DAI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VAS)的听性脑干反应(ABR)情况。方法对2007~2008年在我院行人工耳蜗术前筛查结果为LVAS的31例(62耳)患儿进行ABR分析。结果本组重度听力损失16耳、极重度35耳均引出声诱发短潜太期负反应(ASNR),11耳极重度聋未引出ASNR,引出率为82.3%,反应阈值约为92.5dBnHL,潜伏期为(2.76±0.28)ms。8例16耳重度耳聋引出V波反应,Ⅰ、Ⅲ波不清或消失。结论ABR声诱发ASNR负相波的出现高度怀疑前庭水管扩大,应行CT检查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脑干、小脑的测量在脑干、小脑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4例橄榄脑桥小脑萎缩(0PCA),12例脑干肿瘤行MRI检查.测量脑干正中矢状位的各总径线,并与89例正常成年人和正常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OPCA脑干小脑径线的缩短及第四脑室高度增大;脑干肿瘤,径线的增大。结论MRI脑干、小脑的测量可以为脑干疾病提供量化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52例听神经病(AN)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和听力学特征,分析听力学检测在AN诊断中的意义并探讨其病损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AN患者的临床表现、纯音听力、声导抗、言语识别率、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及对侧白噪声抑制试验的结果。结果本组52例AV患者纯音听闻测试结果均为骨、气导一致性下降的感音神经性聋。两耳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言语识别率明显差于纯音听力;鼓室导抗图为“A”型,镫骨肌声反射未引出,ABR不能引出或严重异常;52例(104耳)DPOAE全部正常引出;对侧声抑制减弱或消失。影像学检查(HRCT或MRI)无异常发现。结论AN的临床表现和系统的听力学检查对认识和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AN的病损部位可能在耳蜗神经传入通路和耳蜗传出周围通路。  相似文献   

10.
韩援朝  孙克华 《江苏医药》1994,20(3):151-151
1988~1991年我们对27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纯音测听、声阻抗测试及听性脑干电反应(ABR)测试,现对其诊断价值结合手术进行讨论。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13例,女性14例。年龄20~64岁。左侧肿瘤21例,右侧6例。全部为单侧病变。肿瘤最大直径为6cm,最小直径1cm。经X光摄片、C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在肺部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某院经X线/CT检查确诊为肺部实性占位性病变患者133例为研究对象,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53例(良性病变组),恶性病变80例(恶性病变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CTC和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结果:两组患者CYFRA21-1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恶性病变组CTC和CEA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C和CEA诊断肺部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7(95%CI:0.743~0.891)和0.613(95%CI:0.508~0.718)。结论:较之传统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外周血CTC检测对肺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更高,能为肿瘤的临床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恢复提供极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头颅CT检查在脑出血(ICH)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的作用。方法190例行头颅CT检查确诊的ICH住院患者,对其CT结果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基底节出血105例(55.26%),脑叶(颞叶、额叶、顶叶、枕叶出血30例(15.79%),脑干出血28例(14.74%),小脑出血20例(10.53%),脑室出血有7例(3.68%)。经治疗出院时不遗留后遗症55例;症状改善、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碍者90例;无明显变化者11例;病情加重死亡14例;病情恶化放弃治疗20例。结论头颅CT是诊断ICH的首选方法,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孙文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141-142
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桥小脑角区(CPA)肿瘤临床及MRI影像资料,目的在于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特点,提高MRI在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定性诊断能力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2例初诊为脑膜瘤的患者,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并联系其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总结。结果手术后病理证实20例为脑膜瘤,肿瘤位于大脑凸面的7例,矢状窦旁3例,大脑镰2例,鞍区2例,筛窦2例,海绵窦1例,脑桥小脑角2例,小脑幕1例。另外2例术后证实:1例为胶质瘤(位于大脑凸面),1例为听神经瘤(位于脑桥小脑角区)。术前CT诊断为脑膜瘤20例(准确率90.9%),误诊2例(误诊率9.1%)。结论螺旋CT检查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并且医学影像特征明显,可以作为手术前诊断脑膜瘤的主要依据,实际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顾浩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4):1326-1327
目的:分析儿童脑肿瘤的CT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儿童脑肿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80例儿童脑肿瘤中,25例(31.25%)位于脑干,22例(27.5%)位于鞍内及鞍上区,16例(20%)发生在小脑,幕上半球8例(10%),侧脑室3例,间脑3例,第四脑室2例,枕大池1例。大多数肿瘤CT表现为低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均匀强化或强化不均匀。结论:胶质瘤是儿童期脑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脑干是其最常发生部位,其次是颅咽管瘤,常发生于鞍内及鞍上区。进行儿童脑肿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诊断在肝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本科收集的肝癌患者40例,均行64排螺旋CT诊断,与手术病理证实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肿瘤位于左肝11例,右肝25例,左、右肝均有4例。肝癌直径<5cm6例(15.0%),5~10cm29例(72.5%),>10cm5例(12.5%)。手术病理诊断:肝细胞癌35例(87.5%),胆管细胞癌4例(10.0%),混合细胞癌1例(2.5%)。CT探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者39例,诊断准确率为97.5%。40例患者中显示肿瘤未侵犯邻近组织、血管者27例,肿瘤侵犯临近血管或组织者11例,动静脉瘘1例,门静脉癌栓1例。结论 64排螺旋CT检查可以很好地显示肿瘤的界限、累及范围,对病变程度估计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和CT检查在多发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差异。方法 124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和CT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发病时间脑梗死检出情况、对不同梗死部位及不同体积梗死病灶的检出情况。结果发病<24 h的脑梗死患者中,磁共振的检出率高于CT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在24~72 h患者及发病>72 h患者中,磁共振检出率和CT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检查≤2 mm梗死灶所占比例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对小脑和脑干梗死的检查率高于CT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和CT对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磁共振对早期脑梗死、小病灶脑梗死及脑干或小脑梗死诊断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8.
杨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8):2833-2834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干出血CT征象与临床意义。方法:搜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经CT证实原发性脑干出血(PBH)28例,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其CT征象。结果:本组28例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脑干出血。CT表现为脑干内不规则高密度灶16例,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12例,CT值58~78Hu,病灶直径0.5~2.5cm,其中病灶边界清楚18例,模糊10例;发现脑干变形9例,第四脑室或脑干周围池受压变窄或消失16例.血肿破入四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合并有脑内其他部位出血10例,梗死3例。结论:CT为原发性脑干出血的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首诊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雨  李玉梅  苏卫红 《河北医药》2003,25(7):503-503
目的 了解神经系统功能定位体征、腰穿、脑CT检查及脑膜刺激征对原发性或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作用价值。方法 对82例首诊原发性SAH的临床表现、腰穿结果及71例脑CT检查进行分析探讨.结果82例全部做腰穿均为不同程度血性或黄色脑脊液。脑CT检查71例,原发性SAH49例,阳性率83.05%,其他部位出血(继发性SAH)12例,误诊率16.90%,12例继发性SAH均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SAH(原发及继发性)64例24h内做脑CT仍有3例阴性。82例腰穿均为阳性,4例脑膜刺激征阴性且均为61—82岁老年人.结论 临床诊断原发性SAH均应及时做脑CT检查,以排除继发性(如脑叶出血等),但原发性SAH,CT检查阳性率并非100%,必要时腰穿证实SAH。患者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不能完全排除脑实质出血,CT或MRI检查实属必要。老年人SAH偶有脑膜刺激征阴性者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20.
<正>脑膜瘤为颅内好发肿瘤之一,桥小脑角区(CPA)脑膜瘤由于位置特殊,症状常出现较晚,发现时体积已较大,部分病变可向内听道,甚至中颅窝生长,鉴别困难。为提高对CPA脑膜瘤磁共振成像(MRI)特征的认识,本文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CPA脑膜瘤的MRI表现并复习文献,探讨CPA脑膜瘤的MRI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