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自体肿瘤特异性CTLs对裸鼠人乳腺癌移植瘤的抑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腋下淋巴结细胞诱导产生的肿瘤特异性CTLs在裸鼠体内对患者自身乳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在裸鼠胸垫处种植人乳腺癌组织, 建立裸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以细胞因子联合诱导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单个核细胞成为DC和肿瘤特异性CTL(sCTL)、非特异性CTL(nCTL)和异体CTL(vCTL);将不同CTLs注射到荷瘤裸鼠的肿瘤周围, 观察其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人乳腺癌移植瘤在裸鼠体内的成活率为100%.组织病理学证实移植瘤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对照组相比, 荷瘤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在sCTL、nCTL和vCTL治疗组均明显减小(P<0.05), sCTL对自体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平均瘤体积(82.70±2.09) mm3], 抑瘤率50.5%, 明显高于nCTL组[(96.15±5.35) mm3, 26.9%]和vCTL组[(96.93±4.51) mm3, 25.7%], (P<0.01);不同CTL治疗组瘤组织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浸润.结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成功率高, 病理学证实与人乳腺癌特征相符, 且有DC和大量特异性CTL浸润.自体特异性CTL对裸鼠体内自体乳腺癌移植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加工酶2—69(USP2—6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3至2015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4例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分别应用分子杂交技术、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USP2-69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采用体外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瞬时转染USP2-69质粒,使其过表达USP2-69,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肿瘤组织中,USP2—69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高表达,与癌旁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SP2—69蛋白高表达的组织其Ki-67的蛋白表达也升高,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发现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USP2-69的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细胞实验中转染USP2-69质粒的MCF-7细胞中cyclin D1较空载组表达增高,p27表达下降。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加快,S期比例明显增高,平板阳性克隆明显增加(P〈0.01)。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USP2-69表达升高,与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密切有关。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调节乳腺癌增殖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iRNA沉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对人肾癌裸鼠移植瘤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及生长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针对VEGF的siRNA序列,通过脂质体将VEGF-siRNA转染到ACHN细胞中,将转染VEGF-siRNA的ACHN细胞(A组)、转染空质粒的ACHN细胞(B组)及未转染的ACHN细胞(C组)分别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在SPF环境中饲养裸鼠并观察各组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情况,每隔5d测定移植瘤体积大小(肿瘤的长轴L,短轴W,肿瘤体积V=1/2LW2),绘制肿瘤生长曲线,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测定裸鼠移植瘤组织切片中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A组小鼠移植瘤成瘤及生长明显缓慢,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均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瘤组织切片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提示:与B、C组相比,A组中VEGF蛋白表达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组间瘤体的体积重量及VEGF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在肾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化学合成的VEGF-siRNA可特异性抑制肾癌细胞中VEGF的表达,抑制肿瘤的生长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体内动物实验研究CD59-siRNA对卵巢癌细胞CD59的沉默效应及抑瘤作用,探讨CD59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方法:将转染CD59干扰质粒的A2780细胞(T组)、转染空质粒的A2780细胞(V组)及未转染的A2780细胞(C组)分别接种于裸鼠皮下,通过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裸鼠移植瘤组织切片CD59 mRNA原位杂交及CD59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其抑瘤效应及对CD59的沉默效应.结果:肿瘤生长曲线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D59干扰质粒转染组肿瘤生长明显受抑制(P<0.05).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干扰组的CD59 mRNA及CD59蛋白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裸鼠体内实验表明,特异性沉默CD59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可以明显抑制CD59的表达,增加了卵巢癌细胞对补体攻击的敏感性,从而抑制卵巢癌在体内的生长,进一步说明了CD59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CTCF在乳腺癌细胞系、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初步探讨其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影响。方法 Western blot检测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SKBR3和MDA-MB-231及正常乳腺细胞MCF-10A中CTCF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23)、癌旁组织(n=10)及乳腺纤维腺瘤(n=10)中CTCF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CTCF的水平。进一步构建包装含CTCF的反转录病毒,感染MCF7细胞,筛选出稳定表达CTCF的细胞系,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结果 CTCF在MCF-10A中表达最高,MCF7、SKBR3和MDA-MB-231中逐渐降低。乳腺癌组织中CTCF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及乳腺纤维腺瘤组织(P0.01),CTCF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表达量也显著低于健康对照(P0.01)。CTCF过表达能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结论 CTCF在乳腺癌细胞系、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及血清中表达降低。CTCF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乳腺癌发生模型MCF10中WT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和mRNA表达水平,探讨该基因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及双亚硫酸钠基因测序技术检测MCF10模型的乳腺增生细胞系MCF10A、癌前细胞系MCF10AT、导管内癌细胞系MCF10DCIS.com、浸润癌细胞系(MCF10CAla、MCF10CA1d、MCF10CA1h)、经典乳腺癌细胞系MCF7及正常乳腺组织中WT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然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即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上述样品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MCF10模型的增生细胞系MCF10A、癌前细胞系MCF10AT、导管内癌细胞系MCF10DCIS.com、浸润癌细胞系(MCF10CAla、MCF10CA1d、MCF10CA1h)、经典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WT1基因启动子均处于高度甲基化状态。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WT1基因mRNA在MCFl0模型的增生细胞系、癌前细胞系、导管内癌细胞系、浸润癌细胞系和经典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MCF10A、MCF10AT、MCF10CAla、MCF10CA1d、MCF10CA1h、MCF10DCIS、MCF7的WT1基因mRNA表达量分别是正常乳腺组织3.23、1.94、4.20、1.53、4.20、4.35、28.69倍)。结论乳腺癌发生过程中WnmRNA的表达不被启动子甲基化所抑制;可WT1mRNA过表达出现于乳腺癌发生的早期阶段,提示该基因在乳腺癌发生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赵林  董奇观  张玉扬  周鑫 《解剖科学进展》2019,25(5):540-543,547
目的观察SASH1和p-ERK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4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SASH1和p-ERK的表达,并结合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0例新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10例新鲜正常乳腺组织中SASH1和p-ERK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SASH1mRNA和p-ERK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SASH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表达率(31%)低于在正常乳腺组织表达率(80%),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发病年龄、激素受体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ERK蛋白在乳腺癌组织表达率(62%)高于正常乳腺组织(20%),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与发病年龄、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表达无明显相关。乳腺癌中SASH1的表达与p-ERK表达呈负相关(P0.005)。Western blot与实时PCR结果显示,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SASH1蛋白与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ERK蛋白与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SASH1的低表达和p-ERK的高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CCR-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体外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CCR-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siRNA干扰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HCCR-1表达,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验证siRNA的干扰效率。应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实验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HCCR-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高表达(66.9%,107/160)。HCCR-1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表达、PR表达相关(P<0.05)。HCCR-1-siRNA可显著下调MCF-7中HCCR-1的表达(P<0.001)。CCK8实验显示:干扰HCCR-1表达可抑制MCF-7的增殖(P<0.05)。细胞凋亡实验显示:干扰HCCR-1表达可促进MCF-7的凋亡(P<0.05)。Transwell实验显示:干扰HCCR-1表达可抑制MCF-7的迁移(P<0.05)。结论 HCCR-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高表达,HCCR...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胞浆活化T细胞核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s, cytplasmic 1, NFATc1)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和肿瘤脉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NFATc1 siRNA转染人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SKOV3,免疫荧光及RT-PCR测量转染效率和基因抑制率,选取效率最高的序列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 测量各组裸鼠肿瘤体积,观察NFATc1 siRNA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肿瘤组织NFATc1的表达情况,并使用细胞角蛋白染色标记上皮性来源,CD34标记微血管,podoplanin标记微淋巴管。分别计算各组微血管及微淋巴管密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NFATc1、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3条特异性序列均可显著降低NFATc1的表达水平,以siRNA-1169最佳。NFATc1在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瘤组织高表达。干扰组抑瘤率为57.08%,且重量和体积均低于2个对照组。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的微血管密度和微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干扰组。对照组比较,NFATc1 siRNA可以在mRNA水平上明显抑制NFATC1、CXCR2、FGF-2和PDGF-BB的转录。Western blot各组细胞在相应位置出现NFATc1、CXCR2、FGF-2和 PDGF-BB条带,空白组与阴性对照组的吸光度最强,与干扰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NFATc1 siRNA明显抑制人卵巢癌SKOV3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和肿瘤脉管生成,下调CXCR2、FGF-2及PDGF-BB的表达可能为其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Notch1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Notch1基因mRNA及Notch1蛋白在人乳腺癌和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榆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60例癌旁乳腺组织中Notch1基因mRNA,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例导管原位癌及60例癌旁乳腺组织Notch1蛋白的表达,分析Notch1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Notch1基因mRNA在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癌旁乳腺组织中均有表达.Notch1蛋白在癌旁乳腺组织和导管原位癌中的阳性牢分别为55%(33/60)、70%(21/3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率为90%(54/60),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和导管原位癌的阳性率(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otch1蛋白的高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P=0.006)、病理学分级(P=0.001)和TNM分期(P=0.022)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存在Notch1蛋白的高表达.Notch1蛋白高表达与乳腺癌的恶变演进有关.Notch1基因的表达可能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郭海荣  贺帅  王晓燕  刘萍 《解剖学报》2017,48(4):434-439
目的 探讨沉默CD105和Ki67基因表达对人卵巢上皮癌OVCAR3细胞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 CD105-siRNA、Ki67-siRNA、CD105-siRNA+Ki67-siRNA、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卵巢癌OVCAR3细胞,用MTT法、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及流式细胞术检测CD105、Ki67单基因沉默及联合基因沉默对人卵巢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的影响。 结果 与各自的空白对照组及空脂质体对照组相比,单基因CD105-siRNA组、单基因Ki67-siRNA组和双基因联合干预组基因沉默后人卵巢癌OVCAR3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均明显下调,其中联合干预组下降最为明显,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其中联合干预组增加最为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P<0.05)。 结论 CD105-siRNA和Ki67-siRNA表达载体均可抑制人卵巢癌OVCAR3细胞的增殖,并降低其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诱导其肿瘤细胞凋亡。双基因联合沉默,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DNA聚合酶β(DNA polβ)对食管癌EC9706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以pSINsi-hU6为载体构建DNA polβ靶向的siRNA表达质粒,转染EC9706细胞,G418筛选。流式细胞术和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DNA polβ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载体组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和实验组2(转染siRNA重组表达质粒)DNA polβmRNA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DNA polβ高表达组中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1、实验组2和DNA polβ高表达组细胞周期S期比例显著增加(P0.05),肿瘤重量亦显著增加(P0.05)。结论:DNA polβ的高表达和过低表达,都会增加细胞的遗传不稳定性,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TIM1对乳腺癌细胞存活与增殖的影响及初步机制分析。方法:以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作为对照,Western blot检测乳腺癌 MCF7、HCC1569、MDA-MB-231、BT549细胞中STIM1的蛋白表达;将STIM1的靶向siRNA序列(STIM1-siRNA组)转染MDA-MB-231细胞,并设置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转染48 h后检测各组细胞STIM1的蛋白表达;MTT法检测转染24、48和72 h的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48 h的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IL-6 和TNF-α 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增殖相关蛋白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及STAT3和磷酸化的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3(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乳腺癌细胞中STIM1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在MCF-10A细胞表达(P<0.05);转染STIM1的siRNA后MDA-MB-231细胞中STIM1的蛋白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TIM1-siRNA 组细胞在48 h和72 h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在48 h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IL-6 和TNF-α 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PCNA、Bcl-2和p-STAT3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结论:STIM1基因在乳腺癌细胞高表达,通过RNA干扰抑制其表达可降低癌细胞活力,诱导细胞凋亡、提高免疫及下调STAT3信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EGFL7)基因沉默对乳腺癌裸鼠模型瘤内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构建EGFL7短发夹状RNA表达质粒并转染SGC-7901细胞(pshEGFL7组),以空质粒转染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皮下种植瘤生长曲线及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抗-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反应蛋白(TSP1)表达;RT—PCR检测MMP-2和TIMP2表达。结果pshEGFL7组种植瘤体积为(1.86±0.65)cm^3,微血管密度(MVD)为20.84±6.38,分级为1~2级,对照组体积为(4.86±1.15)cm^3,MVD为39.48±9.01,分级为3~4级,两组种植瘤体积、MVD和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GFL7组TSP1蛋白阳性表达,而VEGF蛋白为弱阳性或阴性表达,MMP-2mRNA表达下调,TIMP2mRNA表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EGFL7基因沉默可降低乳腺痛种植瘤血管牛成.与调节MMP-2/TIMP2表汰和影响VEGF/TSP1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发生模型MCF10中抑癌基因APC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对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及双亚硫酸钠基因测序技术检测MCF10模型的乳腺增生细胞系MCF10A、癌前细胞系MCF10AT、导管内癌细胞系MCF10DCIS.com、浸润癌细胞系MCF10CA1a、MCF10CA1d、MCF10CA1h及经典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正常乳腺组织中APC基因启动子1A甲基化状态,然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PCR技术检测上述样品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MCF10模型的增生细胞系、癌前细胞系、导管内癌细胞系、浸润癌细胞系中,APC基因启动子1A处于低甲基化状态;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各细胞系APC基因mRNA表达无明显减少,MCF10AT、MCF10CA1d、MCF10CA1h、MCF10DCIS.com的mRNA表达分别减少0.27、0.96、1.78、2.70、2.03倍,MCF10A和MCF-7分别增加0.02和0.33倍)。结论MCF10模型中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与APC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无关。  相似文献   

16.
姜黄素对裸鼠乳腺移植瘤p21及CD44V6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裸鼠乳腺移植瘤p21及CD44V 6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对裸鼠进行异种移植,成瘤后随机分为2组:(1)阴性对照组;(2)姜黄素组。观测移植瘤的出瘤时间、成瘤率,测量瘤体大小并计算瘤表面积。同时应用RT-PCR,检测2组肿瘤组织中cyclin D1、p21及CD44V6的表达。结果: 姜黄素组瘤表面积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姜黄素组p21表达量高于阴性对照组,CD44V6表达量明显降低,2组的cyclin D1表达差异无显著。结论: 姜黄素抑制裸鼠MCF-7乳腺移植瘤CD44V6的表达,增加p2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WNT5B在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和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过表达WNT5B后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活力及凋亡的影响,探讨WNT5B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和乳腺癌细胞中WNT5B的mRNA表达水平,将WNT5B的表达载体pc DNA3.1/WNT5B和空白对照载体pc DNA3.1分别瞬时转染人乳腺癌MCF-7细胞,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在mRNA和蛋白水平验证WNT5B的表达效率;并通过CCK-8的方法检测WNT5B过表达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过表达WNT5B对MCF-7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比例的影响。结果: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相比,WNT5B在乳腺癌细胞中低表达;在乳腺癌细胞MCF-7中转染WNT5B表达质粒后,WNT5B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WNT5B后,MCF7细胞的活力明显降低,处于S期细胞的量明显增加,G1和G2/M期细胞明显减少,且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WNT5B在乳腺癌细胞中低表达,过表达WNT5B可使人乳腺癌细胞MCF-7阻滞在S期,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抑制泛素1(UBQLN1)基因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的影响。方法: Western blot检测UBQLN1在乳腺癌T47D、BT549、MDA-MB-231、MCF7细胞中相对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的蛋白表达;用LipofectamineTM2000将干扰UBQLN1表达的siRNA(UBQLN1-siRNA)转染MDA-MB-231细胞,同时转染阴性对照组(NC组),并设置空白对照组,收集转染48 h的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其UBQLN1的蛋白表达;CCK8法检测UBQLN1-siRNA转染24 h、48 h和72 h的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及Transwell小室分别检测UBQLN1-siRNA转染48 h的细胞凋亡率及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促凋亡蛋白p53和抑凋亡蛋白Survivin、侵袭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STAT3和磷酸化的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3(p 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MCF-10A细胞比较,UBQLN1在T47D、BT549、MDA-MB-231、MCF7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NC组比较,UBQLN1-siRNA组UBQLN1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24 h、48 h和72 h的细胞活力均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细胞侵袭能力显著降低,Survivin、MMP-2、MMP-9和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5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三组间STAT3的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乳腺癌细胞中UBQLN1基因表达可降低乳腺癌细胞活力和侵袭能力,并诱导细胞凋亡和下调STAT3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克隆和转染黏附素5胞外区,并研究其对人乳腺癌MDA-MB435细胞株生长的影响。方法: RT-PCR技术克隆黏附素5胞外区(称为CED1-4),将其插入pMSCV质粒载体,在大肠杆菌XL-blue扩增,提取和纯化pMSCV-CED1-4,酶切、电泳和测序检测CED1-4序列。CED1-4基因转染MDA-MB435细胞株,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MDA-MB435细胞表达CED1-4。细胞增殖实验和乳腺癌裸小鼠致瘤实验检测CED1-4对MDA-MB435细胞体内外生长的影响。结果: 构建了重组体pMSCV-CED1-4,电泳显示CED1-4条带在 1 636 bp-1 018 bp区间,测序显示CED1-4基因长1 452 bp,编码484氨基酸。经PCR和Western blotting证实,CED1-4基因转染的MDA-MB435细胞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CED1-4。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MDA-MB435细胞增殖低于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乳腺癌裸小鼠致瘤实验显示,实验组移植瘤平均体积和重量低于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黏附素5胞外区CED1-4能在体内外抑制人乳腺癌MDA-MB435细胞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斯钙素鄄2(STC2)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抑制其表达对癌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RT鄄PCR 及Western blot 分别检测乳腺癌组织中STC2 基因的mRNA 及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将STC2-siRNA 转染人乳腺癌MCF-7 细胞,另设空白对照组(Control)和阴性对照组(NC-siRNA),转染48 h 后,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细胞中 STC2、ki67、细胞周期素(cyclin D1)、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Notch1、Hes1 蛋白表达; CCK8 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结果:STC2 基因在乳腺癌中的mRNA 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 织(P<0.05);STC2 基因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及是否发生转移无关(P>0郾05),与病理分期、肿瘤大小相关(P< 0.05);NC-siRNA 组STC2 的蛋白表达与Control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C2鄄siRNA 组STC2 的蛋白表达显著低于 Control 组(P<0.05);STC2鄄siRNA 组细胞存活率、S 期和G2/ M 细胞及ki67、cyclin D1、Notch1、Hes1 蛋白表达显著低于Control 组,细胞凋亡率、G0/ G1 期细胞及Cleaved caspase3 蛋白表达显著高于Control 组(P<0.05)。结论:STC2 基因在乳腺癌中高表 达,其表达与病理分期和肿瘤大小相关,抑制其表达可降低癌细胞的增殖,阻滞细胞于G1 期,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与下调 ki67、cyclin D1 和上调Cleaved caspase3 表达及下调Notch1 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