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单孔胸腔镜治疗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胸外科诊治的10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予开胸术治疗(肺楔形切除术),观察组50例患者予单孔胸腔镜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对照组1例患者术后死于呼吸衰竭。两组患者 SPN 性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与开胸手术相比,单孔胸腔镜治疗 SPN 的疗效明显,具有手术所需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较快等优势,且其创伤性小、操作安全可靠,更容易被接受。  相似文献   

2.
曾敏  徐利强 《现代肿瘤医学》2020,(20):3560-3564
目的:观察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对患者术后疼痛、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单孔组45例和三孔组42例,单孔组采用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三孔组采用常规三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中纵隔淋巴结切除个数无显著差异(P>0.05),单孔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高于三孔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三孔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3 d、7 d疼痛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且单孔组显著低于三孔组(P<0.05)。单孔组无进展生存率与三孔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显著,可抑制患者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3年内生存率与三孔法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并比较达芬奇机器人与单孔、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129例,其中,单孔胸腔镜组为42例,三孔胸腔镜组为56例,达芬奇机器人组为31例。比较三组的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疼痛情况、胸腔总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结果:三种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清扫淋巴结个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疼痛、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三孔胸腔镜组相比,达芬奇机器人组的术中出血量较少[(72.14±36.72)ml,P=0.026]、清扫淋巴结个数较多(18.13±8.24,P=0.029)、住院时间较短[(5.31±2.98)d,P<0.001]。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相较于三孔胸腔镜手术优势明显,而相较于单孔胸腔镜手术优势不明显,但在复杂手术操作中是一种较好的手术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而从免疫学角度探讨肺癌胸腔镜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胸外科自2016年01月至2016年10月I期或IIa期肺癌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开胸组(TTS组)和胸腔镜组(VATS组)各30例,应用流式细胞仪动态监测两组术前及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比较两组间免疫指标和临床指标。结果:VATS组与TTS组在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病理类型、肿瘤最大直径、手术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疼痛评分方面,VATS组明显优于TTS组(P<0.05)。VATS组与TTS组术前1天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TTS组的CD3+T、CD4+T/CD8+T比值、NK细胞较VATS组下降更明显(P<0.05)。术后第3天、第5天,VATS组CD3+T、CD4+T、CD4+T/CD8+T比值,较TTS组上升更明显(P<0.05)。结论: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疼痛与肺癌术后免疫功能变化相关,胸腔镜手术比传统开胸手术对机体免疫系统影响更小,且术后免疫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腔镜手术对周围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周围肺结节患者105例,分别采用VATS和肺穿刺活检对周围肺结节患者进行明确诊断,对比2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对病理诊断为肺癌的患者进行肺癌根治手术,将采用VATS的患者纳入VATS根治组,将采用肺穿刺活检患者纳入开胸手术组,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肺穿刺活检组明确诊断49例,准确率为81.7%;VATS组患者全部明确诊断,准确率为100.0%.2种方法对肺结节诊断的准确率和并发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VATS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和VAS评分明显低于开胸组患者,P<0.05;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个数和术后引流量方面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VATS对肺周围结节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VATS对肺周围恶性结节的治疗效果与传统开胸手术相当,但是VATS创伤小、恢复快,可降低患者疼痛,是治疗肺周围恶性结节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Ia 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Ⅰa期NSCLC患者,收集时间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均采用VATS手术治疗,A组(54例)患者采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B组(60例)采用肺叶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后肺功能变化。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的低于B组患者(P<0.05);术前,A组和B组患者的FEV1%、FVC%、MVV%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A组患者的FEV1%、FVC%、MVV%测定值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手术后,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7.41%)低于B组患者(13.33%),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Ⅰa期NSCLC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患者肺功能影响更小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应用VATS治疗的97例早期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单操作孔VATS手术患者43例(单操作孔组),两操作孔VATS手术患者54例(两操作孔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胸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参数。结果: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单操作孔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等均低于两操作孔组(P<0.05)。而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操作孔VATS肺叶切除并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肺癌是安全可行的,较两操作孔VATS可减少患者创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根治术在周围型肺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60例周围型肺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三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观察组患者给予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天,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33%,与对照组患者的2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周围型肺癌的价值高,与传统三孔法术式相比,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能够保证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在老年肺癌手术治疗中的优势及其临床价值。方法至100例70岁以上的老年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组(VATS组)50例和传统后外侧切口组(TPI组)50例。结果VATS组在手术时间与淋巴结清扫数目等方面与TPI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d疼痛强度评分等方面与TPI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在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较TPI组都低。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术治疗老年肺癌较传统后外侧切口术有明显的优势,能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及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诊治孤立性肺结节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间42例孤立性肺结节经胸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胸腔镜操作孔位于腋前线第4或5肋间,长约15—30cm,观察孔位于腋中线第7和8肋间,约10—15cm,经单一操作孔完成手术。术中冰冻检查若为良性结束手术;若为恶性则扩大手术。结果:42例患者中(肺部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14例)单操作孔手术38例,术中改传统三孔手术4例,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30—160min,平均(65±12)min;术中出血10—240ml,平均(85±30)ml。术后患者均顺利恢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进一步减轻了创伤,可以完成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维重建联合带钩钢丝(Hookwire)定位在ⅠA期肺癌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4例孤立性肺结节(S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分为恶性SPN组(60例)和良性SPN组(34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病灶影像学特征,记录患者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Hookwire定位操作和VATS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良恶性SPN病灶血管集束征、空泡征及左右肺分布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SPN边界不规则、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内部钙化灶和肺上叶比例均高于良性SPN病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ookwire定位针首次定位成功率为98.94%(93/94),二次定位成功率为100%。术中发现定位针脱落2例(2.13%),VATS楔形切除手术成功率为98.94%,1例因胸膜粘连严重转行微创开胸手术。VATS楔形切除手术时间为(20.75±8.22)min,术中出血量(26.58±9.43)ml,术后住院时间(5.45±2.16)d。定位操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02%(16/94)和4.26%(4/94)。结论CT三维重建联合Hookwire定位较好地解决了ⅠA期肺癌精准定位切除的问题,但也存在定位针脱落等风险,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12.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指在围术期采用一系列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优化处理措施,以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和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促进患者快速康复。随着胸外科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单孔胸腔镜应运而生,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在保证肺癌根治性及安全、可行的前提下,单孔胸腔镜肺癌手术在疼痛、创伤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进一步探讨加速康复外科联合单孔胸腔镜在肺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定位技术在电视胸腔镜诊治孤立性肺小结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电视胸腔镜已广泛应用于孤立性肺小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诊治,但经常遇到术中无法准确定位病灶的情况。本研究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ant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在诊治孤立性肺小结节过程中的定位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术前先行三维CT定位,如SPN≤1.5 cm,或深达肺胸膜下2.0 cm,予行Hook-wire定位,术中先用器械间接触诊法,如失败改行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S),用手指直接触诊法定位,术中定位成功后,以直线切割缝合器行SPN楔形切除术,术后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以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本组23例完成了胸腔镜SPN的切除,其中完全胸腔镜手术10例,VAMS 13例。结论电视胸腔镜SPN切除术术前术中的精确定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临床检查发现,孤立性肺小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包含了相当一部分的早期肺癌。本研究探讨CT引导Hookwire定位下胸腔镜手术对于SPN的诊疗价值。方法:从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SPN患者310例,CT引导下留置Hookwire定位针,行胸腔镜(video 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肺楔形切除,根据术中冰冻病理结果决定进一步治疗方式。统计定位准确率、并发症发生率、VATS 肺楔形切除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胸率以及SPN病理分型等。结果:Hookwire定位成功率为100%,咯血2例需要处理,术中Hookwire脱落12例(3.87%),VATS肺楔形切除手术成功率为99.0%,中转开胸3例。SPN术后组织学病理结果: 原发性肺癌237例,良性病变73例。结论:采用CT引导Hookwire定位下VATS手术的方法治疗微小SPN,诊断准确率高、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手术(cVATS)治疗早期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79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59例,采用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20例,采用开胸肺叶切除术组.统计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24和48 h引流量、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比较2组患者术前24 h、术后24 h及第7天的C反应蛋白(CRP)等体液免疫指标.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和疼痛及止疼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疼痛评分和止痛药物使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感染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2组患者CRP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2组患者CRP水平又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具有降低创伤和出血量,减少术后患者疼痛和并发症的优点,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与辅助小切口腔镜在肺癌切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外科治疗的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全腔镜组(n=79)及小切口组(n=108),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炎症反应因子变化以及生存复发情况。结果:全腔镜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小切口组(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腔镜组并发症为13.9%,低于小切口组的26.9%(P<0.05);两组术后CRP、TNF-α、IL-6、IL-10均显著升高,小切口组CRP、TNF-α、IL-10升高更为显著(P<0.05),而IL-6升高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随访时间(33.91±7.25)个月,两组1、2、3年复发及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胸腔镜与小切口开胸肺癌切除均可做到彻底淋巴结清扫,有效控制复发率及死亡率。而腔镜更具微创伤、恢复快、并发症少及更低机体生物学应激反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uni-portal u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Uni-VATS)的推广,是近年微创胸外科最重大的进展之一。随着腔镜下成像设备、切割缝合器械及电分离器械的改进,单孔VATS的应用范围已从最初的肺组织活检术逐渐扩大到解剖性肺叶/段切除、全肺切除、支气管/血管袖式吻合。多中心大量报道已证实:单孔VATS行肺叶切除安全、可行,清扫纵隔淋巴结的组数及总数均不低于传统多孔VATS,在疼痛、创伤及术后恢复方面也有积极的结果。虽然暂未得到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数据如5年生存率,但有序地逐步开展单孔VATS仍是微创胸外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将围绕单孔VATS的原理及具体操作细节,结合肺癌根治术的基本操作理念进行讨论及综述,以期为单孔VATS的有序、规范化开展提出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将124例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电视胸腔镜)60例和对照组(开胸手术)64例,分别给予电视胸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情况。结果观察组60例患者2例术中转开胸手术,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胸引管留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引流管拔除时间早,临床疗效显著,但手术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