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科汇纂》外伤内治用药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科汇纂》是清代骨伤科名著,除手法、固定、练功等骨伤科诊疗方法介绍外,书中收载了大量伤科方药及临床辨证论治的经验体会。所辑医案治验、方剂用药中,外伤内治、注重脾胃为一大特色,部分治则方药仍为当今临床常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求《御纂医宗金鉴》伤科内治原则及方药应用特色。[方法]运用文献法对《御纂医宗金鉴》伤科内治法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从辨治原则和方药应用两个角度进行归纳和分析,并举医案一则探讨该治法对临床的指导作用。[结果]《御纂医宗金鉴》伤科内治法以辨瘀血出血、辨病位为辨证要点;伤科的治疗原则包括瘀血从肝论治、分阶段论治、调畅情志、兼症施治;书中用方经典,多在用方时加用引药,并提出了"假其热以行其寒"的用药思想。所举验案诊为骨折脾虚肝郁、瘀血阻滞证,基于该理论,从肝论治伤科疼痛,治以疏肝健脾、活血通络,注重情志调节与兼症施治,故见收效。[结论]《御纂医宗金鉴》系统总结了伤科内治的辨治原则和方药应用,伤科内治注重辨瘀血出血及辨病位,治疗原则包括瘀血从肝论治、分阶段论治、调畅情志、兼症施治,用方时多加用引药,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伤科病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伤科方书六种》为清代伤科专书,系将六册伤科方书归于一函编成,主要论述跌打损伤药物治疗。本文通过分析书中疗伤用药特点,总结整理其疗伤经验,以供伤科医师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挖掘、总结章氏伤科正骨学术经验,丰富章氏伤科学术思想,传承中医骨伤特色。[方法] 通过走访章氏伤科后人及传承人,收集整理章氏伤科现存手稿、验案等文献,查阅相关古代骨伤医籍,结合章氏后人访谈记录,全面真实地反映章氏伤科正骨经验与特色。[结果] 浙派中医章氏伤科谨守“和合”学术思想,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整体辨证、手法整复、杉皮固定、内外兼治、功能锻炼”正骨理论及实践经验。其正骨手法强调法正术柔,可概括为“四字”“十法”“三要素”;用药详辨证,重气血,注重陈伤防治,突出“破血、和血、养血”三期用药原则;功法遵循“筋骨互用并重,动静互补平衡”原则,提出骨折三期筋骨动静辨证理念,并创立“十二经筋拉伸功法”。[结论] 明晰章氏伤科正骨经验与特色,对充实浙江中医骨伤流派学术内涵,推动浙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正> 魏指薪老中医是上海市近代伤科八大名家之一。魏老先生是山东省曹县梁堤头乡人。现已九旬高龄,积有六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一整套的伤科理法方药,已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魏氏伤科。为了抢救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今对魏氏伤科中外治方法的特点进行探讨整理,以供同道参考。笔者认为魏氏伤科的外治方法特点有三:一为伤科手法;二为中药外洗;三为导引锻炼。现分别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6.
归纳整理了自甲骨文至马王堆古医书一系列先秦汉时期史料,从先秦时期对骨对骨骼、骨伤、骨病的认识;伤科药物、针灸按摩、导引治疗;伤科法医学和学和伤科疾病的伤科疾病的预防四个方面对先秦伤科成就进行了考究,弥补了对这一在伤科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时期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7.
《正体类要》是我国明代骨科一部卓有成就的重要专著,它对中医骨科学体系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对于骨科辨证用药的内治之法有诸多阐述,对后世伤科的内治有深远的影响。湖湘岳阳张氏正骨学术流派在发展过程中,较多地吸收并结合了《正体类要》重视伤科内治的精髓,并在传承中创新。本文分析《正体类要》对张氏正骨相关学术思想和应用的影响,认为张氏正骨流派在伤科辨证、内用方药等方面继承了《正体类要》重要的理念,逐步形成了张氏正骨气血为先,肝脾肾并重;理术结合,完善骨科体系;辨证论治,创新方药应用;针砭辅助,以达托补之功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谈伤科治病必求其本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福州350003)陶有略伤科的内伤不同于内科的内伤(内科病有外感内伤之别),伤科除外用手法外,辨证用药亦很独特。在临床上巧用方药,有时尽管药味不多,但却有药到病除之疗效,这也就是抓住了治病必求其本的道理。《伤科补...  相似文献   

9.
痄腮病源流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至晋唐时期 ,对痄腮病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后世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金元时期 ,病名确立 ,理法方药逐步深化 ,认识较之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 ;明清时期 ,对此病的认识更加系统 ,在理法方药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 ;近现代 ,继承和发扬前人经验 ,并注重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使其学术理论与临床实践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0.
唐宋元医家治疗骨痹的用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开辟新径的重要时期。无论在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医家们对骨痹的治疗颇具特色,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从唐宋元的医史文献入手.在查阅了大量古今中医文献的基础上。对261首治疗骨痹方药的用药规律进行探讨,总结唐宋元医家治疗骨痹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1.
石氏伤科在伤科的治疗上特别重视气血立论,石筱山先生承前辈之经验,创立新说,治疗上气血兼顾,提出"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观点。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气血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并通过石筱山先生方药来论述气血兼顾在骨伤病治疗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理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中医基本理论特别是病理学说的进步。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由纯经验的辨病用药到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辨证用药的转变过程。《内经》以前,中药应用处于经验积累阶段。《内经》建立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五味说等初步的药理学说。秦汉时期实践医学有了较大发展,《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才把部分方药的使用和病理变化联系起来,奠定了辨证用药的基础。晋唐时期对以前的药理学说有所订正和补充,并提出了十剂说,但总的来说,发展是不大的。  相似文献   

13.
对散见于中医古籍中有关择时用药的方法和经验进行了发掘和整理研究,总结了中医择时用药疗法的9种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倾向性意见。即:温阳补肾药宜平旦服;滋养阴血药宜入夜服;益气升阳药宜午前服;安神镇静药宜临卧服;宣泄利湿药宜五更服;平肝熄风药宜暮时服;发汗解表药宜午前服;截疟方药宜发作前服;驱除肠虫方药宜空腹顿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崔云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遣方用药特色。[方法]通过采集与分析崔云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临床病例,结合历代名家相关论述,在充分认识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崔云教授诊治少弱精子症用药经验,并举案例予以佐证。[结果]崔云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遣方用药特色鲜明,理、法、方、药经验独到,理论上擅于创新;从脏腑、气血立论,补肾重视阴精,甘温培中以益精,疏肝悦心及开肺泄郁以调理气机,兼顾调和气血,不忘湿热痈毒在男性不育少弱精子症病因病机中的重要地位;方药运用则博采众长,用药和缓醇正;注重摄生调养,不惟方药,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结论]崔云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理法方药学术经验深刻、独到,疗效卓著,值得临床推广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马居里教授治疗慢性肾病经验丰富,疗效显著,为继承和发扬导师经验,本文着重从治法、方药两方面加以总结,并列举典型病例,以具体介绍马居里教授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6.
归经理论滥觞于《内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时形成奠定了基础,至金元时期,张元素发明了药物“引经报使”之说,基本形成了归经理论,后经李东垣、王好古及历代医家的发挥和运用,归经之说日趋完善。所谓引经药即引导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起到引经报使作用的药物。石氏伤科在治疗骨伤疾患中亦重视引经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金华黄氏伤科的传承状况以及临证特点。[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走访,对黄氏伤科的传承状况以及临证特点进行整理和总结。[结果] 金华黄氏伤科的源流可追溯至清末姜少庭,20世纪中期与嘉兴罗氏伤科、宁波陆氏伤科并称为浙江省中医骨伤三大流派。该流派创始人为黄乃聪,相传三代,以家传、师授与私淑相结合的方式传承,现任主要传承人有洪时清、钱子洪和黄引红等。该流派的临证特点包括内外并治、分期论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因时用药五个方面。[结论] 金华黄氏伤科是一个传承脉络清晰、临证特点分明的中医骨伤科流派,作为金华地区有名的伤科流派,值得进一步挖掘与研究,以期丰富浙派中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臌胀病的理论与证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春秋战国至汉晋时期,《内经》、《伤寒论》等书所论,为后世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宋金元时期,对于臌胀病认识、治疗理论和临床,均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尤其是金元医家主攻派与主补派的论争,更加促进了臌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明清时期医学在总结前人论治臌胀的基础上,赋予新义,并有所发明,无论在病因病机还是诊断,治法方药上均有较大的进步。近现代医学继承和发扬前人经验,并注重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使其学术理论与临床实践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从医20余年来,经过长期临床经验积累和疗效观察,总结出十余首自拟临床经验方药,其中有2首自拟方药最为临床所常用。笔者把其分别制成散剂,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慢性杂症,疗效满意。这不仅方便了病人临床用药需要,而且节约了中医药资源,并且为慢性病人长期用药减轻了经济负担。笔者就自拟的两首经验方药的散剂制作及临床应用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20.
消化道脾胃湿热证,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活质量的慢性反复性病变,多见于中医“痞满”、“胃痛”、“黄疸”、“泄泻”、“痢疾”等范畴,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此,本文从整理唐宋元时期的医学文献人手,将医家对消化道脾胃湿热证治疗的方药370条进行分析,初步总结出这一时期治疗消化道脾胃湿热证的用药规律,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