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联合截骨术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如何提高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CDH)的治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997年 5月~ 2 0 0 0年 10月我院应用髋臼成形术 +股骨转子下截骨术联合治疗大龄CDH 13例 ,获得较好疗效。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 13例 14髋 ,均为完全脱位。男 2例 ,女 11例 ,年龄 6~ 14岁。单侧 12例 ,双侧 1例。髋臼角 40°~ 6 0° ,前倾角 40°~ 90° ,颈干角140°~ 16 0°。1.2 手术方法 经髋关节前外侧入路 ,清理髋臼、剥离关节囊至髋臼前上缘。根据前倾角、颈干角的大小及脱位的程度 ,于股骨转子下短缩、旋转、内翻截骨 ,然后用 4~ 6孔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骨折畸形愈合后髋内翻的治疗。方法 :通过对 1 3例股骨近端骨折后畸形愈合髋内翻的患者实行股骨旋转外翻截骨内固定术。术前颈干角范围为 80°~ 1 0 0°,平均 92 .3° ;前倾角范围在 - 30°~ 1 5° ,平均 - 5°,前倾角 <0°为 7例 ,0°~ 1 0°为 3例 ,1 0°~ 1 5°为 3例 ;双下肢不等长为 1 0例 ,下肢短缩范围为 0 .6~ 6cm ,平均为 1 .8cm ;短缩 <2 .5cm为 7例 ,短缩 >2 .5cm为 3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 1 .5~ 6年 ,比较术前术后的X线片。结果 :矫形后颈干角 >1 1 0°为 1 1例 ,平均为 1 2 4°;前倾角 1 0°~ 1 5°为 9例 ,0°~ 1 0°为 4例 ,平均 8°;术后下肢短缩畸形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双下肢不等长为 4例 ,平均短缩为 1 .2cm ,其中短缩 0 .6~ 2 .5cm为 3例 ,短缩 >2 .5cm为 1例。结论 :近端股骨骨折畸形愈合的髋内翻伴旋转和短缩畸形的患者 ,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矫正内翻、旋转和短缩畸形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转子间弧形内翻截骨术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时,采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进行术前规划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8年6月—11月拟行经转子间弧形内翻截骨术的7例(11髋)ANF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例(7髋),女3例(4髋)。年龄14~46岁,平均31.9岁。单髋3例,双髋4例。创伤性1例(1髋),酒精性2例(4髋),激素性2例(3髋),特发性2例(3髋)。ANFH根据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分期均为Ⅲ期;日本骨坏死研究会(JIC)分型:C1型5髋、C2型6髋;中日友好医院(CJFH)分型:L1型5髋、L2型1髋、L3型5髋。病程5~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前Harris评分为(53.91±7.66)分。颈干角为128~143°,平均133.9°。术前采用VR技术进行方案设计,将CT数据导入软件构建坏死区域形态,模拟转子间内翻截骨,根据负重区股骨头完整率设计内翻角度。VR术前规划内翻角度为6~16°,平均9.7°。术中按照术前规划进行内翻截骨,C臂X线机透视确认内翻角度和负重区情况。如出现计划内翻角度偏小情况,则在透视下继续增加至获得满意位置。术后2 d摄X线片测量颈干角,计算手术前后差值,并与术前规划内翻角度比较(误差值)。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1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2 d复查X线片,颈干角为112~135°,平均123.4°;手术前后差值为6~16°,平均11.0°;其中,5髋颈干角手术前后差值与VR术前规划内翻角度一致,其余6髋误差值为1~4°。术后1例(1髋)出现截骨处骨不连、1例(1髋)发生股骨近端骨折,其余5例(9髋)截骨处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2.18±16.3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95,P=0.000)。结论VR技术为经转子间弧形内翻截骨术治疗ANFH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前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4.
手术治疗青少年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自1996~1999年对6例青少年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施行了改良Chiari pemberton 贯穿造盖 软组织松解 股骨短缩及旋转截骨 关节囊紧缩等联合手术治疗方法,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例患者,男1例,女5例,年龄14~29岁,平均19.17岁;右侧2例,左侧4例。所有病例均表现有患侧肢体短,行走跛行,行走过多时患髋疼痛。X线表现:患侧髋关节完全脱位6例并髋臼发育小、浅,Sharp角平均62°(53°~68°);股骨头发育小,形态改变,颈干角过大,平均为158°。术前内收肌切断并大重量牵引2~3周,牵引重量8~16kg。1.2 手术方…  相似文献   

5.
1996年 10月~ 2 0 0 0年 10月 ,我院应用折断螺钉治疗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 16例 ,获得良好效果。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本组男 9例 ,女 7例 ,年龄 4 6~ 74岁。按照Evan分型〔1〕:Ⅰ型 4例 ,Ⅱ型 10例 ,Ⅲ型 2例。1.2 材料 本组所用折断螺钉为天津医疗器械厂生产 , 3 5~ 5mm ;长80~ 110mm。1.3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 ,患者仰卧 ,患侧臀部垫高 15°~ 2 0°。取大腿上端外侧切口 ,显露大转子及股骨上端。将骨折准确复位。床头X线监视。在大转子下方 2cm处呈“△”形(间距 1~ 1 5cm) ,用骨钻向股骨颈方向钻 3孔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外展截骨术治疗股骨颈或股骨粗隆间骨折后髋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6-12采用股骨近端外展截骨术治疗的11例股骨颈或股骨粗隆间骨折后髋内翻畸形,术前均行髋关节X线片及CT检查,测量患髋颈干角及前倾角。结果 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2~8)年。10例术后颈干角110°,平均126°;1例术后颈干角为103°。8例术后前倾角为10°~15°,平均13.5°;3例术后前倾角为5°~10°,平均8°。术后患肢短缩0.2~2.4 cm,平均1.1 cm。术后下肢短缩畸形获得不同程度矫正,其中4例患肢短缩1 cm,5例患肢短缩1~2 cm,2例患肢短缩2 cm。术后患肢短缩在2 cm以内患者步态于术后1年内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6~12个月所有患者髋部疼痛症状较术前不同程度缓解。结论股骨近端外展截骨术治疗股骨颈或股骨粗隆间骨折后髋内翻畸形可明显改善股骨颈干角、股骨近端旋转及下肢短缩畸形,能有效缓解患髋疼痛症状,改善患者步态,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股骨前倾角测量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正确测量股骨前倾角的方法。方法 :通过对 80个股骨标本采用二维CT常用法及裸骨投照法测量股骨扭转角 ,摄片法测量颈干角 ,计算出前倾角 ,对测定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作左右两侧比较。结果 :二维CT法测量的扭转角为 (11 0 4°± 8 2 4°) (- 6 1°~ 34 0°) ,投照法测量的扭转角为(11 2 7°± 8 0 1°) (- 5 5°~ 34 2°)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配对样本t检验 )。颈干角为(12 8 75°± 5 0 5°) (117 8°~ 14 3 3°)。根据扭转角和颈干角计算出前倾角 ,投照法为 (8 74°± 6 2 3°) (-3 85°~ 2 7 2 6°) ;CT法 (8 5 8°± 6 4 1°) (- 4 2 6°~ 2 7 12°) ,左右两侧对比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独立样本t检验 )。结论 :二维CT法不能直接测量前倾角 ,但可以测量扭转角。二维CT测量法是测定股骨扭转角确实可靠的方法 ,临床上健侧的扭转角可作为参考依据。前倾角小于扭转角 ,二者的关系和颈干角有关。  相似文献   

8.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总结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2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例,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原因。结果93例获得随访,1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6%。术后并发症包括单纯髋内翻5例,股骨头颈钉切割穿入髋臼合并髋内翻1例,股骨颈干角变小2例,股骨头颈钉切割合并颈干角变小4例,患肢短缩2例。结论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手术操作技术欠佳和术后患肢过早负重锻炼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髋部生物力学的特殊性及老年人骨质疏松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概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量成年国人股骨上段参数,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20具正常成人股骨标本(左侧60具,右侧60具),测量颈干角、大转子斜坡弧长、大转子头颈轴长、颈上下缘长及颈最小横径等参数。根据股骨上端解剖形态及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特点,研制并临床应用双爪钢板手术治疗145例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患者。结果正常颈干角为128.59°±6.31°,大转子斜坡弧长为(5.51±0.58)cm,大转子斜坡倾斜角为42.76°±5.20°,头颈(转子)轴长为(9.42±0.38)cm,各参数间存在相关性。14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6个月随访,骨折均在3~6个月内获临床愈合。其中2例发生爪钩滑脱,未影响最终治疗效果;3例发生髋内翻畸形,其余患者颈干角均在正常范围内。髋关节活动功能正常。无断钩、断钉及钉尖头部穿出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股骨转子部骨折内固定物的设计必须符合股骨转子部的解剖特点及生物力学应力分布,应充分利用转子部皮质骨的握持效应。据此设计的双爪钢板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我院 1993年 10月~ 2 0 0 2年 8月采用截骨矫正 ,可吸收线内固定治疗肘内翻畸形 19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 19例 ,女 16例 ;最大年龄为 12岁 ,最小年龄为 5岁 ,平均 8岁。手术时间 :1年以内 4例 ,2年以内 12例 ,2~ 4年 3例。肘内翻最小角度 15°,最大 35°,平均角度 2 5 .8°。1.2 治疗方法1.2 .1 术前双侧肘关节完全伸直 ,前臂旋后包括腕关节正位X线片。分别测量健侧提携角和患侧肘内翻角度 ,患侧肘内翻角度 +健侧提携角即为截骨矫正角度 ,在X线片上标出截骨线位置 ,截骨角为顶角 ,顶角在内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